一旦法律貫徹到底,所有人都會變成罪犯
2020/03/07 09:14
瀏覽2,567
迴響0
推薦16
引用0
讀完了愛德華‧史諾登的《永久記錄》。這是我對書末幾章的匯總與想法。
身為IT人的史諾登,對一般人民對於資訊或資料安全漫不經心的現象感到不可思議─比如說完全聯網,洩漏所有家居細節的家電產品冰箱或電視。他不由得自忖「是我太緊張了嗎」:
如果我的親友、鄰居與廣大的民眾如此歡迎企業進到家中,讓自己在家的一舉一動都像上網一樣遭到嚴密監控,那我又何必對政府監控如此不滿呢?智慧家庭的變革可能還有五年才會到來,屆時亞馬遜Echo 與Google Home 等虛擬助理可望正大光明地入住臥室,這些放在床頭櫃的裝置將近距離記錄並傳送你的一切活動,牢記你所有的習慣與偏好 (包含怪癖),之後再通過廣告運演算法變現。
又比如說:「雲端」這件美妙的事。
…………雲端上線運轉後,你們想追蹤任何人讀了什麼檔案都沒問題。「雲是如此潔白、鬆軟與平和,高掛天空、與世無爭。雖然多雲帶來暴風雨,但一片雲能為你遮擋烈日。雲能保護你,這讓大家聯想到天堂。
而「方便」並不是沒有代價的:
........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數據 (或者說允許生活被監控而產生的數據) 能讓企業賺到大筆錢,卻讓我們的隱私全面暴露。如果說政府運用國家力量實施監控,將人民變成調查目標,那企業監控就是讓消費者變成商品,讓他們把消費者數據轉賣給其他企業、數據仲介商或廣告從業者。
一切這些「進步的科技」,都讓全人類向著共產中國式的「信用評分」系統邁進中:
…………我開始懷疑,美國當初做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諾已經扭曲變形,如今變成所有人都得一視同仁地遭到監控的欺壓。我不禁想像,未來智慧冰箱將進駐到我的廚房,監控我的行為與習性,並從我直接就口啜飲與不愛洗手的習慣,評估我未來犯下重罪的概率。這樣一個由機器自動執法的世界,任誰都無法忍受。
因為如果「一點小錯都會遭到嚴懲,法律全面貫徹到底」,那麼「絕對的正義會變成不公不義」。
他繼續闡說:
…………幾乎所有社會都存在許多不成文與成文的法律,其中有些條文早已過時,有些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舉例來說,馬里蘭州刑法第10-501 條規定,通姦屬於輕罪行為,需支付十美元罰款;而根據北卡羅來納州法律第 14-309.8 條規定,玩賓果遊戲超過五小時便算犯法。這些法律制定於保守年代,卻不知為何從未遭到廢除。儘管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到,但多數人的生活絕不是黑白分明的,我們會任意穿越馬路、未做好垃圾分類、在人行道騎自行車,甚至連上陌生人的網路非法下載盜版等。
換句話說,一旦法律貫徹到底,所有人都會變成罪犯。
但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面臨XXXX的威脅啊。得犧牲點甚麼來換取安全,不是嗎?而「恐懼」,正是所有當權者用來撲滅異議的利器─當我們害怕甚麼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我們要識大體」「要保衛民主、保衛國家」;這些,自然就變成政府濫權的最佳理由。
………...打擊恐怖主義是美國實施絕大多數監控計劃的官方理由,特別是在這個人心惶惶、投機主義盛行的時刻。但其實恐懼才是真正的恐怖主義,而樂於編造藉口授權使用武力的政治體制則是最大幫凶。
比起恐怖主義,美國政客更害怕示弱、背叛自己的政黨,或是惹火捐款給他們的支持者 (這些人對於承攬政府合約、取得中東石油利益充滿興趣)。因恐懼衍生的政治淩駕於恐懼之上,催生出各種反恐作為:無人能敵的美國慌了手腳,行動不受政策規範,公然違反法治精神……這群政治精英反覆以恐懼作為號召,對應的並非任何特定威脅或擔憂,而是試圖操弄情感、將恐懼化為永久性危險,藉此合理化政府長久的角色的「無警覺」作為,不容民眾質疑其正當性。
一旦法律貫徹到底,所有人都會變成罪犯。而「恐懼」─特別「我們會失去安全」、「我們要保衛國家」的恐懼,是所有專制的基礎。
身為IT人的史諾登,對一般人民對於資訊或資料安全漫不經心的現象感到不可思議─比如說完全聯網,洩漏所有家居細節的家電產品冰箱或電視。他不由得自忖「是我太緊張了嗎」:
如果我的親友、鄰居與廣大的民眾如此歡迎企業進到家中,讓自己在家的一舉一動都像上網一樣遭到嚴密監控,那我又何必對政府監控如此不滿呢?智慧家庭的變革可能還有五年才會到來,屆時亞馬遜Echo 與Google Home 等虛擬助理可望正大光明地入住臥室,這些放在床頭櫃的裝置將近距離記錄並傳送你的一切活動,牢記你所有的習慣與偏好 (包含怪癖),之後再通過廣告運演算法變現。
又比如說:「雲端」這件美妙的事。
…………雲端上線運轉後,你們想追蹤任何人讀了什麼檔案都沒問題。「雲是如此潔白、鬆軟與平和,高掛天空、與世無爭。雖然多雲帶來暴風雨,但一片雲能為你遮擋烈日。雲能保護你,這讓大家聯想到天堂。
而「方便」並不是沒有代價的:
........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數據 (或者說允許生活被監控而產生的數據) 能讓企業賺到大筆錢,卻讓我們的隱私全面暴露。如果說政府運用國家力量實施監控,將人民變成調查目標,那企業監控就是讓消費者變成商品,讓他們把消費者數據轉賣給其他企業、數據仲介商或廣告從業者。
一切這些「進步的科技」,都讓全人類向著共產中國式的「信用評分」系統邁進中:
…………我開始懷疑,美國當初做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諾已經扭曲變形,如今變成所有人都得一視同仁地遭到監控的欺壓。我不禁想像,未來智慧冰箱將進駐到我的廚房,監控我的行為與習性,並從我直接就口啜飲與不愛洗手的習慣,評估我未來犯下重罪的概率。這樣一個由機器自動執法的世界,任誰都無法忍受。
因為如果「一點小錯都會遭到嚴懲,法律全面貫徹到底」,那麼「絕對的正義會變成不公不義」。
他繼續闡說:
…………幾乎所有社會都存在許多不成文與成文的法律,其中有些條文早已過時,有些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舉例來說,馬里蘭州刑法第10-501 條規定,通姦屬於輕罪行為,需支付十美元罰款;而根據北卡羅來納州法律第 14-309.8 條規定,玩賓果遊戲超過五小時便算犯法。這些法律制定於保守年代,卻不知為何從未遭到廢除。儘管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到,但多數人的生活絕不是黑白分明的,我們會任意穿越馬路、未做好垃圾分類、在人行道騎自行車,甚至連上陌生人的網路非法下載盜版等。
換句話說,一旦法律貫徹到底,所有人都會變成罪犯。
但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面臨XXXX的威脅啊。得犧牲點甚麼來換取安全,不是嗎?而「恐懼」,正是所有當權者用來撲滅異議的利器─當我們害怕甚麼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我們要識大體」「要保衛民主、保衛國家」;這些,自然就變成政府濫權的最佳理由。
………...打擊恐怖主義是美國實施絕大多數監控計劃的官方理由,特別是在這個人心惶惶、投機主義盛行的時刻。但其實恐懼才是真正的恐怖主義,而樂於編造藉口授權使用武力的政治體制則是最大幫凶。
比起恐怖主義,美國政客更害怕示弱、背叛自己的政黨,或是惹火捐款給他們的支持者 (這些人對於承攬政府合約、取得中東石油利益充滿興趣)。因恐懼衍生的政治淩駕於恐懼之上,催生出各種反恐作為:無人能敵的美國慌了手腳,行動不受政策規範,公然違反法治精神……這群政治精英反覆以恐懼作為號召,對應的並非任何特定威脅或擔憂,而是試圖操弄情感、將恐懼化為永久性危險,藉此合理化政府長久的角色的「無警覺」作為,不容民眾質疑其正當性。
一旦法律貫徹到底,所有人都會變成罪犯。而「恐懼」─特別「我們會失去安全」、「我們要保衛國家」的恐懼,是所有專制的基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