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萬金沉香木 演繹收藏新熱潮
沉香,是一種名貴的木材和中藥材,也是稀有的高級香料。入水能沉且具芳香,稍顯幹枯,看起來並不惹眼。正是這種外形並不起眼的木頭,近年來身價暴漲,掀起了一股收藏熱潮,今年春拍,福建東南拍賣的當代工藝美術專場中,木雕藝術家江曉以沉香創作的三件作品《泛舟圖》、《古樹紋杯》、《蘭石圖》分別以39.2萬元、17.92萬元、20.16萬元的價格成交,三件作品最大的僅
沉香價格上漲,收藏不斷升溫
沉香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王公貴族使用沉香熏衣上朝,選擇吉慶日用沉香沐浴迎神。至北宋時期,貴族士大夫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極致,倡導了“四大閑事”,即品香、鬥茶、侍花和掛畫,品香便指沉香。沉香產量極低,而這些將財富和學養相結合的文化生活方式,又刺激了皇室及達觀顯貴的攀比,史料中記載當時沉香有“一片萬錢”之說,可見沉香之價值。如今香道文化遠不如古時興盛,沉香收藏更加小眾,但是沉香資源枯竭,身價依然不菲,時下市場上最頂級的沉香每克均以萬元為單位計,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幾年沉香的價格漲勢迅猛,在拍賣市場上表現不俗。2006年秋拍,北京匡時一件高
在拍賣市場中,古代沉香經典雕刻作品不斷湧現,當代沉香木雕則略顯沉寂。福建東南拍賣當代工藝美術專場中江曉創作的三件沉香木雕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中國嘉德今年春拍也上拍一件江曉的作品,為水沉沉香木擺件《幽蘭情絲》,長
資源枯竭與惜售制約市場流通
拍賣市場中古代沉香木雕作品總量本就不多,當代沉香木雕甚至比古代沉香更為稀少,究其原因,還在於資源的極度稀少與收藏家的惜售心理,導致市場流通量不足。據史料記載,沉香在我國明清時期曾大量出口貿易,香港和廣東省的東莞,香山的地名應曾經是沉香出口港和集散中心而獲得。昔日的產沉香大國中國和印度歷經數百年不斷采挖,其野生沉香資源已基本滅絕,分布於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的野生沉香資源已瀕臨滅絕,曾經盛產沉香的越南,去年全年的高品質沉香產量只有
極度枯竭的資源吸引了大量投資資金的介入,有藏家表示,有限的資源與投資客的成倍增長形成市場的供不應求,直接推高了沉香的價格。價格波動劇烈之時甚至一日一變。 2007年在越南一場拍賣中,一塊白色棋楠曾創下了每克 10200美元的天價。也正是因為資源枯竭,高昂的價格致使沉香的收藏非常小眾,也使投資者和收藏愛好者都產生惜售的心理,流通也基本上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
當代沉香木雕或成收藏新寵
正是由於目前市場上優質沉香的稀缺,不論是古代沉香還是當代沉香木雕,藝術家都遵循一個創作的原則,將原材料發揮到極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特別是質地堅硬,油脂飽滿的上品沉香一直是上等的雕刻材料。自古以來的沉香雕品無不古樸渾厚,深沉潤澤,靈動變化,別具風韵。沉香對雕刻的技藝有很高要求的,多數沉香原料形狀千奇百怪,幾乎找不到一摸一樣的原材料,做出一模一樣的沉香木雕更是難上加難。特別當代沉香木雕,即不能一味摹古,也不能盲目求新。這就要求創作者的構思必須依形取勢,在不破壞整體材料的基礎上,尋找有“肉”的地方下刀,且盡量展現自然純樸的質地。要做到自然地將材質和構思融合於一體,並非易事,而沉香的質地又凝聚了油質和木質兩種,質地不勻,不易雕琢。所以構思和雕工成為決定沉香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這時創作者的功力與靈感就尤為重要了,藝術創作決定了沉香價值的二次提升。不管是古代沉香還是當代沉香作品,都是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因此拍賣市場中一旦出現精品沉香,往往驚鴻一瞥,受到藏家的重點關注。
沉香制成各類文房器物,醒氣清神,氣韵幽長,罕有能與其媲美者,由於沉香木金貴且多朽木細幹,用之雕刻,少有大材,稀缺性和毋庸置疑。沉香製品在藥用價值、功能性以及稀缺性等方面均與犀角有相似之處,然而通過對比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古代犀角精品市場行情早已突破千萬元大關,2010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清康熙犀角萊菔尊,高
沉香市場的持續升溫,讓沉香的行情一路飈升。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將沉香木加工冒充沉香的作假現象。準確的說並沒有沉香木,據專家介紹,沉香的形成是瑞香科沉香屬的喬木型香品種樹木受到傷害後,樹木本身分泌了樹脂令傷口結痂,另加外部天然環境與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陳年後結成“有緣之物”,樹木如果不結香則經濟價值有限,但是常有不良商人用容易結香的樹種假冒沉香,辨別的方法如下:首先從視覺上,沉香顔色較暗,多為黃褐色,斑點、紋理較為明顯。而沉香木則顔色發白,分量較輕,紋理不清晰。二者最突出的區別在於沉香所特有的油脂線是沉香木所沒有的。其次在嗅覺上,以色素、香精、化學黏合劑炮製而成的“沉香”,味道刺鼻而濃烈,多帶藥味與酒精所特有的“涼”味,遠不及沉香的溫和高雅。由於對沉香的歷史與形成沒有達到完全的認識、透徹的了解,沉香市場存在著商家利用沉香的新奇,編造故事、巧立名目的現象,“白沙沉”、“虎皮紋”都是例子,值得廣大收藏者注意。
(本文來源:市場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