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分子生物制劑和抗病毒藥物的發展
2020/02/10 12:17
瀏覽36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隨著廣譜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以及新的外科技術的發展,厭氧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抗厭氧菌感染性藥物已成為臨床治療這些疾病的常規藥物。以下藥物對厭氧菌感染有效:青黴素G對厭氧球菌和梭狀芽孢杆菌有效;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羧苄青黴素對厭氧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革蘭氏陽性杆菌有效;頭孢菌素蒙多和頭孢呋辛對革蘭氏陽性厭氧菌有很強的抗菌作用。B內酰胺酶抑制劑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和氟羅沙星對厭氧菌均有效。

傳統治療限制效果一般,及至「銀屑病生物製劑」面世,由於對銀屑病有針對性作用,醫生開始以「PASI 100」為治療目標,即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態至接近完全正常。抗真菌藥物有兩種,一種是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另一類是唑,分為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黴唑、聯苯苄唑等咪唑類。酮康唑可作為治療淺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三唑類藥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可作為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與咪唑類化合物相比,三唑類化合物對人細胞色素p450的親和力較低,但對真菌細胞色素p450的親和力較高。因此,它毒性小,具有較高的抗真菌活性,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抗真菌類。

1993~1994年,我國僅批准更昔洛韋、萬乃洛韋和泛昔洛韋生產。目前醫院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除拉米夫定、阿昔洛韋、利巴韋林等外,抗病毒藥物品種仍有限,療效不理想。隨著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的迅速蔓延、HBV感染者的增加以及SARA等新病毒變異株的出現,抗病毒藥物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和發展空間。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可能為抗病毒藥物的突破解決兩大難題:一是確定病毒複制的轉移酶,從而區分病毒與宿主細胞,確定抗病毒耐藥靶點;二是尋找病毒疾病早期、敏感、獨特的診斷方法,以便及時給予特殊的抗病毒治療。

病毒性疾病約占臨床傳染病的85%,病死率高,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藥物療效並不理想,好的抗病毒藥物應該是安全的、有選擇性的,既要達到臨床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又不影響健康宿主細胞的新陳代謝;另一方面,生物利用度要高。它能以合理的價格通過血-腦脊液屏障。然而,抗病毒藥物與這一要求之間仍有差距。努力研發安全高效的抗病毒藥物新品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相關文章:

生物制劑對癌症患者有很多好處

MYL-1401O是曲妥珠單抗的生物制劑

生物制劑是指研究成果在微生物學、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領域的應用

磺胺類藥物的發現和生物制劑

生物制劑類藥物的抗菌活性和DNA旋轉酶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