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花東應該合併設省:從蘇花高是否應該興建說起
2008/07/10 00:55
瀏覽2,377
迴響5
推薦10
引用2

引用文章行政區重劃芻議:六省三都一特區

蘇花高速公路是一條難產的道路,據了解,花蓮縣政府和大部份縣民希望能夠興建,但是花蓮縣影響力最大的人士證嚴法師,以及不少環保人士反對。連日來看了不少正反兩面的文章,依然無法判斷那一方理由較為充份。

顯然,蘇花高速公路有興建的需要,否則不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吵鬧一陣,但是蘇花高的興建可能帶來的禍害可能相當的巨大,因此反對也非常的強烈。

那麼,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或者,難道沒有禍害最小,益處最大的替代方案?

方法是人想的,只是人們在吵鬧之餘,為了贏取一個勝利,往往就忘了當初吵鬧的重點了。

我們從蘇花高速公路是否應該興建的爭議當中,看到了一個很可悲而無奈的現象,那就是花蓮人在這當中的聲音十分的微弱,而少數能夠發出來的聲音,好像以激情的成分居多。即使是花蓮縣政府的聲音,也看不到什麼學術性的、專業的利弊評估和建議,而是像「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這種訴諸於悲情的哀怨請求。

什麼原因,讓花蓮人在蘇花高公路的興建上,聲音微弱?什麼原因,讓花蓮人和花蓮的領導人等,都提不出專業的利弊評估與建議?

卑微的人,聲音當然會比較卑微,能力低,自然做不出大事,這就是原因。

蘇花高速公路明顯是一件大事,但是花蓮地區最高的政府只是一個縣,一個連蓋條公路都沒有自主決定權的基層政府。花蓮地區最高的一級主管,只是一些很低階的,整天在做一些瑣碎事件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花蓮當然有人才,但是花蓮留不住人才,尤其是政治和管理人才,就算留下來了,也辦不了大事情。

我們可以預見蘇花高公路不會是花蓮地區唯一的大事,但是如何能讓花蓮人有聲音,如果能讓花蓮政府也有能力提出高明的解決方案呢?依我看來,解決的第一步,是聯合在本質和地緣上都相近的台東縣市,合併設省,如此將可大幅提高花蓮和台東地區政府的位階和權力,連同面積和資源的擴大,自然會留住甚至吸引人才的回流,也會擁有較大的聲音和自治的能力。

花蓮和台東是全台灣開發最少的縣,面積大,人口少,雖然被人們譽為台灣的後花園,但是由於工商業不發達,長久以來人口大量外流。然而,一定要工商業發達,人口才不會外流嗎?一定要工商業發達,才能夠吸引人口嗎?難道,花蓮和台東,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嗎?

如果花蓮和台東繼續保持今日的政治現狀,我恐怕他們是沒有能力由自己走出一條路來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國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2009/01/01 02:50
花蓮人,你們活該

反對蘇花高是反錯了,環保人士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減碳、暖化上。如果硬要反對公路,那麼應該反對西部的中山高、二高才對,因為它的路線更廣、車流更大,關閉一條中山高的效果扺得上八條蘇花高。

環保人士的苦心值得敬佩,但是環保的目的通常是錯誤的,從前大家反核能,現在卻發現火力電廠傷害更大,連李遠哲都出來倡核能了。

最早以前,剛發明汽車時,英國就有人反對汽車,因此出現「紅旗法」限制了英國汽車的發展,使得英國這個工業革命之祖,他的汽車工業卻落後他國。

清朝剛建成的鐵路,也遇反對,拆了鐵路。

事實上,人類進化過程中發明的種種產品,也是一種大自然的演化過程,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在生物上吻合,也可用在人類文明的進展上,處在當前的世上,若不進化,恐怕就會遭淘汰。互相競爭並尋求科學進步帶來的享受,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性」。執意抗拒進化的結果,在今天可能只是買不到回花東的票,到明日可能變成無法生活全部死翹翹。處在文明進化的洪流中,由不得你稍作停頓。

環保人士的理想很不實際,除非到巴西叢林內的原始部落,那兒不用電也不開車,各部落間互相獵取人頭,雖然毫無人權亦極不民主,但這是為了環保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有人要環保人士自己搬到花蓮住,感覺一下無路可回家的滋味,這是「太超過」了點。但是-----不要小看花東居民的感受:

我曾在花蓮,雖買到了火車票,依然無車可坐,因為車少人多站票更多,結果火車一到站,大家爭先恐後擠得水洩不通,我被擠的連火車門都摸不到,火車開走後,月台上還留下一大批滿臉錯愕的旅客,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車票的。

花蓮人,你們活該,誰叫你住花蓮,環保人士心中只有環保,他們才懶得去管你們的生活處境。

4樓. 綠島尋遊記
2008/07/17 00:55
續談: 花東是否應該合併設省(回應時季常兄)

續談: 花東是否應該合併設省(回應時季常兄)

謝謝時兄如此長篇的回應,看了很感動。寫的較長,麻煩時兄看一下。

http://blog.udn.com/kiiali/2046928


地點: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舉辦的婚禮,拍攝視訊的工作人員。2005 年。
3樓. 綠島尋遊記
2008/07/15 17:50
花東建省:難道一定要工商發達,才能留住人嗎?

花東建省:難道一定要工商發達,才能留住人嗎?

1.是的。

工商發達,才能留住人。至少比較有工作機會,不會餓死。

這很無奈。小弟原來住臺北,到臺東生活,似乎也祇能回答,是的。花蓮或許好一點,但應該也是「或許」而已。花東地區似乎是軍公教纔能留下來的地方。其他行業幾乎不容易生存。

我們很多成績好或不好的學生,畢業之後都跑去豐原清水沙鹿一帶,工作。高雄也有不少人,一樣找工作。在鄉下了,連臺東市都沒有什麼工作可以找。如果不去,就留在部落裡面,視察部落或練習視察災情,意思就是「到處閒晃無所事事」啦。

有人說:「可以開店啊。」一個臺東縣人口好像不過三十萬,其中臺東市就十五萬,不過是人口較多的一個中型小鎮,說是都市,恐怕相差太遠。臺東人說,祇能養得起一家臺東大潤發。如果是兩家大賣場,兩家都會倒店。這種城鎮,就會出現像「三商百貨」這類型的店面。SOGO 百貨不可能來臺東,人口和收入限制,不夠培養這樣金字塔層級的消費。

人口及營業規模的限縮,三級產業不容易提昇上來,這是實情。

那麼到池上去種米,賣池上便當?關山池上是很多人沒有錯啦。

人口少,講話就不夠大聲,這是大家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2.是否建省?

以前歷史上有「臺東直隸州」,包含現在的花蓮縣和臺東縣。但分開居多,合併時期反而少。

不過兩地的開發和風味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差異很大。相同的祇有「都在東部」而已。我很少去花蓮,去屏東和高雄還比較實際。很多人說「臺東是不是離花蓮很近?」不太近,180 公里左右,但是開車要 3.5 小時。不包含中間休息時間。

建「省」我沒有偏好。建個「臺東州」「花東州」也可以。建完有沒有用比較重要。要不然又是多一些官位,這樣我也可以升官也不錯。

3.蘇花高問題

以臺東人的觀點,特別是像我這裡在太麻里的,蘇花高算是遠在天邊的事。對臺東的影響實在不大。能影響的,是花蓮北部的交通可及性,包含新城、吉安、花蓮市,頂多再加上壽豐鄉。

政府對花蓮北部算是相當偏愛。例如看到北迴鐵路的雙軌化和電氣化,很多是放棄舊路線,重新打造雙軌隧道,規模快要跟重蓋一次差不多。這要是看在花蓮中部、花蓮南和,和臺東縣來說,無寧很是令人羡慕。甚至說,流口水。這樣慢也有慢的好處啦,事情都不需要那麼急著做。

政府一一直強調臺北到花蓮太魯閣號有多快,還可以傾斜。你們大概不知道,臺東地區有一些鐵路是很慢的,甚至跟開車一樣快而已。比如晚上十點往臺北的夜班莒光號,時速只有 60KM/H。摩托車騎快一點,可以跟火車飆車。

就蓋吧。

人少、人窮、地偏遠,導致發展限制,是互為因果的。

不小心愈寫愈多,謝謝時季常兄,給了這麼一個課題。


地點: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舉辦的婚禮,拍攝視訊的工作人員。2005 年。

一個地方的各種課題,那是三言兩語能夠寫得完呢。同樣的,地方的問題,也不是遠在天邊的中央政府能夠深刻了解的。

花蓮縣有約三十五萬人口,台東縣有約二十四萬人口,同樣是地廣人稀,同樣是工商不發達,有人認為這是缺點,我則認為這正是特色和長處。為什麼人們會說花東是台灣的後花園,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就是因為還好,它沒有被過度開發所破壞太多。

其實,它真的沒有被破壞嗎?我看也不盡然,據說砂石車整天在那裡進出不是嗎?

花東合併建省,人口雖然只有約五十八萬,但地方夠大了,而且,五十八萬其實是很多的人口。想想看五十八萬人有多少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何必要什麼工商繁榮?

人口可以集中在幾個市鎮就可以了,如果我是執政官或制訂政策的人,我會好好的把那些市鎮規劃好,給人們住得像人在住的地方,而不是像西部的人,住得像蟑螂老鼠一樣!我會設法說服議會立法,將其它地方一律禁建,不准開發。

當花東被建設成世外桃源的時候,它那需要什麼工商發達?(我所謂的工商發達是指大工廠,大企業等)到時候一堆人,尤其是有錢人,會用腳投票,一個個想辦法跑來花東置產居住。而世外桃源的花東,並沒有義務要提供那麼多的房子來給人住,我們可以故意就不要那麼多的人口!

我住的大樓有人談要改建,有人說要改建成三十六層大樓,我說他腦袋有問題。那人滿腦子想得是做生意,人要多才有發展。

的確,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才能創造一個繁榮的社會,但是人口不能多到到了擁擠的地步,如果到了社會已經不堪負荷的地步,那生活的品質就一定會受影響。

花東建省,位階提高,花東省政府可以有足夠的資源吸收較高級的人才來為它做事,有足夠的權力來決定它的發展方向,不需要什麼事都要看中央的臉色,和依賴西部人的施捨。這是花東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時季常2008/07/15 19:56回覆
2樓. neruda
2008/07/10 14:38
COOL
有趣的建議。卻可能是跳脫爭議的方式。只是若每個區域都獨立變成省,公務員的能力還是一樣的話,是否有進一步建議呢?
***詩不是詩人的所有物***

***詩是屬於人民的財產***

台灣政治幾乎只有中央,和北高兩市的政府,都能力做決策。留在地方的,幾乎都是事務性工作,在這種情形下,高級的行政人才和政治領導人,只要一有機會,一定是往中央跑,而不是想要留在基層做苦力。

當地方合併設省,省府不僅權責和資源大增,也會吸引人才的回流。有權力,有資源,再加上人才,公務員的能力自然會增高。

時季常2008/07/11 22:17回覆
1樓.
2008/07/10 02:41
替代方案

公路是交通建設的一環,但不是全部,鐵路運量可以由雙軌、電氣化繼續提升,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另外海運也應該多多討論,現在不是花蓮輪的時代,新型耐波力佳,速度快的船隻已經在市場上出現,卻沒有獲得眾人的目光。公路運輸在高油價的時代是沒有競爭力的,我們卻還要走這條回頭路??

為何一定花幾百億甚至上千億蓋蘇花高 (或是替代道路),政治人物加上利益團體的力量真的這麼大? 難道小老百姓只能乖乖納稅,下一代只能默默承擔我們揮霍造成的負債? 如果真要花上幾百億,為何不充實東部的內涵,發揮它的特色進而帶動就業市場? 東部的子弟也不用離鄉背景,忍受危險的蘇花公路或是沒位子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