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台南市大崎,充滿秋日風情,這個位在
官田的傳統農業社區,近來有一番新風貌,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師生參與下,文化創意產業進駐農友投注的香檳茸生產櫃基地,展現多彩多姿的農村藝術風情。同時社區居民也積極參加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農友與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的跨域合作,推動了全台第一個香檳茸文創藝術村亮相!成為落實農村產業發展,並吸引眾多五星級名廚造訪產地、尋找好食材的寶地。
台南市官田區大崎社區的香檳茸生產基地,位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側
門附近,
近來南藝大師生進駐,為香檳茸基地改妝彩繪,十六個香檳茸貨櫃增添藝術新貌,一個個就像為大崎農友們近年來的辛勞栽作喝采。今天(5日)香檳茸基地喜氣洋洋,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黃明耀,偕同水保局臺南分局長黃振全,
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及屏東科技大學校長古源光、
台南藝術大學副校長鄭德淵、視覺藝術學院院長曾旭正、
樂活生技總經理葉顯光等,一起造訪生產基地。同時,來自全國五星級
飯店與六星級餐廳的各大名廚三十多人,也在今天拜訪產地,與
大崎社區的十位
香檳茸農友相見歡。來自不同領域交流,眾人互相學習並交換心得。
樂活生技在大崎社區推動精品香檳茸產業,提供地方農友的新就業機會,今年三月起便密集展開栽培師的
培訓工作,今日在場的大崎社區十位農友老中青都有,他們從過去參與柳丁、芒果、龍眼栽作,熱血轉型,投入以科技整合農業的新型精品農業方向。香檳茸的原生菌種是產於南美巴西皮耶達提高地的姬松茸,但以時尚
養生的飲食概念,以法文
命名「Shampignon」音譯「香檳茸」,讓這個經過科技改良研發、全台首度於台南大崎面世的新產品。
今天到達產地參觀之名廚,涵蓋全台五星級飯店和六星級餐廳,他們平日即使用香檳茸開發料理,深獲饕客好評。參訪團今一早從台北搭
高鐵南下,先享用大崎里民熱情款待的鄉間宴席,接著在台南市觀光旅遊局精心安排下,參觀周邊風景名勝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紀念館,對於大崎的好山好水讚嘆不已。
隨後,在大崎香檳茸產地,農友們也現場示範,
教導主廚與各方賓客們,如何採菇與削菇的廚藝技巧。現場則由兩位名廚代表上陣,親自示範各國精緻創意料理香檳茸的方式,展現香檳茸料理的頂級多樣美味。此外,協助研發的屏東科技大學梁文進教授,也將課堂搬到農村,介紹大家有關香檳茸的生產技術。
水保局黃明耀局長表示,
農村再生與產業結合,水保局與農糧署、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農會等產業單位成立跨域合作的推動平台,是我們今年的重點工作,大崎農村的新風貌,除了落實產業的多元發展,同時帶動農村社區的共識凝聚、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價值、旅遊觀光與農村結合的多元方向,都讓農村社區變得更有深度、更有厚度,值得大眾前來賞遊品味。詳全文
全台第一個香檳茸文創藝術村亮相-社會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05/8238128.html
自行政院文建會於一九九四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已歷十八年;政策影響所及,迄今行政院各部會多有和社區參與相關的計畫在推動,也獲致一定的成果,培育了不少亮眼的社區。但,千萬別以為台灣的社區都動起來了,各地居民已能積極關心、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其實,仍有許多都會社區依舊漠然,許多農村社區依舊茫然。
在社區培訓輔導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們的社區沒有特色」、「居民冷漠,不關心社區」;如果是農村社區,還會加上一句「年輕人都跑到都市去了,社區工作沒人做」。記得三個多月前第一次到茄萣與社區幹部座談時,許多鄉親也都這麼說。
茄萣,位於高雄市的最西北端,西濱台灣海峽,過去多數居民以近海捕魚維生,區內東側又是養殖魚塭重鎮,所以人人幾乎都是「海的子民」;加上四大宮廟的陣頭、祭典活躍,王船祭傳承久遠等因素,原本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隨著漁船減少、漁港沒落,又地處偏遠,在文化、教育、經濟上逐漸趨於弱勢;加上南鄰全國最大的興達火力發電廠,有豐厚的回饋金可供地方使用,造成社區組織動能不足,長期下來對於社區營造就出現斷層與落差。社區不關心既有文化的發展,也不瞭解社造的行政流程,更缺乏營造新故鄉的動力,乃至一直扮演缺席者的角色。
類似這樣的狀況,存在許多台灣的農漁村當中,空有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卻未發揮「喚醒集體記憶,提升在地認同」的主要價值。集體記憶來自於過去的參與,在地認同則有賴於現在的參與,從記憶盒子說故事的操作過程,我們彷彿看到一絲茄萣啟動社區營造的希望。(作者為台灣社造聯盟副理事長)
台南市七股樹林營造白鶴社區─樹德科大百位師生展創
轉引大成報 (2012-10-29 18:17)【記者劉采妮/台南報導】
台南市七股區公所為推展大學院校課程融入社區營造工作, 10月27日由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王伯勛老師率領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百餘位於七股樹林社區展創。
王伯勛老師表示,七股樹林社區位沿海地區鹽分地帶,屬人口老化寧靜鄉村,具樸實情感與深層故事,等待發掘,因此,在七股區公所邀請下,將課程融入社區場域,以樹林社區為設計模擬的對象,將社區環境資源,如寶安宮代天府、五營、白鶴藝陣等歷史及人文意象,轉換為設計題材,藉由田野調查後讓學生發揮創意,設計社區入口意象,並以設計草圖進行創意簡報。學生返校後,再將持續完成入口意象模型、社區地圖、導覽指標等設計提案,以作為社區發展使用。
樹林里長黃寶田表示,10月20日所舉辦之七股樹子腳水餃節活動,在區公所輔導及樹林社區動員承辦之下,參與人數相當熱絡,網路與電話訂購詢問度高,已成功行銷成全國性地方特色產業,本次再結合學術專業師生展創,將研究成果做為社區發展參考,使樹林社區發展更有競合思維,下鄉文創活化,更符合在地性。
莊區長表示,此次活動,將藉由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的期末研究報告,發掘社區隱藏特色因子,經過師生巧思,將適切作品呈現提供社區做為人文環境視覺提升參考,希望讓傳統社區注入新的意象,進而提升七股區的地方特色,達到多贏。
詳全文 台南市七股樹林營造白鶴社區─樹德科大百位師生展創-社會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029/8173240.html
新藝見-台南老街更新的藝術介入2012-09-23 中國時報 文/陳泓易(台新藝術獎提名委員)
臺南市這幾年興起了一波波的「老屋新建」運動,不但讓台南市老街難得的巷弄生活文化得以活化,也讓建物本身產生新的動能與加值價值,走出了一條都市更新的不同道路。
台灣從文建會成立的八零年代,就設立了文化資產保護法,對於經過調查認定的古蹟藉由立法加以保存。台灣的文化資產保護法保護對象僅限於古蹟本身,以致許多情況之下,古蹟本身是得到保存保護了,但周邊環境或破舊或新建,卻亂成一團,產生了極度不協調的身體空間經驗與視覺困境。相對於世界許多大都會區對整個「舊城區」全面的保留與修復,台灣的古蹟經常孤立分散於並不一定協調的新建物周圍,而產生被切割的文化破碎狀態。
台南市為了更進一步讓市區空間感更為協調,以區塊代替獨立建物的古蹟進行空間的處裡,於是產生了孔廟園區、民生綠園、五條港園區、安平古街區等空間規劃,企圖讓珍貴古蹟與周邊環境互動更為融洽,但這仍然沒有解決老舊社區的動能流失問題。
在這樣的困境下,由民間自發成一股「老屋新建」的運動,讓此
一困境有了些許的轉機。
大約在2005年前後
整建的「鑽石樓」
,是這一波老
屋風潮的先驅之一。在整建的過程中,屋主大量保留了房子原來的結構,如屋頂骨架,甚至連已經銹蝕的鐵捲門也保留下來;部份原來的空間格局則被重新賦予適合當代的功能,原來的舊物件或舊形式,被轉化成一種時代落差的符號存在,可以看清舊結構的精采,卻又在空間設計上營造一種當下「家」的感覺。這是此一時期「老屋新建」經常使用的策略;儘管已經轉化成一個商業空間,這些新建的老屋大多形成一種空間感與親密的身體經驗。整建後的老屋有的變身成髮型沙龍,有的則改建成二手書店、藝文空間或lounge Bar,最多的還是改成餐廳型態的例子。
2008年開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舉辦「老屋欣力」的系列活動,尋訪、推薦了19處台南市區的舊建築再生案例,也進一步帶動社會大眾對老房子的關心熱潮。這一場「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運動」,在2010年擴大辦理,除了發掘更多案例外,也舉辦了一系列包括校園在內的推廣活動等,邀請民眾的參與及親身感受。此系列活動最新高潮,是去年「佳佳西市場文化旅店」與「B.B.Art」藝術空間的開幕與經營,特別是「佳佳西市場文化旅店」的概念與經營模式的創新。該旅店是從老舊而經營走下坡的老佳佳大飯店整建而成,經營者宣稱其理念為以環保與公益實踐於自身與環境,著重台南文化旅遊與客房的主題設計結合;「從台南老故事、老建築到老家具的回收概念」,也就是從空間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建築物的歷史樣貌、老家具的珍貴材質,包括磁磚與布料的回收再利用;而旅館中從電能使用、水質利用與消費品如沐浴用品等,均以環保回收的概念出發。
佳佳西市場最難得的是創造一種新的經營模式,讓「老屋新建」與藝術空間結合;不僅改變了老屋也改變了旅館,更改變了大眾對藝術空間的凝視方法。當在一個藝術展覽空間中住一個晚上,與藝術作品的互動關係,是一般美術館與畫廊空間所無法想像的,彷彿與(裝置)藝術作品彼此「介入」又彼此「馴服」(Apprivoiser)。這就是佳佳西市場做為一個旅店,同時又是一個藝術空間所提供的可貴的跨界經驗。
佳佳西市場旅店同時又與社區產業結合,西市場的布莊是台南早期重要的布疋批發與實作市場,服裝產業的改變讓西市場布莊變成沒落的夕陽產業;佳佳西市場特別設計出許多手工製作的服裝在旅店中販售,不但豐富了旅店的內容,也幫布莊找到新(通路)市場。藉此方法,佳佳西市場同時進行的是一種藝術介入空間,並且與社區空間共生共榮的藝術行動。
發展自十九世紀歐洲現代化的都市更新,經常以規劃整齊的大馬路(Boulevard以及Avenue),取代了原先蜿蜒流竄的市區巷弄,切割或者切斷了人行走的巷道,將行人的空間,轉讓給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機械交通工具,以此服務「集體」的群眾,在過程中被視為「個人」的行人空間卻被剝奪了。哲學家班雅明在晚期未完成的著作「拱廊街計畫」,提到了這種都市現代化更新過程中,一種過度性質的空間,某種程度而言拱廊街允許了巷弄之間閒逛的漫遊者,那一個屬於行人的步行與漫遊空間。
班雅明想像中的行人,具有波希米亞人般在都會中漫遊的自由。他們可以是遊手好閒的漫遊者,穿梭於人群、商店與巷道的各種如表演般呈現的奇觀之中,也可以是某種「拾荒者」,在街道漫遊中遭遇新奇並且撿拾靈感。當你試圖從佳佳西市場沿著正興街走到「南巷43號」,再拐進市場中找到「茀立姆Film Brunch早午餐」、「佳佳小南天」、「正興咖啡館」、「蜷尾家甘味處」、「IORI茶館」、「小滿食堂」、「泰成水果店」與「Rainbow is coming」等由老屋新建所形成的某種文化聚落時,那種比海安路相對安靜,比神農街更為蜿蜒漫長、豐富的漫遊經驗,就彷彿是班雅明所強調的精采空間經驗了。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另一種台灣經常出現的特質;幾年前只有幾個建築師或相關事務所進行老屋新建的計畫,今天在台南至少有超過兩百個老屋「收集家」,當大量老屋改建變成風潮之後,會不會形成另一波泡沫,而讓文化與藝術被保留的美意,變成被消費的尷尬,這是值得深思的。
作品:佳佳西市場的藝術都更計畫
時間:2008開始
地點:台南市佳佳西市場
『新藝見』由中國時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每周日於〈旺來報〉刊出。
學子居民聯手 打造藝術77巷
學子居民聯手 打造藝術77巷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官田大崎社區居民聯手打造藝術環境,不僅獲得「台南築角」社區空間創意大賽的冠軍,也打開大崎社區的知名度 ,學子與居民也因藝術成為好朋友,要再攜手營造藝術「七十七巷」。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落腳官田區大崎里已十六年,六年前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學生開始進駐大崎社區,在社區展開一系列的營造計畫,藝 術就從校門旁的社區民宅圍牆開始向外蔓延,漸漸擴散到社區多個角落。 色彩繽紛的旋轉木馬取代枯死老榕樹,繼續陪伴居民寫下歡樂的回憶;荒廢的老舊碾米廠成了MIGA藝文空間,現在是學生和居民一起溝通社區 營造計畫的平台;舊中山堂最近成了「青芒果學堂」,獲得「台南築角」冠軍殊榮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登清說,「有許多人打電話要來 參訪。」 「七十七巷」藝術老街的「七十七」其實是電線桿的編號,南藝大學生改造社區老舊碾米廠成為MIGA藝文空間後,因沒有門牌,而以電線桿編 號為名,居民受到影響,也以此稱呼社區道路。 畢業校友王鼎元日前退伍後又回到大崎社區,這裡已像他的第二個家,是MIGA店長。他說,藝術讓農村更活絡,也讓藝術家能自然地與居民接 觸,拉近藝術與人之間的距離,今年五月材質系學生曾將展覽搬到社區廢棄豬舍等空間舉辦,居民還主動變成導覽員,幫忙解說。 陳登清說,因為學生投入,社區環境有了許多轉變,居民變活潑,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更高了,社區旁緊鄰山溝,又有多棟三合院建築,與學 生攜手營造「七十七巷」藝術老街,可吸引更多民眾到大崎親近藝術。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原文網址:
學子居民聯手 打造藝術77巷 | | househln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0287&tid=1824975#ixzz2C1bxX1TZ
師生彩繪社區 屋主大方借牆
 |
【聯合報╱記者 翁禎霞 /屏東報導】
|
2012.09.05 03:24 am
|
|
|
|
鹽埔國中林素梅老師(左)帶著學生一路畫進了高樹鄉泰山社區,社區變美了,師生都開心。 記者翁禎霞/攝影 |
國中美術老師林素梅帶著一群公共藝術小尖兵到處畫社區,最近畫到了屏東縣高樹鄉泰山社區,勘察地形時,屋主還以為是「查稅的來了」,後來聽說是畫社區,一口就答應出借圍牆,如今圍牆成景點。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社區的山下路,有一戶人家的圍牆特別顯眼,兩個可愛雕塑就躺在圍牆上,四周妝點著彩色花草,這可是鹽埔國中師生花了一整個暑假彩繪而成,80歲的屋主潘玉蘭還指著牆上的花說:「這朵是我畫的」。
「社區民眾的笑容,就是給學生最大的肯定」,屏東縣鹽埔國中的美術老師林素梅,這幾年帶著學生彩繪村落,早已畫出了知名度,從鹽埔鄉畫到屏東市,今年暑假又畫到高樹鄉的泰山社區,她們不但為圍牆上色,還以廢棄的考試卷打成紙漿雕塑,走到哪兒,都可以看到師生的創意。
為社區彩繪聽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有些住家並不喜歡陌生人靠近,「若是遇到屋主反對,畫得再美也得洗掉」,日前師生到社區勘察地形,還有人以為是「哪個單位來查稅了」,後經社區理事長許國地溝通,屋主歡喜接受,終於讓社區藝術有了雛型。
「該上工了」,這個暑假林素梅就帶著愛畫畫的學生到社區作畫,目前就讀高師大的邱郁祺本身就是泰山人,打從就讀國中時就跟著老師畫畫到現在,「要畫自己的家鄉,當然不能缺席」,雖然已經在社區的圍牆蹲了一個暑假,但邱郁祺可沒有皺一下眉頭。
還有國三的陳韋呈、柳呈憲及林伶珠等人,只要手邊沒事,在臉書上看到老師的號召令,他們就一定加入,細數自己畫過的社區,學生臉上的笑容更有自信。
【2012/09/05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大藝術季18歲了,今天由台大校園樂團Crispy 以清新的曲風揭開序幕。台大周邊街區以獨特的文化氛圍聞名,也啟發了這次藝術季走入街區的概念。台大歷史系三年級的總召魏妤庭說:「延伸去年公共藝術的概念,今年離開校園深入巷弄,希望用藝術和台大周邊互動。」
本次台大藝術季主題「溫羅汀」,指的是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街組成的特色街區。「溫羅汀」地區位於台北市的邊陲地帶,卻散發出最叛逆的文青氣息,其中特色書店、咖啡廳、獨立音樂等都是台大生共同的回憶之一。
台大學務長馮燕表示,18年前,台大藝術季還只是一個社團成果觀摩展,如今已經發展成大規模且獨具特色的活動,是台大人的驕傲。她強調,藝術季的精神就在於獨立與原創,要持續挖掘出校園藝文能量。
今年藝術季為期3個週末,從5月4日至5月26日,共有6種藝文饗宴,包括環境劇場、舞蹈創作表演、樂團演唱、創意市集、靜態展覽、校友實地走訪街區。其中非常特別的是「引路人」的活動,由許多藝文界知名人士,如電影「父後七日」製作人王育麟、作家楊佳嫻等帶大家實地走訪街區,體驗「溫羅汀」的魅力。
社區再造 清水秀水里 變塗鴉藝術村
 |
清水區秀水里長陳月娟打造塗鴉藝術村,清水區塗鴉團體「病毒六號」在民宅牆壁彩繪吉祥物「阿默」。(記者歐素美攝) |
〔記者歐素美/清水報導〕清水區秀水里長陳月娟結合當地里民及年輕人的創意,用心打造「Graffiti 43648藝術村」,推動社區活化再造,民眾行經發現色彩鮮豔的塗鴉圖案,眼睛為之一亮,網友直讚里長「好酷」。
從事網路行銷的李俊逵,有鑑於廖添丁的故居就在秀水里,當地並設廖添丁廟,非常具有發展性,惜未受到重視,加上清水地區有一群熱愛塗鴉的好友組成「病毒六號」塗鴉團體,因此向阿姨陳月娟建議,希望能結合塗鴉藝術與當地歷史文化,推動社區再造,立即獲得陳月娟的熱心支持。
陳月娟說,塗鴉是一種藝術,但許多熱愛塗鴉的年輕人卻找不到場地發揮創意,因此說服里民李淑姿提供牆面供年輕人塗鴉彩繪,美化社區,營造特色。
目前秀水里的彩繪牆面已成當地地標,不少網友發現,紛紛留言大讚里長「好酷」;陳月娟說,未來將繼續在社區推廣塗鴉,同時爭取水利局開放鹿寮大排兩側牆面,供里民創意彩繪,以改善髒亂點,並打造「Graffiti 43648藝術村」。她表示,Graffiti指塗鴉,43648則是清水區秀水里的郵遞區號。
年過六旬的李淑姿,大方提供清水區五權路住家牆面供年輕人塗鴉,她表示,原本單調的牆壁塗鴉後變得「生意盎然」,還有人問她「老人家不是不喜歡別人在牆上亂畫?」李淑姿笑應:「那表示我還不老嘛」。
當地許多里民都有意響應塗鴉活動,理由是「希望社區能進步、發展」;陳月娟說,現在只是踏出第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
讓故事寫滿整座城市 - 楊逵的邀約
 |
楊逵墾植東海花園,勞動之餘在大鄧伯藤下閱報。(楊逵文教協會籌備處/提供) |
 |
楊逵借錢購地,與葉陶落腳台中大肚山腰,帶領孩子開墾荒地。此為1968年家族合照。(楊逵文教協會籌備處/提供) |
◎楊翠
城市是故事的容器。這些年,我總是在想,我們該如何演繹一座城市的故事?
2010年,北海道旅行中,氣溫冷冽,飄著薄雨,我重感冒,喉嚨劇痛,輕微發燒,裹著厚重的羽絨衣,走在港都小樽,頭重腳輕,暈眩欲墜。然而,城市以美麗的詩篇療癒我。一個街角,一條巷弄,不時遭遇詩意,我幾乎遺忘自己肉身的痛楚。
在小樽,我真的見識了一座城市如何珍視一個作家。你難以想像,在市場、餐廳、文學館、玻璃館,石川啄木的身影和詩語,他與城市的短暫邂逅,都被不斷複寫,以新穎的創意美學再現。
石川啄木,二十六年在世間的貧寒人生,浪遊北海道的一年日月,被以素雅的美學,深深鐫入城市的肌骨。札幌、小樽、函館、釧路,到處都有他的歌碑與詩碑。在漁港釧路,他只住了七十六天,竟有二十五個詩碑,他短暫工作過的「釧路新聞社」,還被建造為「石川啄木紀念館」。
然而,我們美麗的島嶼福爾摩沙,城市總是乾枯無味,所有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被毀棄、埋葬。我們也有夢想,夢想從域外取材,耗費數十億,興建華麗古根漢,而不是讓美學元素遍布城市角落,讓旅行者日常可見,隨處遭遇。
壓不扁的玫瑰重綻於日常
4月15日,我們在新化,感動於一個小鎮,以市民集體的行動,實踐了這種「日常美學」與「遭遇美學」。楊逵出生於新化,小鎮取用作家的文學與生命史,演繹新故事。老街的「楊逵文學館」,只是其中一個地點,你還可以走進楊逵的母校新化國小,陶藝家王蘭芬的「楊逵文化走廊」,是當地少女與志工媽媽合作的新故事文本,國小一棟紅磚大樓,向外的牆面,玫瑰意象素雅典麗。你也可以走進新化高工,一條「楊逵文學步道」,引你與作家一同散步,尾端的「葉陶楊坊紀念餐廳」,取用作家妻子的名字。新化國中則展示楊逵〈默默的園丁〉手稿放大影像。來到新化高中,校門右方,藝術家賴佳宏的公共藝術《馬拉松向前跑》,演繹楊逵「堅毅前行」的精神;新落成的圖書館大樓,藝術家曾英棟以「壓不扁的玫瑰」為意象,建置八根圓形大梁柱,以殘破的馬賽克,詮釋楊逵不屈的魂體,陽光下,梁柱的玫瑰燦爛發光。
一如小樽,新化演示了一個作家與在地生活空間的親密關係。然而,一個作家只能與一座城市發生關係嗎?北海道如何看待石川啄木?所有「他曾住過」、「寫過」的,就是「故居」,就是「文學的故鄉」。
這種美學意識,使城市更加豐富。文學與其他「公共文化財」不同,它具有跨時空性,作家都有他的出生地,然而,作家的足跡和筆墨,卻可以飛躍四方。奧地利裔德語作家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生於布拉格,曾在西班牙南方小山城隆達住過幾個月,投宿維多利亞女王飯店,飯店裡就有了紀念室與銅像,隆達還有一條街,名為「里爾克街」。
當前的文化敘事,流動、跨界、越界,已經成為關鍵詞,然而,心靈乾燥的福爾摩沙島民,想像力卻如水泥,人們以為,一個作家只能屬於一座城市。
比出生地更豐饒的文學產房
2011年,「春光燦爛.走唱楊逵:楊逵文學音樂節」,我們以音樂,傳說楊逵,演繹文學,重述作家與城市的故事。半年多來,我們以四場音樂會,走進國家級文學館「台灣文學館」,走進清華大學,唱響校園青春進行曲,走進作家的故鄉新化,向小鎮學習如何以新的美學形式,與作家進行跨時空對話。最後一站,我們要回到對楊逵而言最重要的城市,台中。
如果說,新化孕生了楊逵的肉身,那麼,台中就是楊逵文學的母胎。楊逵1906年生於新化,1924年赴日留學,1927年返台,在嘉義、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各地奔走,進出社會運動現場與監獄牢房。1935年落籍台中之後,直到1985年在台中辭世,五十年間,除了囚居綠島的十二年,以及晚年因病暫離之外,未曾離開過台中,他的作品,絕大多數在台中創作,他的生命地圖、文學創作與社會實踐,與中台灣的地圖緊密疊印。
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等歷史空間,《台灣新文學》、《一陽週報》、《文化交流》等文學雜誌,「民眾出版社」、「新生活促進隊」等,都在台中。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積極參與,1949年〈和平宣言〉的撰寫,以及兩度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的歷史空間,都在台中。相較於他的出生地新化,台中,確實是楊逵生命故事與文學故事最豐饒的產房。
1961年楊逵出獄後,歷經年餘的輾轉流徙,1962年,在台中市郊大肚山丘陵,借貸五千元購置荒地,經營「東海花園」。直到1981年因病暫離為止,他前後在東海花園生活了二十年。1970年代到80年代,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學作家、青年學子、國際學者湧入,「東海花園」成為各方前來「朝聖」之地。
接住那被拋入虛空的夢想磚
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都不只屬於楊逵或楊家。正如文壇稱頌林海音的客廳是「半個文壇」一般,楊逵的花園,既是「半個文壇」,也是青年啟蒙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場域。如果石川啄木浪遊一年的北海道,以豐富的創意美學,演繹詩人的靈魂,那麼,楊逵生活了五十年的台中這座城市,為何如此乾瘦?如果里爾克在隆達數個月而有了一條「里爾克街」,那麼,台中要有幾條「楊逵街」?
事實是,台中城市一直拒絕楊逵。其實,1976年,楊逵就曾寫〈我有一塊磚〉,夢想以「東海花園為磚」:「如果有人想在這裡蓋個藝術館、圖書館、民藝館之類的文化傳播機構,我很高興捐出這一塊土地。」1985年,作家走離人間,藝文空間的夢想被棄置,火葬場遷來了,其後,故居所在地,又被劃為「殯葬用地」,各方爭取無效,「東海花園」不能再生,只能成為墳場。
他在世的最後九年,以及辭世後的二十七年,三十六年來,楊逵手中的「磚」,有如拋入虛空,無論是公部門或是企業家,都未曾回應楊逵的理想,而能回應他理想的朋友們,卻都無能為力。
我們一度絕望。但我們仍幻想,在這座城市栽植希望之樹,我們幻想,讓故事寫滿整座城市,我們幻想,美學的羽翼滿城飛舞。
4月28日,「春光燦爛.走唱楊逵」,我們以音樂和創意,邀約各位前來台中城市,走訪老人的生命地圖,走進他的故事產房和文學母胎,一起思索,如何讓幻想落實,豐美這座乾瘦的城市。●
■「楊逵文學音樂節」台中場,時間是4月28日,下午3時至6時為「文學市集」,販售楊逵文創商品;晚間7時為「合力造樂詩歌發表會」,詩人吳晟、林梵、樂人陳明章等將現場演出,地點在CMP BLOCK台中人文美學生活特區 (台中市中港路一段257之2號)。
竹崎拚觀光 異業結盟推4遊程
 |
【聯合報╱記者 陳永順 /竹崎報導】
|
2012.10.25 09:02 am
|
|
|
|
嘉義縣竹崎、梅山鄉的餐飲民宿及農民異業結盟,打造優美休閒環境,廣邀遊客來嘉義山區吃喝玩樂。 記者陳永順/攝影 |
嘉義縣竹崎鄉擁有豐富農特產及觀光旅遊資源,業者過去大多單打獨鬥,很辛苦,竹崎鄉公所整合後,昨天推出4種觀光農園套裝遊程,2天1夜可飽覽不同山林風情,體驗農特產打造的風味餐,鄉長溫良恭廣邀大家來竹崎山區做客。
竹崎鄉奮起湖、光華農村及石棹地區好茶等,一向被納入大阿里山區觀光旅遊資源,外地遊客人在竹崎鄉,卻以為在阿里山,業者雖靠著阿里山知名度各自打拚出一片天,近年仍努力營造屬於竹崎的在地特色。
鄉公所積極行銷高山梨、椪柑、酪梨、香糖、高冷蔬菜及高山茶、紅茶等農產品後,也整合竹崎、梅山鄉山區餐飲民宿業者資源,要把山區觀光商機大餅再做大,昨天推出套裝遊程。
溫良恭說,4種套裝遊程結合民宿餐飲與農業體驗,包括「星光森林之旅」、「山林茶鄉森呼吸」、「光華五星之旅」、「瑞里地區賞遊行程」,有果園、茶園、竹筍、高山咖啡等農業體驗,更可飽覽雲潭瀑布、圓潭生態園區、瑞太古道、奮起湖、瑞里螢火蟲等景點,活絡農產品及餐飲民宿商機。
瑞里高山咖啡業者李南輝表示,跨鄉整合觀光旅遊資源,讓遊客有更多選擇,農業與餐飲民宿的異業結合,更有利開拓更多農業生機;民宿業者賴坤陽也認同說,大家合作做大大餅,才能創造多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