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2012-7-24 21:24 作者:李亮/王放
左看:不是世代問題
近日主計總處發布統計資料,指出去年30歲以下受雇者有62.9%的月薪不到3萬元,引發議論。由於統計敘述方式的影響,許多評論皆將之視為青年世代「窮忙」的表現,殊不知此議題與青年世代並無本質關聯,乃是台灣資本主義的結構病徵。
首先,低薪根本不是甚麼世代問題。近10多年來台灣全體受雇者的薪資停滯,早已人盡皆知,且其平均薪資,根據主計總處的同一調查,也僅有3萬5千元左右,與前述的3萬元標準其實相去不多,而全體受雇者之中,月薪不到3萬元者,也高達42.83%。換句話說,更貼近現實的描述或許是:全體受雇者的薪資普遍低迷。當然,在經驗上,低薪現象確實較易出現在年輕人身上,但拿年輕人的某些特質說事,無法解釋年輕人的平均薪資,連同全體受雇者薪資一起停滯乃致倒退的現實。
統計數字本來就有多種敘述方式,薪資高低可以依照性別、年齡、地區、職業、雇用狀態等等樣本特性任意劃分、貼標籤,並不意謂這些特質與低薪有甚麼因果本質聯繫。但在大眾媒體上卻很容易渲染出「因為年輕所以低薪」,從而把低薪的焦點從結構性問題轉為個人或世代特質的迷思。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年輕人,你為什麼不造反
台灣社會的整合運作機能似乎逐漸失靈,近來有幾項與青年世代相關的新聞,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這一點。
首先,日前教育部發現,今年各大專院校的延畢人數創新高,達5萬4千多人,比去年又增加了近1千人;其次,日前主計總處則發布消息,統計全國30歲以下的受雇者有近6成3的月薪不到3萬元;接著,5月失業率為4.12%,但20到24歲失業率達12.19%,25到29歲失業率達7.02%,皆大幅高於平均值。這些統計數字清楚指出,年輕人正面臨一股嚴峻的社會排除過程,被排除出正常的人生畢業、就業軌道,排除出有能力過正常生活的軌道,排除出社會經濟生產的軌道。
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而只是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掌握這個社會的中年人們仍在將大量資源灌注在自己身上。諸如優厚的健保給付(中老年人使用最多醫療資源)、愈炒愈高的房價(中老年人擁房期待增值),以及持續攀高的國債(反正是下一代來還),其實都是兇悍的世代財富轉移。
當社會排除的對象從邊緣弱勢者轉向青年世代,排除青年其實就是排除社會的未來。
王放/政治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