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2012-6-18 22:15 作者:李威撰編譯
據《半島電視台》報導,古巴的國營醫療體制,向來備受讚譽;但有不少專家開始擔心,其醫療水準可能已經落後給其他國家。
古巴醫療制度確實有諸多方面值得讚許。儘管古巴資源匱乏,但古巴嬰兒死亡率比美國低,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古巴平均壽命77.5歲,同樣領先全球。直到不久前,古巴每170位公民就擁有1名醫師,比例之高排名世界之冠。
不過,政府能夠養得起這麼多的醫師,主因是給付給醫生的薪水遠低於國際水平,
古巴醫療制度的受惠者,不限於古巴民眾。前總統卡斯楚(Fidel Castro)在位時,有上百名車諾比核災的受難孩童,因蘇聯垮台而無法得到適當醫療照顧,古巴因而伸出援手。當時,古巴興建一所醫院照顧病童及家屬,並暫時將他們安置在能享受海岸美景的塔拉拉(Tarara)。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核災受害者留住當地。
預防重於治療
古巴醫療制度的運作,特別著重於初級及預防性醫療照顧。對許多國家來說,尤其像古巴這樣的貧窮國家,就成本而言,將重心放在預防工作,可減少治療所需的龐大支出。
古巴的每個街區,都有安排1名
派駐各地的醫生,要確保所有孩童都接種疫苗;另外每個月也會安排孕婦進行例行性檢查,確保母體健康,如測量血壓是否正常等等。
醫師能開立處方籤,民眾可以在國營藥局裡購買藥品。如果病患需要更複雜的診治,會被轉診至有專科醫師的公立醫院或診所。
蘇聯時期的古巴,政府得到慷慨補助,因此醫療制度能維持良善運作。儘管沒有最先進的醫療器材,但醫院環境乾淨,醫療服務能滿足民眾需求。但補助停止以後,加上經濟陷入紊亂,過去的情況已不復重見。
藥品流入黑市
《半島電視台》記者露西雅•紐曼(Lucia Newman)在1997年搬到古巴居住時,當地發生嚴重的藥物短缺問題,連簡單的阿斯匹靈都難以取得。
諷刺的是,有許多藥品無法在藥局裡找到,但卻容易在黑市購得。有些醫生、護士及清潔人員,為了多賺取額外收入,將藥品走私到醫院外。
儘管古巴醫療照顧仍是免費,但不少病人會用食物、金錢或其他禮物來賄賂醫生,圖的就是能早點就診,不用排隊就能照X光、量血壓或動手術。如果沒跟醫生進行檯面下的交易,有緊急需求的病患可能要花長時間等待。
許多古巴民眾抱怨,政府高層及共黨官員享受醫療VIP服務,但老百姓只是為了例行性健檢,卻必須一大早起床來排隊,而且不保證一定輪得到。
儘管預防式醫療制度對孩童特別有幫助;但就40歲以上的婦女來說,大部份人都無法每年進行乳房篩檢。
紐曼發現,許多醫院沒有自來水,馬桶無法沖水,由於醫院管理不善,民眾暴露在感染疾病的高風險當中。
公平來說,過去5年裡,政府花費不少心力在改善醫院及醫療中心,但由於資源匱乏的老問題,改善速度相當緩慢。
出口醫師 換強勢貨幣
古巴雖有免費醫療,但由於兩項因素,導致醫療制度既不便捷,且沒效率。首先財政資源不足,另一個因素跟前者相關,古巴「出口」醫師、護士及牙醫,藉此換取強勢貨幣。
數千名
紐曼的一名朋友,原本安排好動手術的時間,但是最後卻苦等不到
古巴另一個獲取強勢貨幣的方法,就是提供醫療服務給外國人,亦即所謂的「醫療觀光」。然而,「觀光客」付錢以後,能否得到他們想要的,這點不無疑問。
醫師海外求出路
紐曼表示,古巴在醫學方面的專長是中風及神經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的復健,病患能前往神經再生中心(CIREN),由經過充分訓練的治療師進行個人化照護。不過,帕金森氏症的外科手術,在古巴絕對稱不上是頂尖。
古巴的專業醫師抱怨,他們沒有辦法像外
紐曼表示,好幾年來,她一直聽到醫療服務品質惡化的抱怨聲。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古巴有為數不少的醫生,到海外找尋更好的工作機會,這些人經常被當作是逃兵。
不過就算有再多缺點,古巴民眾比起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確實更容易取得醫療服務。許多發展中國家,公共醫療相當不健全。
古巴的醫療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有時又很矛盾,譬如你可能買不到藥,但卻能動提胸及變性手術,而這些手術竟然還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