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級後第一個挑戰 不能輕信「足跡單純」】
在中南部新冠案例零確診數周,且全國降級至二級警戒數天後,嘉義縣一下子傳出職場群聚十一例,讓不少國人再度繃緊防疫神經。
此群聚最值得檢討之處,在於這些案例有不少人早出現呼吸道症狀,竟然無人就診,更未懷疑自己染疫;顯見零確診的表象再度讓民眾輕忽疫情了。如果不是指標案例,因照胃鏡接受常規病毒檢驗而發現染疫,這起群聚恐怕至今尚未曝光。事實上,在全民警戒防疫下,一般感冒或流感很難傳播,若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務必排除新冠染疫的可能。
新冠群聚可分為家戶、職場與社區幾類,其中最少被探討的是職場群聚。職場若夠大,同事彼此陌生,比較容易提高警覺,並引進正式感控措施;但在小型職場,大家朝夕相處,宛如家人,很容易鬆懈防疫措施,不戴口罩一起吃飯聊天也不怕。以嘉義這起小工廠群聚來說,至少已傳了十天,且多數員工都染疫,顯見防疫措施幾乎闕如。
因為這起職場群聚,嘉義縣政府已升級縣內警戒,禁止內用,問題是還有多少染疫者未被驗出?他們在重新開放內用這幾天,是否已經在鄰近縣市內用?這起群聚可說是降到二級後的第一個防疫挑戰,如果沒處理好,只怕鄰近縣市都可能受害。
嘉義縣政府表示,指標案例在七月中旬前住在萬華,因此可能是感染源;問題是萬華到了七月,每天新增只剩個位數,即使住在當地,染疫可能也是微乎其微。事實上,台灣最近幾周爆發的零星案例,絕大部分都跟特殊社交群聚有關,因此,所有新增案例都必須懷疑起自類似感染來源。縣政府必須啟動指標案例與接觸者的電信足跡清查,把傳播鏈從頭畫出,絕不能以「平日足跡單純」幾個字輕鬆帶過。
最近不少縣市傳出疫苗配送不足,必須暫停施打情事,指揮中心歸因於地方政府給未預約民眾施打,事實上那只是少數,無法解釋民眾「求疫苗若渴」的現象。
疫苗配送趕不上民眾需求,最大原因在於大家已有恐慌心理,以為恐怖疫情隨時會爆發,即使全國新增已降到每日廿以下。前陣子南投縣施打略慢,綠營痛罵,當民眾大批前來施打,又被罵造成群聚,事實證明南投長者接種率高過台南,而這類批評的本質,就是政黨惡鬥。
蔡政府誇口疫苗預約平台多麼好用,事實上完整預約系統,必須涵蓋各施打處所,並將所有疫苗條碼化,每一支的去處都能即時顯示,才不會造成存量與配送落差。
民眾要求mRNA疫苗與混打的呼聲震天,蔡政府最關心的卻是國產疫苗銷路。如果疫苗進口、施打安排與配送不能滿足民眾需求,而社區又再度傳出群聚感染,只怕人民對蔡政府的不滿將會再度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