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台大醫學系大我八屆,我1987進去就讀時,他已經畢業一年。台灣學運在1990的野百合大爆發,在此之前只有少數人參加,裡頭從來沒有一個名字叫柯文哲。
台灣80年代學運起源於1981的「台大大論五人小組」,五個學生社團大論社的骨幹成員,發起跨校串聯,展開對國民黨政府的抗爭,當時五人之中有一位非常勇敢的台大醫學系學生王增齊,他是柯文哲的同學。須知在那年代幹這樣的事,很可能被退學,讓好不容易考上的人人稱羨的台大醫學系學歷,就此斷送。
王增齊現在是診所醫生,沒有投入政治,但柯文哲呢?反而變成全職政治人物了。
學運界一直有一個爭論,有人認為學生時代就要投入運動,累積革命經驗,但也有人認為應該沉潛,點到為止,等到學有專精以後再投入改革。或許,王增齊與柯文哲就代表熱血青年投入社會關懷的兩種不同路徑吧。
我大一時見過王增齊一次,是在台大醫學院刊物青杏社的社員聚會裡,他與王作良、林郁容,以學長身分回來跟學弟妹聊聊。王增齊綽號阿草,人如其名,講話語氣與身段都很草根。王作良是前立委王雪峰的先生,林郁容則是林峯正律師的兄長,他們兩人後來也沒有投入政治。
簡言之,柯文哲念台大那幾年,台大已興起學運,但他從未參與,不過這不代表他不關心,很可能只是在腦中擘劃福國淑世的理想。從柯文哲後來對政治議題的表達可知,他大學時代就有在看人文與社科書籍,但很可能就是一般愛看書的大學生,不一定在政治意識上啟蒙了。
柯文哲開始關注政治,應該是1994幫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主要是在台大醫院拉票,這是當時不少台大醫生關心台灣民主的方式,比如黃芳彥也與陳水扁熟識,甚至成了扁家的家庭醫生。我念大一時曾在餐會上碰過黃芳彥,那時一位學長一直跟我說黃芳彥跟陳水扁很熟,但我的反應是:跟陳水扁很熟有什麼好說的?
果然黃芳彥與那位學長,後來都出事了。
柯文哲雖然在2014才正式投入政治,但他在2006就曾投書媒體,批判扁家女婿趙建銘,並反省台大醫院,可見那時他對政治已經有自己的強烈見解。
當然寫投書跟踏入政治,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後來真正促成柯文哲撩落去的,其實是2010的連勝文槍擊事件,與2011的愛滋器捐事件。這兩個事件讓柯文哲更加堅定了「台灣政治病入膏肓」的見解,於是興起了實習醫師初披白袍一般的素樸救世情懷。當然另一個因素是他已經當了夠久的醫生,社會地位與所得都已夠穩固,即使轉換跑道失敗,也不怕沒有後路可退。
即使如此,柯文哲能夠衝破書空咄咄,只在腦中閉門造車,頂多在言談與文章中闡述淑世理想的蛋殼,真正踏入政治,這是他最為難能可貴之處。
智者千思萬慮,傻人一步就跨過去了。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1981,不曉得王增齊會不會選擇同樣的道路,投入學運,或者跟柯文哲一樣,先在專業上取得成就與名聲,多年以後再以社會賢達身分參政,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當然,在那戰鼓頻催的改革年代,熱血青年是無法安坐課堂的,這是性格使然。
只是,真正關心台灣、熱愛世界的人,不管身在何方,正在做著什麼工作,也不管得不得志,都會持續保持關注與熱情,並不斷提升自己,等待需要自己的時候,再次發揮影響力。
這才是真正的熱血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