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音「リュウキュウ/ryuukyuu」,先有音,後有字。根據沖繩方面的文獻,有①流虬,②流求,③瑠求,④琉球四種表記方式。而中國的史書則有①流求,②瑠求,③琉球,④琉求⑤流鬼⑥瑠球六種表記法。依其出典整理如表。
漢字表記 | 地區 | 出典 | 內文 |
流虬 | 沖 繩 | 《中山世鑑》(1650) | 隋煬帝,遣羽騎尉朱寬求訪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滔間,遠望之,蟠旋蜿蜒如虬浮水中,故因以流虬為名。 |
流求 | 沖 繩 | 《中山世鑑》(1650) | 舟,隨潮流始至此。因以改流虬曰流求。 |
蔡鐸本《中山世譜》(1701) | 舟,順流至流虬國,隨改名曰流求」。 | ||
蔡溫本《中山世譜》(1725) 《球陽》(1745) | 嗣後,改名流求,故唐宋史皆曰流求。 | ||
中 國 | 《北史》(唐李延壽撰)、《通志》(宋鄭樵撰)、《太平御覽》(宋李舫等奉敕撰)、《諸蕃志》(宋趙汝适撰)、《宋史》(元托克托奉敕撰) |
| |
瑠求 | 沖 | 蔡溫本、《球陽》 | 世祖(元)改流求曰瑠求。 |
中 | 《元史》 |
| |
琉球 | 沖 繩 | 《中山世鑑》 | 太明太祖皇帝嘉其(察度)款誠,洪武十六年,改流求曰琉球,賜以金符印。 |
沖 | 蔡溫本、《球陽》 | 太祖,改瑠求曰琉球。 | |
中 國 | 《通典》(唐杜佑撰)、《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島夷誌略》(元汪大淵撰) |
| |
琉求 | 中 國 | 《新元史》 |
|
流鬼 | 《新唐書》 |
| |
瑠球 | 《粵志》 |
|
文字確定為「琉球」是在14世紀洪武初年。決定用該文字是在1383年(洪武16)下賜察度王鍍金銀印的時候。「大琉球」和「小琉球」有所區分也是在洪武年間。1392年(洪武25)才孤那(シチヤ/sichiya)一行人在採掘硫磺歸途,遇風漂流至「小琉球」,此處的小琉球指的是台灣,而1397年禮部給暹羅國王的咨文中有「大琉球王及其宰臣均遣子弟入我中國受學」的「大琉球」則為沖繩。大琉球和小琉球的名稱不是依面積大小來區別,而是以是否有浴恩於中國文化來區分。總之,「琉球」是中國人所命名的,而現已國際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