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4月15日)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公聽會
教育部「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下載】
(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今天針對大專學費調整機制舉行公聽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質疑教育部第二階段以GDP調整學費的方案,因為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嘉惠到人民身上,加速M型化社會差距。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教育部希望這次能以合理常態的調整方案,解決學費問題,GDP應該是凍漲的條件,教育部有考慮到整體經濟狀況。
教育部公布大學學雜費調整草案,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針對今年8月入學的公立大專及績優私立大學新生,學費將調漲6%。第二階段明年8月開始,前一年度GDP達3%以上時,最多調漲5 %,兩階段合計最高達11%。
學費喊漲 學生周三立院抗議
出席公聽會的研究生聯合會會長張道琪表示,周三學生代表到立法院抗議,五月組織全國性的學生遊行。民進黨立委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表示,台灣的學校整體經費只有香港四分之一、歐美十分之一,台灣學校和師生面對國際競爭時很辛苦,社會應該要面對這個問題,學費如果能證明對教學品質有直接幫助,應該有所調整。
陳德華說,依照大學法和私校法,教育部必須要訂定收費上限,這幾年大環境不佳,教育部透過行政手段凍結學費調漲,依法教育部並沒有這樣的權力,感謝大學願意配合,但不能長期下去,希望能訂出長期性的調整方案。
他表示,許多意見認為縮減公私立學校差距,是增加整體教育經費,但即使預算增加,也應該優先用於十二年國教、中小學教育、技職教育,而非高等教育。
(
「大學學費再不調,高教將淪為『共窮體制』!」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15日於立院召開的公聽會中指出,學費凍漲多年,教育補助款逐年降低,但教師薪資、油電費用持續高漲,學費若不調高,最後將衝擊學生的受教品質;政大校長吳思華也呼應此項說法,他更憂慮指出,資源若不充沛,類似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大量吸走台灣人才的現象,恐會蔓延至高教領域。
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15日召開「大專學校學雜費調整方案公聽會」,多位校長、教授、家長以及學生代表出席參與。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大學學費自98年便已凍漲,再加上教育部補助款逐年降低,再不解決,高教將淪為「共窮體制」,更不用遑論提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了。
「大學教育須有公共化思考!」賴鼎銘認為,學費勢必要調漲,學校若沒有經費,最後衝擊的是師資人員增聘以及教育品質,更嚴重會造成許多特色研究系所關閉;他認為,教育部應給績優私校成長與競爭的機會,弱勢學費的補助除了藉由學費調漲機制外,公立大學也要負起責任,讓在地弱勢學生可就近就讀。
吳思華則憂心表示,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引發的台灣文創人才大量流失現象,恐會蔓延至高教;他指出,台灣大學的總經費是港澳的4分之1,歐美的10分之1,近年因為油電雙漲、政府補助款減少,大學經費平均減少了10%到15%,面對國際競爭,台灣高教資源若不足,最後受害的還是學生。
面對許多校長呼籲高教學費須調漲一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學生陳廷豪表示,為了照顧弱勢,教育部想將公立大學學費調高到私立大學水平,但這樣的作法反而會加重公立大學中弱勢學生的負擔。他認為,教育部應降低私校學費,增加私校補助,把私校學費降得跟公立一樣,如此才能補助到多數社經地位低的學生。
(
「學費補助往往不是用在弱勢學生身上!」針對首階段學費調漲以補助弱勢為主,政大校長吳思華和景文科大校長鄭永福在公聽會上都表示,現行僵化的申請規範並沒有辦法找出真正的弱勢學生,政府應讓學校自行定義,針對個案進行輔導;不過台大工會代表黃守達則批駁,學校用學貸或獎學金來幫助弱勢學生,只會讓他們的債務延後,並無法解決問題。
大學學雜費調漲議題持續延燒,繼學費調漲不該與GDP成長掛鉤後,多位大學校長與教授15日於立院召開的「大專學校學雜費調整方案公聽會」,針對如何補助弱勢學生,將高教資源放在正確的學生身上,提出許多討論。
大學學費調漲首階段以強化弱勢助學,改善反重分配現象為目標,不過政大校長吳思華和景文科大校長鄭永福都認為,弱勢學生應由學校自行定義。鄭永福說,有些弱勢學生可住單人宿舍、開名車、買高級iPhone手機,但進修部弱勢學生領補助卻遭受質疑,形成弱勢生非弱勢,真正弱勢生卻無法受到補助的情況。
吳思華也說,現行政府用公式定義弱勢的方式十分表面,他認為,政府應多撥些經費讓學校針對弱勢個案進行了解,給予個案更直接的實質幫助,讓真正有能力的弱勢學生能留在公立大學或績優私立大學發展。
「找出真正的弱勢家庭!」中央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指出,第一階段的學費調漲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弱勢學生的處境,但中低收入戶佔所有學生的比例有多少?照顧中低收入戶就真能改善階級流動的問題嗎?政府都應先釐清這些問題,並找出真正弱勢家庭,將資源放在正確的地方。
台大工會代表黃守達認為,由各校自行處理弱勢學生將會產生「1個心態、2個手段以及3個弊端」,他指出,大多數學校將弱勢學生視為個案處理,其處理方式便是撥入就學貸款和獎助學金,但這些處理方式僅會將債務問題延後,最終擴大而已。
「獎學金措施已遭工作化!」黃守達表示,以台大為例,台大每年將20%的學雜費收入歸為獎勵金,其中8、9成用於研究生,做為研究所聘僱工讀生的工讀金,因此學生必須工作才能獲得這筆錢。更重要的是,學校不把這些研究生當勞工,勞委會也不承認,使得學生工作沒保障,獎助學金非但無法幫助弱勢,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觀念平台-學雜費調整 教育部放手吧
(
教育部每次想提出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但每次總在各界壓力下喊卡;這次國家教育研究院又提新草案,建議在經濟成長率超過三%的前提下,公立大專院校大一新生學雜費最高可調漲六%,每四年檢討一次。
但參與學雜費專案小組的學生代表認為草案制定過程太粗糙,學生無法接受,後續將醞釀反對行動。全國家長團體盟理事長也批評,學雜費不是完全不能漲,前提是大學必須先公開財務收支狀況。
做為大學的一份子,也參與大學行政多年,大學學雜費問題已經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除了學生和家長的抗議,調整學雜費方案到立法院還是會被罵得過不了,雖然調整學雜費不需立法院同意,但政治上還是難逃被質詢而撤回的命運。
其實不管教育部怎麼做,推出再多的公式或有多強的理由可以來支持調漲學雜費,除非再回到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否則一定動輒得咎,得不到支持。唯一解套的方法就是教育部宣布不管學雜費了,授權各大學自主。根據《大學法》第三十五條:「大學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不得逾教育部之規定。」所以教育部只要訂一個學雜費的上限,譬如說比現在的高百分之十,各大學自己決定要不要漲學雜費。
教育部放下這個燙手山竽,學雜費才有可能真正反映教育的品質,現在又面臨少子化,甚至很多大學會降低學雜費來吸引學生。至於那些有本錢調整學雜費的好大學,在公立大學部分,由於每年審預算時公立大學校長還是必須到立法院備詢,想漲的校長就必須有勇氣面對立委。私立大學部分,社會大眾都在看,真的想漲必須真的是好學校,學生和家長都有口碑才行。
同時大學內部必須有學雜費調整小組,學生代表應該大幅增加,現在
學雜費愈來愈貴,同學們也應該珍惜自己的求學機會。現在大學上課是統包制,交一筆學雜費之後課隨便你修,所以很多同學不珍惜,隨便選課,被當了也無所謂。因此學雜費可考慮改為基本費加上學分費制度,或者重修必須加收學分費,讓同學們知道開課和修課都是有成本的。
某行政院長在擔任大學校長時口口聲聲要教育部允許調漲學雜費,等到自己擔任行政院長,學雜費就被凍漲,顯見其壓力之大。因此只有教育部放手,讓各大學自主,學雜費調整才有解套的可能。(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
教育部要調漲大學學雜費,全國反漲學費運動風起雲湧!大學生開始在臉書串聯「反負債聯盟」,並呼籲「全國學生一起抗漲學費」,已有三百多人參加,全國家長團體聯盟、高教工會、高中職產業工會和跨校際「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學生團體等,也將結合展開「反漲抗議行動」。
立法院教委會今辦公聽會,邀反漲的學生和喊漲的校長激辯,後天預定將安排專案報告,要教育部長蔣偉寧「說清楚、講明白憑什麼漲」;但立委
反負債聯盟發起學生表示,因經濟困難而休學的大專校院學生人數,從九十九學年度的六千四百五十四人,增加到一百學年度六千六百零七人;碩士班則從九百七十七人,增加到一千一百廿五人,如果學雜費再增加,休學人數勢必會再增加。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教育部授權大學自己決定是否調漲,只要「事後告知」(核備)教育部即可,將發起全國性反對連署,且不排除發動大規模抗爭。
教育部提的立法院教委會報告指出,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草案,我國所有公立大學與十五所績優私立學校,今年八月可調漲學費六%,自明年起,當我國GDP達到三%,大學學雜費最多可再漲五%。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初步階段六%學費調漲部分會用於中低收入戶學生的學費補助,未來中低收入戶學生的學費減免將從卅%提高到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