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雜費傳漲 唉!擔子更重了
(2013.04.11)聯合報【劉金清/斗六報導】
教育部公布兩階段學雜費調整草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認為需考量社會大環境好壞,對調漲學雜費態度保守;私立環球科大認為已近10年未調漲學雜費,需考量辦學成本;家長認為物價飆漲、薪水未調整,反對調漲學雜費加重負擔。
雲林科大校長侯春看與主管討論後說,是否調漲學雜費須考量社會大環境,如果大環境不好學校不會跑在前頭。
環球科大校長許舒翔說,環球科大不是財團,學雜費是學校主要資金來源之一,教育部凍結多年的學雜費,私立學校辦學不易,要考量辦學、人力成本,設備也要更新。
他說,目前教育部對公立大學每位學生一年補助約40萬元,但私立大學僅有10萬元,有很大落差。如果私立大學不調漲學雜費,除非教育部增加補助,目前可能性不大。環球科大已近10年未調漲學雜費,需考量辦學成本、培育人才,會考慮調漲學雜費。
學生家長林孟儀反對調漲學雜費,他說,10多年來各行各業薪資大多未調整,物價卻飆漲,對受薪家庭是很大負擔,如果大學學雜費又調漲,家長負擔勢必更重。學生家長鐘源旺指出,教育部這次調漲大學學雜費採齊頭式,似乎沒有兼顧到公平正義,弱勢家庭負擔勢必更重。
私立正心中學高三學生蔡億泰反對調漲學雜費,他說,目前國內經濟狀況並不好,調漲學雜費會增加父母負擔,擔心會影響就學無法專心讀書。
斗六高中高三學生李建霖認為,調漲學雜費增加父母負擔當然不願意,不過他更關心學校如何運用這筆資金,如果花在刀口上可以接受,若只是放入口袋就沒有意義了。
(
身為孩子即將進入大學的家長,我反對調漲學費。大學若漲學費對弱勢生非常不公平,讓弱勢家庭負擔更加沉重。
筆者看過許多弱勢生在國高中階段由於沒錢補習或學才藝,有的甚至要利用假日打工補貼家用,或父母忙於生計,這些孩子放學後要幫忙家事,以致沒有多少時間復習功課,因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可以說這些孩子已經輸在起跑點。
也因此這些弱勢學生考上的通常是昂貴的私立大學,弱勢家庭無力負擔學費,只能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學貸,大學畢業的同時也欠了一屁股債,現在若調漲學費對弱勢學生來說無異雪上加霜!孩子背負的學貸將更加沉重!
而這些孩子出社會後又不幸面對22K薪水,這些年輕人因經濟壓力大,於是就像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的「不婚、不育、不養」,甚至不活,年輕人看不到希望,教育無法促成階級流動,弱勢家庭更難藉由教育翻身。
而政府把學雜費與GDP連動更是離譜!試問弱勢家庭誰看得懂GDP?經濟成長率是很冰冷的數字,而民眾的感受最清楚,就是萬物齊漲,薪水沒漲。大學調漲學費是弱勢生無法承受的負擔,希望教育部為弱勢家庭想想,別剝奪了弱勢生受教育的權利。
(作者為上班族)
(
漲學費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教育方針的層次、國家整體經濟的層次,以及政治上和校園間的內部民主層次。
首先,在教育方針上的爭議,是教育公共化或市場化的根本問題。究竟教育應該要帶著每一個人,亦步亦趨地向上提升,最終回饋給整個社會?還是應該優勝劣汰,只把資源交給天賦異稟的人,期待他們日後回饋社會?面對這個基本問題,台灣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的教育部──卻不願正面提出任何方向,看似想當個企圖兼顧的和事老,實則兩者皆為匱乏。
再者,在國家整體經濟走向的爭議上,路線之爭將凸顯地比教育方針還要鮮明,即左派或右派的差異。毋須諱言,不同於三緘其口的教育部,我們現在的政府是毫不保留地站在右派的立場上,盡其所能地扶植可見的財閥,從未考慮過民眾優先的左派立場:若受益人是寫財團,為什麼付保費的卻是勞工家長與學生呢?
最後,在政治及校園民主的爭議上,面對的是一個公平公正機制的欠缺或不被落實。民主的機制強調的是平等的參與及發聲機制,事前知情、過程協商、事後追認,這些機制必須一個都不能少地與所有相關人士達成共識,才是民主國家底下應有的參與程度。
然而無論是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不能公開的資料、從來沒有共識的會議、莫名其妙就出現的結論與草案;在校園中,我們看到的是不明不白卻號稱虧錢的會計報表、不接受旁聽的各級會議,以及看心情來部分公開的會議紀錄。
總體看來,整個漲學費政策的制定過程,就是一個漠視教育、缺乏民意基礎,純粹是在政府拚經濟的大「口號」之下,不打算考慮社會衝擊,而希望強行通關的假議題、真剝削。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
大學學雜費調整草案日前曝光,引起外界撻伐,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赴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備詢,朝野立委強烈要求教育部公開調漲試算公式,否則是黑箱作業漲學費。
籲公布調漲公式
根據大學學雜費調整草案,今年八月我國所有公立大學與十五所績優私立學校,可調漲學費六%,自明年起,當我國GDP達到三%,大學學雜費最多可調漲五%。
蔣偉寧解釋,GDP只是一項「消極門檻」,並非GDP達到三%就會調漲學費,學雜費調整有三個條件,紓解反重分配、扶弱、反映大學辦學成本與品質,當大學投入成本年增率超過一定標準、我國經濟環境較好的情況下,得以調漲學費,反之,即使大學投入成本年增率很高,但GDP低於三%,學雜費依然會凍漲。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疑,為什麼是GDP的三%?馬總統的六三三承諾已經跳票多年,若要將學費綁GDP,也應該是六%,此外,教育部一邊漲學費、一邊補助中國學生,總是犧牲民眾來解決問題,非常可惡。
國民黨立委陳淑慧也說,學校對於每個學生所投入的教學成本和獎助學金都不透明,應公開資料讓民眾來檢視,再討論是否要調漲學費,更何況教育部的草案規劃,績優私校最高漲幅達十一%,實在不適合。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則要求成立學費審核委員會,否則根本不清楚個別學校的經費運用?並且反對第一階段調漲六%,應該視個別學校的績效來認定,至於學費與GDP掛鉤,更是莫名其妙,「難道GDP降、學費也跟著降?」
蔣偉寧承諾在本月十七日赴立法院進行常態性學雜費調整專案報告,待各界凝聚共識後,最快五月公布、八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