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喊漲 家長:先提升大學品質
(
教育部昨舉行「常態性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座談會,與會學生口徑一致反對調漲學雜費;還有擔任公司主管的家長說,之前面試暑期工讀生時,不少大學生連英文字母p、q、b、d都分不清,他要求先提升大學品質,再談調整學雜費。
教育部去年底提出「常態性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國立大學新生學雜費最高可漲十%、舊生最高五%;私立大學不分新舊生,最高只能漲五%。這方案引起學生及家長團體反對,當時公聽會被癱瘓,昨天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重啟學雜費座談會,教育部蒐集意見後,五月初定案。
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葉璨瑄說,他來自屏東偏鄉,小學時班上有二十四人,但很多人家貧付不起學費,最後只有有她一人讀大學。她曾同時打工三、四份,當家教、顧小孩、陪讀都做,靠自己能力籌學雜費,如學雜費又漲,她的日子更難過。
台北大學法律系學生梁晉銘說,政府廣設大學,卻沒有控管,導致許多經濟弱勢學生要付高學雜費讀私校,是政府失職。現在研擬大幅調高公立大學學雜費,然後挪一些給私校,也不公平。
在醫療器材公司擔任主管的全國家長聯盟理事蕭東原說,他曾負責招募暑期工讀生,來了十六、七個高中職畢業生或大學生,但僅兩人能將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寫完,許多人甚至p、q、b、d都分不清。他要求先提升大學品質,才有資格談漲學雜費。
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科大校院協會則持完全不同看法,他們希望教育部少管一點,讓學雜費問題回歸市場機制;大學為了招學生,也不會隨便亂漲學雜費。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王如哲說,我國要訂出永續性的學雜費政策,可考慮納入物價指數、經濟成長率,完全免學費不是好作法。
(
爭議多時的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教育部昨天重啟公聽會,因去年有抗議學生癱瘓議事的前車之鑑,改採小規模座談會,發函給學校指派學生代表參加。台大學生會副會長邱丞正諷刺這是「鳥籠會議」,現場則有學生發動連署,「拒絕替教育部背書」。
教育部目前規劃新方案的甲、乙兩案,都是授權大學自主決定,教育部只控管調幅上限在五%,國立大學新生可再多漲五%。會議主持人、國教院代理院長王如哲及教育部官員表示,目前先廣泛聽取意見,再反映給教育部作最後政策決定。
全家盟質疑 此方式聽取民意是「玩假的」
昨日出席學生僅廿多人,但仍砲聲隆隆。東吳大學學生葉璨瑄表示,她是偏鄉小孩,小學全班廿四人只有她唸大學,學費是靠打四份工賺來的。她的同學都很優秀,只因偏鄉教育資源不足,不能繼續升學,教育不應被商品化,學費不應由市場機制決定。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蕭東原表示,他在徵求倉庫管理工讀生時,十七個應徵學生中,竟有兩人寫不完廿六個英文字母A到Z,大學漲學費前,應先提升教育品質。全家盟理事長吳福濱則質疑教育部這種方式聽取民意是「玩假的」。
清大研究生聯合會會長張道琪質疑,大學校長會議一面倒要漲學雜費,找學生及家長只是「清談」;教育部成立的學雜費廿二人決策小組,學生代表只二人,多是大學校長和教育官員,根本是要漲。
邱丞正更質疑,教育部沒有高教宏觀規劃,只談技術性的學費調整、要拉近公私校學費,變相處罰國立大學學生。
大學校院協進會︰要相信大學自主管理能力
大學校院協進會昨日則均重申,希望教育部將學雜費調整自主權還給大學,讓大學自己接受社會挑戰。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直言,各界要相信大學自主管理能力,社會經濟不佳時,大學也不敢說漲就漲。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政大校長吳思華也認為,若真的調漲學雜費,也是用在改善教學品質上。
(
大學學雜費是否調漲?教育部預計5月提出學雜費調整方案。4日北區首場座談會中,學生不滿教育部動輒想要調漲國立大學學費,卻沒有努力去照顧學生,令人難以接受;家長團體則主張,教育部要漲學費之前,應該先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針對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議題舉辦座談,北區、中區、南區將分別在4日、6日和13日舉行,邀請公、私立大學學生代表及家長團體參加。
這次學雜費系列座談會採取小規模方式,並由學校指派學生代表參與,少數人是主動報名參加 ,北區公立大學場次約20人出席,會中教育部並沒有提出討論方案,而是採行開放式的自由發表意見。
台北大學學生梁晉銘不滿指出,問題出在教育政策失衡,廣設大學未能控管私校品質,卻還收高額學費;技職和一般大學也沒有妥善分流,竟要增加公立大學學雜費來彌補,這對公立大學生很不公平。他認為,要解決人民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可以用其他方式改善,而不是直接調漲國立大學學費。
清大研究生張道琪則質疑,即便教育部和國教院說學校不是只漲不能降,但不可能有學校想調降。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台北藝大學生張文華表示,台灣既然已簽署國際人權兩公約,依照兩公約的精神,高等教育應該逐漸朝向免費,目前卻沒有看到這種趨勢。
對於教育部提出的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全家盟代表蕭東原說,教育部應該先做的是大學退場、教授減薪,並提高高等教育品質,之後再來談學雜費調漲的問題。
(
教育部去年公布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因學生反彈、癱瘓公聽會而延緩,教育部4日重啟程序召開座談會。學生代表表達不滿,認為學雜費調整不該只調漲,也應調降照顧學生;家長團體則主張,教育部調漲學費前,應先提升教學品質,訂出大學退場機制。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在北、中、南3區重啟座談會,由學校指派學生代表參與,4號上午北區公立大學場次僅20多人、下午私立大學場次約40多人參加。首場大學學雜費座談會,教育部列出17個討論題綱,讓學生及家長討論,與會的家長和學生代表大多主張學費凍漲,反對教育商品化。
中華科技大學學生代表說,一學期5萬元學費,學校沒列出使用明細,也不曉得教育品質和學雜費是否符合,若學校堅持要漲學費,學生只能默默接受。他希望學校能具體告知學生每筆費用的運用。
清大研究生聯合會會長張道琪質疑,大學校長會議表明要漲學費,座談會找學生、家長「清談」。她認為,公立大學每年拿到的補助,可能是私校的數10倍,政府並未增加私校補助,調漲學費只會造成學生負擔。台大學生會副會長邱丞正也說,就算學費調漲,學校卻沒說明經費使用,考量拉近公私立學雜費時,也要評估公平正義原則。
台北大學學生代表梁晉銘指出,廣設大學讓私校品質沒控管,造成私校高收學費。技職和大學沒分流,卻增加公立大學學雜費彌補,並不公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蕭東原指出,大學生素質低落,竟有大學生連p、q都分不清,他認為這與廣設大學有關,呼籲大學調整學費前,應先提升教育品質,進行大學退場、教授減薪機制,提升高教品質。全家盟常務監事林順松表示,台大最不缺經費,教育部卻給台大最多補助,資源分配不公。
國家教育研究院代理院長王如哲表示,歐洲的大學學費低廉,是因為政府稅制,學雜費議題不能只從表面看,學生和家長提出許多學費意見,可做為日後學雜費參考;教育部會要求大學校務財務公開透明,且要有足夠的選修課程,讓學生繳了學費能享受一定的辦學品質。教育部預計5月公布學雜費調整方案6場座談會建議,將作為調整方案參考。
(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重啟大學學雜費座談會,4日台北場就公、私立學校舉辦2場座談會,會中除了討論學雜費調整,也提到私校的經營處境。私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教育部少管一點,會讓大學對市場更敏銳,回歸大學自主經營。
私校該走向市場化或公共化,與會學生持不同觀點。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三年級阮宜慧支持私校市場化,她說,私校這麼多,每個人都有大學可念,不少學生為了混文憑,毫無競爭力。近年來政府開放陸生來台,競爭力明顯懸殊。
阮宜慧表示,台灣大學生太安逸,遲到早退翹課屢見不鮮,過去大學升學率不到20%的年代,能考上大學幾乎是光宗耀祖。她認為,陸生普遍給台生的印象是積極,資質不見得比較好,台生創意與思考略勝一籌,可惜沒能好好發揮。
對於學費調整,阮宜慧認為,教學品質良好的學校可適度調漲,讓學校聘請更好的教授及運用資源,但不要超過6%,避免負擔過重。至於教學品質低落,甚至連大學評鑑都未通過的學校,自然會透過市場機制淘汰。
東吳大學社工系三年級的葉璨瑄認為不該市場化,並非所有學生都能讀大學。她以自己為例,國小就讀屏東偏鄉小學,班上24個同學只有她讀大學,多數人為了家計,國中畢業後就直接就業。教育能促進階級流動,但偏鄉教育資源普遍不足,造成城鄉差距嚴重,私校錄取分數不高,若未來走向市場化,許多學生恐怕連想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有人提出「讀私校是投資自己」的論點,葉璨瑄認為,現階段大多數的私校學生並不這麼認為,反而就讀技職才是投資。她強調,學雜費調漲勢必影響更多弱勢學生,建議教育部應做好配套措施再決定,貿然決議只會造成更多反彈。
賴鼎銘說,以世新大學為例,學雜費佔常年預算的65%,比例這麼高卻長期凍漲,為了彌補缺口,只有依靠教育部補助及申請競爭性經費。教育部宣布研究所學雜費由各大學自主,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研究所敢調漲,充分顯示大環境不佳時,大學即使有更多權限,也不敢貿然調漲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