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元智校長彭宗平:學雜費八年沒漲 不可思議
(2012年3月20日)Yahoo!奇摩
大學學費從民國94年之後,8年沒有調整,多所學校希望今年調漲,引發家長反彈。針對此事件,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20日接受Yahoo!奇摩專訪時直言:「不可思議!」他認為學雜費再不漲,犧牲的是教學品質,與國家競爭力。對於青輔會主委陳以真,拿學費抗漲賭上個人烏紗帽,彭宗平回應:「那就讓她下台吧。」因為學雜費不是政治議題,應該要回歸教育本質。
為受訪重點:
學費不應該是政治議題,要回歸教育本質
大部分學校過去8年沒有調漲學雜費,大部分沒有調漲,非常不可思議。94年之前,各校可以自行調整學雜費。之後大學學雜費忽然變成社會經濟議題,非大學自主問題,就再也沒調過了。意思是,這個議題忽然變成民粹主義,不是教育議題,那就很麻煩。
我們應該要回歸教育議題,來看學雜費調漲。譬如說,老師、職員每年會調薪。即使政府沒有主動調薪,也會隨年資微幅調整,幅度在2至3%,職員、教授都是這樣,每年會調幾個百分點。
所以光每年調薪部分,8年就增加支出20幾個百分點。假如一年7億,差不多要增加2億。另外,元智過去增加80位老師,職員增加20位。新聘的支出部分,一年又多了一億多。這是我們為了好的師生比所做的投資。
八年沒調,對學校運作、教學品質造成很大影響
如果8年沒調,那師資產生的兩億多預算要從哪裡來?就從教學跟設備挪。
假如本來一學期要做15次實驗,可能之後就變成一個學期剩10次實驗,教學資源自然下降。或是圖書館經費每年100塊變80塊,電費支出也從100塊變80塊,代表圖書館不能開到12點,只能開到8點來節省電費,然後購書經費也變少。
這現象不是只發生在元智,是發生在每一所大學。因為一塊餅就這麼大,人事費增加,其他一定要砍。要維持基本品質必須漲學費。現在沒有那麼多經費,沒辦法,只能降低品質。
教育部應有核可機制,由學校自訂學雜費
教育部不要每年3、4月就來討論漲學雜費,應該要訂一個核可機制,在範圍內讓大學自主學雜費。畢竟每個學校有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個公式套在所有學校。像各校圖書館藏書、座位數都不同,只有學校自己知道那個標準。若有學校亂漲,家長可以抵制,讓教育回歸市場機制,由市場自己去調節,現在大學太多了。
大學並不是義務教育,私立學校學費高低,大家可以自由選。像現在私立小學學雜費比私立大學貴,但設備卻沒有大學好,這不是很奇怪?小學、中學依你能力範圍去念,政府不管,所以就出現很好的學校,但為何大學要管?
學雜費用喊價的,台灣永遠不會出現哈佛
我必須很沉痛地講,學費不漲會影響我們的競爭力。你念了大學不能給你好的競爭力,是國家的損失。台灣現在的競爭力,在於過去教育還不錯,培育很多人才。要是現在因經費不足,又不漲價,將來一定會受損。
假如學生的經濟情況不允許,可以靠其他方式幫助他們,如助學貸款或獎學金。學校有足夠學雜費,可以來資助困難學生。元智一年提撥比教育部規定多兩倍學雜費,去補助弱勢學生,其實學校有自己的機制幫助經濟有問題的學生。譬如過去八八風災,我們都有幫忙學生受災戶。
青輔會主委拿學雜費調漲賭上烏紗帽,就讓她下台吧!大學不是義務教育,要回歸教育跟市場機制。學雜費如果是用喊價的,台灣永遠出不了哈佛、史丹佛大學。
學費調漲 大學自主決定
(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依內閣各部會相關時程規劃,油電價漲勢已定,帶動大學學費也將調漲。許多國私立大學主管,紛紛公開示大學學費應該調漲以反映成本,而且應一次漲足,以彌補多年學費未調,造成的財務困境。但教育部的回應是,目前正在研擬學費調整三個方案,但須等到四月中才能定案。但許多家長的反應卻非常負面,他們認為薪水未漲,貿然調高大學學費,將加重家長負擔,所以表達嚴重反對的立場。
事實上,大學學費應否調漲,已爭論多年,經常是討論很多,但最終多因「政治」考量,而未調漲學費。主要的原因在於,很多人認為學費調整與否,是教育部的「權力」與「責任」。也因為教育部擔心成為政治上的「眾矢之的」或引發政治風暴,所以教育部多不敢有太大的(學費調漲)動作。長期下來,的確也造成大學學費被刻意壓低的現象,難怪很多學校反應,目前大學辦學不符成本。嚴格說來,大學教育是私有財,誰接受大學教育就應付出相對成本;但學費被刻意壓低的結果,其中的落差,變成全民負擔的成本,所以學費被刻意壓低,並不盡公平。
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要不要就讀某個大學,其考量的不是只有學費,還有學術聲望、地位、學習環境、居住環境、物價高低等「綜合」因素。對大學而言,面對大學的世界或市場競爭,有其經費運用的困境,所以才有五年五百億計畫的出現。重點在於,要讓台灣的大學更有競爭力,目前齊一式的學費制度,有調整必要。問題是,面對目前學費調漲的爭議,讓許多人感覺,教育部似乎把「大學」當成一群爭鬧「吵糖吃」的小孩,並未針對目前個別大學的發展趨勢或特色作學費政策調整的依據。
筆者認為,教育部其實不需要獨攬大學學費調漲的權力與責任,也不宜再作齊頭式平等的學費政策,應放手讓大學自主,決定學費調漲的空間。再由教育部作裁判,針對大學調漲降學費的合理性作規範與評估。理由有三。
第一,大學是成熟的社會實體。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因為他有研究、教學與社會發展功能。或者,大學本身有其決策能力,只是目前機制設計,並未發揮其自主治理的功能。由於每所大學的背景、特色、資源等均有不同,不宜以同一標準制定學費。或者,以目前由教育部主導的學費政策,難免間接或直接弱化大學的自主治理能力。
第二,大學必須面對世界競爭。台灣有一百七十多所大學,世界上的大學更是多到數不清。也因為如此,大學之間存在排名,成為大學、家長、學生與社會都非常在意的「數字」。而要讓大學能主動面對競爭,必須培養大學的自主性,讓大學願意與勇於嘗試挑戰或面對競爭,而這亦需要下個因素配合。
第三,大學要發展特色。大學之所以有競爭力,在於他擁有無法或難以取代的特別。或者,大學存在價值,主要在特色,這特色必須由大學自我認同、認知與覺醒。因此,培養大學自主治理能力,學費調漲自主成為重要的指標。
事實上,大學在調漲學費的過程,也必須承擔競爭力衰弱的後果;或者,如果有資源豐富的學校,願意「調降學費」,教育部也應該有鼓勵的機制。重點在於,大學自主調漲學費,也得要有監督或制衡機制,否則也可能出現難以操控或失靈的問題。在此情形下,教育部要去監督的是,該大學學費調漲過程、機制與結果(浮度)是否合理;或者,教育部也可以協助大學建立公開、合理、透明的學費調漲監督機制。如此,也可以避免社會大眾對於教育部調漲學費,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教長:學雜費回歸自主 校長:大力支持
(
針對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未來可能會讓學雜費回歸大學自主決定,成功大學政經所所長楊永年今日投書主張,教育部可作為監督和制衡角色,也可以協助大學建立合理透明的學費調漲監督機制。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和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也表示贊同說,公私立大學必須要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會有競爭力;並說,大學教育是私有教育,接受教育者應該付出相對的成本。教育部也應放手讓大學自行決定學費,再由政府擔任監督、制衡。
教育部日前規劃,大學學雜費調整有3個可能方案,目前仍在做最後決定;教育部長蔣偉寧也拋出話題,表示在2週內將聽取專案小組意見,再向行政院提出建議。他也透露,教育部預計在10月份會訂出學雜費政策方向,未來可能會讓學雜費回歸大學自主決定。
成功大學政經所所長楊永年今日以《學費調漲 大學自主決定》一文投書中國時報指出,大學教育是私有教育,接受教育者應該付出相對的成本。他認為,教育部不需要做出齊頭式平等的學費政策,應該放手讓大學自行決定學費調漲的空間,再由教育部作規範和評估。
「每間大學必須要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會有競爭力。」楊永年表示,大學是成熟的社會實體,之所以稱為高等教育,便是因為它有研究、教學和社會發展功能;另外,大學存在的價值奠基於自我特色的培養,具特色的學校,在市場不但擁有無可替代性,也會吸引同質性學生的加入。
楊永年進一步說明,如果要讓學校培養自我特色,教育部就不應該獨攬學費調漲的權力和責任,應該放手讓大學就自身所需的資源來評估學費,「當然,大學在調漲學費的過程,也必須對學生負責,必須有效提升教學品質,要讓學生看得見成果。」
私立大學協進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也表示,由學校評估自身狀況,再來決定學費,才是大學經營的長久之道。他指出,綜觀世界一流大學,幾乎都是自行決定學費,如此才能確保學生獲得充足的設備和師資,促成良性循環,「齊頭並進式的學費收取公式,只會讓台灣私立大學更難以生存。」
「教育部不要重複討論學雜費漲價問題,應該訂一個機制,在一定範圍內讓大學自主學雜費。」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日前受訪時也說,學費不是政治議題,應該回歸教育本質;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能1個公式套住所有學校,如此只會造成台灣大學競爭力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