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究 生:楊世璋
指導教授:丁志權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實施共同助學措施及清寒獎助,主要目的有四:(一)瞭解大學清寒學生獎助之相關概念與基礎理論。(二)比較台、美、英三國大學清寒學生獎助。(三)瞭解相關人員對大學實施共同助學措施之意見。(四)瞭解相關人員對大學實施清寒學生獎助之意見。(五)歸納研究結論,提供相關單位辦理共同助學措施及清寒學生獎助改進之參考。
.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與訪談法兩種。訪談對象為四所大學院校的承辦人員及受獎助學生,共計14位。根據上列研究方法所獲得之資料與分析結果,就我國大學實施共同助學措施及清寒學生獎助提出以下結論:
.
一、大學院校共同助學措施方面
(一)申請獎助之人數及學校發放獎助之金額遞增。
(二)獎助資訊發布方式以網際網路為主。
(三)以「家庭所得收入」、「戶籍謄本」作為排富條件,產生假貧困學生現象。
(四)獎助金幫助有限,獎助方式有待調整。
(五)共同助學金排擠到其他清寒獎助金。
(六)私立科技大學支出的獎助、申請人數比率比公立大學院校高。
(七)影響承辦人員承辦上的因素衆多,主要為業務量多、時間緊湊、學生被動等因素。
(八)共同助學措施之辦法經過兩次的修正,改善申請承辦手續。
(九)申請者缺乏對本身家庭年所得收入的認知,且無法獲得獎助時,無法得知其緣由。
.
二、大學院校清寒學生獎助學金方面
(一)區別清寒學生獎學金與助學金之必要性。
(二)共同助學措施已壓縮清寒獎助的經費。
(三)學業成績分數的限制影響清寒學生申請獎助之機會。
(四)清寒證明文件代表性的質疑。
(五)各校自主訂定獎助辦法、提撥獎助金及審核,缺乏學生的參與,客觀性、公平性的質疑。
(六)清寒獎助金減輕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從事其他活動,惟學生個別差異之故幫助成效有限。
.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針對大學辦理共同助學措施及清寒學生獎助學金,提出改進之建議。
.
【閱讀全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95學年度碩士論文(96年4月)
.
延伸閱讀:
【楊世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2006年10月15日
下一則: 【參考】高等教育助學貸款之探討:從美、日、澳、德、英五國談起(研討會論文)2008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