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MY COMIC】如此膽識,我只有四個字
2009/09/07 21:02
瀏覽7,146
迴響11
推薦28
引用0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123033.shtml

========================================================

股市歌頌「吳朱配」??莫非又是「mental_floss」外一章.......

========================================================

不識抬舉???

為國??為民??為了誰???

權謀後冠冕堂皇的民意倫理

好一個吳朱配....

========================================================

今早讀報,有一則訊息,饒人玩味;

稍後晚報,有一則快訊,折人搔首。

論說「膽識」?

早晚間透顯著差比對照,

單單一個膽識,足足十分諷刺。

特別是這樣一個「911 前夕的膽識」.......

「膽識」尚容留各方解讀,但我只有四個字。

「天佑台灣」。

========================================================

劉兆玄的背影

馬劉二人此次對內閣總辭的操作手法值得肯定。有些柔道課的第一堂課是學如何跌倒,即使跌倒也要講究身段,減低損傷。馬劉的這一跤,可謂摔出了一些門道。

首先,雖然種種跡象顯示馬曾試圖慰留劉,但最後劉終究仍是辭職;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現在劉辭職,反而使輿論能冷靜評論他的功過得失,甚至頗見好評;但若劉不辭職,恐怕充耳皆是下台之聲,已無可為。所以,辭職比留任好。

再者,總辭的消息押後到災後滿月始宣布,已由救災進入重建階段;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否則,倘若在災後立即出現總辭的消息或動作,則在慘重的水災上再加上不安的改組風潮,其混亂將不堪想像。如今,人們憶起劉兆玄在這一個月內,天天頂著被災民辱罵叫他下台的尷尬局面,終於將救災安置的工作告一段落,始知何謂「忍辱負重」,何謂「顧全大局」。劉兆玄這一個月打脫牙和血吞的表現,足證他是一個胸有丘壑的政治家,下台的背影漂亮。

突如其來的總辭,正因是一個「意外」,反而增加了紓解民怨的作用;這也比反過來如果拖泥帶水地吵上一個月的總辭,所耗的社會成本較低,發生的效益較大。這一切,主要是靠劉兆玄一個忍字。

近年來,國人見過許多閣揆辭職,大多都是總統逼他辭,而非閣揆自己要辭。劉兆玄能守住主動地位,可謂心鏡澄明。在這種說不清是非黑白的政治氛圍中,其實誰也不知道誰能救台灣,劉兆玄留下的祝福是:「天祐中華民國,天祐台灣人民!」

劉兆玄的這一跤摔得頗有門道,他曾說:「我的武功很好!」

【2009/09/09 聯合報】

 

黑金改革????

聽得到噠噠的馬蹄聲嗎????沒有.....只聽到哀哀的馬鳴聲.......

=============================================================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昨天下午五時後在記者會上透露,新任行政院正副院長由吳敦義、朱立倫接充,著實有點出人意外。

就程序而言,行政院要等到九月十日上午舉行例會,才提出內閣總辭案;無異議通過後,再呈報總統批核。

此刻府方搶先越俎代庖,難免予人以迫不及待的印象。有什麼原因要這麼急迫嗎?

<<推薦閱讀>>

未來由民選菁英主導的新內閣,或許在政治操作、媒體公關和黨政溝通上較為擅長,但是否真能在施政方面開出亮麗成績單,挽救聲望低落的國民黨政府仍有待觀察。進一步來說,民選政客或許在掌握民意走向和選票得失上有極高的敏感度,但台灣的民主政治至今仍容易流於「民粹政治」,這始終是兩岸和解道路上的一大變數。

http://blog.udn.com/linkage1938/3296881

無人能使酸掉的牛奶復原

劉兆玄昨日率內閣總辭,令人想起去年五二○他宣誓就職後,在行政院的台階上一腳踩空摔了一大跤。劉兆玄曾說,他雖以道歉上台,將以掌聲下台,但現實政治未如他願。

劉兆玄曾有「下台三條件」。現實則是:總統曾全力慰留他,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其實不重要,唯有民意的不滿與憤怒卻是劉兆玄不能不嚴肅面對的事實。在如此強烈的負面民意下,身為閣揆極難自處,這應是劉兆玄辭職的主因。

劉兆玄辭職,與吳敦義、朱立倫接任,透露了兩個訊息:一、馬團隊所承受的民意壓力顯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回顧去年五二○,馬英九曾是代表榮譽與向心力的標誌,民意對內閣期許多,挑剔少;但是,如今馬英九三個字已不再是內閣的保護傘與防彈衣,所有的壓力直接撲向內閣,劉兆玄之所以不再能「忍辱負重」,殊非意外;在此種負面民意下,要劉兆玄繼續勉膺艱鉅亦是強人所難。

二、馬總統確有覓才不易的困境。現行憲制其實給了總統無限的覓才空間,但姑不論吳敦義與朱立倫的才具如何,卻不是什麼新面孔。吳敦義這張牌只因熟悉,朱立倫這張牌則打得略早,甚至等不及他縣長任滿。何況,劉兆玄畢竟有多年中央主政的經歷,而吳朱二人卻皆僅具地方首長的閱歷而已。馬總統不願劉兆玄辭職,原因之一應是未必能覓得適當人選,此一事實在昨日的新舊替繼中已獲證實。馬英九似乎也陷入了陳水扁當年不得不從地方縣市長中覓才的侷限。

馬總統的聲望下降與政治環境的持續惡化,是馬政府當前處境的二大危機,且互為因果。現實的底蘊是,由於馬總統撐持不住民怨,所以劉內閣就撐持不住;如今連清淤未盡如民意,也會出現「This man下台」的抗議,馬總統倘若不能重新提振他在民間的聲望,內閣的壓力即不易緩解。再就政治環境言,金融海嘯創痛未癒,經濟復甦的步履緩慢,新流感疫情惡化,達賴造成的兩岸裂痕亦待療治;馬政府面臨的可謂皆是修補療傷的工作,未來新閣若不能有一二積極的正面建樹,將何以提振人心,一新人民耳目?這真是一個逆水行舟的艱難局面。

從一個月來的發展演變看來,劉內閣總辭應非馬總統的第一選擇;他曾亟力試圖慰留劉兆玄,但政治現實迫使劉兆玄不能不辭職。持平而論,劉的請辭較馬的慰留為理智;因為,留下來除了天天面對下台的嗆聲,已無可為。

馬總統應當從這次重大衝擊中領略:這就是「政治」。而政治是一種超越法制、意志、情感與理智的東西;拿捏全憑一個「感覺」,當感覺不對,不論有無理由,猶如牛奶變酸,一切即無可挽回。就大局言,劉兆玄是倒下的第一張骨牌,馬總統已不能不有所警覺。

當然,劉內閣總辭也使馬政府在危機中出現了轉機,這正是以全新面貌及全新作為與民更始的契機。既已總辭,吳內閣即不必再侷限於「比小幅度大一點」的框架中;這正是一個抽梁換柱、脫胎換骨的機會。馬總統原想以劉內閣「過渡」至年底選舉以後,但新的吳內閣卻不能有「過渡」的念頭;因為,如果吳內閣又因撐不住而下台,那就幾可確定馬政府此後將很難止住所謂的「骨牌效應」了。

馬總統應已深刻感知:這不只是一場「行政危機」,而是一場「政治危機」。這也許已使慣於將一切皆行政化、法制化、規格化的馬總統,感受到「政治」的威力。當主政者不能有效駕御「政治」,極易被「政治」反噬。

此時的馬總統不能寄望酸掉的牛奶復原,必須為全民端上一杯新的鮮奶。

【2009/09/08 聯合報】

http://blog.udn.com/mykey/3256053

【MY COMIC】這一次,要讓你孤「君」奮鬥!

台灣人  請告訴我 你到底想要怎樣的一個「政府」????

山頭勢力  醬缸政治  伊於胡底??????

http://www.udn.com/2009/8/20/NEWS/NATIONAL/NATS4/5088522.shtml

再瞅瞅那一位日本遺民....李登輝的膽識

讀李登輝在日演講/在台灣人背上插了一刀

九月一日,歐洲各國在波蘭的格但斯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七十年,各國領袖都來參加。

波蘭總理圖斯克說:「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紀念這場戰爭中誰是侵略者,誰是受害者。如果沒有如實記憶的話,歐洲、波蘭乃至整個世界都不會安全地生活。」

那麼侵略者是誰呢?當然是德國。出席紀念會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沉痛的承認:「七十年前的今天,德國入侵波蘭,打開了歐洲歷史上最悲慘的篇章。德國發動的這場戰爭,使許多人遭受無法估量的痛苦。」

德國認錯懺悔,並不自今日始,早在一九七○年十二月七日,當時德國總理布朗德,就在華沙猶太人受難紀念碑前跪下。

這是在歐洲,那麼在亞洲呢?日本是侵略者,受害最深的是中國。可是幾十年來,日本不僅沒有認真的、正式的道過歉,反而否認南京大屠殺、修改教科書、侵占釣魚台、參拜靖國神社、拒絕賠償慰安婦。因為有美國人在背後撐腰,兩岸的中國人都只能忍氣吞聲。

忍氣吞聲並不代表日本人或任何人可以改變歷史事實。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日昨在東京演講,根據中央社報導,他說:日本「對中國實施卑屈『叩頭外交』完全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符。」

日本對中國實施「叩頭外交」了嗎?如本文前面所說,日本這個樣子的態度算是「卑屈」嗎?連個小小的駐台代表,都敢向海峽兩岸公開說「台灣地位未定」呢!李登輝先生這樣的維護日本,未免太不知「避嫌」了吧!

最令人費解的,是李先生提到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云云。難道日本有錢,就能把真理、公義也收購了嗎?有人認為台灣的黑金政治始於李先生主政時,這也就不無可理解之處了。

李先生可以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總不能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中國八年抗戰犧牲幾千萬生命可以不論,但當初日本接收台灣時和據台之後,殺了多少台灣人?李先生不能完全「無知」吧?

李登輝還曾說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可是它明明隸屬於台灣省宜蘭縣,說這話的人算什麼「愛台灣」?還談什麼「台灣主體性」!

李先生當總統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兼發言人戴瑞明,昨天投書《聯合報》,認為台灣從金融海嘯到「八八水災」,國家人民都面臨重大困難,李前總統在國外應該為台灣打氣,不宜再說三道四。戴先生這話只能是對一位明理的政治人物的要求,問題是對方是這樣的人嗎?

歐洲紀念二戰七十年,俄國總理普亭在波蘭《選舉日報》上發表應景文章,隻字未提蘇聯紅軍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七日進攻波蘭一事。波蘭總統卡辛斯基在會中講話時強調了波蘭的立場。他說,蘇聯一九三九年「在波蘭背上插了一刀」。

全體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目前正在金融風暴、水災大難和新流感的合圍激戰中,倉皇自顧不暇,李登輝先生在日本的信口揮灑,無異朝著他們的背上「插了一刀」。

日本侵華,中國人遭遇之慘,史無前例。有不信者請讀齊邦媛教授新著《巨流河》。龍應台教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雖講的是國共內戰人民的流離,但仍屬抗日戰爭之延續。對這三兩代中國人而言,他們的艱難歲月,都為日本人所賜。刻骨銘心,沒齒難忘。奇怪的是,侵略者大模大樣,死不悔改,幾乎沒人指責;受害者偶然撫一撫舊創痕,就會被譏為「心胸狹隘」、「民族主義者」等等。世道人心,何可論哉?

※延伸閱讀》
‧戴瑞明/拜託李先生 給台灣打氣

【2009/09/08 聯合報】

http://blog.udn.com/jimchuan/3306458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迴響(11) :
11樓. 任俠李之瑜(李麗梅)
2009/09/10 11:16
繼續追究第一線地方官的責任

劉院長悲壯又瀟灑的下台

媒體的聚光燈,就要開始照向災區第一線地方官

多年來只搞選舉搞利益,拉幫結派

不分藍綠,沒好好做事的,造成災難遠因的,全都追出來

食民祿餉,不思為民解困,建設鄉里,論罪當斬

媒體此時更應發揮鍥而不捨的專業,為民除害

10樓. 鄭嵐奇(MYKEY)
2009/09/10 07:53
新閣首務:整飭官紀
聯合筆記/新閣首務:整飭官紀

新閣揆吳敦義把治山防洪列為最急切的工作,一定要記取劉兆玄的前車之鑑,務必整飭行政體系,尤其是縣市政府和鄉鎮公所的工作紀律。

八八水災,輿論揮舞亂棒痛批救災,卻忽略了防災救災體系的基本設計精神:「自己的家鄉要自己救,才會更賣力。」基層那些駐守家園、負主要防救之責的地方政府人員,在水災最初兩天無警覺、無士氣、無組織的失職問題,因而受到忽略。

輿論亂棒打到最後,劉兆玄說「死了這麼多人,應該有人負起政治責任」,所以他概括承擔。此時,原來批評他的輿論竟一夕改變,稱他是「大俠」,體現了責任政治。劉兆玄固保持了優雅的告別身影,但他把全部擔子一攬,卻也把層層負責、權責相符的責任政治精神給模糊了。防救災第一線怠忽職守的問題,能這樣一筆勾銷嗎?

吳敦義視為重要政策的治山防洪,絕對比水災防救難千百倍。十年前,葉金鳳擔任法務部長,把查辦破壞國土案列為政策,派檢察官指揮警、調採取霹靂行動,空中有直升機,地面有武裝警察。結果抓到原住民墾植蔬果,是「小咖」,惹民怨。查辦五股洪泛區亂填棄土,審理後無罪。

破壞國土者,不是升斗小民討口飯吃,就是財團、政客、黑道大哥圖謀暴利;他們濫墾山坡地、占用行水區,積漸之禍由來已久。地方政府和權責單位主管人員,只要看空照圖,就知道禍端出在那裡,為什麼不取締?因為不敢惹啊!最近屏東取締河川高灘地作物,竟發生警衛被打傷、公務車被掀翻的事,印證治山防洪前途艱險。

新內閣新人新政,各方期許,務必把整飭行政紀律列為要務。治山防洪需統合地方政府、司法機關謹慎從事,方可收效。

【2009/09/10 聯合報】


9樓. 蚊子58698
2009/09/09 14:14
8樓. 鄭嵐奇(MYKEY)
2009/09/09 09:47
馬會有如此強勢領導的作風嗎??
聯合筆記/黨政合體?

身兼國民黨副主席與秘書長的準閣揆吳敦義,昨天在黨內會議上,具體表示未來仍將「以黨輔政」。只是,未來府院黨的權力運作,是否仍是馬英九就任總統前定調的「以黨輔政」原始意義?深究之,以黨輔政是虛、以政領黨才是實。

早年國民黨是「以黨領政」,唯因其予人專制的刻板印象難除,隨著民主觀念的深化,國民黨重新拿回政權後,即不斷強調「以黨輔政」。當時,除了布局內閣人事,花費馬英九最多心力的,就是將黨政權力運作機制導向「以黨輔政」,儘可能弱化黨的角色;也因此劉兆玄初任閣揆時,閣揆、閣員都非中常委,頂多只列席而已。

但隨著劉內閣的表現逐漸讓人民產生「未能傾聽民意」的印象,加上遭遇全球性金融海嘯,希望行政團隊吸納黨意、民意的聲音也愈來愈大,終於在去年十一月,國民黨修正了黨章,恢復了指定中常委制,保留五席給內閣首長。

當時國民黨以「不包括閣揆」意圖迴避外界「以黨領政」的批評,但敦義就任閣揆後,由於黨主席吳伯雄僅准其辭黨秘書長,吳既仍是黨副主席,就必須出席中常會,甚且準副閣揆朱立倫也是國民黨副主席,黨政密合度堪稱馬就任以來最高峰;十月中馬接任黨主席後若又續保吳、朱兩人副主席職,黨政就根本是合體了。

總統兼黨主席,行政院長、副院長都具有副主席身分,馬接任黨主席後,府院黨的黨政運作勢必進入新模式,未來和立法院的互動,行政、立法兩院政治實力消長,備受矚目。

這波府院黨人事大改組後,不論是以黨領政,還是以政領黨,對馬總統兼馬主席而言,都必須負最後完全責任。目前最迫切的危機,就是要先把行政部門與國民黨的形象搶救回來再說吧。

【2009/09/09 聯合報】


7樓.
2009/09/08 17:34
6樓. 鄭嵐奇(MYKEY)
2009/09/08 15:00
「二代內閣」的用人思維??
新內閣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內閣尚未見全貌,但馬總統以吳敦義和朱立倫二人領軍,多少可看出這「二代內閣」的用人思維。吳、朱都有豐富的地方施政的經驗,不是書生,也非「舊官僚」,比較能貼近民意。這樣的人事安排雖非耳目一新,但應能擺脫當初馬劉團隊的窠臼。

馬劉決定內閣總辭,算是為這次的「政治土石流」負起全責,他們過去一年多的政績不應全盤抹煞。這個精英團隊在外交和兩岸政策都開創新局,但在國內重大事件上顯出盲點。其中有一個奇怪的矛盾是這樣的:精英領導,所以過於自信;但又因為太愛惜形象,遇眾聲指責便慌了手腳,很容易反轉成盲從民意、政策搖擺的局面。

按理說,「剛愎自用」和「盲從民意」的風格不太可能同時存在,所以過去的經驗和政績評價更值得新內閣引以為鑑。過去大小政策,從蘇花替代道路、中正紀念堂復名、到水災後的越域引水工程爭議,常見政府跳過專業評估的標準程序,要不然是決策者一人說了算,要不然就推諉於「公民團體」討論或最後變成眾口鑠金。又例如勘災時的官員角色,從一開始態度輕慢,到後來連王建煊都說「不要再到處磕頭道歉」,也是一個例子。

如今吳敦義和朱立倫上台,熟悉民意,應思考如何重建政府威信。外界期望新內閣勇於任事,該做的事要排除困難勇敢去做;不對的事情,則就算有壓力也要挺住,不要為媚俗而作出民粹決策。老實說,傾聽民眾聲音,與盲從民意壓力,其中還是有所分際。具責任感的政府應有為有守。千頭萬緒的水災後重建工作,小自遷村,大至國土規畫,中層的越域引水、舉債編預算撥錢等事項,都可能充滿雜音,充滿不同方向的民意指指點點,充滿各種利益團體的各種名目的需求。政府能不能守住程序正義和專業判斷的準則,為社會整體福祉把關,將是新內閣的一大考驗。

此刻就算不是「國難當頭」,至少也是「國事如麻」。台灣有內部重建的挑戰,也有國際競爭的壓力,新內閣要重新出發。

【2009/09/08 聯合晚報】


5樓. 巴哈
2009/09/08 14:04
如此膽識

開疆闢土的成吉思汗,好膽識;陳寶蓮從14層高樓一躍而下,也是好膽識。

是不是這個意思?是這個意思!

 

音樂之父巴哈出生在德國埃森納赫城。巴哈家族音樂世家祖父父親、兄弟和不少親戚都是音樂家。巴哈的兒子也有幾位是音樂家,於是在兩百年間,出現了五十名音樂家。在他故鄉附近,一提「巴哈家」就是指音樂家的意思。

4樓. catling
2009/09/08 11:31
別罵我刻薄,
可是對於那個喜歡跑到日本去批評台灣的李先生,

我也只有四個字,送給他最適用啦:

老而不死
3樓.
2009/09/07 22:35
很正常
很正常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一邊一國的國度
如果兩邊說一樣的話,那就不是台灣了!
2樓. 鄭嵐奇(MYKEY)
2009/09/07 21:15
「最具膽識」領袖

最新一期美國雜誌「mental_floss」將馬英九總統列為全球五大「最具膽識」領袖,一篇文章立刻引發不同解讀,在網路上展開論戰。有網友從該雜誌的屬性,以及其他列名領袖過去的新聞,認定這是「反諷」;但也有網友逐字翻譯全文,強調絕非反諷。

有部落客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說,這個雜誌的名字叫「心理牙線」,故意模仿「牙線」,「這會是一本正經的雜誌嗎?」

這個說法迅速在網路上流傳,做為這篇文章根本是反諷的依據。不過BBS網站上的網友Godzilla28,馬上不甘示弱逐字翻譯,強調從內容看,報導指馬總統「處事圓融」、「重回和談」、「改進與美國關係」。這名網友強調,自己不想給任何個人想法或意見,只是讓報導「回到一切的出處」。

【2009/09/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