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成為一隻優秀的社畜?嗯,不對,是找到一個具有意義感、工作樂趣與足夠報酬的志業、職業與工作。
近一年來受到疫情影響,回頭搜尋了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的六月份失業率,六月份失業人數 57 萬人(較五月份增幅 16.55%),失業率 4.80%。高失業率牽連影響低薪的約聘工、雇傭工,人們找不到穩定、薪資合理的工作。貼近現實一面,能找到餬口的工作就好,其他不能太計較。
月薪會阻礙你去敢夢敢想
《黑天鵝》的塔雷伯說過:「最有害的上癮有三:毒品、碳水化合物與月薪。」說法雖不厚道,卻能想像人們習慣月薪,難以洞察遙遠未來,面對貧瘠而匱乏的心靈與生活,依舊只能日復一日的循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過來說,汲汲近憂,未能遠慮。
照片來源:marktoole
月薪、年終獎金、紅利,當習慣銀行帳戶穩定入帳,人們就會選擇安逸:不再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或者是在痛苦的職場深淵裡任人擺布。正如《型男飛行日記》裡所說:他們最初給你多少薪水,讓你放棄了夢想?
永遠是個人因素而不是公司因素
韓國職場受害者金炫奭書寫了《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逃離黑心企業的血淚真實見聞,開除慣老闆,到下一間公司笑著工作》,原韓文書名大概是《六十天後離職》( 퇴사까지 60일 남았습니다 ),這本書不厚而且易讀,強烈的既視感讓我讀到整個背脊發麻。
近幾年來,很多職場人士因工作繁重壓力過大,心底過不去,最終走上自殺一途。你會想,不就離職就好了嗎?犯不著去死啊。職場者自殺包含過勞死、精神壓力...等等,特別是在日本韓國,這類高競爭且階級制度壁壘分明的國家。日本駐韓記者佐藤大介,引述韓國藝人的話說『這是個只記得第一名的世界』,這份邏輯在各界比比皆是。
光鮮亮麗的背後,有著高貧富差距、高失業率及勞工抗爭、正職與約聘的勞工權益、男女性別歧視、已開發國家中自殺率排列首位的惡劣印象。人們習慣遷惡、把問題歸咎給受害者,於是,自殺日常就是個人行為偏差,而不是反映組織系統上的重大缺失。
辨別黑心企業的方法
《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點出一個影響甚廣且嚴重的問題,職場勞工階層偏差以及勞資雙方的對立面──公司畢竟是人治組織,作者透過與高層、中階幹部的相處與應對,眺望到公司的前景。
照片來源:disp.cc
公司一如軍隊組織,人們盡可能報喜不報憂,朱延平執導的軍隊電影《號角響起》經典台詞:「當兵不能說實話。」在就業職場苦幹實幹的你,敢不敢面對上級說實話?即使你敢,說了實話也未必就顯現忠君愛國之情,或許只是增添找麻煩的氣氛。
進入公司擔任組長的金炫奭,他的夥伴們提出黑心企業的幾個理由:
▸強迫加班,但是不提供加班餐費或津貼
▸沒有教育訓練,強迫員工自我學習 (重點是有購書津貼還不允用)
▸要求提交改善專案,但漠視人員與組長的意見
▸強調全體員工一視同仁,但正式員工和派遣人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說雙向溝通,但永遠只有單方面的上對下。
▸嘴巴說員工就像家人,但所以的員工福利都被取消了
其他等等,不勝枚舉......還有還有。
作者金炫奭就像是身處已然敗壞的專制政府,率領一群底層志士亟欲向總統建言並為人民謀福利的良相。但歷史告訴我們,往往獨裁者身邊會有一群利益集團,良相忠臣壓根近不了一國之君,即使接觸了,也會被其跋扈囂張且不屑的態度屏棄而痛心疾首。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江湖。畢竟能聆聽、禮遇下層夥伴的人少,抱持自我意見與防備的人多。
你為什麼不嘗試換工作
我對金炫奭在書中一個細節感到訝異,八點上班的他,搭乘公車的交通時間竟長達 90 分鐘,加班下班後,時常搭著最後一班車回家。他為什麼不換工作或就近租屋?
照片來源:kenthendricks
高失業率、就業市場問題導致人們不敢放棄工作,有些人會因無業恐懼而硬撐。即使面臨不平等待遇或受到職場霸凌等等,都會默認倒楣嚥下喉嚨。失業恐懼可能來自於長時間失業、家庭因素、還有自我認同低下等等。也如前面所說的『人們對月薪上癮』,離職意味著失去一份穩定的收入,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損失趨避』法則:人們會出於非理性害怕損失,而盡可能保守或避免損失。(損失的痛苦大過於得到的快樂)
讓人擔憂的是,一旦在職場上有了年資、甚至加薪之後,除損失趨避外,沉沒成本效應會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年資越長,便越不敢輕言離開。
不是想死而是無法逃脫循環
幸運的是,在《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一書中沒有過勞死或是自殺的紀錄。發生一件不幸的事,很難是單一因素論調。過勞工作與肩上生活壓力的負擔,損失趨避以及難找其他工作的問題,可能是讓職場者陷入無助、掉入過勞工作的循環。
「下一個工作也會這麼辛苦嗎?」
「我不能辭掉工作。」
「去死就真的解決一切了。」
精準來說,與其說職場人因過勞引發憂鬱而自殺,不如說他們是難以逃脫對無奈生活的惡性循環。長時間的過勞循環,壓榨不只是肉體,也包含心靈。長期積壓負面的心境,消極地感受到一再地重複循環。對於惡性循環卻無法改變、無助的作為就成為襲捲而來的大浪。
心情上的悶苦大過身體的辛苦
身為有志為公司做出成績的金炫奭,不只是在同儕面前碰得一鼻子灰,副總與執行長都懷疑他的能力,甚至是多次低貶 (最可怕的惡,往往是來自體制上的霸凌)。
事情變化不如電視劇有個善終,金炫奭沒有獲得重用,而是在六十天之後提出離職申請。當提出離職的那一天,肩膀上會覺得格外輕鬆,倒不是工作換人扛的哪種輕鬆,而是原本積鬱心底的話語都可以說得明白。另一種輕鬆,是認知到自己壓根沒那麼重要。出身低層的馬雲說過,離職的原因有二:「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話也是挺真實的。
照片來源:itw01
直到今日,我認為選擇一份工作有三個條件:這份工作為何而作,其中要有意義感。無論是同事、所接觸人事物,工作必須有一些樂趣。最後是,必須要有足夠報酬。三個條件有兩個,再苦都能維持下去,如果只有一個就只是打水漂硬撐。
▸工作具有意義感,搬磚頭的兩人,一個人說是搬磚頭,另一個人說是蓋教堂。
▸工作有樂趣,無論是工作本身有趣、有挑戰性,或者是接觸的人事物是有趣、神秘且值得試探。
▸報酬要足夠
金炫奭這本《離職吧!再撐也不會變好》,可以是韓國職場文化的寫實作品,也是人性管理的脈絡,更是見著了既得利益者的醜惡,以及韓國職場上的種種嘴臉。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想見許多台灣勞工的權益與悲苦。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因為金錢而放棄的夢想,但相信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應該被尊重、被認同以及擁有自己的歸屬感。
| 誠品 x 方言出版集團 | 8/1-8/31單書79折.雙書75折.套書72折起
購買雙書即贈《絕世經典畫報復刻組》(限量贈送)
誠品線上或線下都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