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大爆炸時代 自媒體要如何脫穎而出 - 美好的世界該是..... - udn部落格
美好的世界該是.....
作家:鄭匡寓
文章分類
    Top
    社群媒體大爆炸時代 自媒體要如何脫穎而出
    2025/06/08 00:18:57
    瀏覽:4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真地經營社群媒體,那整體演變會有什麼趨勢?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特別是社群媒體大爆炸的時代。

    #內容爆炸與注意力稀缺

    每個人都在產出內容,社群媒體會迅速飽和,導致內容競爭白熱化。同時,使用者的注意力變成最稀有的資源,演算法會越來越偏好「極端、情緒化、快速吸睛」的內容。

    風險是「滑過不看」會變成使用者的常態,深度內容有可能更難突圍,除非有極強的個人品牌或差異化。你不能再只是網紅,而必須有差異化的風格或內容。

    #AI與自動化內容大量湧現

    許多內容創作越來越依賴AI生成工具,慢慢地就會失去人性、甚至造成大多數內容的相仿、相似度大幅提高。

    這時候,就必須反思什麼是內容的「真實性」,以及「個人風格」的重要性。

    #個人身份品牌化與人格商品化

    嚴格來說,經營個人品牌的想法 導致越來越多人將自己變成「商品」,這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選擇。

    個人品牌的做法,包含言行風格經過包裝設計,建立個人人設。其次是,發文、發片的節奏、主題都有策略做法。這都是很不錯的。

    但是,也有必須反思之處:長期人設與發文形式,將導致「假生活」、「表演人格」(請參照高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前陣子讀《內在富裕》就提到,許多知名網紅,在私底下都有憂鬱傾向。久而久之,真實與虛構界線模糊,心靈層面就需要更多關注。

    #平台商業化大賺錢

    所有平台會偏向有營利價值的內容,與有盈利的創作者。

    創作者與內容製造者必須大量付費推廣才能獲得流量,於此造成的另一效應是,創作者與內容生產者必須將「付費推廣」轉嫁給企業公司。錢可以滾錢,錢也可以更損費用。

    長期付費推廣的做法,邁向資本主義的分極化,小型創作者要突圍會更困難,「小者恆小」,助長「大者恆大」。

    #利基社群與私密圈興起

    滿是噪音與雜訊的大眾平台,大量的訊息反而會促使小圈子、私密社群的成長,譬如 LINE 社群, YT 付費會員等等。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對看板人物(網紅)失去信任感,也無法建立真誠的連結感。人物的社群趨勢從取得一般大眾的專注力、盡可能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來到希冀獲得公信力。

    #真正的風險:社群倦怠與反社群潮流

    當每個人都在經營社群、分享資訊與追逐按讚數,其他部分人口會因此「疲乏」、「空虛」、「被監視」。

    逐漸會有一波又一波的「反社群運動」,其中包含刪除帳號、停用平台。導致人們逐漸重視真實生活、與人培養深度關係。推動「數位極簡主義」。

    人們對於資訊的索求邁入簡單化:不想看太多炫耀性的體驗,而是看價值性體驗。從三覺感官回到二覺感官,不想「又看」、「又聽」、「又按讚、回訊息」,而是純粹地看圖文,或是聆聽內容,而後單純按讚。

    #我們能做什麼事

    第一,有規則、節奏的發文與發片,規則帶來秩序,秩序可以建立人設與信任感。午餐時間到了就是吃午餐,不是吃布丁。

    第二,以降低資訊接收者的負擔為主,追求簡潔有力且清晰的呈現方式,不用長時間去苛扣消費者的認知,很多呈現方式一開始很有用,但最後就會變成「滑過不看」。

    第三,合理、策略性地運用行銷預算,把行銷預算投注在你充滿熱情製造、或是喜歡的內容上,而不是品牌企業要求你投入的內容上。你把預算投在不喜歡的內容上,你就會得到許多相似、你不喜歡的內容的合作邀約。

    不追求廣泛的百萬粉絲,而是追求死忠的一萬鐵粉。與朋友(粉絲)建立真誠、擁有切膚之痛的關係,不是股市名嘴的關係(不是你賠錢的時候,他卻雲淡風輕)。

    在市場上找出三個你熱情挹注的項目,然後用 80% 的心力做好這三者(譬如我是運動、人物故事與閱讀書籍),而剩下的 20%可以用在你不感興趣的事物上,或是更好的做法:找尋可以取代你三個熱情的第四個項目。

    分清楚完美與完成的差距,完美可能是隨機、強求得來的,然而,完成才是大部分人的正常。有缺陷、醜陋與不做作的模樣,才是真實的樣貌。讓自己更為立體,而不是成為看板人物(只有笑容)。

    社群媒體爆炸、個人品牌塑造的時代,儘管沒有所謂的好壞,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抉擇,但是,隱約我心底仍然暗藏著隱憂。於是就有了這一篇。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