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手機裡的眼淚 ── 有看舞台劇感覺的感人文學小品
2012/05/25 20:06
瀏覽982
迴響1
推薦4
引用0

國片的復興,真的不是曇花一現

一年接一年地,不斷有精采的國片,年年都有票房破億的國片問市。

雖然不如好萊塢電影工業那麼龐大,台灣很難推出大製作大場景的影片。

像《賽德克巴萊》這樣規模的電影,多年來也才那麼一部

但在適合台灣電影發展的兩大類型:本土型和精緻文學型倒是都有不錯成績。

這些年來,年年都有走本土路線的電影獲得好評,

當然,我說的本土是指呈現的題材,但製作上也可是很精緻的,

諸如《不能沒有你》《當愛來的時候》《艋舺》《雞排英雄》

以及今年年初最熱門的《陣頭》

但文學型的影片成功的也很多,甚至以票房來看,更多

當然文學型的電影呈現的也主要是本土的,只是表現方式比較文學,

有點傳承過往侯孝賢、楊德昌等大師藝術電影的味道,

但在表現上,更親民,更通俗,

最成功的典範,就是《海角七號》,雖然講的是屏東在地的本土故事

但整部電影,用詩歌及感性來串連,有種很棒的文學洗禮

去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知名作家來導演,

其它像《聽說》《星空》《有一天》也都很文學

兩種類型都有很多好看的電影。看國片真的已經是種藝術享受了。

 

最近即將推出的《手機裡的眼淚》,也是一部文學類的電影

當然其主題也是本土 (所有介紹到台灣文化的都算本土吧!)

如同這些年很流行的城市行銷,電影故事和城市印象結合般,

本部片結合的城市是台北市,

我看這部電影時,覺得非常非常的親切,

因為片頭一開始就出現捷運文湖線,照的風景是內湖以及台北市東區,

剛好是我每天上下班的路線,我家也住在內湖,

片中女主角每天通勤去內湖,上班的地點三軍總醫院離我家很近。

不過我當然不是因為故事發生地點在內湖,才喜歡這部電影

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她帶點清新淡淡的文學性,

從片頭開始就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

(女主角的聲音很好聽,像在聽廣播的聲音)

整部片我的感覺,有點像在看話劇的感覺,

這種感覺不是不好,只是不同於一般商業性的電影,

這部片風格,帶點公益宣導片的味道,也像是公視的影片,

但我最大的感覺,還是看劇場的感覺

怎麼說呢?  我想這是導演故意呈現的方式吧!

當我們平常去看電影時會說是去休閒娛樂,

但若我們說要國家戲劇院,或社教館看舞台劇,看劇場表演時

那就是去參加「藝文活動」

劇場的表現是一幕一幕的,每幕有故事銜接,著重文學性,

並且在演技、身段、對白等各方面,也會比較誇張,強調劇場專業。

《手機裡的眼淚》給我的感覺,一方面很文學性,

但另一方面也算是缺點,就是「演」的感覺比較明顯,

就像看舞台劇一般,裡面的演員,就很努力在演戲。

 

不過,整體來看,如同片名所要強調的,

本片真的激起了觀眾的眼淚

我本人有幸去參加的是首映場,在現場我聽到很多人的哭聲,

片子放完後,還有觀眾拍手。這部片本身也參加日本的電影節,

本片以性質來看,是屬於小品,溫馨,場景單純,

電影分成幾個小故事,透過片中男女主角及周遭的人串在一起,

片名叫《手機裡的眼淚》,所以這些故事很多都和手機有關,

手機是現代人必備的工具,其是一個兩面刃,

一方面其讓人與人間更容易交流,和親人可以隨時溝通,

但另一方面卻也讓原本陌生的人有機會干擾到自己生活,

有關手機的哲思可以很多,不過本片不是將主題用在探討手機,

而是提出幾個彼此衝突的議題,

片中有親生父親對自己女兒很狠心的對待,

卻也相對地有非親生父親,卻對學生像對兒子一樣充滿父愛的老師,

片中有即將過世的小女孩,將精神寄託在一位其實她不認識的假父親身上,

也有不是真正母親的人,卻為了一個女孩影響本身的工作。

本片強調的兩種職業,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老師

片中出現的兩大情境,就是醫院,以及為人師表的情境。

 

當然本片最直接和「手機裡的演淚」相關的

就是男主角在日本發生311地震及海嘯災難後,

一直連絡不到他的親姐姐,手機一直不通

偏偏這段時間,他所在的醫院又一直發生各種事情,

最後片尾當他終於接到來自日本他姐姐的電話,

他忍不住邊接手機邊淚流滿面

那個時間也是整個戲院的人哭得稀哩嘩啦的時候

 

本片很文學,跟那些知名的國片感覺不一樣

我猜其也許沒法打造一個很紅的票房市場

但是個溫馨感人的小品

值得親人或男女朋友一起觀賞。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電影影評
迴響(1) :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