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記憶,基本都有外公的影子。
差不多在我要讀幼兒園的年紀,爸媽帶我搬離高雄的爺爺家,來到位於南投的外公家居住。
南投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是座山城。講南投,一般大陸朋友不知道,但談到南投的日月潭,多半就有印象。
南投市中央,有個特殊的地方叫中興新村,這個地方是台灣省政府的所在地,一度有許許多多的公務員、眷屬和圍繞這座政治中心生活的民眾。
中興新村是台灣第一個有小區集體營造概念的小區,跟美國一樣,一排排不超過兩層樓的磚造房子,前後有院的平面配置,小區內從養生的醫院到送死的殯儀館,一應俱全,就像個國中之國。
不過,十多年前在「精省」、「凍省」政策執行後,多數公務員、眷屬都離開了中興新村,現在的中興新村就像一座大公園,老人村。
我的外公是河南人, 49 年來到台灣,年紀已經不小。
民國二年出生的他,到現在身體還很硬朗,算算到今年,外公高齡 105 歲,05 歲的人腦袋還挺清楚,也沒有癌症之類的大病,是少見的人瑞。
稍早看到關於外公的採訪,想起外公教給我許多人生哲理,其中有五項對我影響最大。
趁看到採訪的當口,整理下來跟各位讀者分享,或許能帶給你一些人生的啟發。
一、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健康來自規律的生活習慣
外公的身體很硬朗,估計是全家族最健康的人,他完全不抽煙、不喝酒,喜歡運動,尤其是打太極拳。
幾年前還能走的時候,至少下午都要去附近的公園散步。
外公的作息非常規律,就像哲學家康德一樣,幾點該吃飯、讀報、睡覺,每天都很規律。
我認識身體比較好的人,都有這樣的特質,他們的作息很規律,也有長期運動的習慣。
心理學最新的研究,依然顯示,「紓解壓力最好的方式是運動」。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日夜節律的研究者,他們的研究也顯示,不健康的作息,對身體確實有不良影響。
所以無論就生理或心理健康來說,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以及運動的習慣,比起吃一堆健康食品,事後「彌補」。
健康這檔事,還是提前「預防」更有效。
二、少計較,保持樂觀
外公個性非常樂觀,這份樂觀的表現就是外公不怎麼跟人計較。
這裡就要分清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概念:「原則」與「頑固」的差異。
簡單來說:
原則是你遵守起來會帶給你幸福感的,是成就與實現自我的條件。
頑固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而是使我們面對恐懼,使我們避免失去。所以頑固表面上看來,一個人堅不可摧,實際上是一個人在和外界對抗、戰鬥的方式,是他築起高牆好保護自己脆弱心靈的消極計劃。
所以當我們保守自己的原則,我們是充實的,就像在靈性諮詢中,有些人通過與上帝之間的信仰,能夠行不可思議的奉獻,像是史懷哲,像是特里薩修女。
相反地,那些頑固的人,他們無時無刻不活在痛苦中,因為他們以為如果不照著舊有的方式生活,他們就會失去一切。所有的改變,對他們來說都是可怕的惡夢。
所以少計較不是要一個人放棄原則,而是避免頑固。
進而,我們才能發自內心的保持樂觀。使我們把精力放在原則性的事務上,而非過多的因為自己的頑固損耗心力。
這也能反應到飲食上,外公基本孩子給他準備什麼,他都吃,不挑食。
外公唯一不愛吃的是豆腐,他說以前打仗太苦了,有次圍城什麼都沒得吃,吃了好長時間的豆腐,把他給吃怕了。
三、終身學習
李敖之類的作家,一度是青年崇拜的對象,但隨著時代的轉變,為什麼他們當中,有的逐漸被新時代的青年給遺忘,甚至唾棄?
當中很重要的關鍵,就是他們是否能夠跟上時代。
跟上時代不是一把年紀還要穿得很潮,而是他們是否願意拿出同理心,去學習,去傾聽新世代的聲音,以便更好的溝通,增進彼此的理解。
外公每天都讀報,對於世界的更迭很感興趣。這幾年我陸續寫了十多本書,每次一出新書,外公都是第一個讀完的。
這份對於學習的熱誠,反應在家庭事務上,維持了一個家族的和諧。
好比外公有超出他那一代人的性別平等意識,幾年前外公趁腦袋還清楚,把家產分給孩子們,包括我媽在內,外公在台灣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但他財產是均分,沒有因為長子就拿多,嫁出去的女兒就拿得少。
並且外公決定生前處理這件事,也避免死後不必要的家庭爭端。
家族不是沒有過家庭矛盾,但如果老人家死都不願意傾聽年輕一代的想法,矛盾往往無法解決。
這跟諮詢的原理很像,諮詢始於傾聽,如果人人都爭著表達自我,沒有人願意扮演傾聽者,溝通就無法展開。談所謂共情,那也是緣木求魚。
四、注重家庭關係
外公很注重家庭和諧,對他來說寧願苦自己,也要讓一家人有飯吃。
對自己家人如此,對嫁進來的媳婦,結親的女婿也是如此。無論家裡的人,是博士還是專科、是大老闆還是小員工,外公都一視同仁。
有段時間,我經常想他是怎麼辦到的,能如此去善待家庭中的每個人。
後來我才想通,他只是直接了當的去愛,就像美劇《 This is us 》裡的爸媽,只要別摻入太多雜質,愛其實很簡單。
外公讓我看見,家庭和諧的可能性,操之在自己手裡。
也許我們無法控制兒女愛上什麼樣的人,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善待他們,選擇扮演一位好相處的老人,而不是倚老賣老的老頑固。
雖然中華民族說百善孝為先,但有些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疏離,不能把問題都怪到年輕人身上,說他們不孝順。
就像那句話,「不是好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家庭和諧操在自己手裡,而可能正是那個動蕩的年代,更能激發一個人對家庭的重視。生活如此不易,手邊的人都不珍惜,那還能珍惜什麼呢?
對家庭關係的注重,另一方面就在家風的養成,外公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他的理念就是「只要孩子能讀書,他就供應到不能讀為止」。
在家的規矩也在很小的時候就教給我們,好比小時候一家十幾個人住在一起,一定是外公先動筷子,大家才能動。吃飯的姿勢不禮貌,旁邊的長輩都會糾正。這些規矩看似古板,卻讓家裡每個人建立起對家庭的認同感。
比較遺憾的就是外婆走的早,外公常說自己活得太長,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走了。
舅舅、阿姨也陸續搬離南投,到其他地方生活,但這份家風,以及對家庭的愛,還是保留下來。每年家族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圍著外公,各司其職。
那些儀式性的歷程,讓我們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我們是一家人」。
當代精神分析的理論也顯示,原生家庭攸關一個人日後建立新家庭的幸福指數。
五、做人要有節操
今天我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討好當權者。就像今天你要做一單生意,你拍拍客戶的馬屁,討好他們,無可厚非。
但如果你馬屁拍得過份,連自己作人的格調都不要了,那我想不管是什麼政治立場的人看來,恐怕都不會覺得太舒服。
外公是我看過最有節操的人之一,他放棄了很多利益團體的邀請,為了家辭掉了工作。
這幾年,有些文史工作者上門,希望外公說說以前擔任公務員的秘辛。外公全部拒絕了,他說要帶到棺材裡去。
反觀現在社會上,多少人為了紅,為了利益,可以口無遮攔,可以昧著良心做事,無視他人的身家性命。
我想起大學時,一位新聞學教授講的故事。
他以前在報社工作,報社有兩位記者,一位可以為了錢,昧著良心給廠商寫些不實的宣傳報導。另外一位堅決不接受廠商的酬庸,為他們寫些不實的東西。
後來某個廠商被整了,出了事,他們找拿錢的那位記者,那位記者本來就不公正,更是不願意在這時候淌混水。
結果他們只能找那位公正的,不拿他們錢的記者,因為只有這樣有節操的記者,才能無畏的盡到記者報導的責任。
做人有節操,也許一時間,有人會討厭你。
但從外公這一生看來,時間證明了一切,最後那些討厭他的人,即使沒有變成朋友,他們也知道碰到某些問題,找外公絕對放心。
你想當哪種人呢?你希望你的家人,你的孩子怎麼看待你呢?
從博奕論的角度來說,長期來看,若博奕雙方都能擇善固執,就能做出對雙方來說效益最高的決定。
◎結語
外公教給我的,歸根究底或許就是生活的幸福哲學,讓我逐漸能看清生活的誘惑與迷茫,好面對「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的大哉問。
我想活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生活看成死的東西,而要看成活的東西。生活永遠在改變,需要我們學習去應對。
正如完形治療學派創始人 Frits Perls 所言:「只有在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可能發生。」
外公這一生,經歷多場戰役、生活環境的更迭、身邊親人與好友的離世,他仍保持著對新事物開放的態度,學習的謙遜與熱情,同時堅守原則,而不頑固。
無論外在世界如何風雨交加,我們無須變得不像自己,而是在堅持生活的基本幸福之外,保持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未來的彈性。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