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柯萊恩的《生命的時間學》
2020/07/04 05:12
瀏覽874
迴響2
推薦9
引用0
Excerpt:柯萊恩的《生命的時間學》
新的時間觀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放棄月曆和時鐘,但不應受其支配。我們對時間冷靜看待,因為我們確信自己可以設定自己的節奏與時間記號。月曆和鐘錶時間不該是我們强迫自己一定要擠進去的緊身衣,而是輔助我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工具。新的時間觀鼓勵人人找出自己的節奏,去感受與尊重你自己的內在時間,因爲它是生命的材料。
——柯萊恩,〈結語:新時間觀〉
1962年法國地質學家,隻身前往南阿爾卑斯山一個被冰雪覆蓋的洞穴,他企圖實驗不靠鐘錶而自行偵測時間,最終,他待了近2個月的時間,但誤以為只待了1個月又6天。
這是作者在第一章提到的故事,很快就吸引自己繼續往下讀。而基於吸引力法則,我又看到普魯斯特的名字了,包含我熟悉的兩段書摘:
一個小時並不只是一個小時,它是一隻玉瓶金尊,裝滿芳香、聲音、各種各樣的計畫和雨雪陰晴。
(p.215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坐在椅子上的德·蓋爾芒特公爵,我望著他,欽羨過他,儘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那麽多,卻並不見他老多少,我剛弄明白這是什麽原因了。一旦他站起身來,想要站住的時候,他便顫顫巍巍,兩腿直打哆嗦,像那些老邁年高的大主教的腿腳,年輕力壯的修院修士向他們大獻殷勤時,在他們身上只有那個金屬十字架仍是牢固的。當他要往前走,走在八十四歲崎嶇難行的峰巔上,他非顫抖得像一片樹葉不可,就像踩著不斷增高的活高蹺,有時高過鐘樓,最終使他們的步履艱難而多險,並且一下子從那麽高摔落下來。我想我腳下的高蹺恐怕也已經有那麽高了,我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力氣把拉得那麽遠的過去繼續久久地連結在自己身上。如果這份力氣還讓我有足夠多的時間完成我的作品,那麽,至少我誤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繪那些人(哪怕把他們寫得像怪物),寫出他們佔有那麽巨大的地盤,相比之下在空間中爲他們保留的位置是那麽狹隘,相反,他們卻佔有一個無限度延續的位置,因爲他們像潛入似水年華的巨人,同時觸及間隔甚遠的幾個時代,而在時代與時代之間被安置上了那麽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時·間之中。
(p.381~382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1992)
如果你對測量時間的故事感到興趣,或是你對普魯斯特如何詮釋時間感到興趣,建議你可以找出《生命的時間學》這本書來看;當然,身為普魯斯特迷,我更歡迎你可以試著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啊!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0716719
生命的時間學
作者:柯萊恩
譯者:陳素幸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2008/09/01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柯萊恩(StefanKlein)
生於1965年;在慕尼黑與葛倫諾堡(Grenoble)就讀物理系與哲學系;在生物物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1996至1999年擔任〈明鏡〉週刊編輯。2000年起為自由作家;他的暢銷書《不斷幸福論》(大塊文化)被翻譯成二十四種語言。柯萊恩目前定居柏林。
【Excerpt】
〈把時間拉長一點〉
【一小時不只是一小時】
當然,時間多少會萎縮一點。一段時間離現在越久遠,我們就會把它估計得越短。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上星期在我們記憶裡所占的空間,要比上上星期或者一年前的某個星期要多一點。那麼,失去的時間到哪裡去了呢?它和所有我們想不起來的小事一起沈沒了。它們還會再度被喚醒嗎?
這個問題曾是世界文學上一項偉大實驗的出發點。作家普魯斯特年輕時就與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 (Henri Bergson) 有同樣的想法。伯格森認為時間有兩種,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一種是鐘錶時間,以指針的移動爲準;而另一種是我們的意識時間,伯格森稱為「持續時間」,是個人內心世界的主題。
普魯斯特將伯格森的想法加以延伸;他成功地讓哲學家形而上的抽象推論落實在現實裡。普魯斯特思索著,如果對人類來說,時間是以回憶爲材料做成的話,那麼就有可能藉著喚醒寶貴的回憶,讓逝去的歲月復活。他拿自己來做實驗。一九一二年,患有氣喘的普魯斯特把自己關在一間用軟木板密封的陰暗房間,直到去世前幾乎沒有離開過。他在這個棲身之所尋找失去的時間。他以此作為小說的主題,在近五千頁的作品裡,從頭至尾回想他的一生。普魯斯特獻出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來重新發現過去的歲月。
普魯斯特對回憶的價値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想法。他認爲當我們在回想時,立刻湧上心頭的那些經歷,遠不如那些我們雖然感受到、卻沒有賦予它們意義的無數小事來得重要。現代每個時間感的研究者可能都會同意普魯斯特的想法:大腦多半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評估這類小事,以便從中推論出對某段時間的槪念。普魯斯特在回憶時,首先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所稱的「本能記憶」上,於是他成功地讓過去甦醒。每一個原本以為已經失去的記憶跟其他記憶相連,所以在追溯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經歷出現。到後來,本以為失去的時間反而延伸開來——且由其中充滿豐富的細節,而增添一份以前不曾察覺的美好。
因此,讀者在閱讀普魯斯特作品時所感受的時間,完全不同於閱讀《魔山》。湯瑪斯‧曼描寫療養院裡的事,跟小說主人翁以回憶方式的敍述很類似。因此《魔山》中的時間就像讀者自己在回憶時一樣,有時延伸有時停滯。相反地,閱讀普魯斯特有如在看一部慢動作播放的電影。我們的意識時間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眞實體,充滿了感官的感知與感受,他寫道:「一小時不只是一小時;它是一個裝滿了香味、聲音、念頭和情緖的容器……」
【跨越一剎那的門檻】
這種讓過去能夠再現的能力,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從岀生後,幾乎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發展出對時間的感覺。新生兒對過去和未來都很陌生;不只是因為他們對這世界還一無所知,也因爲嬰兒的大腦缺乏能夠理解「以前」、「以後」或一段時間的配備。對新生兒來說,每一刻都是永恆。
把人與未來和過去隔開的那層布幔,一開始只揭開一丁點縫隙,使嬰兒可以理解什麼是一刹那,但之前和之後的一切仍依然混沌不明。不過他已經跨越了一大步,不再是「現在」的囚犯。直到他能回憶分、時、日、星期並且能事先計畫,童年已經過了一大半。他還要更晚才能學會利用這些經驗,進而估算時程、分配時間、計畫未來、回憶往事。生命可說是登上時間之巓的過程,當你登頂時,地平線更加寬廣。
普魯斯特讓小說裡的敍述者最後說道:「當我回顧那些年歲時,我感到一陣暈眩。」過往時光對小說主人翁來說,「就好像所有的人全都踩在活生生的、不停生長的、甚至比敎堂尖塔還要高的高蹺上。」
新的時間觀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放棄月曆和時鐘,但不應受其支配。我們對時間冷靜看待,因為我們確信自己可以設定自己的節奏與時間記號。月曆和鐘錶時間不該是我們强迫自己一定要擠進去的緊身衣,而是輔助我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工具。新的時間觀鼓勵人人找出自己的節奏,去感受與尊重你自己的內在時間,因爲它是生命的材料。
——柯萊恩,〈結語:新時間觀〉
1962年法國地質學家,隻身前往南阿爾卑斯山一個被冰雪覆蓋的洞穴,他企圖實驗不靠鐘錶而自行偵測時間,最終,他待了近2個月的時間,但誤以為只待了1個月又6天。
這是作者在第一章提到的故事,很快就吸引自己繼續往下讀。而基於吸引力法則,我又看到普魯斯特的名字了,包含我熟悉的兩段書摘:
一個小時並不只是一個小時,它是一隻玉瓶金尊,裝滿芳香、聲音、各種各樣的計畫和雨雪陰晴。
(p.215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坐在椅子上的德·蓋爾芒特公爵,我望著他,欽羨過他,儘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那麽多,卻並不見他老多少,我剛弄明白這是什麽原因了。一旦他站起身來,想要站住的時候,他便顫顫巍巍,兩腿直打哆嗦,像那些老邁年高的大主教的腿腳,年輕力壯的修院修士向他們大獻殷勤時,在他們身上只有那個金屬十字架仍是牢固的。當他要往前走,走在八十四歲崎嶇難行的峰巔上,他非顫抖得像一片樹葉不可,就像踩著不斷增高的活高蹺,有時高過鐘樓,最終使他們的步履艱難而多險,並且一下子從那麽高摔落下來。我想我腳下的高蹺恐怕也已經有那麽高了,我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力氣把拉得那麽遠的過去繼續久久地連結在自己身上。如果這份力氣還讓我有足夠多的時間完成我的作品,那麽,至少我誤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繪那些人(哪怕把他們寫得像怪物),寫出他們佔有那麽巨大的地盤,相比之下在空間中爲他們保留的位置是那麽狹隘,相反,他們卻佔有一個無限度延續的位置,因爲他們像潛入似水年華的巨人,同時觸及間隔甚遠的幾個時代,而在時代與時代之間被安置上了那麽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時·間之中。
(p.381~382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1992)
如果你對測量時間的故事感到興趣,或是你對普魯斯特如何詮釋時間感到興趣,建議你可以找出《生命的時間學》這本書來看;當然,身為普魯斯特迷,我更歡迎你可以試著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啊!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0716719
生命的時間學
作者:柯萊恩
譯者:陳素幸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2008/09/01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柯萊恩(StefanKlein)
生於1965年;在慕尼黑與葛倫諾堡(Grenoble)就讀物理系與哲學系;在生物物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1996至1999年擔任〈明鏡〉週刊編輯。2000年起為自由作家;他的暢銷書《不斷幸福論》(大塊文化)被翻譯成二十四種語言。柯萊恩目前定居柏林。
【Excerpt】
〈把時間拉長一點〉
【一小時不只是一小時】
當然,時間多少會萎縮一點。一段時間離現在越久遠,我們就會把它估計得越短。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上星期在我們記憶裡所占的空間,要比上上星期或者一年前的某個星期要多一點。那麼,失去的時間到哪裡去了呢?它和所有我們想不起來的小事一起沈沒了。它們還會再度被喚醒嗎?
這個問題曾是世界文學上一項偉大實驗的出發點。作家普魯斯特年輕時就與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 (Henri Bergson) 有同樣的想法。伯格森認為時間有兩種,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一種是鐘錶時間,以指針的移動爲準;而另一種是我們的意識時間,伯格森稱為「持續時間」,是個人內心世界的主題。
普魯斯特將伯格森的想法加以延伸;他成功地讓哲學家形而上的抽象推論落實在現實裡。普魯斯特思索著,如果對人類來說,時間是以回憶爲材料做成的話,那麼就有可能藉著喚醒寶貴的回憶,讓逝去的歲月復活。他拿自己來做實驗。一九一二年,患有氣喘的普魯斯特把自己關在一間用軟木板密封的陰暗房間,直到去世前幾乎沒有離開過。他在這個棲身之所尋找失去的時間。他以此作為小說的主題,在近五千頁的作品裡,從頭至尾回想他的一生。普魯斯特獻出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來重新發現過去的歲月。
普魯斯特對回憶的價値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想法。他認爲當我們在回想時,立刻湧上心頭的那些經歷,遠不如那些我們雖然感受到、卻沒有賦予它們意義的無數小事來得重要。現代每個時間感的研究者可能都會同意普魯斯特的想法:大腦多半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評估這類小事,以便從中推論出對某段時間的槪念。普魯斯特在回憶時,首先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所稱的「本能記憶」上,於是他成功地讓過去甦醒。每一個原本以為已經失去的記憶跟其他記憶相連,所以在追溯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經歷出現。到後來,本以為失去的時間反而延伸開來——且由其中充滿豐富的細節,而增添一份以前不曾察覺的美好。
因此,讀者在閱讀普魯斯特作品時所感受的時間,完全不同於閱讀《魔山》。湯瑪斯‧曼描寫療養院裡的事,跟小說主人翁以回憶方式的敍述很類似。因此《魔山》中的時間就像讀者自己在回憶時一樣,有時延伸有時停滯。相反地,閱讀普魯斯特有如在看一部慢動作播放的電影。我們的意識時間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眞實體,充滿了感官的感知與感受,他寫道:「一小時不只是一小時;它是一個裝滿了香味、聲音、念頭和情緖的容器……」
【跨越一剎那的門檻】
這種讓過去能夠再現的能力,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從岀生後,幾乎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發展出對時間的感覺。新生兒對過去和未來都很陌生;不只是因為他們對這世界還一無所知,也因爲嬰兒的大腦缺乏能夠理解「以前」、「以後」或一段時間的配備。對新生兒來說,每一刻都是永恆。
把人與未來和過去隔開的那層布幔,一開始只揭開一丁點縫隙,使嬰兒可以理解什麼是一刹那,但之前和之後的一切仍依然混沌不明。不過他已經跨越了一大步,不再是「現在」的囚犯。直到他能回憶分、時、日、星期並且能事先計畫,童年已經過了一大半。他還要更晚才能學會利用這些經驗,進而估算時程、分配時間、計畫未來、回憶往事。生命可說是登上時間之巓的過程,當你登頂時,地平線更加寬廣。
普魯斯特讓小說裡的敍述者最後說道:「當我回顧那些年歲時,我感到一陣暈眩。」過往時光對小說主人翁來說,「就好像所有的人全都踩在活生生的、不停生長的、甚至比敎堂尖塔還要高的高蹺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 2樓. 吹起了自然風2020/07/05 11:53
意識無限延展
無論佛家說的 成住壞空 又說 不生不滅
易經說的 易 變易 不易 又說 生生不息
其全相 都在自身內
而我們又走在自身內 不斷發掘自身寶藏 的 遊戲裏
這不是極妙的樂事
有時間再來細讀 您這兒的圖書室
- 1樓. 吹起了自然風2020/07/05 11:44
推薦的作品都太有趣了 作者筆妙
寫無 寫有 寫有形 寫無形 都能掌握自身的感知於 萬物 一體 之中
這是一個 自身體悟圓成 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