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011/01/01 13:46
瀏覽1,473
迴響2
推薦2
引用0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聯合報元旦社論說:回首中華民國一百年,至少創造了五大奇蹟,包括:共和奇蹟、再生奇蹟、經濟奇蹟、民主奇蹟,及兩岸奇蹟。
其中一段說到:由於出現了兩岸競合關係的奇蹟,歷史有了峰迴路轉的機遇,彷彿使時光倒回至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肇造民國之時。
筆者研究世運占星,早在2004年發生319槍擊弊案後即有同感,因此發表了一張『中華民國歷史上著名刺殺槍擊案』歷史循環圖: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kurich/f_45842_1.JPG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以下只是類似的推估,不會全部相同,去年的太陽也不等於今年的太陽!
綜合結論:1913(民國二年)=2004(民國九十三年)。
因此,2010(民國九十九年)ECFA=民國八年(1919),1919年五四運動風起雲湧。

1926美國佛羅里達房地產大泡沫崩潰=兩岸三地房地產泡沫崩潰(2017年)。

http://blog.udn.com/kurich/3475915

1929~1934(紐約股市崩盤、九一八事變、世界經濟大蕭條)=2020~2025。

1937~1945全民抗日戰爭=2028~2036(推背圖第四十五象???)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時事占星
迴響(2) :
2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
2011/01/12 14:53
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程序決定
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程序決定

【聯合報╱社論】 2011.01.12 02:49 am


馬政府在宣示兩岸政策時,屢屢表達「台灣的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之類的論述;此說被認為是抄襲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且有違憲之虞。

綠營相關論述的演化,略可分作四個階段。一、五○年代起即倡議「民主自決論」及「公民投票論」,主張「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二、一九九一年的《台獨黨綱》,主張「獨立建國,制定新憲」。三、至一九九九年《台灣前途決議文》則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四、二○○七年《正常國家決議文》,又回頭主張「及早正名制憲」。

在這四階段中,「民主自決論」是始終一貫的理論主軸。《台獨黨綱》主張另建台灣共和國;至《台灣前途決議文》,則見「借殼上市」的策略,甚至透露出「統一公投」的思維(決議文稱,若改變「獨立現狀」,必須公投);到了《正常國家決議文》,又回到「正名制憲」。這雖是綠營四階段的不同論述,如今卻同時存在於民進黨的政策論述中,形成「四個階段/雞兔共籠」的奇異現象(不久後更將加入《十年政綱》的第五階段);然而,「民主決定論」則是貫通其間的主軸訴求,亦即:「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

由前述析論可知,如今似乎是馬政府抄襲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但究其根源,則是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先向「中華民國論述」靠攏。一九九九年,民進黨為推倡「新中間路線」的陳水扁參選總統進行部署,遂有《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宣示;在其中略可見到本報在一九九八年所提「統一公投」的概念(改變「獨立現狀」才要公投)。不過,由於民進黨的相關論述迄今仍是「四個階段/雞兔共籠」,所以整個論述的主軸仍是「台獨取向」、「借殼上市」。

因而,當馬政府與民進黨皆宣示「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之類的論述時,自然有人認為應當有所區隔。因為,民進黨持此說法時,是指只要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便可推翻中華民國,也可另建台灣國;但就國民黨與馬政府的立場言,基於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雖不可禁止民間存有台獨論述,但馬政府顯然不能以「台獨選項」作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政策。否則,國民黨及馬政府如何與台獨、獨台、兩國論、一邊一國或借殼上市有所區隔?有了這一層的思考,即可知最近引發的相關爭議可謂其來有自,不無道理。

其實,馬政府在宣示兩岸政策時,經常標舉「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這個前提;若能將「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置於此一前提之下,而稱「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的程序決定」,即可一方面鞏固了「中華民國」的立場,兼也維持了「民主自決」的精神。可與民進黨區隔,並超越民進黨,也不會再有「違憲」的爭議。

如前所述,「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源自綠營對「台灣前途」的思維,係台獨取向,是借殼上市;但「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程序決定」,則是以中華民國及一中各表為前提,而強調將「兩岸關係的未來」置於「中華民國憲法民主法治程序」的節制之下。

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程序」,有兩層意義。一、就兩岸現狀的運作言,當然應當遵照中華民國憲法的程序;執政者應經憲法程序取得執政地位,在野黨應依憲法程序進行監督制衡。亦即,兩岸政策是在憲法程序中,經選舉、多數決及政黨輪替的民主法治之憲法規制所產生並據以運作。民進黨在二○○○年如此取得執政權,二○○八年國民黨亦是如此。二、現行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標示「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所以這部憲法可以稱作「一中各表」的「分治憲法」;若他日要改變「統一前」的憲法狀態時,自然也應經由憲法程序來處理。

「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程序決定」,可以成為大於並高於「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的論述架構;而與「憲法一中」、「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等政策概念相輔相成。這應是台灣人民對兩岸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北京當局應當接納及不能不接納的兩岸互動準則。

因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對兩岸關係的方向及內容,過去及現在皆是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的民主法治之程序在加以節制,未來當然亦將如此。

【2011/01/12 聯合報】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1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
2011/01/11 07:58
名家-文化中華、政治偏安:馬英九新路線
名家-文化中華、政治偏安:馬英九新路線
2011-01-11 旺報 【張亞中、謝大寧】
 百年元旦文告在歷史的意義上不會是一篇普通的文告。做為國民黨的主席,馬英九總統發表了一篇可能是他上任以來最重要的一篇文告,在這篇華麗的文告中,清楚地為百歲的中華民國定位做了完整的定調。當然,馬總統如何定位中華民國,歷史也會如何定位他。

 這篇文告特色在於文中許多觀點並不新,但是將其組合在一起,標示了馬英九一條自己的路線,這條路線分成文化與政治兩條支線,文化方面延續兩蔣時期「文化中國」,但將其修正為「文化中華」路線;政治方面不同於蔣介石的「光復大陸」,也異於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走的是「政治偏安」路線。「文化中華、政治偏安」這八個字可以視為馬總統的國家總路線。

 馬政府文化政策轉向

 所以強調「文化中華」,其中有馬英九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仰,其目的當然是在凸顯中華民國並沒有脫開中華文化的紐帶,並且標示了他未來將會以此為主軸,一方面和民進黨長期以來「去中國化」政策做出區隔,同時也藉此爭取大陸對其路線的信任感。可是他也極力避免提到「中國」,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他採取了「文化中國」的講法,因此姑且名之為「文化中華」的路

 馬英九這一宣示當然有其特別的新意,在此之前,馬政府其實對強調中華文化,是有些膽怯的,以此,乃常讓馬總統遭到其基本群眾的批判,而現在馬英九以如此的「力度」在文告中凸顯此一面向,無疑會讓馬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出現明顯的轉向。馬總統並且宣示要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這更是對大陸想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作出明確的政策性回應,也代表了在未來兩岸的文化交流中,中華民國將會和大陸競爭中華文化的詮釋權以及話語權。

 中華民國完全偏安化

 在政治方面,如果將這篇文告和當年兩蔣的文告對比一下的話,就會看出來,馬總統在他的文告中,已經不再設定大陸人民為其潛在的訴說對象了。在敘述中華民國歷史的時候,中華民國的界線與定義其實一直在滑動。就法律意義言,中華民國的憲法所界定的中華民國始終只有一個,可是順著馬總統的行文,那個撤退到台灣來的中華民國已經逐漸切斷了與撤退前之中華民國的關係。換言之,這是一種運用「語詞模糊性」的滑動式的中華民國論述,表面上中華民國的法統不改,可是政治上的實質內容已改變。

 順著這樣的論述,只能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政治上中華民國已經「完全偏安化」了。或許馬英九認為,中華民國在實質上已經無法再回到大陸,偏安已是唯一選擇;另外,他或許認為不採取偏安論述,無法與民進黨的台獨論述競爭,在這個脈絡中,完全走出了兩蔣「王業不偏安」的論述之外,而形成了他自己的路線。

 這個偏安路線在文告中最明白的表述,就在兩點上,一是雖然在憲法上,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大陸,可是大陸人民對中華民國前途的決定權已經被排除了。在文告結語中,延續其台灣前途自決論的觀點,稱「國家的前途、台灣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手中,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出現中華台灣國民黨

 另一個則是馬英九所標舉的「百年和平」的理想。這百年和平該如何完成呢?那就是在「現狀」的基礎上,兩岸互相尊重,持續交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換句話說,兩岸既非統,因為兩岸各過各的,也非獨,因為還有一塊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理圖騰」連結著兩岸。只要誰也不去戳破那不能說破的「法理圖騰」真相,兩岸便可以繼續在「逐漸拉近距離」這類的修辭上走下去,中華民國也可以繼續維持其文明優越感。所以馬英九認為這條路線便是一條成本最小,而又能讓中華民國生存發展的路線。

 以上是我們以最同情的理解對馬總統元旦文告所揭櫫之路線的總體描述。國民黨政權從「一中各表」出發,至此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論述架構,它標示了國民黨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無論它是否改名,它都已經是個實質的「中華台灣國民黨」。但是這樣的路線真的可以維繫、創造「文化中華與百年和平」嗎?我們想在下面兩篇文章中繼續說明我們的觀點。

 (作者張亞中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謝大寧為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祕書長)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