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的人生使用說明書—寶物(2)
2009/03/19 19:51
瀏覽512
迴響1
推薦14
引用0
不過,如果連可不可悲,也要別人說的才算,那麼可悲,算是恩賜,至少被賦予擁有一絲情感。
而有另一種人,不斷地覺知,而後否定,進行另一個覺知,然後再否定,我的朋友K就是這種人,之前他覺得念佛是人生正道,接著認為耶穌才是救贖,而後卻改求解脫於密宗的某某上師,這一陣子都沒見到他的人,聽說定居在南部一個道觀裡修練。
這位在信仰路線上反覆的朋友,讓我想起了個老笑話:
某年頒發「師鐸獎」,教育部長親臨致詞並且頒獎,他說:「本人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為所有全國最優秀的老師,頒發這個……這個……這個師『擇』獎……,」顯然教育部長弄錯了「鐸」這個字的字音,於是旁邊擁有博士學位的司儀趕緊趨前跟部長悄聲說:「部長,這個字不叫『擇』,唸成師『擇』獎是不對的,您看,這字的右邊是『睪丸』的『睪』字,所以,應該要唸成師『睪』獎的……。」
這條路子是錯誤的,但是那就意味著另一條路子是正確的嗎?我們錯誤,但是那代表別人正確?
我一點都沒有想嘲笑K的意思,寧願把他階段性的選擇,當成是為了修心養性,不斷地自我衝突、試煉、掙扎、辯證,與嘗試著選擇下一個更切合的目標所做的努力。
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天,K君拿著拂塵、飛飄在雲間,身體放出萬丈金光、千朵蓮花,對著還在公園玩沙的我說:「joystrong,別來無恙?」
這事當然是可能的,別忘了,他畢竟是曾經拿過許許多多寶物的人呀——我雖然這麼想,但其他熟識K的朋友們說現在的「靈修市場」也是趕流行的,K君已經被搞得「阿達阿達」九分熟了,可憐、可惜。
我原本以為問自己「什麼東西是我的想望?」「我要什麼?」「我想怎樣?」「我做什麼?」這些簡短的問題,每個人應該都可以明白清楚……,其實不然。
一位媽媽曾經跟我分享過,她帶孩子吃完了巷子口的豆花後,因為太滿意了,所以孩子忍不住興奮地跟媽媽說:「太好吃了!我長大以後也要賣豆花,賣很好吃的豆花給大家吃!」真是太棒了,不是嗎?
小孩才剛講完,那賣豆花的老闆大聲訓斥:「底迪,不可以哦!賣豆花多沒出息啊,你要好好讀書,以後……」
一堆看似凌亂的小事兜在一起,林背不禁想問:
「為什麼我們的寶物,經常會被人搶走、偷走、騙走?」
是我們主張擁有寶物的認識不清?決心不足?力氣不夠?
是我們輕易地交出對於寶物的解釋權,以致任人隨意定義寶物?
還是我們其實也沒有那麼想著一定要這個、那個,甚至於其他所有的寶物?
難道你不喜歡寶物嗎?
我喜歡寶物,所以會常常想著有關於寶物的種種,這是個好習慣,擁有寶物的好習慣,你可以記一下。
迴響(1) :
- 1樓. Rebecca說故事2009/04/16 20:04寶物,生或處處皆寶物!
孩子忍不住興奮地跟媽媽說:「太好吃了!我長大以後也要賣豆花,賣很好吃的豆花給大家吃!」真是太棒了,不是嗎?
孩子直率的感受直得讚賞!這便是天真!
小孩才剛講完,那賣豆花的老闆大聲訓斥:「底迪,不可以哦!賣豆花多沒出息啊,你要好好讀書,以後……」...由此看出這老闆對自己的事業極不認同,賣豆花一樣可以賣的有聲有色!一樣可以有自己的一片事業與天地!可惜這孩子的真誠與童稚讓那老闆給傷害了。
是啊~~~
現下,對自己的事業、工作不認同的人多了去。
所以我覺得讓孩子瞭解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傷害,
以便在意志上,發展出一種叫做堅強的抗體,他一輩子都用得到。
我們孩子,不是豆腐一捏就碎;也不是草莓,一戳就爛。
反而大人是,年輕時的夢想,碎了,爛了,更慘的是連吭一聲都沒了。
joystrong 於 2009/04/17 11:3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