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A766上- 共生主義 vs 三生主義
2010/05/29 16:42
瀏覽57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A766上- 共生主義 vs 三生主義

        JCW 2010/05/27. NoDerives (ND) Creative commons Copyright.  

External Link ▽  

(1). My forum: https://city.udn.com/61613/forum     (3). It's fun: http://blog.udn.com/jctheoldman

(2). My blog: http://blog.udn.com/jcwang00/article   (4). Relay Story: http://blog.udn.com/JC00 

---------------------------Tran語言翻譯器slate ----------------------

偶見有此文………

新世紀2009-09-06  3:00 AM 朱健國︰健與疾取代善與惡——「共生主義」16個常識》

咦,『共生』?這不就是『共存 (Coexistence)』嗎?!

不,它不是共存。

共存,『階級共存』不是早期中國共產主義者叫過的口號嗎?

抗日戰爭末期,不是日本人說中日要共存共榮,還在它的佔領區建立過『大東亞和平共榮』的『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嗎?

聯邦制不就是主張『共存』的嗎?!

『共存』不稱主義!『共生』是嗎?

***   ***   ***   ***

任何人對任何問題思考的結果有了多種主張,他的思考就沒成功!……… 有多個主張比沒有主張更不好:人會無所適從。

主義是原則、策略是方法。

政治的原則,有新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 和新五權憲法(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和監控,五政權;人民授與其公僕以行政、司法、國防,三治權) 就夠了;要堅守一個原則才對!

施政的策略主要是經濟策略;必須在三大政治經濟主張(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之間堅守PMPES (不以實行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後現代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主義』)

除此之外,我人還需要什麼撈什子的政治經濟主張主義呢?!

***   ***   ***   ***

多取得此知識總是有益的。先看共存是啥………

(1). 共存、Coexistence-Wikipedia:這件資料沒有中文篇,只有日文的《平和共存(Peaceful coexistence》,而且英日兩篇都把重點放在政治的共存和二十世紀中葉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與共產主義世界的希望和平共存。我們要瞭解的是共存的哲學觀;也許孔夫子禮運大同篇說的比較完整。我們中華祖國的古人是很講究共存的,到了近代才受資本主義的影響而重現實漸遠了它。共存應該是哲學高度理性主義的思想。王老頭我撰有拙作《A562- 原錯  存 (A13之增訂)》侈談過『我人應該以共存取代真善美而為道德的基準』。

***   ***   ***   ***

共存不稱主義,至少在英文裡沒有拖個-ism的尾巴;共存更不是存在主義的思想!存在主義的強調個人、可以說跟共存正好相違………

(2).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Wikipedia:存在主義,又稱為生存主義,是一個哲學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叔本華尼采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海德格 保羅·沙特和作家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   ***   ***   ***

那末,共存究竟該如何定義呢?

(3). The Free Dictionary

1. To exist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or in the same place.

2. To live in peace with another or others despite differences, especially as a matter of policy: "recognize and accept, as every President in the nuclear age has, that this means coexisting with the Soviet Union" (McGeorge Bundy).

***   ***   ***   ***

現在,我們來看朱健國先生筆下的………

(4). 新世紀 朱健國︰用“健與疾”取代“善與惡”

      ——“共生主義”16個常識1

      2009-09-06  3:00 AM 作者 : 朱健國

【“共生主義”以妥協退讓的方式對自由主義進行升華和超越;“共生主義”質疑共產主義南轅北轍。 

“共生主義”方法論的核心是︰用“健與疾”(健康與病態)取代“善與惡”——世界上沒有敵人,只有“病人”。 “共生主義” 謝絕一切名義的極端暴力。

“共生主義”對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專政主義和“黨天下”敬而遠之,立足“世界公民”,放眼“宇宙公民”。

                               ——提要

歷十年苦思,我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合為“共生主義”。領悟“共生主義”常識十六個,試為“戒律”。謹拋磚引玉如下——

[1] “共生主義”是一種超越機械自然觀的整體論哲學(有機整體自然觀),“共生” 將成為21世紀新時代的關鍵詞。其世界觀,主要包括人類五個層面的共生觀2︰人與自身的共生,人與人的共生,人與社會的共生,人與歷史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健康的人生就是不斷擴展人類的共生秩序——共生度3與共生力,提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享受這一進程中的悲歡離合。

“共生”將共棲4的“依生”、寄生,修正升華為平等互利前提下的異質開放。社會科學視角下的共生範疇之底線,在于保證一切競爭者、對立面、異類的政治平等和機會平等,包容和寬容異端與謬誤——雖不贊同你,但堅決捍衛你的生存權,自然共生。而生物學視角下的共生範疇,則許可“偏利共生”的共棲——兩種不同物種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較多,一方受益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此謂共棲現象。如有些附生植物附著在大樹上,借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但是並不吸收大樹體內的營養;如海葵常常固著在寄居蟹的外殼上,依靠到處爬動得到更多的食物,也對寄居蟹間接地起到保護作用。但共棲往往會異化為“片害共棲”︰一個物種受另一個物種侵害或抑制,而後者不受前者的影響︰如血吸蟲與人體就屬“片害共棲”。

切不可誤將共棲為共生。

與傳統的矛盾論(對立統一論)不同,共生哲學不認為消滅矛盾的一方有利于共生,不以“統一”或“一統”為共生;共生的前提是承認和保護矛盾每一方的生存,切忌將“統”誤為“共”——“共”是多個個體之聯邦,而“統”則變眾多個體為一體,二者背道而馳,天壤之別。誤將“統一”視為共生,追求領土的統一,追求思想的統一,追求輿論的一律,多是一姓、一家、一黨的利益訴求,而非為“世界公民”所想,其為人類歷史上許多專制災難的根源。

“共生主義”對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專政主義和“黨天下”敬而遠之,立足“世界公民”,放眼“宇宙公民”。

[2] “共生主義” 超越並包含了古代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其方法論的核心是︰用“健與疾”(健康與病態)取代“善與惡”——世上沒有敵人,只有“病人”——人的一切言行受制于其心理健康或身體健康,所謂“善良人”乃是理智正常,情感豐富的心身健康者;所謂“罪惡者”乃是失去理智,“鬼”迷心竅,情感偏執的心理失衡的心理病態或身體器官病變者。“善與惡”這種只追究人主觀道德精神的偏執判斷方式,掩蓋了人的行為主要受控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或身體健康狀態的真相。以“健與疾”區分人的行為,有利于人類寬容互助;而用“善與惡”判別人,則只會激起暴力斗爭。“善惡論”這一根本錯誤導致人類幾千年來不斷相互妖魔化,互相殘殺,戰爭不止,專制至今。若將一切“罪惡者”都視為病人,人自然產生救死扶傷的情感,像醫生一樣去關愛、治療“罪惡者”,而不是去懲罰他們,斗爭他們,消滅他們;如此這般,人類的生活才有可能真正地和平和諧。關于“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性善”“性惡”討論,是一種偽問題、偽哲學,它加重了人類的心理病態,使人類克服自身心理疾病和身體變異的努力被延誤或走入岐途。

檢索人類八千年來各類共生思想因子和共生路徑5,唯一的遺漏就是沒有廢除“善惡觀”。正是“善惡觀”的頑固存在,消解了許多共生思想因子,無論是保護私有制求共生,還是公有制共產,不論是“三權分立”,還是“三個代表”,任何共生路徑都會遭遇“善惡觀”堵塞,無法產生共生擴展秩序。而用“健與疾”取代“善與惡”——沒有敵人,只有“病人”——則可能真正凝聚各類共生思想因子和打通各種共生路徑,最終實現人類八千年的共生之夢。

 [3]   “共生主義” 謝絕一切名義的極端暴力︰謝絕一切美好名義的戰爭、殘殺和極刑,謝絕一切名義的“以牙還牙”,即使是反暴力,伸冤屈,也以不殺人、不致死為底線(即便為了制止暴力行為的強制手段,也以不致死人傷人的“軟禁”為前提);承認對立面,保護反對派,寬容一切生命和思想,勸阻任何動機和形式的“湯武革命”或以暴易暴。像大自然一樣任憑萬紫千紅,像江河一樣歡迎泥沙俱下,像海洋一般來者不拒,有容乃大,保證任何生命、種族、風俗、思想皆有一定時空的共生之權。

[4] “共生主義”者不以國家、民族之是非為是非,唯人類與宇宙萬物之公益為準則。因此不需要建立任何名義的軍隊;警察局(公安局)也須改名為“心療局”,將警察更名為“心察”,皆由心理醫生擔任,輔以非極端暴力控制技能(如麻醉槍、催淚彈之類);監獄應當是以心理醫護治療為主的特殊醫院。任何思想都有存在的權利,包括與“共生主義”針鋒相對的種種專制思想,不過其存在要有限制(如“文革”愛好者也可在一定的特區中繼續試驗),有平衡(如一黨制至少要限制在“黨主立憲”之下),使其不致破壞其它思想的自由共生狀態。

“共生主義”鼓勵爭辯爭鳴,酌情平衡限制,但絕不扼殺消滅。對動物世界的“叢林法則”,人類要制約;對人類社會的弱肉強食,要“軟禁”、“圈禁”、縮小。沒有敵人,只有“病人”,一個人無論犯了多大過錯,也只能對其進行醫療護理,營養康復,決不可施行任何懲罰。

合作是一種共生方式,批判也是一種相反相成的共生途徑。但是“共生主義”的批判不是為了消滅強者,只是扶弱抑強,平等共生。這是共生式批判與其它批判的分水嶺——它是醫生對患者的逆耳忠言,是醫生提供給患者去自主購藥的處方,而非強制命令。共生式批判相信,萬物之中,沒有永遠的對立,只有循環的平衡。

人有“共生主義”,可以寬容仇人;夫婦有“共生主義”,可以降低離婚率;家有“共生主義”,可以五代九族團聚;國有“共生主義”,舉國沒有異類;地球有“共生主義”,戰爭從此杜絕;宇宙有“共生主義”,生態永遠環保。“共生主義”倡導與家人、鄰居、同事、同行、朋友共生開始,逐步實驗擴展“共生秩序”。

[5] “共生主義”持“共生史觀6”︰一部人類史,就是共生與非共生的博弈史。人類的共生力和共生度的提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以共生力高低區別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以共生度大小判別人類社會之先進與落後;以共生思維強弱研究人類進化程度。“共生論”與“物競天擇”共和才是人類進化的真相。

人類的共生思想因子起于八千年前——“共生主義”學術傳統從人類上古時期就開始了︰“中華人文之首”伏羲 “始畫八卦”,發明《易經》芻形,探索“陰陽共生”時,人類就產生相反相成的共生思維。爾後中外哲人和各類宗教中皆屢見共生思想因子。但終因各囿一隅,未能形成“共生系統學7”,而只能有局部共生或暫時共生。

130年前,人類才開始明確地研究“共生系統學”——共生(Symbiosis)原系生物學名詞,1879年,德國醫生、著名的真菌學奠基人德貝里(deBary1831-1888)首次明確提出生物共生論︰“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後來又研究了共生、寄生、腐生的問題,詳細描述了生物間種種共生方式(“互利共生”、“生態鏈共生”、“共棲型共生”、“寄生型共生”、“選擇性共生”、“攻擊型共生”、“損害性共生”)。

生物共生論是今日共生主義研究的基礎和參照系。

[6]   “共生主義”主張“天道8”高于“人道”︰謝絕“人為宇宙之中心”, 信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萬物共尊,“一股獨大”的“人類霸權主義”,只會造成“人是宇宙的癌癥”。所謂“人為萬物之尺度”,“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等等誑語,乃是破壞地球和宇宙自然生態的病態;企圖主宰宇宙的“人類擴張主義”是一種偽現代化危機。

從精神史角度看,如果說自由主義是人類共生精神認識自己的“正題”,共產主義是它的“反題”,那?現代“共生主義”則是這一精神發展過程的否定之否定的“合題”。

[7]   “共生主義”以妥協退讓的方式對自由主義進行升華和超越︰即使自由主義從“積極自由主義9”退讓為“消極自由主義10”,其關鍵詞仍只有從“人道”出發的 “自由”、“民主”、“科學”,而沒有從“天道”的境界重視與萬物“合作”、“共生”。 將“人道”變為“天道”,有減少人的眼前利益的退讓,更是一種為人類長遠福祉的高瞻遠矚︰“合作”與“共生”是消除偽現代化等文明危機的新價值觀——在自由思想普及和異化之後,今天人類思想“健康”的關鍵,除了自由,還需要共生。“共生主義”保留自由而增添共生。自由是陰,共生為陽,“一陰一陽謂之道”——能保證“共生”的“民主”才是沒有暴民的真民主,有助于走向“共生”的“有序自由”,才是真自由,有益于“共生”的“科學”才是真科學。“自由是為了共生,共生才能自由”,如是則可避免許多“自由”歧意與誤解;從“無序自由”走向“有序自由”——建立在“合作的自由”、“共生的自由”之上的“共生主義”,在妥協退讓之中升華與超越“自由主義”。

繼人類思想史上一個核心概念——“自由”之後,“共生”已成為第二個核心概念,成為社會和合的“擴展秩序11”、“自發秩序”和“演進理性”—— 今日健康的新追求和新價值觀是︰合作共生,自由民主,科學自然。

[8]   “共生主義”質疑共產主義南轅北轍︰共產主義充滿理想與現實、目標與路徑的自相矛盾,其以非共生方式達到共生的理論無異于飲鳩止渴之荒謬。雖然共產主義有無階級、無國家的模擬共生藍圖,其操作路徑和手段卻是暴力專政。在虛無縹緲的共生烏托邦目標下,對被統治者和異己進行殘酷壓迫和摧殘,只能說是打著共生旗號反共生。所謂“從共產主義到共生主義”,實為天方夜譚。

以共產主義為終極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充滿了非共生思想︰其一,鼓動暴力革命、階級斗爭——公開宣布“必須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可謂挑動人類斗人類,一百多年來讓億萬人死于無辜;其二,以唯我獨尊的一元化,代替萬類平等競爭的多元化——堅持一黨獨裁專政,堅持“階級專政”(實為特權集團)終身制。

[9] “共生主義”歡迎佛教的核心理念由“不殺生”明確為“同體共生”(星雲大師解釋︰“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12),但疑其戒嗔戒痴等戒律可能阻塞“同體共生”之路徑;而“佛國淨土”(極樂世界)說和“善緣”“惡世”說,更可能與“眾生平等共生”說相悖——須知,完美主義的“淨土”,必“水至清則無魚”,不可能實現共生,倒易滋生專制。歷代有許多皇帝一面信佛,但一面又殘暴殺死無辜,其所以然即此。

 [10]   “共生主義”的主要阻力是“偽現代化”—— “現代性”起源于試圖把上帝之國引入塵世的異端理想的轉型(據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教授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軸心》)14,可見其本質是異端共生,貫穿五百年現代化運動的紅線,就是追求共生——不斷擴大人類共生度,提高人類共生力。

但五百年來世界出現三次偽現代化大潮(中國有四個偽現代化階段)13——打著現代化的旗號反共生,形成一些以暴力革命、獨裁專政為特色的“偽現代化運動” ︰凡是借現代政治運動和現代科學達到和鞏固“一花獨放”“一家壟斷”、“一人專制”、“一黨專政”、“一國獨大”、“一術橫行”的思潮,都是“偽現代化”,凡是支持或參與這一“偽現代化”的人,都是“偽現代化者”——破壞“共生”生態,必然“偽現代化”。

“偽現代化者”多是強勢者——弱者大多有一種自然的“共生”要求,對“共生”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性;而強勢者則因為處于強權優勢,大多天生喜愛“我花開後百花煞”的霸權快感——因此他們是實行“共生主義”的最大阻力。一個地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若“共生”困難,其癥結必然主要在強勢者。如何讓強勢者接受或容忍“共生主義”,是擴展“共生秩序”的關鍵。

[11]   “共生主義”的理性之理性︰任何人的思維智慧和理性也是有限的,任何偉人的思維智慧和理性也是有限的,全人類的思維智慧和理性即使集合起來也仍然是有限的——任何“主義”都必有所局限,難以“包打天下”。這已為歌德爾定理15證明︰人類不可能有一個完備的理論——每一次你將一個命題作為公理加入,將總有另一個命題出現在你的研究範圍之外。 “任何相容的形式體系不能用于證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因為一個人的理性有限,所以需要他人的理性補充幫助;因為全人類的理性集合起來也仍然有限,所以“共生主義”也不能禁止感性,更需要人類之外的各物種和自然規律(“上帝”)暗中協調,客觀補助,因而“人與萬物平等”——從這個意義上,人永遠需要“上帝”——“上帝”就是人類之外的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所以,“共生主義”的思維邏輯是︰“一與多”渾然一體,“有與無”相反相成,“質與量”水漲船高,“普遍與特殊”互為依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界萬物,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沒有他者就沒有自己,沒有群體就沒有個體。

 [12]   “共生主義”將逐步由“自在存在16”(部分認同,自由加入)走向“自為存在17”(自覺實行,全面踐行)——“共生主義”者可以部分認同一些“共生理念”,同時又信奉其它理念;“共生主義”者是一個包括“初級共生主義者” “中級共生主義者” “高級共生主義者”和“共生主義同路人”的“共同體”,它不受出身、階層、政見、宗教、黨派、學歷、職業、種族、國籍的任何約束限制;“共生主義”是“理性的‘理性’”,是一個無限的哲學闡釋過程,是一個永遠開放、不斷完善而永無止境的更新升級過程,最終將溶入更為接近自然規律的新主義之中。

“共生主義”遠非人類認識的終極,今後必有更完善的思想體系出現;任何主義都不可能完美,“共生主義”也是大成若缺,只是補充其他主義的不足,而不能“干綱獨斷”,特別需要自由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協助,“共生主義”只能在與其它主義的共同生長中集思廣益,相得益彰,共生共贏。

[13]   “共生主義”的共生系統學建立原則是︰共生政治學是核心。以立為破——以理性為先導和主導建立共生學科體系,以破為立——以激情為先導和主導探索共生系統學實踐路徑。

共生系統學要借鑒一切包涵有共生因子的科學理論,如伯克的保守主義、維納的控制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學、哈耶克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張立文的和合學、劉軍寧、楊鵬的天道自由主義等理論。

共生系統學除了要建立核心學科體系,還要建立共生系統學的基本方法論、共生系統學的基本實踐工具體系。由此區分共生系統學與現有宏觀、中觀、微觀、實踐等層面的學科的關系。

共生科學理論體系應包括︰共生政治學、共生哲學、共生經濟學、共生社會學、共生管理學、共生戰略學、共生生態學、共生文化學、共生思想史,等等。

共生哲學的內容包括︰歷史與未來的共生、異質文化的共生、部分與整體的共生、內部與外部的共生、理性與感性的共生、宗教與科學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經濟與文化的共生等等。

以自主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將共生系統論建立在整體論哲學、系統科學、合作理論、東西方和諧文化等基礎上,全面延伸和拓寬共生系統論的源、流。

共生學科應用體系構建還可包括︰共生系統工程、共生系統產業技術、共生文化產業。

[14]  共生主義視一切關注者為支持者,無論是學術界支持者還是政府支持者,無論是宏觀支持者、中觀支持者、微觀支持者、個體支持者、群體支持者、整體支持者,還是質疑、反對者,都是共生主義的促進者。 

共生主義研究歡迎一切參與者︰無論是核心參與者(有堅定不移的理想和艱苦創業的激情,遠離名利功利、遠離學術浮躁、遠離山頭主義、遠離學術壟斷和學術霸權等),還是一般參與者(並未把共生系統學研究和發展事業當作人生最高目標)、外圍參與者(間斷性參與、表面性參與者),還是另類參與者(醉翁之意不在酒),無論是中道之才還是憤青、奴才,一概歡迎其關注共生論。

[15]   “共生主義”的現代實驗正在全球閃爍試行——聯合國在逐步推廣“世界公民”意識;“全球化”在啟動“經濟共生”;“環保運動”在覺醒“人與自然共生”;“歐共體”說明“鄰國共生”在嘗試;“中國改革開放”意味著極權與民主共生;香港“一國兩治”在試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共生”;“三個代表”、“和諧社會”顯示中共幻想成為以一代多的“全民黨”……這些動機多元、結果不明的初級共生實驗,極有可能引發更深入更全面更深入的高層次共生試驗——“經濟共生”必然訴求“科技共生”、“文化共生”和“政治共生”。

[16]︰“共生主義”不是從天而降,而是源于人類古往今來各種主義、哲學、宗教中的共生思想因子凝聚而成。檢索人類八千年來各種主義、哲學、宗教、學說,已設想和試行25類經典共生路徑(內含有關“共生主義”的174個闡釋事件),可見一部清晰的“共生思想簡史大綱”,可見幾個特點——

(其一),華夏文明是“共生主義”的發源地——約公元前60世紀,“華夏三皇之首”伏羲 就以“始畫八卦”, 觀察自然共生變化的規律;以易經、老莊哲學為代表的“天道自由主義”具有原始“共生主義”性質。莊子在公元前286年提出的“並生”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世界上最早、最接近共生詞意的共生論。

(其二),西方文明是“古典共生主義”和現代共生學的集大成者——梭倫于公元前594年在雅典中心廣場宣布了“民主政治”重要法律“解負令”,讓多數平民參政共生,是“古典共生主義”實驗的開始;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的出現,使世界上有了第一個追求國內各階級平等共生的國家;而1879年,德國醫生,著名的真菌學奠基人德貝里deBary1831-1888)首次明確提出生物共生論,開創了現代共生學研究的新紀元。

(其三),亞洲是當代“共生主義”研究的重鎮,尤以日本、中國民間學者為先鋒。

(其四),人類八千年的共生路,始于共生哲學(含宗教)、徘徊于共生政治學,突破于生物共生學,中興于共生經濟學,再攻堅于共生社會學。25類經典共生路徑的關鍵是,去“善惡論”(去“偽現代化”)——用“健與疾”(健康與病態)取代“善與惡”!否則,不可能實現“陰陽共生”,不可能不殺人、不殺生,不可能民主、兼愛、非攻

25類經典共生路徑依首發事件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1、“陰陽共生”(14種);

=== 待續 ===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準備刪除的項目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