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慕尼黑在發光
2005/11/01 04:26
瀏覽3,456
迴響1
推薦13
引用0


文學散步___慕尼黑正發著光

慕尼黑 (Muenchen),這個城市與別的城市不同,正是因為他的天空。一如詩人所該艷羡或禮讚,獨具絲綢般的天藍,城市建築時而染上琉璜的黃,一種沈穩而具引爆力的色彩,時而溫暖人間的淡黃,那都是以前巴伐利亞國王自重的顏色,也是藍騎士畫派強調的光澤,你卻可以在百年來的德國文學裡看到。慕尼黑的天空是文學的天空。

慕尼黑,我冷靜而安心地走過。

這個城市並不大,至少不大到可以容納這麼多令人驚訝的文學寶藏。因為本質樸素務實,你一眼並不會看穿,你永遠都不會看穿,嘲謔頹廢也好,美善惡德也罷,沒有一個城市像慕尼黑那樣密集著住過偉大及孤獨的靈魂,而勇於自覺正是這個城市的文學精神。

我從慕尼黑城的北區史瓦濱 (Schwabing)開始走。這一區百年來便聚集了許多文學及藝術家,湯瑪斯曼 (Thomas Mann)在此寫下多部小說,包括他的諾貝爾得獎作品「布登布洛克家族」 (Buddenbrooks)及著名的「魔山」 (Der Zauberberg)等,我想像文人嚴謹的紀律,那時他已起手在赫爾促公園 (Herzog Park)蓋房子,每天上午六時起床,看完報紙讀完書,十時起坐在書桌前開始寫,他有六個孩子,但不淮任何人打擾他,有時為了一氣呵成寫完,他連中餐都只要廚師留在書房門口。他從早餐起便喝義大利蛋酒。

還記得「威尼斯之死」 (Tod in Venedig)這部鉅著的首章是如何開始的嗎?作家亞森巴赫在五月的某一天放下工作,走出家門,在史瓦濱的街道漫步,因遇見一位面貌奇特的人,激發起他強烈的旅行欲望,因緣際會前往威尼斯,而在命運的引領下遇見了美少年達秋。威尼斯之死是一部充滿自傳氣息的小說,而湯瑪斯曼打從寫作開始便享有盛譽,慕尼黑時期是他的創作最高峰。湯瑪斯曼先是在 (Bad Toelz)歇過腳,有一陣子他在中午寫作工作結束後會到森林咖啡屋 (Cafeam Wald)吃中餐,隨後搬到赫促公園波希格街一號的自建洋房,但這棟房子在戰後被拆除了,只剩下森林咖啡屋和湖邊的夏屋都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湯瑪斯曼對慕尼黑有著特殊情感,他在多封致好友的信中都提過,每次出遠門,他最想念的便是慕尼黑的家,充滿留聲機迴音的家,他在家時每個晚上會仰坐在沙發上聆聽音樂。

湯馬斯. 曼來自北德呂北克貴族後代,其近親也都多搬至慕尼黑,是一個寫作的家族,後來有三個家族成員作家在這個城市自殺,一個有品味但使命感沉重的家族,上天特別眷顧或詛咒的家族。湯瑪斯曼的兄弟韓希許曼 (Heinrich Mann)在此發表了擲地有聲的「臣僕」(Untertan),但兄弟兩人感情惡劣,而湯瑪斯曼女兒艾麗卡. 曼(Erika Mann)和兒子克勞斯曼 (Klaus Mann)也勤於筆耕,艾麗卡畢生護衛父親的文字殿堂,本人也是歌舞劇作家,她和幾個家族成員無法離開湯瑪斯曼的與尼采等人的頹廢思潮,終生都在找尋哲理的出口,但酗酒用藥,自毀傾向甚濃,而湯瑪斯曼的另一個兒子葛羅曼(Golo Mann)也是作家,無法脫離父親巨大專制的陰影,不但終生詛咒父親死亡,遺書也堅持不要與父親葬在蘇黎世同一個墓土。

到了史瓦濱,有誰敢忽略魏德金 (Frank Wedekind)的存在?魏德金經常在呎尺之遙的英國公園 (Englischer Garten)遊蕩或構思劇作甚至冥想日常生活哲學,對後來的社會主義戲劇思維有重大影響,他的女兒卡蒂亞. 魏德金 (Kadidja Wedekind)在那裡玩耍,長大後寫了許多重要的童書; 那是二十年代,畫家保羅克利 (Paul Klee)在這裡有二個工作室,而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是他的鄰居,康丁斯基後來也在這裡和他的友伴如法蘭茲.馬克 (Franz Marc)等人成立了美術史上鼎鼎有名的藍騎士畫派。而英國作家勞倫斯跟他們一樣(D.H.Laurence)也都在艾米勒街 (Ainmiller Strasse)住過,街上也住了童書作家米夏埃安德 (Michael Ende),他的青少年讀物小說作品當時比哈利波特還暢銷。


讓我們往下走,慕尼黑正發著光 (Muenchen leuchtet),這是湯瑪斯曼在他著名的「格拉迪奧斯代」 (Gladius Dei)中的句子,常被人引用。而他描寫的是百年前的奧迪翁廣場 (Odeonplatz),他常常描繪奧迪翁廣場,因為那附近多是路易國王在文藝復興時代延請建築師以威尼斯為效法對象的無比建築,而後來一部份成為慕尼黑大學,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在這裡讀醫學院,他在一九二三年前去柏林前都住在慕尼黑大學區附近,在這裡認識了他所仰慕的魏德金,與魏德金一起去上戲劇系教授佛萊瑟 (Marie Luise Fleisser)的課,在這裡首度結婚,對象是慕城的女歌劇家瑪利安娜. 佐夫,也在這裡發表了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深夜的鼓聲」 (Trommeln in der Nacht),布萊希特和詩人劇作家卡爾. 華連汀 (Karl Valentin)合作,但佛許特汪爾 (Lion Feuchtwanger)對他的知性激勵最大,而後來他的好友奧斯卡. 馬利亞. 葛夫 (Oskar Maria Graf)與他愈走愈遠,但這些早期互動深深影響著他,布萊希特在慕尼黑的日子勤於社會主義思想的辨証和戲劇理論的涉獵,他的史詩劇場 (Das epische Theater)在此蘊釀運作,呼之欲出。


慕尼黑,我走過時掩卷而嘆。

這個城市的命運總是與政治糾結,歷史的重量如斯沉重,記憶裡有極大的斷層和陰影,廿世紀初史大林也在這裡走動,這個城市很適合驫鳲義的思維,因為巴伐利亞總是另闢稀徑,那時,希特勒從奧地利來到慕尼黑,他原先想學建築,當過街頭畫家,很快對政治狂熱,使他在城中心的啤酒屋 (Hofbraeuhaus)聚結群眾並發表演說,在這城市附近的監獄寫下那本戾轉世界現代史的著作「我的奮鬥」,這本書後來帶來二次世界大戰及六百萬猶太人被迫恐怖及殘酷的死亡。

而老城的邊緣有人寫詩,伊薩河岸的列河區 (Lehel),當年住過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年輕詩人里爾克在畫廊打工,看管過來
展的新銳畫家畢加索的作品,那就是魏登麥雅街
(Widenmayerstrasse),里爾克在與莎樂美 (Lou AndreasSalome) 陷入愛戀,並從這裡與她二度去俄國,我熟背里爾克的詩,想像當年他在伊薩河邊散步的日子,里爾克廿二歲遇見年長他十四歲的莎藥美,一見鍾情,她是他心目中的女性原型,她也是尼采曾經求過婚不成的女人, 佛洛依德愛慕及渴望傾聽的心理病患,里爾克和莎樂美後來成為終生朋友,當時莎藥美並未為他留下,不,她不能為他留下,這是他們戀情的全部。而另一個詩人卡爾華倫汀 (KarlValentin)就住在面向伊薩河的獨棟公寓,現在也成為市政府贊助的紀念館,沿河的風景圖象是如此沈靜,華倫汀當時坐在窗前應該看得到那群群鴨子在嚴冬的河岸打架或覓食,他的詩作在城市邊緣,也在文學的邊緣。非主流,獨特自主,就像慕尼黑。

而慕尼黑,我另眼相看地走過。

七十年代,彼得. 韓克 (Peter Handke)也住過河流的上游,那時的他對戲劇很沉迷,他在這裡認識了當時就讀慕尼黑電影學院的溫德斯(Win Wenders),接受了這個城市暗潮急湧的戲劇運動潮流,如奧古
斯特,而韓克的「辱罵觀眾」
(Publikumsbeschimpfung)批判布爾喬亞式的劇場,也象徵現代主義戲劇的式微,是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後來,他也為溫德斯寫電影劇本,如「柏林的天空下」。幾乎同時,叛逆及玩世不恭的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Fassbinder)在城市裡結集同好從事劇場表演,他在老市場附近一家公寓底層排戲和演戲,那就是穆勒街 (Mueller Strasse)的「行動劇場」 (Aktion Theatre),或反劇場 (Anti Theatre),劇場空間其貌不揚,現在是一家遊樂場,任何人經過也不會覺察,法斯賓達痛恨做作的表演,他嚴格規定演員只淮以平常講話的聲音在台上說話,他在這裡改革了死氣沉沈犞柔做作的中產階級劇場文化,發掘了韓娜
. 席古拉和等演員,並且與不同的人愛戀,如後來以歌唱聞名的和在「恐懼吞噬你的靈魂」飾演外籍勞工的阿敏,阿敏在這個城市為他自戕殉情。法斯賓達自己也只活了卅六年?孤獨瘋狂且徹底的卅六年,他為這個城市留下了幾十部電影和劇場作品,也留下巨大及揮之不去的身影。

德國新浪潮電影便是在慕尼黑風起雲湧,魏納.赫爾佐 (WernerHerzog)和他即愛又恨的演員克勞斯. 金斯基 (Klaus Kinski)擠過公寓,二個人一合拍了多部電影,也持槍差一點把對方殺了,魏納赫爾佐到今天都還住在慕城,他在老街上寫出好幾個出色的劇本如「奴隸海岸」 (Cobra Verde)及「費茲卡拉爾多」 (Fitzcarraldo)。赫爾佐現在改拍記錄片。

而蘇斯金呢,許多台灣讀者關心的蘇斯金,寫過名噪一時的「香水」(Das Parfum)的帕帝克蘇斯金 (Patrick Suesskind)?他也是慕尼黑人,大隱於市,除了出版社誰也不知他住城市那個角落,蘇斯金從來沒公開照片也不接受訪問,在「香水」之後還寫了童書,近年來為德國導演wedel寫劇本,他從出生便住在這個城市,聽說他也打算死於這個城市。

我繼續在城市裡遊走,這個城市時而憂鬱時而狂熱,氣質冷靜不失優雅,城市面貌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非常執著,這個城市明白戰爭與苦難,也暸解自由與分離。在紐豪森區 (Neuhausen)一帶便是亞裴德.安德許 (Alfred Andersch)的家,他最出色的作品是「櫻桃的自由」
(Kirschen der Freiheit)及告別作「謀殺者的父親」
(Vater eines Moerders),都寫於紐豪森的自宅,寫完「謀殺者的父親」那年已是一九八零年,逃亡和自由是作家人生的兩大中心主題,而小說故事的發生地點都在住家附近,紐豪森區最著名的作家還包括胡絲. 蕭曼 (Ruth Schaumann)及詩人馮德飛 (Georg von der Vring)。

慕尼黑所以成為慕尼黑,也是週邊的湖光山色使然,山是阿爾卑斯山,湖是辛夢湖那樣的湖,絲藍色的天空使湖光山色更顯得寧靜,湖邊的哲人良多,如湯瑪斯曼在史坦伯格湖畔的菲達芬小鎮(Fedafing)小鎮的villino夏屋,而畢生是華格納知音並且長期贊助他的奇人皇帝路易二世 (LudwigⅡ)也在玖瑰島上 (Roseninsel)避暑,他本人也寫詩,後來溺死在史坦伯格湖裡,而現代小說家布海姆 (LotharGunter Buchheim)家住得離湯瑪斯曼的夏屋很近,後來以「死亡潛艇」 (Das Boot)一書成為當代最暢銷作家,「死亡潛艇」改拍成好萊塢電影名聞一時,也打造了名導演沃夫剛彼得森 (WolfgangPeterson)的美國夢,布海姆的舊家現已改建成頗為可觀的現代美術館,館內收藏了他一生收集的藝術品,其中最特別的收藏應該是多幅徐悲鴻的馬畫。


詩人艾略特 (T.S.Elliot)也曾在史坦伯格湖住過,著名的西施公主(Kaiserin Elisabeth) (又稱Sisy)在此結婚,布萊希特也曾在湖邊Utting 鎮逐屋而居,而奧斯卡 . 瑪利亞. 格夫自稱「鄉下作家」,在湖邊出生,在此渡過農漁生活,生動寫下 (Dorfbanditen)及「母親的生活」 (Das Leben meiner Mutter),藍騎士畫家們都住過這裡,他們最鍾愛的湖是史塔佛湖,畫家在這裡描繪那絲藍的天空和幻想中的城堡,而希特勒最心愛的導演,而替納粹拍攝文宣片的女導演,沒有人敢隨便提起她的名字,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也一直住在湖邊,去年才離開這個對她而言即恐怖又美麗的人世,被人捧上天堂也被人詛咒入地獄的列妮. 李芬史達爾 (Leni Riefenstahl)也在菲達芬文學重鎮住了近六十年。


慕尼黑這個城市有的是傳奇的身世,慕尼黑,才華洋溢而不多話,就像那絲般的天空,永不令人厭倦。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迴響(1) :
1樓. muguet
2005/11/01 11:36
慕尼黑文學散步

好棒

真是令人神往呀~~

看完這篇

好像跟著妳走了一趟慕尼黑文學之旅

一直想去慕尼黑的我]

更迫不及待了


muguet porte bonheur!!^_^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