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電影【沈默】~信仰與生命的兩難抉擇
2017/02/22 10:28
瀏覽3,215
迴響0
推薦46
引用0

 

 

電影【沈默】是一部2016年美國好萊塢電影,最先讓我注意到的是電影主打:「全片在臺灣取景拍攝」。這讓我聯想到那年「露西」這部電影,也是部分在臺灣取景拍攝,可能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但,因為【沈默】狂打片,讓我對這部全部在臺灣拍攝的美國電影燃起了興趣,因此上網先看一下電影介紹,赫然發現電影內容敘述的竟然是關於日本江戶時代的禁教令。

 

美國好萊塢電影、臺灣拍攝取景、日本禁教令,這三個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所構成的電影【沈默】,著實令我好奇呀!

 

所以,真的就如同電影廣告宣傳一樣,我也貢獻我的一票讓世界看到臺灣!!!加油

 

電影【沈默】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來說,這是一部經過28年才完成的電影。從他1988年讀到【沈默】一書後,便起了改編成電影之念頭。幾番波折後,電影終於在2016年上映。

 

故事講述17世紀,那時是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時期頒佈禁教令,天主教因而受到迫害,教徒得被要求踏繪棄教、放棄信仰,若有不從者,則被處以各種極刑、或喪命或流放海外……

 

為了保命,許多日本天主教徒轉為隱形教徒。而海外之傳教士,被禁止進入日本,因此只能以偷渡方式進入日本。

 

兩位天主教耶穌會的葡萄牙年輕傳教士洛特里哥(安德魯加菲爾飾演)與卡爾倍(亞當崔佛飾演),欲進入日本找尋他們的啟蒙恩師費拉雷神父(連恩尼遜飾演),並確認費拉雷神父棄教的真實性。兩人來到中國澳門得到一中國人協助偷渡日本長崎,並為兩人找了澳門僅剩唯一的日本流浪者吉次郎(窪塚洋介飾演)擔任他們兩人此行偷渡的隨行翻譯。

 

偷渡踏上日本的年輕傳教士開始一連串關於傳教與信仰的考驗……面對日本政府對天主教的壓抑與迫害,要活命就得棄教,這對傳教士而言,究竟該如何選擇?

 

日本天主教徒,面對政府的高壓迫害,竟仍前仆後繼的持續堅定信仰,這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與力量,讓他們可以連「死」都不怕?

 

人性、宗教信仰、生命,幾個環節考驗著教徒的信念……

 

片名【沈默】,其實還滿有意思的。

當信徒被迫害時,他們心中不斷禱告、祈禱,但回應他們的是周遭的聲音,聽不到他們最愛的主回應他們……

為了生命,他們得放棄他們形式上的信仰、禮拜與禱告,以沈默的方式在內心持續自己的信仰,生命才得以繼續,信仰才得以繼續……

 

電影中,日本官員從原本一個個殺光平民教徒,發現殺越多反倒是使他們宗教信仰更堅定,起而效尤入教的人可能更多後,官方開始逼傳教士棄教下手,認為只要這些推廣教義的神父們棄教,遠比殺光所有信徒的效力更高,自然能禁教成功呀!而禁教的首要,除了心靈外就是銷毀所有與天主教相關的形象與圖騰。若寧死不屈,沒法保命也沒法持續自己的信仰吧!在那個時代,將自己的信仰隱形在內心,專為隱形教徒,內心仍可憑藉自身對宗教的堅持信念成為終身忠貞的隱教徒!這就是最後那些聰慧者所想出來與世共存之消極方式。

 

 

在這個自由時代中,我們很難想像宗教信仰竟然可以成為要命的關鍵。

不妨礙他人的宗教信仰,為何在那個17世紀的年代中,被視為不可存在的信念?

 

日本在織田信長時,允許天主教基督教傳教,甚至安土城下有基督教堂。這應該與當時西方傳教士帶來許多歐洲科學文明產物有關,對於織田信長來說,這是一個新發展的象徵。或許因此讓織田信長認為傳教士帶來的不僅僅是傳教的宗教信仰,帶入給日本的是更多的新知識與語言的學習。

 

接著天主教教徒就在日本大幅增加中,不僅是平民,就連大名也成為教徒之一,高山右近,就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到了豐臣秀吉時,1587年禁基督教,下令驅逐傳教士,159726聖人殉教事件,而高山右近不願棄教,被流放到菲律賓呂宋島。

 

豐臣秀吉為何禁教呢?我查了一下那年代的禁教資料,發現記載了當時基督教傳教士記載許多豐臣家事情,但內容卻是大大讚揚秀次(秀吉養子),貶抑秀吉。或許這是讓秀吉嚴厲禁教的導火線吧!

 

到了德川目府時,德川家光1635年強化天主教壓制,1641年起開始日本鎖國政策(海禁)。(日本因為禁教,所以1633年頒佈第一次鎖國令。因為當初到日本傳教的多是西班牙與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日本的禁教時代直到明治時才解禁開放。

 

無獨有偶的是,18世紀,中國正是清朝,清聖祖康熙皇帝晚年也下令禁止天主教傳教。雍正皇帝嚴格執行禁教。其實天主教在康熙初期可是蓬勃發展的呢!原因就在於傳教士們帶來許多歐洲新知,有利於康熙運用與發展。但為何後來會禁教?因為基督教後來禁止中國教徒拿香祭拜,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這與中國傳統禮儀大相逕庭,朝廷當然不允許,因而禁教(當時亞洲人對天主教和基督教其實是分不太清楚的)。

 

反觀天主教17世紀時在日本被禁止與迫害,真正原因為何呢?

在這部電影中還是沒顯示明確答案。

禁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我覺得一定有前因,才會有「禁教」這個後果。

如果沒有前因,那日本這樣殘酷禁教,真的很殘忍,只能說嚴苛到連人的「心」都想掌控,實在太可怕了!

 

或許就像是電影中那位筑前守奉行有提到「日本傳統宗教是佛教(應該是),佛教有眾神,但天主教卻認為只有他們天主才是神,其他宗教的神只是人而非神……」,或許是這樣的論調,惹火了其他非天主教徒吧!身為當權者,或許也想挑戰這個宗教的信仰,因而刻意大肆迫害,看看這些教徒的神會不會顯神蹟來救他們吧!

 

當然,不棄教的被迫害教徒還是只有死亡一途。他們為何寧願死也不願意棄教呢?從電影中這些教徒反應,大概可以知道,因為他們認為「死」可以結束苦難,就可以去他們主所在的天堂,天堂裡無病無災無苦難,所以他們覺得這些被迫害的過程讓他們離天堂更近了吧!

 

電影中吉次郎這個角色,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教徒。當初為了保命而踏繪棄教的吉次郎,其實暗地裡還是持續信仰著,但,卻又屢次做出出賣教徒或傳教士的事情,他都辯稱是被威脅不得以而為的,所以要求向神父告解,以求他們主的原諒。

 

上面這些劇情部份讓我想到路上常看到傳教的標語,上述這些17世紀的日本教徒是否也只信仰了自己想要的教義與教條?用自己的需求去理解他所信仰的宗教能帶給他們的未來?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日本,正是戰爭頻仍的戰國時代即將邁入德川幕府的年代,平民生活應該不穩定也不富裕,有一個讓他們充滿光明希望的外來宗教,當然會大受歡迎吧!

 

打搜尋「宗教迫害」,當然可以發現中國、日本都曾發生過,歐洲也不例外。異教徒因為思想不同,而受到不同等的對待,嚴重的就叫迫害。但,同宗教中,也存在著迫害呀!天主教耶穌會自己就曾發生過,因為學術堅持的不同論點,而迫害他方,著名的伽利略就是一個真實個案呀!

 

所以,人類真的是個霸道又不講理的生物,無論是傳教士、修道者、還是平民凡人,對於與自己相左的看法與言論,似乎都無法心平氣和的接受與瞭解,只想以暴制暴讓對方臣服於自己的信念。

 

當生活越不順遂、越是艱難時,宗教,就成為支持人內心堅強的強大後援與力量,藉由宗教信仰的信念,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平靜與滿足,這才是宗教給予人的正面能力與意義。只要能引導人向善的宗教,不分宗教與種族,我認為都是好宗教。若只認為自己信仰的宗教才是真的宗教者,我覺得這樣的信徒是該宗教之恥吧!人生而平等,自由亦然,當然只要能引人向善、為善之宗教都是值得尊崇與信仰的。反之,則不如不信吧!

 

宗教信仰帶給人正面而正向的能量,信而不迷,應該是信仰的最高指導原則。

 

真正的信仰與信念,即便沒有固定的參拜、禮拜,沒有隨身攜帶宗教圖騰或偶像圖騰,心中有信仰,就有信念,神佛自然在。

 

古人有一句名言,我覺得倒是挺好的註解: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吃素是外表的形式,但吃素者的心是否如他所食用的飯菜那樣純淨?而吃著一般粗茶淡飯、大魚大肉的凡俗人,雖然不是天天吃齋唸佛,但其心中與人為善、替人分憂的善行善念,應該才是神佛所想普及世人的德澤吧!

 

電影【沈默】讓我們有機會省思我們對宗教信仰的真正意涵,宗教信仰對我們究竟是什麼?是因為其教義中說以後可以上天堂給予的誘因?還是因為信仰後帶給心靈的平靜與祥和?又或者是因而相信善惡有報因而為善去惡?無論是哪個誘因驅使你信仰你的宗教,只要這宗教能使你心中有愛、助你為善、正向而積極努力,那這個宗教就是對你來說一個很讚的宗教支持!!!

 

 

 

電影題外話:

話說,宣傳:一人一張電影票讓世界看見臺灣,說實話,電影中場景設定是日本九州、長崎等處,海岸與山林,其實真的沒法清楚辨識:這是臺灣......羞

 

 

 

 

 

 

以上純粹是個人電影感想,不代表任何立場,對任何宗教信仰完全沒有負面想法與評判。若讓讀者有不舒服感之處,還請見諒啦!謝謝!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影劇大好評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