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遺產的態度,總之就是別把這些身外之物當作控制子女的工具,好好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快樂,這才是金錢最重要的目的。」
這是今周刊去年一篇舊文中的一句。由呂秋遠撰寫,當律師的他看多了手足爭產悲劇,奉勸當爸媽的,別留錢給孩子!他還熱心地給了讀者《處理遺產的10大指南》(連結在文末)
我跟薛林吉爾的理財播客(podcast)已有多年,剛開始節目名稱是"Better Off",後更名為"Jill on Money",每集設定一個主題,例如社安金何時提領、學生貸款值不值、新冠肺疫情大縮水的退休帳戶該怎辦? ...等等,邀請專家上節目專訪,同時接受叩應,這麼許多年,蜂鳥若有一點養老積蓄,她至少居功一半。
成長於猶太家庭的薛林吉爾常常探討的一個題目是「父母如何養成子女正確的金錢觀」。她認為,教育子女財務獨立、不成為錢的奴隸,是父母責無旁貸之職,這需要言教、身教雙軌並行。
她也不贊同父母對子女隱暪財務狀況。自己父親曾一度事業重創、投資歸零,全家人同舟共度危機,父親也不吝分享失誤的教訓,成為薛林吉爾走上專業理財的重要導師。
重男輕女丶避談身後事丶積財傳子等過時的傳統,讓華人社會的遺產問題比美國更加普遍且棘手。呂秋遠文中第五點説,不管公平不公平,父母應該坦誠對子女公開交待身後遺產處分,我百分百贊成,並且身體力行。最近的一次返台探親,和兄姊與爸媽溝通,開明的爸媽對財產未來處分方式有了明確交代,兩老(和我們兄妹)都放下心上一塊大石。
對了,為什麼我是薛林吉爾的粉絲?因為她的金錢觀和我一致———
ENOUGH is the essence!夠用就好!
- 2樓. 安歐門2020/05/02 09:26
常幹笨事就不是聰明人了,所謂理財,多數騙人的把戲。
自己理財很簡單,不貪不爛,定存+房子比孝順子女實際。
遺產其實複雜,一代傳一代,不是你賺的,如何做主?
現在這一代已經買不起房子了,也沒有錢存錢了.
除非他們有富爸.
其實理財不理財,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Life style. 很多有錢的終身當錢的奴隸,置產、消費,還是沒有安全感. Life Style的根本,其實就是父母的身教.
甜水窩蜂鳥 於 2020/05/02 20:59回覆 - 1樓. 新天新地2020/05/02 08:36我理解投資失誤公開,家人可以共渡難關,兒女也機會教育一下。那麼反過來,若沒失誤,甚至很多錢,那也要公開於子女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