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提出來的基論,這是所有牙醫師都會告訴病患的醫學事:
“敏感性牙齒的成因是有區分的,所以處置態度也是有區分的。”
現在,可以回頭來看廣告是怎麼誤導消費者的。
首先,看看那些打著招牌和名字的牙醫大夫們,他們在媒體廣告上除了說:“我都推薦我的病人使用”,在說這句話之前是否有但書?
如果沒有,那就表示你去了牙科診所時,牙醫大夫和你說了一堆敏感性牙齒的理論和治療都是唬弄病人的!
牙醫都會說的同一句話是:“敏感性牙齒是因為牙本質外露”,但是牙本質外露的肇因卻可以分為二個方向,第一個是生物性的,第二個是機械性的。
所說的生物性的肇因,可以是牙周病引起的任何模式,甚至包括了老年性的牙齦萎縮所引起的;而機械性的,除了刷牙、磨牙慣習所引致的琺瑯質損耗外,牙醫也并不排除連過當的洗牙都有可能損傷琺瑯質,進而導致牙本質的外露。
那麼敏感性牙膏是否就是終極手段?
當然不能這麼武斷的誤導消費者!
請記得,蛀牙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它就是“牙本質外露”的第一步。那麼廣告中那位美女所說的“我的多年敏感性牙齒”,它究竟是蛀牙的癥狀之一,或者是定義為單純的琺瑯質損壞?
請問在廣告上很大聲的“大夫”們,病人如何去區分它?
“牙本質外露”不是先天性的疾病,更不是遺傳性的疾病,那就表示不論它是因為生物還是機械性所引起的“病態”,除了老年性的牙齦萎縮以外,貫穿的肇因就只有一個:“對待牙齒的態度和方式不當”。
既然都是因為口腔健康的不當途徑而衍生的結果,那麼牙醫師可能會在治療對待時,採用抗敏感牙膏做為治療方式的一種,或者是“治療後的維護手段”,但牙醫師卻絕對不會拿它當“萬用的”模式。真要是這麼簡單,那麼人人不都可以開個“敏感牙齒專科診所”!
說牙齒敏感是“長年累月”的“持續性”行為,這根本就是“外行人說的外行話”,是根本沒體驗過“牙齒敏感”經驗的人唱的高調。因為“牙齒敏感”的發作是斷續的而不是持續的。
這不是僅止於個人經驗而說的,事實上,敏感性牙膏的“特異功能”并沒有比人類的“口水”更厲害!
這裡有二個理由存在:
第一個理由,問問敏感性牙膏的生產商,看看他們的產品說明,明明白白標示著的不都是“持續的使用”!那是因為不論它是緩釋劑或者是複合劑,它都是會被時間所消蝕的。廣告唬人的“搽一點上去”就立即有效果,請問,牙本質的外露點被砌墻式的給“封”住了,刺激要怎樣傳遞到神經去?
第二個理由,是因為口水本身就能與食物分子形成對牙本質填縫的物質,這是牙醫師說的,不是誰的個人經驗。
正是因為口水有這個功能,但是它的這個功能也只是“臨時”的,因為它並沒有對琺瑯質或是牙齒結構進行“再生性”的“治療”。所以,牙齒的敏感斷續存在就是這個理由。也因此,如果有人說她的敏感是常年的,那麼她的實際問題是蛀牙,而不是敏感性牙膏可以對付的那種“琺瑯質損傷性的牙本質外露”而已!
其實終結的問題是這個:
“敏感性牙齒究竟是怎麼回事?”
……………“因為牙本質外露,刺激會經由牙本質小管中的液體傳遞給神經。”
這是所能找到的、唯一的一句話,但也是很空洞的一句話。
對於敏感的刺激,公認的是“冷、熱、酸、甜”這四大。較容易理解的是冷熱的刺激,可以想象因為溫度的變動而經由“傳遞”產生“刺激”;
至於“酸”,也可以吧,至少還有個ph值的變化!
那麼“甜”呢?
有哪位大夫解釋過“糖”的濃度變化,是如何經由“牙本質小管”的傳遞,而對神經產生刺激反應的?
相對的,對於醎度的變化,牙齒下的神經倒是并不在意,那又是什麼理由?
而對敏感牙齒而言,同樣的情況下的另一個問題是“反應模式”。
將刨冰勺一小湯匙慢慢的放在舌頭上,然後閉嘴,就在這個霎那,刺激就立刻沖到腦袋裡?
請問,口腔內的水溫“傳遞”,在變化範圍多大時會“產生”足夠的刺激反應?
而從舌頭到口腔內的水溫有變化,到牙本質小管傳遞這個變化到神經,請問神經對這個條件變化產生激烈反應的理論模型是什麼?不要誤認為“冷”是指的“冰水”,事實上,大清早刷牙時的第一杯自來水都可以刺激的縮脖子!
相反的,吃冰會死人的時候,去吃麻辣鍋倒未必會鬼叫,不“熱”嗎?
不是只有水溫,而是糖也如此!咬一口羊羹看看,只要讓羊羹碰到了牙齒,連等都不必了,“活受罪”是瞬間的立即反應,但如果是用舌頭和上顎來蜜它,卻不見得就有“敏感性的刺激”反應,為什麼?
理論模型?
直到今天為止,能確定的唯一病況是“牙本質”外露,除此之外,就是老天爺給了我們“萬能”的口水!
然後,就不知道了!
不是我不知道,而是今天的牙醫學沒說知道!
但是算術人人都是不錯的,五倍以上的牙膏價格,買那個“必須長期使用”才能持續“見笑”的牙膏!巨額廣告費之下什麼是效果?
或許就像那個“生髪劑”的新聞一樣,等數完了46萬大洋之後才去“告他“!
只是敏感性牙膏你不能告它,因為你根本就無從舉證你的“敏感性牙齒”!電視鏡頭前的齜牙咧嘴,“內行的”一看就知道她的牙齒從來沒“敏感”過!
另外,也需要一提的是牙結石。
牙結石的存在和增生,會對牙齦覆蓋下的部分,也就是沒有琺瑯質表面的牙根部位產生疏鬆結構狀態的覆蓋層,它的存在會有二個影響,第一個是演變成損傷性行為的溫床。因為有疏鬆狀態的組織空間,因此會提供更多細菌的滋生條件,進而對牙本質產生侵蝕。其次的影響則是平衡的幽默,正因為存在著這個結構,即使是所謂的疏鬆,也足夠做為城墻來延阻“敏感”條件的傳遞。
牙醫很喜歡避開這個部分,所以對於病人在洗牙之後的“冷颼颼”的詢問,大多會避開在牙本質的這個層面做答覆!但是有著牙結石問題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的,是當牙結石自然崩落的時候,在崩落的那個部位會立即兌現“敏感”的反應,然後,因為牙結石的繼續覆蓋,敏感戰爭就又偃兵息武。
在這個情況下,敏感牙膏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只是在牙結石存在的掩飾下,看來功效強大,但是當牙結石崩落的時候,敏感依舊。不幸的是,牙結石正是因為口腔清潔方式不當而衍生、而存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拿了抗敏感牙膏粉飾太平的結果,只是讓不當的口腔清潔繼續!
那麼,牙結石是應該去給牙醫“看看”的病態,或者是抗敏感牙膏就可以對付的“牙本質”小事?
牙醫,如果還真的有閑,那就應該去圖書館、實驗室,去想想我們的兒童,去做些實證科學的“敏感”研究,而如果是忙假牙的時間都很緊湊了,那又何苦穿著白大褂的上電視為人做“說客”!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