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的馬英九總統? (不管對錯? 任內全力達成過去所做承諾、政見)
引用文章看馬英九先生的政見
引用文章台灣稅制是不公不義: 劫貧濟富!! 20080615
總統:任期結束時 台灣一定比現在好
【中央社╱台北三十一日電】 2008.10.31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4582279.shtml
總統馬英九今天接受電視台專訪時表示,說完全不在乎偏低的民調是騙人的,但與其計較民調高低,不如把精力放在把事情做好。他公開保證,不會忘記過去承諾,在總統任期結束時,台灣一定比現在更好。
主持人表示,目前總統民調數字在百分之二十三到二十五,是過去總統擔任市長時所不敢想像的,總統在乎民調嗎?
馬總統指出,說完全不在乎是騙人的,但很清楚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要有高民調是不容易的。與其計較民調高低,不如把精力放在把事情做好。
總統公開保證,不會忘記過去所做承諾,會在任內全力達成;在任期結束時一定比現在更好。(您所有的承諾皆是對的嗎?)
對
總統說,政府從這次活動中也得到一些重要教訓與啟發,即經濟還是民眾最重視的,相信這些走上街頭的民眾,關心的還是生活、飯碗。政府雖然做許多努力,但想在短期內完全旋乾轉坤並不容易,畢竟整個國際經濟情勢都是如此。
馬總統認為,政府始終覺得政策大方向是正確的,要想逆轉勝還是有本錢。政府一方面聽到人民聲音,會加強相關經濟作為;二方面也請大家與政府一起努力,把台灣經濟逆轉過來。
主持人問到,「馬上就會好」在選舉時非常響亮,真的只是口號嗎?總統回應指出,提出的政見共有四百多項,有的已達成,有的還要努力。例如,政府一上台就說要和大陸恢復協商,這確實馬上就做到,也開放週末包機直航。
馬總統繼續說,政府上任後認為油價要根據市場決定,這也馬上做到;但例如愛台十二項建設,是八年規劃,就不可能馬上做到。
總統強調,不同的政見需要不同的時間,有一些馬上就可以做;有一些要一年、二年,有的要八年。
【
舊文供參考。
http://blog.udn.com/glee/2197317
從人民的角度看,人民希望政治人物當他(她)清楚知道自己之前的政見是錯誤時,人民會選擇接受政治人物的道歉嗎? 或者寧可政治人物欺騙百姓仍執行此政見嗎?
個人看法,政治人物應非常謹慎地提出政見,日後若發現有對人民的利益更好的作法可取代原政見,政治人物應向大眾道歉及說清楚不執行此政見的理由,人民也應鼓勵及嘉許此政治人物誠實認錯的勇氣。
******************
另引用文章順與理 20080622
人皆會老,年輕時思想理智,但人老時常生理的改變影響心理,可能變成思想固執、怪異、猜疑...
別說您老時,絕不會變成這樣! 因為生理的改變不是您能完全控制的。
--------------
人皆會變,未上台時思想理智,但上台後心理以外的東西可能會改變及影響心理,可能變成只想著2012?...
別說那天您上台時,絕不會變成這樣! 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您自己能完全控制的?!
--------------------
引用文章每個人皆是無名小子(Nobody is somebody.) 20080521
在現實社會裏,每個人皆是 無名小子(nobody),不同的只是扮演的角色,權責不同,但當認為自己在現實社會裏是大人物(somebody),其實也是墮落的開始!?
******************
如果總統馬英九接受電視台專訪想表達的東西皆如新聞報導,本人的看法是,馬英九是固執的!而且太自信於非自己專業的東西(例如選前所開的政見),本人承認政見大方向及概念錯誤不多,但實際的作法卻有非常多的錯誤,可惜我們的馬總統喪失真正領導者應有對事情較深的洞察力及執行品質控管能力。
由新聞專訪,
引用以下的文章有為及有能力的行政院長與總統應... 做結語:
在制度上,最高行政首長是行政院長,不是總統,因此若總統認為行政院長若有做錯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統不應在公共場合指導行政院長該如何做,但總統必須私下與行政院長溝通談談,要求行政院長改善,這是總統的責任;若總統視若無睹或者看不到,而無法糾正行政院長錯誤的行為,百姓會視其為總統的無能。
劉行政院長不少劫貧濟富的政策,與不少的不改革,有為及有能力的馬總統不應不知或者不應視若無睹,或者不應認為因為權責劃分這是劉行政院長的責任,而不予干涉(連就算馬總統認為行政院長若有做錯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統也未私下要求行政院長改善)。
有為及有能力的行政院長與總統不會依有時可能是錯的民意做事,也不會視權力、選票為施政最高目標,有錯即改。
行政院長及總統是政府內部施政品質控管的最後兩道防線,若某些方面最後第二道防線若出了問題,最後一道防線必須發揮功能!
引用文章馬總統,放下追蹤政見進度本子吧! 2009/03/20
- 8樓. 李深耕2010/05/18 23:37江宜樺:落實政見非拍馬屁
江宜樺:落實政見非拍馬屁
【中央社╱台北18日電】 2010.05.18
媒體報導,內政部主動委託辦理民調,「肯定」內政部落實總統政見,是拍馬屁。內政部長江宜樺今天說,他不是在拍馬屁,而是在做一個盡責的政務官。媒體報導,總統馬英九上任將屆2週年,內政部主動委託辦理民調「肯定」內政部落實總統政見,這是在美化政績,拍馬屁。
江宜樺今天赴政治大學與學生、學者談政黨法草案,他受訪時指出,除非公民認為總統政見是否落實根本不重要,寧可總統講的是一回事、做的是一回事,否則他相信,政府各機關都應積極落實總統政見。
江宜樺說,現在總統上任2週年,了解政見落實狀況是好時機,否則等4年任滿再來檢討哪些政見沒做到就太晚了;最近內政部檢討,有6成政見已完成落實,他對此結果還算滿意。
江宜樺指出,如果說認真做事、認真落實領袖的競選政見,叫做拍馬屁,他就不知道政務官要做什麼了。總統出來競選時,靠政見號召全民支持,當選後就有義務帶領團隊落實政見,把該落實的政見儘快落實,才是負責的團隊。
【2010/05/18 中央社】
- 7樓. 李深耕2010/01/31 18:39當年的決定,今日依舊否?
當年的決定,今日依舊否?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1.31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398460.shtml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名字已漸從時事淡出,但他最近坐上聽證席,為七年前與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共同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接受質問。長達六小時的聽證會中,布萊爾仍堅持當初立場,強調出兵乃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伊拉克戰事在英國已被稱為「非法侵略」,因為海珊政權覆亡之後,境內並未找到非傳統武器,更無證據顯示伊拉克政府與911恐怖攻擊有關。布萊爾雖因與美軍事同盟而在華盛頓得到英雄般的讚美,卻在他的家鄉英國聲譽掃地,最終導致下台。聽證會場外有成群抗議者控訴他說謊,但布萊爾在場內仍強調當年的決定正確,若回顧歷史會感到驕傲。「當時我做的決定,現在依然會做」。
伊拉克戰爭的道德性絕對有辯論空間,布萊爾在當時政治情境中展示了國家領導人不得不有的決斷。他的決定是將國家帶入戰爭,許多英國的子弟為此葬身沙場,就像當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做出人類首次投擲原子彈的決定,為的是以戰止戰。這樣的決定既孤獨,更痛苦的是當時並無法斷言結局。的確,領導人的決斷,可能使國家攀上繁盛之境,卻也不無可能帶往毀滅性後果。英國這場六小時的聽證會並非司法審判,但布萊爾終究必須面對歷史,究竟他的決定讓世界趨向和平,還是徒增傷亡使英國蒙羞?
最近馬英九常被拿來與歐巴馬類比「雙馬」領導,馬英九的決斷更被批評為軟弱。尤其現推動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在台灣內部仍有民意紛擾,此時正需要重大決斷。ECFA的影響力長遠深重,因為此決策關係台灣發展興衰,簽署協議可能讓台灣不致淪落為區域自由貿易區外的孤兒,但也必須接受台灣是否可能就此受北京制約綑綁的質疑。
馬英九顯然在這個決定上態度堅定果斷。但從布萊爾的例證反思,政府重大決策務必在過程中詳盡、無隱瞞地告知人民所有細節,才能避免無情的歷史評價。希望馬總統有此自信,多年後仍能驕傲地說,「當時我做的決定,今天依然會做」。
- 6樓. 李深耕2009/05/24 23:24資產管理中心須務實評估
資產管理中心須務實評估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24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923226.shtml
金管會為落實馬總統的政見,研擬多項減稅的優惠,以求發展我國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然而各部會在討論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發展特別條例草案時,出現不少反對意見。這種部會間據理討論而不受制於總統政見的勇氣頗為少見,但很值得肯定。重大決策一定要先分析其利益何在?利基何在?代價多大?勝算多大?各部會有關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爭論,大致也涉及這幾個問題。
先就利益來說;經建會指出,我國目前已有大量資金流入,和去年9月時不同,似乎不必再特意吸引資金流入。中央銀行則指出,我國已有6.8兆的超額儲蓄,並不缺資金,而是有錢卻找不到適合的投資標的,因此也不必吸引資金流入國內。而我國既然不缺資金,吸引資金回流的利益就只剩下刺激股票和不動產等投機活動,以及幫助金融業擴大生意。前者雖然不少官員和人民喜歡,但絕非國家發展之道。後者能創造的利益如國內就業和附加價值則可能相當有限。
但若要為金融業創造較大的就業和附加價值,我們的金融業必須有甚高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國外對我國股票市場的投資已佔了大約三成的市值,表示想投資的資金早已可以來,甚至大部分也來了。而資金若要委託我們在外國操作,我國金融機構要能和外國機構競爭。但這卻和事實有甚大的距離;我國機構在外國市場操作的能力並不高明,最近的虧損也甚大,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其實金管會大概也知道我們的競爭力不高,才要用各種租稅減免的方式來提高業者的競爭力。
然而靠政府補貼才能成的事,除非有明顯的外部利益,否則依經濟學理就是代價超過利益而不值得做的事。而金管會所提出的租稅減免政策,還可能嚴重違反公平正義。金管會要求給匯回台灣的資金之鼓勵,包括免利息所得稅、免計入遺產總額、免贈與稅、辦理的金融機構免營業稅和印花稅、投資移民者的海外所得也可免所得稅等等。要給這麼多優惠才能成,已表示這政策很可能不值得做。而這些優惠的代價還不只是稅收的損失,這些只給外來資金的優惠也代表政府歧視國內資金。若把資金外移後再移回就可多得這麼多優惠,就是獎勵資金外逃而歧視金留台灣的人民,這樣不公平的政策,難怪連大事減稅和舉債而受質疑的財政部也反對。
中央銀行也指出另一項代價:資產管理中心將使資金大量進出,而影響新台幣匯率的穩定,從而對出口產業造成傷害。若真能在這幾年發展出規模不小的國際資產管理業務而吸引大量資金流入,則它所造成的新台幣升值壓力,將使我國的出口成長率及景氣恢復的速度更低於外國,政府不可不謹慎。央行建議海外資金只到OBU而不進入國內,以免匯率失控。但我們的資產管理業務若發展得起來,也將有許多國內資金要投入而進出國境,因此把外國資金擋在境外,也不能完全消除匯率波動的問題。
至於勝算或能否成功的問題,成功的機率也不大。因為我們的利基若只是在租稅減免,其他國家也一樣可以做。而我們的技術、人才、和商譽不如香港,規模也不如香港、新加坡,和未來的上海,我們的勝算實在不大。
如果馬總統能先聽到這些討論,或許他就不會喊出這口號。如今發現其利益有限、利基薄弱、代價甚高而勝算不大,馬總統和政府似應重新檢討這個選舉口號,不必貿然推動。
【2009/05/24 經濟日報】
- 5樓. 李深耕2009/03/28 07:50社論-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陷馬總統於不義
社論-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陷馬總統於不義
2009-03-28 工商時報
馬總統自從上任以來聲望直直落,日前最新民調公布的結果,對馬總統施政表達滿意者僅有28%,不滿意者仍高達近六成,整體情勢似乎毫無好轉的跡象。一次民調可能不具代表性,二次民調可能尚不足以定論,但若多次民調皆顯示相似的結果,則即使民調的方法再不嚴謹,其結果相距事實真相就應該不會太遠。對此,馬總統通常是以「虛心受教」的態度回應,或是以「時運不濟」的理由反駁。我們則以為馬總統是受到了「人」的牽制,以致於不但政策的推出無法振奮民心,且政策的執行更難以確實產生效益。如果被馬總統委以重任的部會首長真的有心「護主」的話,就請不要再以錯誤的政策不斷地陷馬總統於不義。漢代學者劉向在「說苑」中把人臣分為「六正」與「六邪」兩類,共十二種,六正曰聖、良、忠、智、貞、直,六邪謂具、諛、奸、饞、賊、及亡國。舉例而言,聖臣的特色是,「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這種人須要有眼界、更要有格局,洞燭機先、深謀遠慮為國家創立千秋大業。另一是智臣,「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這種人須要有專業、更要有智慧,掌悉病因、對症下藥為社稷解決災難困厄。綜觀當今內閣中的成員,能符合這些條件與資格者,幾希。反之,倒是具臣,「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代浮沈,左右觀望」,與諛臣,「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這兩種人似乎有不少充斥於殿堂之中。此情勢一日不改,馬總統的聲望永遠無法回升。
繼體委會構思研訂「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後,行政院文建會日前亦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同樣在草案中放進了減免稅優惠措施。我們雖然一再呼籲租稅優惠猶如嗎啡,吃了易上癮,往後難以戒除,更可怕的是它所帶來的「幻覺」,常會迷失人的正常心智與判斷力。各部會耽於使用減免稅後,不但會惰於戮力開拓真正有效的政策作為,且對減免稅的依賴會愈來愈深,終致於不可自拔的地步。減免稅不是不能用,但須用的得法,用的有效益,而不是抱著一廂情願的妄想,輕率便宜的胡亂引用或加碼。一個負責任的部會,應該是循正道而走,提出長遠宏觀的的發展計畫,公開正面的向行政院爭取預算,並接受所有經費需求部門的質疑與挑戰,以發揮國家資源使用的最大效率。減免稅係政府該收未收的稅收,實質上即是一種「隱藏性」的經費支出,但就因為它不須編製於部會之預算中,是故無法受到合理的監督而易造成浮濫浪費,有為的政府應知節制少用。
馬政府成立迄今,各部會已推出許多目不暇給的減免稅項目:經濟部擴大促產五年免稅至製造業,金管會堅持調降遺贈稅吸引外資,財政部減免貨物稅救汽車業,體委會要求比照促產租稅優惠振興運動產業,如今再加上文建會提議給予個人表演消費支出列舉扣除以培養藝術消費人口。由此可知,馬政府與扁政府的租稅政策不但沒有不同,甚至還更變本加厲的擴大。每次只要一有部會提出減免稅,就會引起社會輿論極大的爭議;是否有效?是否公平?是否對財政的影響太大?是否行政成本過高?但不論反對的聲音有多大,最後減免稅的「正當性」永遠是得勝的一方,從而,自然也讓各部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喜歡濫用這項措施。
減免稅是一項最能「媚俗」的政策工具,執政黨雖都喜歡用它以遂其政治目的,但卻常因過度迷信而反受其害。如果馬政府在財經政策的思維上不能讓民眾感到與前朝有所不同,甚或更為優越,則亦終必將因民眾的失望而遭到再次以選票制裁。現代的行政內閣有如君王時代的人臣,如果馬總統民調滿意度如此低落,皆是因為「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的臣子所造成,則馬總統確實應在「識人之明」方面加強檢討改進。
- 4樓. 李深耕2009/01/31 08:55若當長官的命令與全民利益衝突時...
政院低姿態 力推馬政見
聯合晚報 2009.01.30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4710252.shtml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特別將政見列為追蹤考核的重要項目,讓站在第一線衝業績的行政院,承受著極大壓力,而為求法案順利在立法院闖關,行政院不惜壓低姿態,甚至讓民進黨搶占光環、消費議題也再所不惜。行政院研考會有關「總統政見執行追蹤」的統計顯示,從去年5月20日截至12月31日為止,列管的414項馬總統政見中,「已完成」者有46項,達成率為11%,至於「執行中」有257 項、占62%,其餘111項也正在「規劃中」。
據了解,馬總統對所提政見能否落實相當在意,而且標準非常嚴苛,必須經過立法院審議完竣,才能列為「已完成」,因此,各部會都有業績壓力,負責統籌的行政院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帶頭衝績效。
行政院高層表示,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指示各部會,只要法案一送到立法院後,部會首長就必須盡全力與朝野立委溝通,且必須充分掌握各黨團關切的方向,隨時反映給行政院,務求法案順利過關。
不僅如此,行政院也評估,若是列出每會期的優先法案,一來各部會將只會針對這些法案衝刺,且容易成為在野黨杯葛的對象,因此,劉兆玄在立法院第七屆第二會期結束前,已下令各部會,每個送進立法院的法案,都是重要法案,沒有所謂的優先法案。
其實,行政院為求法案過關,早已悄悄調整身段,像第二會期是9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會期,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中,有37項是行政院送請審議,遠比第一會期來得更多。行政院也很清楚,若是民進黨在立法院杯葛時,法案必須進入一個月朝野協商的「冰凍期」,因此,為避免激怒民進黨團,行政院定調「只求法案過關、不求消費議題」的態度來處理。
像行政院會年前通過「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案,要讓藏胞在台合法居留,但行政院會通過後,卻密而不宣,而是留待立法院朝野協商,直到完成三讀程序,民進黨開記者會大肆宣傳,行政院仍無動於衷,目的只是要讓法案能順利闖關。
此外,過去民進黨執政時間,喜歡利用民氣壓迫方式,強渡諸多法案,但現在的行政院改採鴨子划水,像離島建設條例的博弈條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順利完成三讀,兌現馬總統政見。
【2009/01/30 聯合晚報】
- 3樓. Reed2008/11/20 00:26建議版主加入政治異言堂Blogs
馬英九總 統,在任期結束時一定比現在更好?
百姓再給四年或八年時間,然後發現仍然是南柯一夢?
比起一些天天上首頁的花裡胡哨之文,閣下一系列點評文章,立意深切、鏗鏘有力,
可惜未能蒙網管青睞!
建議向小二自薦,加入政治異言堂Blogs~ http://blog.udn.com/blogs/comment。
敬請人道支援 我卓越不群的母親八旬阿嬤【台灣司法◎人間煉獄】部落格謝謝您! 若本人是會向聯合報自我推薦文章,本人會特別寫文章批評聯合報是國家科技政策的發聲筒嗎,也是失去此方面監督天職的媒體嗎?
尊重聯合報的選擇...
不登是國家的損失! 是大家的損失! 而且利益牽扯內幕下,誰敢作主自找麻煩呢?
李深耕 於 2008/12/09 09:46回覆 - 2樓. 李深耕2008/11/02 09:38馬總統需要別人教一個簡單的方法?
教馬總統一個簡單的方法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02
馬總統日前接受電視專訪時說,他一直在考核內閣人員,必要的時候會換人。這確實令人欣慰。然而在同一次專訪中,他卻完全沒有檢討那些飽受批評的政策,甚至還認為政府的政策都很好。這就有點令人遺憾。馬總統到底是完全不看報紙?或是認為我們和其他媒體這幾個月誠懇為政策所提的各種意見,不值一顧?還是馬總統因為欠缺專業而無法研判這些政策的對錯?抑是馬總統和人民太過隔閡,以致不知道事情的性?我們寧願相信他只是不知該如何研判政策的對錯,因此我們願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讓馬總統可提高其發現錯誤政策的能力。
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和某個主題相關的各種政策擺在一起看,很多問題就會浮現出來。我們可先挑一個不算很大的問題,也就是保險公司買股票的問題做實例。馬總統6月28日晚上宴請部會首長時,要內閣苦民所苦。於是儘管內閣剛提出過提振股市的方案,當夜還是連夜開會,並立即宣布了救股市的八大措施;其中第二項即是鼓勵保險公司8兆資金投入股市。但保險業者當夜也趕忙指出,依法令限制,保險業資金只有一部分也就是2.8兆可以投入股市,而且其中很多已投入股市,能再投入的並不多。
結果行政院副院長出面說,8兆的數字是業者提供的,行政院只是把業者的建議放在一起。換言之,錯的似乎是業者而非官員。但隔日金管會即較明確指出,國內業者多把投資股市的比重押在10%的範圍內,而當時實際只投資約7.9%。換言之,若照業者的規劃,能再投入股市的頂多只有2,080億,和行政院說的8兆未免差太多了。更何況8兆在當時約可買走股市一半的股票,保險公司將做所有上市公司的過半大股東,實際上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6月28日那天晚上,行政院官員只要稍用股市常識想一下,或問一下金管會,就不會出這樣的差錯。
不過金管會後來又說,外國保險業者有13~14%的資金投入股市,所以「本土壽險公司可再多投一點」。政府似有逼業者多買股票之意。官員甚至曾要求金融業每天報告進出股市的情況,頗有強迫買股的暗示。到了7月9日,金管會表示,國內保險業7月1日至8日共買超台股140多億,顯然逼迫有效。但當時股價指數仍有7,000多點,所以保險公司即使7月8日後不再買股,也因政府的逼迫而虧了幾十億元。
而7月9日,金管會又將保險業可買庫藏股的資本適足率條件由300降到250,以鼓勵逼迫它們買庫藏股,而不顧資本適足率的下降將提高風險並降低對投保人的保障。不久之後資料逐漸浮現,保險公司因為股價下跌等損失,有的資本適足率已降到200以下且須增資;顯見政府逼他們買股的一連串政策都是錯誤。10月31日,證管會只好祭出保險業投資股市之損失不必全部馬上認列等四項措施,以求美化財務報表。說難聽一點,這就是頒定一個造假帳的標準來欺騙人民,並且加大未來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
為何政府會犯這麼大的錯?那是因為官員急著為股市護盤,連該以金融穩定安全為職責的金管會,都改以拉抬股價為主要工作,一再放出許多不實的股市利多消息。由經建會主管的國發基金之擴大案,近日受輿論強烈反對;但並非主管機關的金管會又急著宣布國發基金2,000億要買股票。這樣不計代價護盤,若非出自馬總統的命令,馬總統即應承認政策錯誤,並做相關處置。
另一個更簡單但更重大的例子,是政府財政的穩健。政府雖然急著要有表現,但無論如何也要維持財政紀律,不能亂借錢來花。然而這五個月,已有多起官員想不加稅也不正式發公債而弄錢來花的政策主張。主權基金想用外匯準備、國發基金想動郵政儲金、防洪治水和12大建設想另設不受公債發行限制的基金來舉債,無限保障銀行存款的政策根本沒有財源而要靠存保公司無限舉債、勞保年金很快會把過去存的基金用掉而破產、降低證交稅和遺產稅都未提補充稅收的財源。日前財政部長又說要透過證券化把未來的錢變成現在的錢,也就是說要寅吃卯糧。這樣極力掏空國家財政,難怪賦改會的最高顧問和學者委員要拒絕再開會。馬總統,希望您看得懂這些,也好好再看大家五個月來的評論,知錯快改、快換。
- 1樓. 李深耕2008/11/01 01:21人要知足?
以前的總統是"土匪"? 能換人做已算"偷笑"了!?
還要求甚麼呢? 人要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