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直升機父母」與「大學生嬰兒化」
2013/02/19 01:21
瀏覽1,255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女兒雀兒喜與國家廣播公司簽約三個月,當晚間新聞「讓世界改觀」記者。試用期滿將續約,引起議論,觀眾說她是「最無聊記者」、「單調」、「缺乏魅力」。

電視評論家批評雀兒喜「僵硬、緊張又無聊」,採訪前沒有做足功課,不是合格記者,「最多不過是差強人意」;更有媒體指出,毫無新聞工作經驗的她表現平平,完全沒有個人魅力。

但雀兒喜真的這麼差嗎?這樣的批評對「毫無新聞工作經驗者」公平嗎?還在試用期的菜鳥記者,表情僵硬,應該是正常現象。各界的毒舌評論何嘗不是因為她是前第一千金,而用放大鏡檢視?

有學者指出,生命蘊藏兩股力量,一為實存的,像泅游於逆流,奮力而後能上;一為本質的,肯定你的潛能,激發它,讓你事事成就。前者常令人挫折、無助、懷疑、徬徨,後者點化你、照應你、慰撫你。

面對毒舌評論,雀兒喜一度很挫折,但柯林頓夫婦支持她、讚美她,鼓勵她,給她很大信心,使她逐漸成為嫻熟好記者。

相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家指出,美國父母希望孩子獨立自主,實際上卻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甚至讀大學也脫離不了父母。學者警告,親子關係密切是好徵兆,但大學新生被家長「嬰兒化」的傾向日益明顯,過猶不及。

給人信心,不是無視實存的徬徨、無助、無奈、寂寞和孤獨,而是感同身受這些幽暗的實在,透過接納和面對,讓生命的本質呈現出來。父母的鼓舞,對孩子建立信心很有幫助。日前,雀兒喜宣布她將參選議員,她若非受到激勵,建立十足信心,怎敢接受更高挑戰,投身政壇?

但「直升機父母」,一直盤旋在子女上空,過度照顧,而不是給他們自我挑戰的信心,如此怎能淬勵出奮發的人格,給在逆境中的人力爭上游的信心。

最近,美軍正面臨歷來最艱鉅硬仗:自殺率過高。十年來,美軍在伊拉克陣亡四千餘人,其中死於自殺的有二千七百人,超過戰死者。國國防部長潘尼塔特地主持防範自殺研討會,因這是他「上任以來最感挫折的挑戰」。

軍人自殺常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自殺美軍三分之一未駐防海外,未曾作戰。美國採募兵制,從軍者都是自願。嚴格訓練出來,應比一般人更能吃苦,更能面對挑戰,為何如同「草莓族」一般脆弱?

這與「直升機父母」、「大學生嬰兒化」不無關連。美國人原本鼓舞養獨立、挑戰,但少子化改變了教養觀念,不再鼓勵、打氣、給予信心,而是過度呵護。從精神病學來看,美國的個人主義,加上被捧在手心上,年輕人常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自尊心輕易被打擊垮,覺得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因而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發作時,人感覺不到希望,像被黑暗籠罩。除了看診吃藥,最重要的是給他信心,不論父母師長或同學朋友,多關懷、多讚美,讓他看到陽光,有信心走出黑暗。

社會需要報導光明面的媒體,就是要給人信心,相信多數人是良善的、願意助人的,大家相互關懷、讚美,相互給予信心,社會才能更顯現光明面。(原載於人間福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社會萬象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