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兩件事值得觀察,一是油價衝到100美元,但「200美元為時不遠」的預測已出現。二是澳門靠賭場大賺錢,新加坡積極跟進,澎湖則懊悔不已。
石油、博弈看似無關,其實未必。
2007年4月,哈薩克號召中亞五個「斯坦」國家結成類似歐盟的「斯坦聯盟」,人貨、資金自由流動,加速經濟發展,促進政治穩定。此議如果實現,除了總面積相當於歐盟,更重要的是,世界最富有的能源將集合到一個貿易體系中,不容小覰。
在亞塞拜然的戈布斯坦(Gobustan),放置油管準備施工。007電影《縱橫天下》,龐德即是要阻止野心份子掌控油管的路徑、出海港。
這五國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國,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兹別克斯坦(在台灣,譯名都無斯坦)。都是位於絲路的古老民族,譬如烏茲別克,中國古稱花剌子模,綠洲城市布哈拉、撒馬爾罕因絲路而繁華,現已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傳說中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也曾出現在布哈拉的市集。
絲路沒落後,斯坦國家褪色,直到「大博弈」上映。
斯坦國家大都瀕臨裏海,而裏海沿岸被譽為第二中東、第二波斯灣,石油儲量達兩千億桶,光是哈薩克、亞塞拜然就約美國儲備的三倍。土庫曼的天然氣也佔全球四分之一,反而是水因受沙漠影響而缺乏,曾經比油貴。哈薩克還有其他九十多種礦藏,儲量不是世界第一、第二,就是亞洲第一。這麼「肥」的國家,當然令人覬覦。
2007 年2月11 日土庫曼總選舉統,在首都阿什哈巴德,投票的女孩穿著傳統服飾。
老電影《大博弈》就是講1813年至1907年英俄在此的戰略爭奪,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不只是片名,歷史上確有其詞;game有賭博之意,列強在該地區的爭奪,正是一場豪賭。
裏海地區在九、十世紀就發現石油、天然氣,世界最早使用的則是亞塞拜然,古代遇敵進攻,他們就投下石油火把抵抗。
中國漢代得知西方有個大秦國,位於西海西邊。西海正是裏海,而大秦國,當時以為是羅馬,其實是亞塞拜然。亞塞拜然曾隸屬波斯,國名來自波斯文的Aser(火),意為火的國家。許多古籍記載,絲路商旅到達亞塞拜然,驚訝發現「地上到處冒火」,「黑油」遍地流淌、自燃自噴。人們莫明所以,以為是神明顯靈,於是而有拜火教(中國稱為祆教)。
亞塞拜然最早使用石油,古蹟少女塔遇敵進攻時,投下石油火把抵抗。
拜火教其實是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前628年-前551年)出身於安息帝國。該教曾為波斯帝國的國教,是基督教出現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馬可波羅遊記多次提到拜火教,至今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仍可看到完整的拜火教神廟。
十九世紀末,巴庫提供全球一半的石油需求,稱為石油城,1933年亞塞拜然被蘇聯吞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的全球角色,與蘇聯展開地緣政治、石油戰略爭奪,這段歷史通稱「新大博弈」。
五個斯坦國家的五千多萬人口中,一成是俄羅斯族,人親地理近,俄國2004年就與哈、土、烏三國簽約,建立天然氣聯盟。普丁並倡議建立「裏海五國同盟」,除了亞塞拜然、土庫曼、哈薩克,還包括伊朗(石油占世界總產量5%)、俄羅斯(也是能源大國)。
蘇聯解體後,斯坦國家獨立,西方世界如狼似虎撲向這些石油古國。美國能源部、甚至西方大石油公司都宣稱:「誰掌握了裏海的戰略資源,就能主宰21世紀的國際能源市場。」
2003年《新的大博弈:中亞的血與石油》作者克萊弗曼預言,裏海附近的中亞國家將成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伊朗、巴基斯坦開始進入。」這其實不算預言,因1999年的007電影《縱橫天下》,其中一段情節,龐德與野心份子追逐開火,背景即是裏海油田的鑽井塔。英文片名「The world is not enough」早已點明全球原油短缺,各國爭取油管的路徑、出海港。
2005年05月,世界最長的油管從裏海連接到地中海,全長1770公里,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
哈薩克沒有出海口,以往石油只能向北運至俄羅斯,向南送往伊朗,或通過裏海向外運輸。如今,因中國積極拉攏,也通過新疆進入中國;烏茲別克則與中國簽訂石油合約,加強能源合作,引起美、俄憂心。
裏海地區除了石油,也因聯結歐亞大陸,控制中亞、西亞,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生命線。美國自2001年反恐以來,開始在吉爾吉斯、烏茲別克設立空軍基地,並與哈薩克軍事合作,由此出兵伊拉克。但2005年,吉爾吉斯與中國加強軍事合作,美、俄再度憂心。美國全球安全專家拉夫特指出:「中國正在改變中亞的大博弈。」
高緯度的哈薩克,人們採用冰下釣魚方式謀生。
哈薩克號召組聯盟,想掌握自己命運,如阿拉伯世界一般邁向富裕。但這場「豪賭」,斯坦聯盟有多少勝算?國際分析家指出,「美國藉口反恐,目的實是爭奪石油。列強在裏海的能源爭奪戰,足以引發世界大戰。」
假如再有一場「大博弈」,戰場應叫做「斯坦大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