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饕餮書,蔡珠兒著,書摘
2012/06/12 04:20
瀏覽3,682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饕餮書

作者:蔡珠兒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27日

目次

推薦序--香格里拉廚房

推薦人到大陸的香格里拉,一邊旅遊一邊讀饕餮書,將旅遊見聞與書中內容做了些連結。

自序--怪獸,老饕和饞貓

中文對善吃好吃的說法有限,不是不好聽,就是太高級的專家。英文說法就很多,作者自認是foodie,除了指「對食物有熱烈或專精興趣之人」,也指熱衷品嚐試菜的內行食客,以及喜好蒐羅食材和鑽研庖藝之人,此外,由於時尚雜誌愛用此字,foodie也有趕時髦之意,指追隨新潮食風之人。

輯一:食物之春秋代序

粽子,傻子與魔鏡

二十四張秘密菜單:二十四節氣,按節氣吃美食

憂鬱的老火湯:香港煲湯

切一片月亮嚐嚐:月餅,作者喜食甜膩的港式月餅

輯二:食物之身世查考

滿漢全席清宮秀

鮑魚的糖心術

大閘蟹的美味神話

蝦碌之王:蝦碌,本指蝦球、蝦仁,粵語用來形容搞烏龍、出狀況,以及狗屁倒灶、不大不小的糗事。這篇講粵語對食物名稱的講究,趨吉避凶。

炒飯的身世之謎:揚州炒飯是香港創的,卻被揚州宣布為智慧財產。

輯三:食物之香港氛圍

茶餐廳地痞學:香港酒樓倒了不少,茶樓卻越開越多。成為普羅大眾飲食聚會的所在。

打一場Party的硬仗:單身p跟伴侶p不同

煞食與口腔:SARS期間各式偏方出籠

私房菜社會學

沒有雞吃的日子:禽流感,香港雞菜講鮮,要現宰,影響很大

輯四:食物之小道可觀

我愛你,就像鮮肉需要鹽:以一個老國王的故事開始,小女兒說愛她爸爸就像鮮肉需要鹽。講了許多鹽的種類,才知道光是鹽,就有很多講究,海鹽、岩鹽、火山鹽等等。

米酒、伏特加與二鍋頭:作者喜食麻油雞,台灣用米酒,到英國,只好用伏特加,到香港,只好用二鍋頭。

我們的饕餮時代:講零食

洋芋片的時空版圖:講洋芋片公司樂事的版圖擴張

外賣年菜,解放內人

蒜烤古典與油煎陽光:以一個英國食物作家開始,講述她引進地中海文化,改變英國飲食文化。

p.33 二十四節氣

管他二十一世紀,我還是用漢朝的二十四節氣在過日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掌握食物的「時效」,這張節氣表是農業時代流傳下來的秘密菜單。得時當令的魚鮮瓜菜,不僅味道最好,肥料農藥最少,而且帶來推移流轉的時間感,在例行單調的餐食章節間,加上姿彩各異的眉批夾注,飲食不只是療飢維生的功能,是和自然呼應,攸關的生命活動。

p.38 麻油杏鮑菇

食譜

以文火用黑麻油爆香薑片,待薑片呈赤褐色,便倒入切厚片的杏鮑菇,中火翻炒數分鐘後,開大火,倒入米酒燜煮約十分鐘,待湯汁濃稠即成,無需加鹽,鮮味與口感皆不亞於麻油雞。菇類吸油,少了乾澀不香潤,半斤菇需小半碗麻油,要注意麻油易焦,爆薑片務必以小火慢焙。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ㄅㄟˋ
用微火加熱使東西乾燥。如:「烘」﹑「茶」。唐˙皮日休˙寄懷南陽潤卿詩:「醉來渾忘移花處,病起空聞藥香。」清˙陳章˙採茶歌:「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與「培」是二個音義皆異的字。「烘」一詞是「用火烘烤」的意思,常因口語誤讀「(ㄅㄟˋ)」為ㄆㄟˊ音,而訛寫為「烘培」,但「培」從土字旁,是滋養、培養之義,與烘乾、烘烤義無關。

 p.39 青龍白虎湯

秋分後,蒸鬱的熱氣漸漸沈澱下來,可厭的濕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陽光香的乾爽,不過乾爽過了頭也不好,硬而燥的天氣最傷鼻喉。見菜攤上有新鮮的青橄欖,於是買回來和南北杏、青蘿蔔及排骨煲湯,湯汁微澀小苦,不過可以清喉解毒防感冒,這叫「青龍白虎湯」,是粵人秋令常喝的湯水,館子不常有,只能自家做。

很神氣的名字!

p.40 湯

一碗廣東湯不只滋補有營養,還代表了家庭倫理的網絡,是液態的親情,流質的幸福。每家都有獨特的祖傳或私房湯方,最好喝的湯一定是媽媽或太太煲的,對廣東人而言,湯水是奶水的延續,一輩子都戒斷不了,從小喝到老,每餐必有,無日或忘。

寫得很好。

p.47 原來是張士誠

有人說月餅源自唐代,唐太宗派李靖平定突厥後,長安城裡的吐蕃商人獻圓餅賀捷,太宗以之祭月後和百官分食,爾後相沿成風。更普遍的傳奇則是「殺韃子」,元朝鹽商張士誠秘密串連鹽丁和農民,以暗藏紙條的圓餅分送各家,約定中秋舉事起義,終於推翻異族統治。

作者認為從這兩則傳說,可以看出月餅具有某種「抵禦異族外侮,維繫漢裔」的國族神話。

p.49 京式月餅,好笑

老北京最愛說個笑話,有人買了塊京式月餅,過馬路時閃避來車,不小心掉在路上,車子輾過月餅,路面被壓得凹陷下去,月餅倒是毫髮未損完整無缺。

真硬!

p.70 蟹和尚

魯迅在〈論雷鋒塔的倒掉〉中提及,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多螃蟹,吃完了翻開蟹殼,可以見到「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裡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裡面避難的法海。」許仙和白娘娘兩情相悅,法海卻多事去拆散人家的姻緣,引發水漫金山寺的大難,被玉皇大帝緝捕,最後逃入蟹殼避禍,魯迅說他活該。這個白蛇傳的後續篇是個民間審判的結果,或者該說,輿論藉由傳說判處私刑,實現了黑市的地下正義。

挺有趣的。

p.70 飲食勝利法

把「壞人」吃到肚子裡,大概是最大的懲罰,最徹底的征服。有些年紀的上海人還記得,打倒四人幫的八十年代初,他們吃蟹時要買三雄一雌,把大閘蟹當那四個壞胚子,剝皮拆骨吃光舔淨。如果魯迅還在世,不知將作何感想,這是幽默、狡獪抑或愚魯?在阿Q之後半個多世紀,精神自慰越發瀰漫風行,還衍生出「飲食勝利法」。

p.74 粵語

明明是絲瓜,卻要叫「勝瓜」,因為粵語的「絲」「輸」發音相近,同理,粵語稱黃曆為「通書」,亦要改叫「通勝」,幸虧書店沒有改成「勝店」。豬肝要叫「豬潤」,因為「肝」與「乾」同音,乾就是沒水缺錢,改「潤」才能「家肥屋潤」,油水多多。因此豆腐乾也要叫「豆腐潤」,我剛到香港時懵然不識,買菜時一疊聲豆乾,常被豆品鋪老闆饗以白眼。

豬舌--豬利。「舌」「蝕」同音,會「蝕底」(吃虧)。

豬胰(台灣叫「腰尺」)--豬橫利。發橫財。

不能送長輩瓜,西瓜、甜瓜皆不可。因為,死人叫「瓜老襯」,瓜是死亡的同義詞。

p.84 邊緣對中心

邊緣對中心的想像模仿,在正統看來固然橘逾為枳、荒腔走板,但卻因不受傳統束縛約制,運用當地食材作法揮灑改創,反而繁殖混雜出新品種,出人意表,大放異彩。這些深具「雜種性」(hybridity)的創意品種,原先是中心正統不屑相認的私生子,後來卻逆轉主從關係,衣錦榮歸被中心熱烈迎納,收編進嫡傳的系譜中--雖然血統攙混,幸虧有個名姓可以認祖歸宗,還是咱家的人。

如揚州炒飯,被揚州拿去當商標,明明是香港創的。當初港人到揚州想吃揚州炒飯還遍尋不著,如今卻說炒飯是揚州創的,當真好笑。

台式四川牛肉麵,只在台灣,四川沒有。

p.103 本草綱目

其實在中國傳統中,辟疫怪方俯拾皆是,翻開《本草綱目》就歷歷可見,例如它說「火葬場上土」和蔥搗成丸,塞耳繫臂可治邪瘧。而「塚上土」則主治瘟疫,五月初一將塚土埋於門外階下,闔家不患時疫。還有什麼赤小豆浸井水三日,男吞七粒,女吞十四粒,可保一年無病疫。

讓我對本草綱目的正確性產生質疑。

p.114 風雨如晦,雞鳴不止

值得玩味的是,《詩經》共有八篇提到雞,但都非論其食味,而是喻寫夫妻或思春之情,「風雨如晦,雞鳴不止」原先並非歌頌士人氣節,而是少女在風雨飄搖的凌晨,終於等到情人的欣喜心情。

p.118 鹽,買來試試看

超市常見的海鹽,多半出自英、法,鹽味穩重持平,鹹味不強而有變化,適合平日烹食,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鹽之花」(fleur de sel),清脆甘香,尤其美味。而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一帶的海鹽石鹽,味道就強烈鮮明些,鹹性較濃厚,宜於炙烤肉類,或是做地中海風味的沙拉與燉菜。

p.122 甘地

二十世紀初,甘地發起「鹽的真理之戰」,他跋涉近月,抵達丹地海邊,俯身在海岸拾起一方鹽塊,象徵性打破了英國的禁鹽惡法,引發全國的製鹽和拾鹽運動,最終促使印度自主獨立。

p.139 樂事洋芋片

洋芋片發源於美國紐約州,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很早就是零食商品,盛行於新英格蘭,二十年代有個推銷員賀曼雷(Hernman Lay)把它引進南方,並且創辦了自己的品牌「樂事」(Lay's),六十年代他和德州的大廠「福利多」(Frito)合併,成為首屈一指的品牌,旗下的芝多司、樂事洋芋片、多樂事玉米片(Doritos)三強鼎立,「樂事」佔有美國一半以上的洋芋片市場,而且不斷推進海外市場,規模日形龐大。

我還蠻喜歡吃多力多滋(Doritos)的。

樂事打進國外市場的策略是,買下當地的零食廠牌,先貼上「樂事」的標誌--紅色橫幅外加一輪黃日,行銷成功後,再伺機改回原名。台灣的樂事就是採取這種手法,買下「波卡」,先不改名,近幾年來,才正名為「樂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刻板小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