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郵輪,你首先會聯想到什麼?我總會先想到阿拉斯加的冰山,也總會聯想到「奢華」一詞。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種旅行方式時,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的阿姨花了幾乎當時可以買半棟房子的價錢去參加了這樣的旅行團。我母親羨慕的要命,嘴巴卻拼命說:「還不就是坐船,暈得你昏頭轉向,有什麼意思?」我也跟著她酸了一陣,心底卻清楚,憑我的經濟能力,這一輩子上不了這種船。
十多年後,跟著弟媳及兩個姪子一起從基隆上了麗星郵輪,在公海航行了三天,真的是繞得暈頭轉向,等稍微適應,已經必須下船。更由於在床上睡的是上下舖、吃的又是一模一樣的美式自助餐,心底打定這是最後一次搭郵輪了。
認識阿慶之後,他總跟我談起:「一定要帶你上郵輪旅行,你應該會喜歡。」我表面沒說什麼,心裡卻一點也不抱著期待。一次的經驗就夠了,我對自己說。
去年來到密西西比才沒兩天,阿慶就跟我說:「我已安排帶你參加加勒比海的郵輪,行李中準備一點夏天的衣物帶著,我們去避寒。」然後我們一路開車來到阿拉巴馬州的摩比爾(Mobile)港,上了船,如同在一座五星級的大飯店中,過了七天逍遙自在的海上生活。從此,我總惦記著:不知下一次登船是在什麼時候?
很快地,又到了嚴寒的季節,看著阿慶拿著各式各樣的郵輪宣傳單看著,我知道又要去避寒了。這次心裡懷著憧憬,行李箱裡多放了兩本書,準備好好享受這次的旅行。
當然這又是一次極豐盛之旅,回來後,還沒喘口氣,我們又開始察看夏天要去搭哪條郵輪了。很明顯的,我們已經上癮了。
依我們的觀點,搭郵輪好處多多。一來很便宜,七天的價錢,一人平均一天不到美金一百元的花費,換做其他的旅行方式,不可能以這樣的價格達成這樣的品質。二來我們年紀大了,這種任由大海帶你四處遨遊的方式,在體力上節省許多,省下的體力可作點更有意義的事。三來吃好、住好,如同太上皇一樣被服事得妥妥貼貼的生活,省事又儉力。對我而言,還可結餘許多時間躺在甲板上曬太陽、讀書、思考,觀賞人群間的互動,來點創作。四來,若是與家人、親友同遊,那更是最佳的團聚方式,大大小小一起游泳、打球、曬太陽、玩樸克、看電影,任何能使大家增進樂趣的活動,在這條大船上都應有盡有。
上了兩次郵輪,我發現加勒比海郵輪上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船上約二千多位的旅客中,東方面孔幾乎僅佔百分之一、二,少得可惜。全都是歐美人士,且都是一家家、一群群的,聲勢浩大,顯得少數的東方人特別薄弱。阿慶告訴我,往阿拉斯加的郵輪上東方人比較多,不過,對一般的台灣遊客而言,一趟海上之旅還是得耗盡數月所得,更別談是讓全家人一起作此歡樂之旅了。
瞭解此情況後,我還是建議若有人計畫來美國作短中期的旅行,不如事先便規劃好參加一次七天(也有四或五天的)的郵輪之旅,可上網報名,價錢更令人滿意。無論是從舊金山、或是紐約,或是紐奧爾良、羅得岱爾等地上船,都將幫你登上夢想的旅程。當然,除非你本身樂山不樂海,那就別多費時間啦!
我跟阿慶都愛海,因此當郵輪領我們航進大洋時,那種將被大海擁抱的滋味,總是讓我們興奮中帶點緬靦,好像要會見初戀情人般的,不由自主地發笑、說傻話。尤其站在甲板上望日出、賞夕陽,看大自然在海平面上的瞬間變化時,阿慶總是忙著按下快門,而我總是不斷的驚嘆並讚美上帝,其他的語言此刻似乎都屬多餘。
接下來,就以圖片來簡介一下這次參加郵輪的整艘行進情況,圖片中的介紹者就是本人,若讓你覺得礙眼,那就先說聲對不起啦!
站在郵輪前照一張
這次我們參加的是荷美公司的Eurodam號郵輪,總重八萬七千頓,樓高十一層,載客量達2,104人,屬巨型遠程郵輪之列,二00八年才正式下海。上次我們搭的是Carnival郵輪公司的「夢想」號,兩者大同小異,對我而言,都是豪華到不行的巨大五星級海上飯店。
任何一個角落都像五星級的飯店
我們此次走的是東加勒比海的行程,由佛羅里達州的羅得岱爾(Ft. Louderdale)海港上岸。七天的旅程中,頭一天開船時,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刻。享用完盛宴,便在二樓的聚會廳裡有一場盛大歡迎會及簡介,當晚,船長及重要幹部均一一出列,讓旅客熟悉,並保證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群菁英將盡心為大家服務,提供的不僅是精緻豪華,還令人感覺極為慎重嚴謹,讓人真是放心不少。
然後就是漫長的航海時段,我們總是趁此時到處逛逛,從第二樓的表演廳到十一樓的圖書館、咖啡廳、九樓的餐廳,全都參觀一回,大抵有個數。三樓還有各式的酒吧間、卡拉OK廳、畫廊,甚至環著三樓的外圍,還有一大圈供人晨跑的廊道。
九樓的自助餐聽
或許船的噸位重,你在走動時雖然感覺船在晃動,卻是在人體可忍受的範圍之內。我跟阿慶都沒任何不舒服,也不需要時間調適,更沒見任何人抱著胸口嘔吐。反而看到的是一張張歡笑的面容,此時早已有人去游泳,有人去泡湯,或是三、四好友倒在甲板的躺椅中閒談、看書,更多的人可能跑去酒吧間喝酒,或是唱歌去了。等我把整艘船大致摸熟了,已經是第三天的早上。
是不是很適合眾親好友在此團聚呢?
無論到哪裡,我跟阿慶一定都先找圖書館
這一天船預訂靠岸Grand Turks(大特克島),船公司早已安排許多選項供遊客自行選擇,有潛泳隊、越野車隊、自行車隊,皆是以自費方式自行登記參與。阿慶是箇中老手,他選擇適合我們的方式,一下船,便招了輛計程車環島一遊,島沒多大,十多分鐘便繞完了,但我們半途下來,自行在島上走走看看。來到一座紀念碑前,上面寫著:1492年,哥倫布探險時曾來到這裡,之後才轉往美國。
這是位於巴哈馬群島南方的一個小島,隸屬英國,風味卻很西班牙。整座島只有三千多居民,大部分靠觀光客過日子,不是賣點小東西、就是開車招攬遊客到處轉轉,若是郵輪哪天轉向,找到更有看頭的小島,這裡的居民不知作什麼才好?我有點無聊的替他們擔憂著。來到郵局前,阿慶在牆壁的佈告欄上看到很稀有的名畫郵票,隨即請他們拿出來以供選擇。這一折騰竟花了近一個小時,我們只聽到說快找到了,快找到了,卻始終未見蹤影,效率與速度之慢令人乍舌。
充滿西班牙風味的街道
之後我們還在海灘上玩了一陣,許多人迫不及待地下水嬉戲,想到半個美國東部正籠罩在大風雪中,難怪到這裡來的人臉上都顯出逃過一劫的輕鬆感。
冬天來到大特克島的海灘上是不是很奢華?
回到船上,我們繼續向南航行,準備第二天到波多黎各的第一大城——聖胡安市(St. Juan)。我們也是沒報名參加任何海上活動,而是自行下船,一出海關,果然便立即有人前來兜攬生意。
波多黎各約台灣四分之一大,提到她,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七0年代總是與台灣爭奪世界杯少棒冠軍。當時台灣民眾風靡棒球到一個程度,總是大大小小半夜必起來觀看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奪冠的賽程,那熱絡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代表波多黎各的少棒成員總是嚼著口香糖一副不緊張的樣子,而我方健兒卻是一個個愁眉不展、巨力壓頂的面容,截然不同的神態,裡面說出了多少民情的不同。
我一直以為她是個中美小國,來到這裡我才知道原來她屬於美國,近年正爭取成為美國的一州,據說哥倫布曾在第二次航行中亦來到此島,並將之命名為San Juan,以紀念施洗約翰。後由西班牙在此建立殖民據點,於十六世紀將島名改為波多黎各,其首府則改名為聖胡安。十九世紀末,美西發生戰爭,失敗後將此割讓給了美國。不過,導遊告訴我們,他們目前只是美國一自治領地,還沒有選舉美國總統之權。
我們搭計程車從新城到舊城都參觀了一回,最後停留在其中一個最大的堡壘,這些堡壘全都是為了抵禦其他歐洲列強的爭奪而建造,由於地勢雄偉,很有看頭,現今已成為觀光客必來之地。
回到船上,我們又趕著參加了幾項活動,其中之一是由專家為我們介紹名作家海明威的生平及主要思想。聽完我才知道原來海明威的鉅作《老人與海》就是以加勒比海為背景所寫。這場演講馬上把我對加勒比海的印象給大大提昇了。再出到甲板上看那一片海,她不僅僅是蔚藍的大洋,更象徵著充滿豪魄的巍巍胸懷,尤其老人那股奮鬥意志與對生命的敬重,就這麼震盪又震盪地在我的腦海中飛躍著。
海上的晨曦瞬間變化萬千
我感恩的領悟到,郵輪不僅能把我帶進一片片的地理,也能把我帶進一篇篇的歷史。人都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也有智慧人說:「水的靜止需要時間,人心的安靜需要等候。」能在這場休閒的旅遊中加添一些人文素養,深思對生命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我覺得是最值得的。
很快地,我們已在郵輪上呆五天了,這天,船公司安排我們下岸參觀的是St. John(聖約翰島),她是維京群島四座較大島嶼中的一座,亦隸屬美國。島不大,地勢卻十分起伏,當導遊一邊解說、一邊載著我們攀爬陡到不能再陡的斜坡時,大家皆驚叫連連,但一會兒又被海景的無比美麗給震攝到忘了害怕。每個人又紛紛讚嘆這片大自然的美妙,認定真是再怎麼危險,也都值得。
聖約翰島任何一個角度都是上帝的精心之作
七天飛奔而逝,一大早船便很準時地把我們送回到羅得岱爾,再度站回到陸地的心情雖然是早已預備好的,但真的我幼稚到想再立刻回去,竟然有點捨不得。只是理性裡知道「飄泊」的生涯畢竟是短暫的,人還是得回「家」的,跟在老公的後頭,我一句不吭地默默去幫著找車子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