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23刊登於聯合報)
中國宣佈惠台31項措施,行政院於16日發佈『強台八大政策』以因應。劉憶如教授批評內容空泛。如果政府無法認清兩岸經貿勢力消長之現實或客觀理性進行社會改革,所有施政都是緣木求魚。阻擋不了大陸對台吸引『人才』、『技術』與『資金』的磁石效應。
惠台31項措施中,有12項即當年服貿協定之內容,今中國不計較台灣相對措施,改以讓利惠台。顯示沒有服貿協定對大陸沒有影響。
但是對台灣沒有『服貿協定』就沒有『貨貿協定』,也就無法完成兩岸ECFA。因此台灣無法融入東亞經貿協定(東協加三),南向將徒勞無功。當然更無法參與中國主導之RCEP(共16國,35億人口,佔世界一半,GDP共23兆美元,佔世界1/3)的經濟圈。
當年蔡英文當選後到台積電向張忠謀董事長請益,張董事長說「兩岸、電力及環保」是企業投資的三大顧慮。前閣揆卻認為「兩岸不是問題,兩岸關係不好,企業也不會少投資。」蔡政府就任兩年來,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現狀下,兩岸關係倒退,儘管世界景氣復甦,台灣民間企業投資率卻持續下滑,尤其僑外資更是明顯衰退。台灣的鋼鐵、石化、工具機等已失去在東亞市場競爭力。
『電力』在堅持非核家園政策下,核一1廠及核二2廠提前除役,供電減少11.6%。結果備用電源不足,備用電源低於3%的限電警戒天數,自15”年33天,增至16”年80天,17”年上半即有66天。備用電源降至6%以下即亮橘燈的『警戒階段』,16”年是5月6日首亮橘燈,17”年提前到4月10日,今(18”)年更提早到3月5日。
政府對缺電的應變措施是增加火力發電,煤氣佔33%,天然氣佔42.5%。結果是火力發電增加,造成空污嚴重,兩年來台灣排碳量增加13.5%,不僅違反我政府簽署『巴黎氣候協定』自主減排碳量之承諾,又因霾害造成民怨。台中,興達電廠都被迫降載,因此電力供應更捉襟見肘。企業又如何安心投資?
目前勢必恢復核二2廠運轉,又引起反核人仕反彈,當初不是要『用愛發電』、『我是人,我反核』、『保證電力絶不會不足』嗎?
在蔡政府囿於意識型態,倒行逆施的政策下,沒有企業投資又如何增加年青人就業機會及加薪?即使『天然獨』的年青人也經不起『惠台政策』的誘惑。
年金改革似有必要,但在降低退休所得替代率時,有無考慮大學教授及中高階公務員薪給相對於近鄰國家,特別是中國,偏低之現實。一位即將退休之某國立大學教授即表示當初回國任教之考量即是台灣的退休年金終身給付制度,今年年金改革給付腰砍,所得劇減。已退休者只能無奈的抱怨政府失信於民。但是年青在職者若有其他機會必然會作新的考量。大陸惠台措施的吸引力甚難阻絶。何況在少子化的社會,大學招生不足,博碩士生就業機會更減少。
1990年時,台灣GDP是中國之44%,2016年台灣只有中國5%,且中國每年GDP成長6%以上,台灣不及2%。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中國外匯存底已達3兆美元,台灣4300億美元。在今非昔比懸殊的地位下,民進黨政府不思兩岸連結壯大台灣基礎,反以敵意防堵大陸,實為不智之舉。
前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張忠本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