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愛麗絲》的原文,亦即德文是Für Elise,Elise在德文(貝多芬的母語)及其它的各主要歐洲語言裡,諸如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話、葡語、俄語、...等發音都極接近"伊麗莎(“莎”實音“薩”或“塞”,歐語裡無中式捲舌音)”。(只有英語發“厄麗絲”重音在‘麗’並往下沉,但是美國的古典音樂電台仍然依德語發音者居多。)沒錯,Elise(伊麗莎)就是Elizabeth(伊麗莎白)的另一式(another form)或簡式(short form)。此外,Lisa(麗莎)、Liz、Beth 及 Betty也都是Elizabeth(伊麗莎白)的另式。換言之,Elise(伊麗莎)、Elizabeth(伊麗莎白)、Lisa(麗莎)、Liz、Beth 和 Betty皆算是同名;而《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Alice(愛麗絲)雖源自德文,意為“屬於貴族的(of noble rank)”,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名字。
這在英文名字裡同一人名有不同的形式是常見的,例如,Bill、Will和Willy是William的另式、Hank是Henry的另式、Tony是Anthony的另式、Ian是John的蘇格蘭式、Jack是John或Jacob的另式、...等,不勝枚舉。反過來,也有不同的名字用同樣的簡式,譬如,Christopher、Chistine和Christina皆可以Chris作簡式。離題了,這些是“小學”。(“小學”二字最早並不專門指學校。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小學”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簡而言之,小學即語言文字學。)
至於曲名中的Elise是誰,迄今沒有定論。廣泛的被認為,真正的曲名其實是《給特蕾塞(Therese)》,由於筆跡潦草Therese被誤讀為Elise。特蕾塞·瑪爾法蒂(Therese Malfatti,1792-1851 見下圖)是貝多芬生前愛上的一位女性,本曲的原稿就是在她的書中被發現;貝多芬身前並未發表這件作品。貝多芬寫Für Elise於1810年;也是在同一年,特蕾塞·瑪爾法蒂 拒絕了貝多芬的求婚。如果筆者没有記錯,貝多芬終身未娶、未婚。(若是弄錯了,請格友指正 :)。(近幾年對誰是 Elise 有更多的探討。例如,2010年德國的Klaus Martin Kopitz 認為 Elise是德國女高音Elisabeth Röckel (1793–1883),後來她嫁給奧地利著名音樂家Johann Nepomuk Hummel。2012年加拿大音樂學家(musicologist)Rita Steblin 的研究結果指稱 Elize 疑是一度被稱為鋼琴天才神童且可能是Therese Malfatti 學生的Juliane Katharine Elisabet Barensfeld (德國)。又有成為眾說紛紛之勢,這裡就點到為止。)
在這個世界上,眾錯成對,久錯成對的事情屢見不鮮。有時連法律也拿它沒辦法,否則我們的老祖宗不會讓法不責眾的。見怪不怪,在中文世界裡樂曲名“給愛麗絲”早已將錯就錯地被接受了(即使譯音、譯名嚴謹的1949年後之大陸也沿用了它。)。但是記住,《給愛麗絲》不是給愛麗絲的,而是“給伊麗莎”(或甚至“給特蕾塞”),蠻美的曲名。
(特為音頻播放器被蓋的格友,加置自動播放視頻 2015.2.21)
(若要直接視聽某曲,可點擊左上角的 playlist 選用) 音樂編選:reaizuguo*)
在這兒,Sally Harmon的指法古典,琴音晶瑩,而Ricahrd Clayderman走通俗和現代的路線,琴音色也暖些。世界三大輕音樂團之一的德國James Last(1929-)樂隊以輕音樂方式詮釋古典鋼琴曲是少聽得到的。
接著文首的伏筆,到二十世紀貝多芬竟“被”成了流行音樂、熱門音樂的作曲家。為什麼呢?因為《給愛麗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填詞成為《Passion Flower》,並由赫赫有名的熱門音樂天王,人稱貓王的艾維斯·普利斯萊(大陸譯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唱紅。可惜當下沒能在網絡裡找到他那充滿激情的版本;就只好讓一曲演奏來證明我言非虛,
演奏得夠慵懶的了。James Last樂隊類似爵士樂的演繹自是和貓王搖滾式的唱法全然不同。希望貓王的版本及搖滾樂別失傳了;我一直鍾意搖滾勝於爵士。貓王還灌唱過其它改編自古典曲和藝術曲的流行歌;聽聽這首《It's Now or Never》
聽出來了吧!它是意大利詠嘆調名曲《'O Sole Mio(我的太陽)》的旋律。提到這兩位傳奇,不管是貝多芬,還是艾維斯·普利斯萊,都有講不完的故事;扯遠了,還是就此打住吧。
【敬致格友們】為方便各位格友,本部落格裡配有音樂之文章都安裝了高音效循環播放器(以標題上的♪作為識別),歡迎經常光臨使用。
- 5樓. 我是宮米2013/06/11 15:30給愛麗絲..粉棒的解釋~
給愛麗絲的鋼琴音樂,已經耳熟能詳..粉喜歡
竟然不曉得這..
感謝格主粉棒的分享~
祝佳節愉快!
- 4樓. 雁~《世說/德行第一》〔下〕2013/06/07 00:58reaizuguo 格主《《給愛麗絲》是給愛麗絲的嗎?》:樂聖貝多芬也是流行音樂、熱門音樂的作曲家~有鋼琴短曲《給愛麗絲》為證。並詳述此曲名稱由來....
reaizuguo 格主《《給愛麗絲》是給愛麗絲的嗎?》:樂聖貝多芬也是流行音樂、熱門音樂的作曲家~有鋼琴短曲《給愛麗絲》為證。並詳述此曲名稱由來,與愛麗絲無關。
格主為《給愛麗絲》名曲考證詳贍~此曲真正曲名是《給特雷薩.瑪爾法蒂〈Therese Malfatti〉》~特雷薩.瑪爾法蒂為貝多芬生前所愛的女性之一,但求婚時酒醉並遭婉拒。
- 3樓. 金紡車2013/05/22 00:14晚安
謝謝你的不吝解釋,你也覺得很有趣吧?
本來還有一些有趣的名字,只覺得太瞎了,真的忘了...
的確很有趣。
依據他們的譯法,更正確一點,樂聖的中式姓名應該是“萬貝魯”。萬貝是複姓,魯是名,因為我相信貝多芬家族的人姓名都是 Xyyy van Beethoven 這種型式。
謝謝您再次來訪。
reaizuguo*😻 於 2013/05/22 05:51回覆 - 2樓. 金紡車2013/05/18 23:28這曲名不知是誰翻譯的
我在想~會不會是民初那些引介古典音樂近來的學者翻譯的?
他們還曾各取貝多芬全名的第一個字,翻成"貝魯萬",
就知道有多有趣了~
您講的有意思;也有可能,民國初年時,國語尚未確定,很多譯音有不同的方言介入。
貝多芬的全名第一個字(first name)不是“路德維希”(Ludwig)嗎?怎成了“貝魯萬”?太搞怪、太逗趣了吧!
感謝來訪,還發表高見。
reaizuguo*😻 於 2013/05/19 06:30回覆對不起,我後來才看懂您寫的了。
您是說:他們取了貝多芬名字Ludwig van Beethoven裡,每個字的第一音(節)放在一起而成了“貝魯萬”,並且按中式姓名陳列,姓在前名在後,樂聖姓貝名魯萬,哈! 有點妙。
然而,他們不知道 van 在德文裡,是“來自(from)”和/或“屬於(of)”的意思,並不是真的 middle name(因此 v 不是大寫的)。
reaizuguo*😻 於 2013/05/21 13:15回覆 - 1樓. abcteddy2013/05/18 22:35
原來醬子啊,上了一堂課。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