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永遠的霍元甲黃元申信佛原因
2012/10/18 22:45
瀏覽6,18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永遠的霍元甲黃元申信佛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元申因為演出《霍元甲一系列影集》在中國紅片天幾乎家喻戶曉,在事業頂峰時,黃元申又拍了幾部電視劇,但都不太理想。事業遇到瓶頸的黃元申在拍動 作愛情喜劇《剝錯大牙拆錯骨》時認識了趙雅芝,兩個人非常合拍,感情越來越好,但其知書達禮發乎 情止乎 禮,兩人並無不倫關係。黃元申書法好,文筆也很好,經常寫一些信給趙雅芝,這些信被趙雅芝當時的丈 夫拿給了週刊老總,週刊登出那些信後,黃元申顏面無存,很長一段時間足不出戶,還有傳聞他曾經想自殺。

  這時,一位居士送給黃元申一本佛經,黃元申非常認真地看了,他思考了一個多月,萌發了出家的念頭。1989年,黃元申離開妻子和兩個孩子到香港 大嶼山的寶林寺出家,成為衍申法師。出家後,妻子去寶林寺找了衍申法師很多次,他都避而不見。妻子到現在也沒有改嫁,兩個孩子偶爾會到寺廟看望衍申法師。

  衍申曾經說過:「我出家後心情特別好。過去真的活得很辛苦,想角色、想情節、爭名利等等,弄得人筋疲力盡。現在煩惱雖然有,但這方面的早就沒有了,感覺很輕鬆。」 

  最新近況:依然有很多導演找衍申法師拍戲,都被他婉拒。現在衍申法師過著很有規律的生活,做早課,誦經,打坐。


  黃元申[1],祖籍重慶,1948年12月2日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次年隨父母到香港。年輕時家境清貧,12歲時拜師學習武藝,由於刻苦、機靈,練就了一身硬武功[2-3]   黃元申從小並沒有想過要去當演員,少年時期的黃元申,為了幫補學費和書簿費,每到暑假便到處做暑期工.直至讀完預科,考取了加拿大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及紐約大學的工程系,因家境不容許而未能實現出國留學的最大願望,便正式踏進社會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弟弟替他報名報考演員,在六千名中挑60名,黃元申便是其中一個。

黄元申生活照

黃元申生活照(12張)

傳奇人生

   黃元申,似乎已經是個傳奇,他的一生經歷了恍如前世今生的變幻,從顧盼神飛的黃元申到凝神含靜的衍申,從曾經璀璨絢麗的世界,到如今清燈黃卷的境界,淡 然的面對人生,這個人在紅塵中輕輕揮手低首,就把人世間那麼多的羈絆和牽掛化為淡淡云煙,芸芸眾生似乎不再是偎依,而我們,卻依舊要把他放在心間,記在此 生的回憶中,不會淡忘,不能忘卻,就如同心香一瓣,早已繫住生命中的那縷幽魂,再也揮之不去.....

出道經歷

  1971年,黃元申開始了自已的演藝生涯。當時香港電影電視播出的功夫片還很少,黃元申對武功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練得爐火純青,在初次試鏡的功夫片《餓虎狂龍》中,他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導演吳思遠的高度讚賞。由於他武藝高強,表演出色,一炮打響,之後片約不斷,憑著出色的才藝,一躍成為首席武俠片當紅英俊小生,演繹的影視作品高踞收視榜首。
  黄元申饰纪先勇

黃元申飾紀先勇

1979年黃元申主演的《絕代雙驕》,是迄今為止最為香港人公認的經典劇   2005年TVB大劇院的宣傳告白:黃元申演活了古龍筆下亦正亦邪的小魚兒。當時這出武俠劇成為了數周來收視率榜首的節目,收看的人數超過三百萬,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多人觀看的一個電視節目(打破「倚天屠龍記」的紀錄)。   此劇曾榮獲美國國際電視節目金獎。黃元申的小魚兒被評為30年來華人電視百個經典角色之一,該劇亦獲評百部經典劇集之一。80年代, 香港觀眾收視率調查顯示:黃元申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小生。   黃元申塑造的多數人物,儒雅莊重中不乏瀟灑飄逸,內斂文靜中蘊涵萬丈豪情,在略帶堅強和不羈的眼神背後是掩不住的浩然正氣。在舉首投足之間,無不透出充滿瀟灑帥氣的成熟男人魅力,既有公子書生的儒雅飄逸,更有英雄俠客的豪氣和灑脫。

感情生活

  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元申因為演出《霍元甲》在中國家喻戶曉,在事業頂峰時
  黄元申赵雅芝拍戏生情

黃元申趙雅芝拍戲生情

,黃元申又拍了幾部電視劇,但都不太理想。事業遇到瓶頸的黃元申在拍動作愛情喜劇《剝錯大牙拆錯骨》時認識了趙雅芝[4], 兩個人非常合拍,感情越來越好。黃元申書法好,文筆也很好,經常寫一些信給趙雅芝,這些信被趙雅芝當時的丈夫拿給了週刊老總,週刊登出那些信後,黃元申顏 面無存,很長一段時間足不出戶,還有傳聞他曾經想自殺。當時趙雅芝早已嫁給一位黃君,但行業不同漸生隔膜,遇上黃元申同業同年齡,合作日久生情。但發乎情 止乎禮,兩人君子相交淡如水,而黃元申也是讀過不少書之人,頗有書卷氣,常寫感情信。當時趙雅芝的丈夫黃君在娛樂圈頗為活躍,識得某週刊老總,黃君在家撿 到那些寄給阿芝的感情信,酒酣之時無意向此老總訴苦,該老總於是拿了那些信公開刊出,弄得黃元申和阿芝二人顏面無存。不過趙雅芝不理世俗專心演戲,後來又 憑藉《上海灘》、《女黑俠木蘭花》重振威風。因為這段故事,最終黃元申遁入空門。

大俠霍元甲

  《大俠霍元甲》拍攝於1981年,並於1983年5月在中央電視台-1黃金時間播出,創造了萬人空巷的收視奇蹟
  黄元申

黃元申

,其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唱響了大江南北。   黃元申是一位極有觀眾緣的演員,除了《霍元甲》的劇本賦予了這個形象以莫大吸引力之外,他本身的魅力也為「霍元甲」添彩。他外貌固然英俊,而最重要的是他先天具有的一份書卷氣質,尤其是他那略帶憂鬱的眼神,俊秀,斯文,英武,而又帶有憂傷,唯有黃元申,能展示內涵如此豐富的形象。   那句「我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深深地烙在了每個觀眾心中,成為人們心中難以踰越的經典形象。 凡70年代末前出生的人,提起該劇扮演霍元甲的黃元申,都會情不自禁地感到親切,對他沒有不敬佩和崇拜的。

=============

永遠的霍元甲:黃元申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佛教文化旅遊網 

  

難忘當年霍元甲

出 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人,提起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主演--黃元申,無人不曉,無人不知。黃元申那光彩照人、英武帥氣的男子漢形象,曾出現在千家萬戶 的牆壁上,成為海內外無數影迷的偶像,他的形象出現在無數影迷們的衣衫上。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主演黃元申,是中國功夫最佳最早的形象代言人,他的名聲 響徹中國大江南北,名震海內外,在遼闊的中華土地上婦孺皆知。而今,退出影視圈的黃元申身居何處?

當年,香港台播映香港電視劇《霍元甲》,曾經吸引了社會上多層次的觀眾,一些平時坐不住的年輕人,為看這部有愛國思想,又有激烈打鬥的連續劇,放棄了其它一切業餘活動,安靜地坐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收看,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喜怒哀樂的感情錯雜紛呈.一些報刊雜誌也介紹了不少關於霍元甲其人其事,以及後人近況.觀眾對主演霍元甲的黃元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關注。

然而,黃元申自拍過《霍元甲》以後,就萌生退出影視界的念頭.其主要的原因有三: 1. 在影視界十多年已有名氣,又有代表作品,事業上有過高潮,已無遺憾. 2. 影視界的人事關系複雜,實用主義令他心寒.如過去他因不肯與無線電視台續約,至今仍未得到諒解,對他態度冷落. 3. 當年他已38歲了,拍武打片不僅要有力氣,還要有號召力,年齡大號召力已有所減弱,雄風難振,加上新陳代謝的循環周轉加速,必須考慮退路了.不過,黃元申留下了尾聲:今後如果有好劇本,他也許會"捲土重來"。


 

    從小習武 沒想過當演員

黃元申,祖籍四川,一九四八年出生於上海一 個書香門第,次年隨父母到香港。年輕時家境清貧,十二歲時拜師學習武藝,由於刻苦、機靈,練就了一身過硬武功。黃元申從小就沒有想過要去當演員,那時,電 影電視播出的功夫片還很少,而黃元甲對武功卻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練的爐火純青。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弟弟替他報名報考演員。在初次試鏡的功夫片《餓虎狂 龍》中,黃元申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導演的高度讚賞,由於他的武藝高強,表演出色,一炮打響,之後片約不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業進入蕭條時期,電視卻蓬勃發展。他在歷經磨難之後,改拍電視,電視片《CDW》 在港播出後,名聲大震,一舉成名。一九八五年,武打片《霍元甲》第一次在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立即成為全國收視率最高的的文藝節目,『黃元申』的名字、 『霍元甲』的形象家喻戶曉,成為億萬觀眾矚目的『焦點』。其實,他則認為主演《絕代雙驕》裡的『江小魚』是他最滿意的,為此一舉榮獲美國電視節目金牌獎, 當時在香港的 收視率最高。之後,他又拍了幾部電視劇,均不夠理想。接觸佛法後,遂動皈依佛門的念頭。一九八九年,他離開妻兒老小到寶林寺削髮為僧。原『太太』對他出家 是支援理解的,現在的兩個小孩都由她撫養,大的已經二十三歲了。出家後,妻子多次到寺廟找他,黃元申終未相見,聽說黃元申的妻子至今仍然沒有改嫁。一九九 二年衍申法師托他在美國的一位朋友(居士)看望他兒子。一九九三年學校放暑假,他的大兒子黃吉梁找到寶峰寺來看望過他。

黃元申雖然曾經是個揮拳踢腳的武打影星,卻也是個善於觀察事物、膽大心細的人。他的為人宗旨是"一切順其自然",所以給人留下了豁達的印象。他自制或導演的影片,雖然有噱頭,但不過份渲染色情、暴力,更不容許滲入不良意識。他多次強調,他雖然是為了興趣、為了賺錢才拍戲,但決不能惟利是圖,喪失良心。況且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不能使他們失去對他的信任.他曾經勸告一些友好的武師,要珍惜自己的前途,不要拍引人學壞的影片。

1987,黃元申在香港提議建立了"禁講粗話"基金會,對講粗話的人要罰款,積極推廣文明活動


 

皈依佛門

1990年農曆729日黃元申拜東南亞一帶德高望重的聖一法師為師,在香港寶蓮禪寺出家,取法號衍申,同年到九華山駐足二十天,受菩薩戒,從此他以「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黃元申在談到為什麼出家時說:「出家全是佛緣所定。在剃度前他早已倦怠世相,厭棄虛榮,後逐漸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開朗,令他充實平靜』,遂萌發了出家皈依佛祖的決心。」

  衍申法師說:「由於我經常流露舍家事佛的心願,家中親人早有預感。出家時妻子還算能夠理解,和其他出家人比較,我就很幸運了。但我的父母是不願我出家的,母親見這麼久了我仍堅決,也就隨我。只是父親直到現在還想不通。」法師語罷目垂,為人子而不能盡孝的歉疚溢於言表。

  衍申師多次往來於香港與大陸叢林,參禪悟道,朝師拜祖。九江云居山真如寺是其師祖虛云老和尚圓寂之處,他曾代師父參拜師公舍利塔並考察了多處佛教塔寺,旅途奔波,十分辛苦,仍滔滔不絕地向人們開示說法,那份虔誠和利他的心願很是感人。當有人問法師:「你現在還有煩惱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有,我也是凡人嘛。但我能化解。用『心』來觀察煩惱,看透煩惱,煩惱便消失了。須知煩惱不是物,本是虛幻的,是由心生出來的。」

  有人問:「衍申法師你當和尚,觀眾失去了一位好演員,這多遺憾。」他淡淡地回答:「人生就是在演戲嗎,我以前演這樣那樣的角色,現在演和尚,將來年紀大了,就是演老和尚啦!」充滿哲理的回答,令人回味無窮。與黃元申同期的另一女藝員莊文清,亦看破紅塵,歸於佛門。

  

    出家後心情舒暢

   他說是『聽聞佛法』,緣分注定。過去拍戲時有很多問題在他的腦子裡弄不清楚,許多人生問題在書中也找不到答案。接觸佛法後,他感到很多問題都能解釋融 通。過去在拍戲的空閒時,像拍攝《霍元甲》電視劇,他兩個月就拍完了,他與同事們在一起喜歡『吹牛』,人家都叫他『包教曉』。黃元申是一個學無止境的人, 他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始終感到不滿足,他喜歡看書,滿屋子都是書;他喜歡書法,練的一手好字,但他始終說他的書法沒練好  


 

    出家後的生活

  黃元申對金錢和名譽並不看重,他接著說:『我身邊有一個年輕演員,名氣比我大,財產比我多,可有一天他不慎駕車撞桿而死。如果我像他那樣,不信佛,死了什麼東西都帶不走,能得到什麼呢?過去出名了,我很有錢,可以經常跟朋友出去上酒館,玩卡拉OK, 看起來是快樂的,其實心裡有很多煩惱。有錢並不一定快樂;沒錢,像我現在這樣身無分文,照樣心情舒暢。我有這樣的感受,我現在的生活多姿多彩,當然這是從 心境上、從精神上去理解的。過去真的活得很辛苦,想角色、想情節、爭名利等等,弄的人筋疲力盡。現在煩惱雖然有,但這方面早就沒有了,感覺很輕鬆。』

  黃元申的生活習慣原來很特別,他特別喜歡吃肉,而且喜歡吃生肉,像牛肉,不是生的是不吃的,同事們都叫他『吃肉怪』,他一向覺得自己練武功非得多吃肉才長勁。但後來,一位居士勸導他吃素,少林寺的武功在中國是一流的,那裡的和尚都不吃肉。聽那位居士這麼一說,他覺得是有道理。後來,那位居士給她一本書,是介紹佛經的,他認真看了,思考了一個月,慢慢的,他對佛教有了一些理解。正從那時起,他才萌發了出家的念頭。


    

    苦苦修煉  有所成就

  出家後,黃元申取名為衍申,他戒了煙酒肉食,每天只吃兩頓,過午不食,即午飯後到第二天早上不進食。

   衍申法師現在在寶林禪寺做雜工,有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每天三點半起床,四點做早課,五點多吃早飯,七點開始誦經一個多小時,然後在寺院裡種種菜養養 花,現在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動手。這些年來,他不再練武功了,只練打坐。他深有體會地說:「打坐比練武功的作用大!」他最大的感覺是身體比以前好多了,對以 前常患的失眠早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了,常感睡眠不夠。過去上寶林寺要四十多分鐘,現在只要一半時間,他說,這些都是吃素、打坐的結果。

  黃元申出家後有許多演藝界的朋友勸他回歸演藝界,有許多導演仍找來約他拍片,但是他的出家決心已定,誰也沒法改變他。


   

    現在的黃元申再也不去想以前的事了,他說想過去的往事只會增加煩惱,對於現在也沒有任何意義了。他很大度,也很樂觀。他對宗教事業很熱心,在靖安的幾天 裡,當他看見寶峰寺的工作生活條件還很艱難時,當即表示要援助寶峰寺的建設。不久,他回到寶林禪寺先後為寶峰寺捐贈了一大筆資金和一輛轎車。他說:『世事 無常,追求事業不能永遠擁有,有喜失痛。因為一般事物常常是好的開始悲的結果。人的傷心在於太執著。』黃元申對人生哲學、宗教和科學等問題深有遠見,他見 多識廣,博學深思,言談中留露出與世無爭的恬淡和看破紅塵的清高。他總是心如止水,平淡恬靜,總是化疑難為腐朽,給人一種心境如水的感受。 黃 元申對人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一首詩云:「生命托化三世通,死神來去無影蹤,事主不論貧與富,大限忽來戲即終」。其中「生、死、事、大」四個字特大。待人 仔細琢磨,似乎悟出某些東西。是啊,「生死事大」與之相反自然是「名利事小」,這不正是他遁入空門的客觀心境麼?它道出了他坎坷半世苦苦追尋的人生真諦, 意即要推崇生與死,超脫名與利。修身養性,明心見性,把握自我。擺脫世俗的恩恩怨怨,去尋覓那方「淨土」,了卻那份心願,安慰受傷的靈魂。

    如果一個人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隨遇而安的話,也許,這便是一個人修煉的最高境界!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信解行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