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山、河、海、島
最終是人類塑造了台灣。
那麼,究竟誰是台灣人?
台灣歌手張震岳、蕭敬騰來自台灣少數民族阿美族,張惠妹是卑南族。
台灣人主要有三個族群: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
台灣歷史400年,3大族群、4次移民,塑造了今天的台灣社會。
最早是原住民:如今台灣有16個少數民族,約56萬人,他們在小島生存了8000年。
17世紀,因無法與漢族移民抗衡,退居高山深林,被統稱為高山族。
他們也曾橫渡太平洋,四海漂泊,與菲律賓、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新西蘭等太平洋島民有血緣近親。
電影《賽德克巴萊》也講述了原住民與日本人、外省人的鬥爭史詩。
本省人是鄭成功的後裔,主要是福建閩南人、廣東客家人。
1624年,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將中國台灣拽進世界史,發展海上貿易。
38年後,福建人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大量閩南老鄉、客家人追隨他三次移民台灣,佔據最肥沃的沿海平原,拓墾耕種,成為今日2000萬「本省人」。

▲泉州人來得最早,佔據沿海良田,稍晚些到的漳州人來到南部平原,客家人來得最晚,不得不落腳在高山與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
國民黨退據台灣,外省人來了
甲午戰爭後,日本殖民台灣50年。
1949年,國民黨150萬人敗退台灣,台灣迎來第四次移民潮,人口激增至600萬。
外省人將大陸各省的文化習俗帶入台灣,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
外省人軍屬家眷的800多個村落,形成了獨特的台灣眷村文化。
鄧麗君、郭台銘、李安、白先勇、侯孝賢、林青霞、張艾嘉等名人來出身眷村。

▲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真人秀中,大小S學爺爺講山東話,范曉萱說自己祖籍湖北。
少數民族和移民鬥
閩南人和客家人鬥
本省人和外省人鬥
......
三個族群的抱團、爭鬥、愛恨,
竟讓一個蠻荒小島超快跑到現代社會,
構成了台灣故事的主旋律。
「所有的顛沛流離
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
最終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
上了船,就是一生」
—— 龍應台《大江大海》
台灣,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大族群的命運沉浮,塑造了台灣的城鄉格局。
台灣有鮮明的南北差異:
外省人多在台北,都是講台普的「高富帥」;

本省人多在南部,講閩南客家話的「鄉土台客」;
原住民多在東部,說著大家都聽不懂的話。
—— 這是台灣人常愛自我調侃的話題。
台灣北部,最繁華的都會圈
今天的台北並不以顏值取勝,大陸人說它像北上廣的城鄉結合部,台灣人也感慨「北京好多101大廈啊!」
但台灣綜藝之父王偉忠說:北京好看不好玩,台北好玩不好看。
言外之意:台北生活舒服。
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館、中山紀念館、陽明山……這些都是大陸遊客最惦記的必遊景點。
一張台北地圖 = 濃縮的「中國」
香港的路名很殖民,台灣的路名很愛國。
在台北街道名字裡讀懂中國式「鄉愁」,
你能否在台北地圖上找到家鄉?
▲在台北地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一個大十字坐標,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塊,就能和中國大陸地理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城市對號入座了(也有個別例外)。1947年奉命為台北街道命名的,是一位上海籍建築師叫鄭定邦,他的靈感來自上海街道命名法。

台灣南部,才是台灣最早的記憶
台灣400年,台南當了263年省會,台南、高雄、屏東、嘉義……
歷史最悠久、遺跡最多、民俗最老、小吃最地道、人情味也最濃厚。
熱播劇《想見你》拍遍了台南的古早味!
高雄,台灣第二大城市
以港口身份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同時也保留著最「傳統」的一面。
南部的「拜拜」文化
因閩南、客家人多,台灣也很迷信,1.7萬座廟堂比便利店都多,還有7個宗教頻道、宗教綜藝節目。
當然,台灣所有神明都是從大陸請來的:全台90%人有宗教信仰,第一信媽祖,第二信觀音,第三是土地公。
郭台銘參加2020年台灣「大選」理由是:「媽祖託夢叫我一定要出來!」
中西部,一派農田稻香
一望無垠的平原,土地肥沃,閩南先民最早擇居台中,精耕細作,貢獻了台灣引以為傲的稻米、蔗糖、高山茶。
羅大佑唱的《鹿港小鎮》就在彰化,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可有歸來?
東部,台灣人心目中的「淨土」
宜蘭、花蓮、台東,人口稀少而風景迷人。
原住民退居山林,枕在太平洋的海浪上,把悲亢、隱忍、感傷都唱成了歌,從卑南山嶺唱到蘭嶼海岸,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海洋藍調。
「我們現在已經都回來,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作者:時差島
介紹:時差島,看見世界的時差。創立於2018年5月,旅行新媒體品牌,致力於探尋世界的不同,從觀世界到世界觀,洞察變化與成長中的「中國人之旅行觀」。
來源:時差島公眾號(ID:Time-Island2018),本文由時差島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