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記一下心得. 這首在弦樂四重奏中並不屬於入門級的曲目, 聆聽時可以得知是藝術性多於大眾欣賞取向, 曲子中有許多以複音音樂寫作的部份, 仔細聽弦樂聲部的合奏時, 並不容易立即分出不同的旋律線條, 須要有相當良好的音感的人才能從純聆聽中解析出曲子完整結構, 我想更普遍的狀況, 應該是有能力參與演出者, 參酌樂譜或是適當的導聆, 才能完整了解. 這首曲子的譜寫背景, 的確也是如此, 是一位俄國貴族所委託的, 他是業餘的大提琴好手.
古典時期的樂曲, 能理解樂曲的結構是與作曲家心神領會的重要過程. 這是我第一次仔細聽弦樂四重奏, 雖然並不能全然理解, 但聆聽琴弓的轉折, 樂音的共鳴, 則是愉悅無比. 在多數情形下, 由於聲部的飽滿, 四種樂器各有角色, 並不會感到單調乏味, 這種類型的曲子, 比具有戲劇化的音量變化的交響樂, 更適合當家裏或是車上的音樂. 與家人在一起的場合, 不想聽的人可以當做優雅的背景音樂, 想聽的人則可以繼續細聽.
會選這首聽是純屬機緣, 這首的終樂章原本是現稱 "大賦格" 的曲子, 幾個月前才因為雙鋼琴版的貝多芬親筆譜即將拍賣, 而由拍賣機構頻頻發出新聞稿進行炒作. 照蘇富比的說法, 這份原譜的出世是偉大的發現, 眾網友奔走相告, 我看了則一直偷笑. 因為"大賦格" 的兩個版本樂譜 (弦樂四重奏版, 雙鋼琴改編版) 都沒有佚失, 重新被發現的只是雙鋼琴改編版的親筆譜, 並不是弦樂四重奏, 而雙鋼琴改編版只是為了一般有音樂素養的大眾, 在沒有錄音設備的年代, 還能有親近這首曲子的機會, 相較之下其重要性並不高, 只有貝多芬的手跡值得收藏. 新聞稿的模糊字眼雖有誤導之嫌, 大部份人的反應則顯示出大家都是道聽途說, 並沒有實際聽過跟了解這首曲子. 所以笑歸笑, 我還是乖乖的買唱片來聽.
我的唱片:
Beethoven - The Late Quartets Vol. 1
Quartetto Italiano
Philips 454711-2
- 2樓. Murphy2005/12/25 23:17摘錄相關資料 (二)
http://www.sunrise-records.com.tw/sunrise/index.cgi?t=mall_view&ID=312 (上揚唱片)"Chamber Music常被翻譯為室內樂,音樂史上這一類音樂都是在王侯貴族或大主教公館的大廳或書房演奏,但是18世紀產業革命後,富裕的市民階級抬頭,音樂不再特權階級獨佔,一些愛好音樂的富裕市民時常也在自己的住宅舉行所謂家庭音樂會(Hausmusik)。海頓及莫札特早期為貴族或富裕市民所寫的嬉遊曲、小夜曲都是娛樂性較高的應景音樂,演出編制依照委託人的財力決定樂手的人數,有時在庭園裡,有時在室內演奏,而室內與室外的樂曲界限並不很清楚。另外海頓及莫札特也為那些愛好音樂、同時諳通樂器的業餘音樂家——大部份是貴族或富裕市民——寫了不少弦樂四重奏供他參與音樂執行(Music Making)與自娛(Self-Entertainment)之用。但是到了貝多芬晚期所寫的弦樂四重奏及一些室內樂便完全脫離了這種「業餘」愛好者所能演奏的技巧了。貝多芬把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提昇為純粹音樂理念的體現後,19世紀的作曲家便幾乎是以專業的演奏為四重奏樂曲的寫作前提。因此在家裡和氣靄靄地與朋友相聚,共享音樂的參與以及自娛的因素完全消失,而演奏的場所也走進了正式演奏廳。在東方,接受西方音樂照理應該由小型的編制或器樂開始,但大多數聽眾卻嚮往交響曲或華麗的大編制管弦樂團演出。這是不足為怪的聽眾趣好,因為包括我本人在內,當第一次聽到大型管弦樂團的演出時,對其所發出的巨響、強烈的動態範圍、多采多姿的音色及厚實豐富的量感,吏得初聽交響曲的愛樂者無一不為之探探懾服。這種第一印象難免決定東方愛樂者的口味、導向及偏好——大型管弦樂曲及旋律分明的各種協奏曲。至於室內樂往往被視為內行人或層次較高鑑賞者的才智遊戲,因為室人樂的奏鳴曲形式,尤其是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的提示、展開、發展以及對位法的利用,使聆聽弦樂四重奏有如在看棋譜,對各種步法及格局的推演,像是鬥智遊戲。加上演奏者超絕的技巧,讓聽眾目眩神移而對一絲不苟的精神緻以及默契無間的合作,無不嘆為觀止。"
--------------
聽室內樂是內行或層次較高? 這我不認為是等號關係. 現在國內的環境的確不利於欣賞室內樂, 其實有環境自然就會欣賞, 不用有水準才行. - 1樓. Murphy2005/12/25 23:09摘錄相關資料
http://www.books.com.tw/CD/classical/media/0000002655.htm (博客來)
"弦樂四重奏的形式在海頓時代創立,至貝多芬時無論內容和表現方式都有重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十六首弦樂四重奏,是他最具深度的作品,依創作年代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部份。寫於1800年的六首作品通稱為早期四重奏...自1806-10年間的五首作品稱為中期,包括了作品59的三首作品,以及作品74的《豎琴》與59號的《莊嚴》,而這些作品與他的第5、6、7、8號交響曲的創作大約是在同一時期。晚期的五首弦樂四重奏則是在1824-26年間創作。晚年遭逢極大變故的貝多芬,以弦樂四重奏宣洩其豐富的情感,創作包括了被柴可夫斯基稱為「剩下一片混沌,包圍著難以穿越的迷霧」的作品127, 130, 131, 132, 135號,以及別名《大複格》的作品133號。 "
------
連柴可夫斯基都這樣說了, 那我聽了好幾次, 還是抓不出整個骨架, 那就沒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