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一部推理電影,那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和錢去看這部片了。這部片的推理線是零分,整部片雖然美術優等、劉青雲演技不錯,但總的評起來還是不及格。
整部片的大架構是有的,兵工廠的丁老闆(廖啟智飾,我不得不說這個超無聊、超平板角色完全浪費他的演技)為了壓制工潮,弄了點「天意」的手段處決了女工阿嫣;不久之後,兵工廠就出現了「幽靈子彈」的傳言,然後屬於資方打手的陳七、卓哥等人逐一被槍殺,現場的特色就是,沒有留下彈頭。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推理故事架構,有前因、死者、謎團,接下來就是要建立後果、兇手、謎底。我對推理文本有一個最基本的評分標準,簡稱「收線」,也就是作者應該要在故事結尾,就前段所放出的每一個線索做一個基本的解釋;這個解釋可以很荒謬、不合理,那是另一回事,但至少一定要帶到,這表示作者的大腦是清醒的。我會有這樣的標準,是因為推理文本最主要賣的就是「懸疑」,讀者就是為了要知道這些疑點的答案,才會忍受無聊的探案過程,一直看到最後,如果作者沒有就每個點作解釋,那就是不負責任,亂鋪梗製造懸疑,這樣的作品不該用「推理」來欺騙讀者,應該試著歸到愛情、動作、搞笑等其他類型去。
<消失的子彈>問題就是這個,整部片大費周章地佈置了「消失的兇器」和「密室」兩個古典謎題,外層再包覆了官商勾結的故事線,一整的複雜豐富的開頭令人無比期待,不過看完之後才發現編導根本沒辦法駕御這麼複雜的結構,簡單講,前面開頭太多是寫爽的,根本沒想到怎麼收尾。
(以下開始有劇情和謎底)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第一起命案,彈頭明明就打在牆上,是怎麼不見的?難不成是被兇手拿走了?故事也沒交待槍響和發現屍體的時間,也沒告訴我們兇手是否有可能取走子彈,只是一開始拋出一個「幽靈子彈」的名詞,讓我們覺得子彈消失是一個了不得的謎題。要是故事一開始就交代有可能是兇手把彈頭取走,那「消失的子彈」的懸疑感就完全消失了,兇手取走頭可能很單純是不希望槍的來源被追出來,這和幽靈一點關係都沒有,丁老闆一開始就可以跟員工講清楚了,完全沒必要裝神弄鬼。
再說,如果兇手是用骨彈,那朝腦袋開槍簡直是蠢爆了,就算子彈沒穿出去,頭蓋骨薄薄一層也不會碎成那樣,一找就會被發現。
第二起命案一樣有問題,最後竟然是推理出以十字弓射發骨彈。首先我當時沒看清楚,用來射長長一根箭的十字弓,要怎麼發射小小一顆子彈。其次,十字弓射發的彈道與傷口,保證和左輪開槍打的不一樣,至少後者有來福線,現場也也開有硝煙氣味。如果故事把是放在完全不講究科學探案的背景就算了,故事前半段還講了一堆「屍體會說話」的道理,結果松東路一進密室,也不先聞一下現場氣味,還燒了煙,完全破壞現場,那一煞那我直覺懷疑他是兇手。
其他不明所以的劇情還很多。例如最後是誰殺了老楊?如果是郭追的人,那局長身邊人的又幹嘛要滅口?然後又是誰去殺了小陶一家?如果是局長的人,那怎麼又包屍體的布會是殺手的折被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很小的雜邊沒修,像是血字那麼工整又那麼大字,是誰寫上去的?郭追哪根筋直覺反應在火災現場的戒指是兇手的,不能是死者的嗎?真兇又是從哪個管道知道阿嫣死的真相?他又怎麼去鎖定那幾位有助紂為虐的死者的?還有就是,那隻駝鳥咧?後來就不見了?
若推理線不足精彩,那可以用比較好的故事線去帶過,電影還可以靠聲光剪接,讓一部推理爛片變成一部動作或搞笑好片。但這兩部分<消失的子彈>也沒成功,整部電影對松東路和郭追這對搭擋完全沒什麼深入點的描寫,兩人的合作也是莫名奇妙一下就好起來,好到後來松東路還可以直接闖進人家家中,這連帶使兩人的互動變成很尷尬。加上剪接亂剪,故事節奏完全失控,看到後來我幾乎有點不耐煩。
最後就是這部片抄<福爾摩斯2>有點太明顯了,劉青員那表情完全是小勞勃道尼的翻板,最後軍工廠爆炸那段也是從福2來的。但我不明白這段對劇情有啥意義,也沒死沒傷,還用慢動作放了一分多鍾,完全浪費時間。
我很懷疑這部戲應該是拍到一半改劇本,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前後不一的情況。如果不是,那就把編劇打個一百大板才說好了。
- 1樓. 統哥家航Z2014/02/23 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