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島戰記 之一
前言
大巴黎地區古來被稱為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聽起來和「台北國」有異取同工之妙,不過據說這是因為這一地區被幾條大河圍繞,古來被以為是個島嶼,因此得名。巴黎省是法蘭西島的一部分,而一般觀光用的巴黎市,又是巴黎省中的一小區而已。
很多人會說,巴黎是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去玩一趟的地方;去巴黎玩了十天之後我也開始講這種話。一個總結性的感想:當政府或有錢人蓋一些異想天開、華而不實的建築時,我們這些死老百姓應該要心存感激,因為只要這些建築保存超過三百年,我們的子孫就可以靠研究這些建築或是坐在裡頭當管理員維生,創造跨越時間的經濟效益。我想當年二戰時法國人投降是對的,幾年前我去慕尼黑或法蘭克福,看到那些在戰爭中損毀的古建築,因為沒有錢整修所以用圖畫壁紙代替浮雕,德國人多少應該覺得有點幹吧。
第一眼看到巴黎感覺到稍為失望,她並不像愛丁堡那樣爬滿火山的古建築,第一眼就令人震撼。但巴黎真正迷人之處卻在於無孔不入的古點,一整片保存完好的古建築,間雜著宮殿、教堂以及後來精心設計的博物館,使得整個城市沉澱在一種現代不會出現的不理性之中;和巴黎差不多時期的大城市,如倫敦、耶路撒冷、麥加、北京多少都受到戰爭的催殘,只有巴黎很幸運地保存了下來,走在巴黎路上,你會不時看到歐八桑提著水果走進一棟18XX年的公寓,或是發覺腳下的磚是路易XX踩過的,對我這種無可救藥的復古狂來說,巴黎美好的不是那些高貴的時尚,而是一種略帶粗糙的古典氣質。
我大概會為巴黎寫四到五篇遊記,前三篇寫一些大景點的心得,第四篇寫難得的古堡婚禮,第五篇寫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小地方。
羅浮宮
基本上,真正觀光用的巴黎市區不大,竊以為大概只有台北市一半左右。羅浮宮就座落於市區的中心,從十六世紀起成為法國的皇宮,法國大革命之後開放為博物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博物館。
羅浮宮本身的建築當然很可觀,其中也保存了曾經是宮殿的部分;不過就是因為太古典、面積太大、收藏品太多,逛起來反而有點困難,不及紐約、倫敦或DC的館好逛。主要是可供行走的空間實在太少,收藏品擺得也太密集了,例如雕像區,密密麻麻的雕像,反而會給人一種惡心的感覺。
基本上幾千件的展覽品要看是看不完的。博物館當然也很貼心地為像我這種觀光客準備了重點整理,在地圖上標出特別重要的展品,如蒙那麗莎的微笑和漢摩拉比法典等,基本上只要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就是了。
羅浮宮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是「盧本士室」,那是一間掛了二十四幅巨大油畫的巨大房間,是盧本士(Rubens)受瑪麗皇太后聘僱繪製的「瑪麗的一生」。之所以會注意盧本士是因為以前看亞森羅蘋時,羅蘋超愛偷他的畫的。盧本士是比利時人,十七世紀前期法蘭德斯畫派大師,也是當時歐洲最炙手可熱的宮廷畫家兼外交官,當時全歐州的皇室豪族都爭相向他求畫;他擅長宗教和神話畫,人物生動而誇張,用色大膽而瑰麗,使他的繪畫帶著神話般的華麗感。1622年,他受法國皇太后瑪麗聘請,為太后新建的盧森堡宮繪畫裝飾。
瑪麗皇太后是義大利托斯卡尼大公馬地奇家族的女兒,法王亨利四世的妻子,路易十三的老媽,1610年亨利遇刺後,瑪麗就成了法國的攝政王,當時她重金禮聘盧本斯繪製兩組套圖,一組是關於她自己的一生,另一組則是關於她亡夫亨利的一生,結果因為工程過於浩大,最終只完成了瑪麗的部分。二十四幅畫作包括了一幅瑪麗的畫像、兩幅她父母的畫像,以及二十一幅長寬約是三到五公尺的巨幅油畫,從瑪麗出生前畫到最後瑪麗升天。盧本士用了大量的神話人物歌頌瑪麗的一生,雖然就靈魂面來說是沒什麼,但技術面帶來的震撼卻是難以言諭的。盧本士室的另外一個附加價值是,這個展廳的人比較少,冷氣比較強,而且還有椅子。
羅浮宮還有一個小小有趣的地方,在它的西南翼有個小小的東亞館,收藏一些東亞、東南亞或太平洋的東西,以原住民藝術品為主。其中有一個是台灣的東西,各位入自詡為正港的台灣人,不妨先不要看介紹,看看是否能單憑直覺把這個羅浮宮中惟一一件台灣收藏品找出來。我可是一眼就看出來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