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東野圭吾—徬徨之刃 (未讀勿入)
我受命寫了這本書的導讀。編輯希望我可以「從法律角度提供讀者一些不同的觀點」,這要求老實說讓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以這個故事來說,硬要扯一些犯罪學、社會學或人權理論,大概只會引來反感,更何況這些東西我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最後也只能用通俗又含蓄的方法,大致上搔到癢處。
既然寫的是導讀,當然就不能暢所欲言。以下則是我以一個讀者身分,對這部作品的一些感想,總歸一句來說,這部作品應該是東野圭吾作品中比較差的一部。
我會不喜歡這部作品,並不是說我是法律工作者,所以要捍衛什麼法律的尊嚴。<徬徨之刃>這部小說承襲東野一貫的文風,筆法簡練、節奏明快、人物塑造立體,這些都很好。但是作者為了要突顯法律的矛盾,用了太多「匠氣」去描寫那個「仇恨」,結果使得小說失去了原本企圖的寫實風格,變成很扁平又不夠刺激的「你追我趕」而已。
舉例來說,有人說他看這本書前五頁就有了不祥的預感,我則是看了前五頁大概就知道作者要耍什麼把戲。作者用了一套十分制式的方式去描寫那個仇恨:年輕可愛聽話懂事的女兒+善良慈愛有正常工作的父親+沒有經濟壓力沒有生心理障礙的年輕人+性侵害致死。作者沒有把性侵害致死改成強盜致死,沒有把兩個青少年改成聾啞或智障的社會邊緣人,沒有把主角改成一個整天酗酒又會打女兒的人,沒有把女兒改成兒子,甚至沒有把女兒改成醜一點或肥一點。作者要創造的是一個最完美、可以承載最大容量仇恨的溫床,但就因為太完美,那仇恨反而就像白紙黑字的兩個大字而已,理性看得到,但情感上感覺不到。
另外一個會讓我覺得這本書匠氣太重的點,在於除了兩個犯人外,東野將這書中的主要人物都寫得太過善良,主角是那麼善良、同事是那麼善良、被脅迫的小朋友是那麼善良、在路上碰到的女人是那麼善良、甚至連警察也都善良得像一群羊咩咩一樣。我還很難想像在現實社會中、在那麼廣的圈子中,竟然會沒有存在一個比較暴力、比較邪惡一點的人;這使得那兩個犯人當然看起來就像一群綿羊中的大野狼,把石頭縫到他們肚子裡大概都不會有人覺得痛苦。
作者所企圖透過<徬徨之刃>所創造的,是一個超越法律的極惡,藉此展現執法者的猶豫與徬徨。但就是為了太過於急切地想強調那個惡,反而使得故事看起來只是個現代童話,沒有辦法讓人真的感受到主角心理的痛與恨。復仇v.法律這個議題並不新,也不會有答案,當作者沒有辦法將故事說得真正感人時,這篇作品的價值最多就僅止於「流暢、緊湊」而已;更何況這篇作品的推理部分又不是那麼強,結局那個設計也見得讓人多有震撼感,這使得這本書在我心中的評價打了幾折。
繞回故事裡要討論的東西。我個人倒沒有認為私人復仇而殺人是高度非難的東西,只是當主角完全不相信法律而逕自展開復仇,這會讓我覺是一種警訊,至少也等法律做出判決再說,主角卻願意以訛傳的消息而堅定地踏上不歸路,實在是法律與司法架構崩潰的前兆。再者,我個人因為不瞭解日本法律因此不願多做評論,但書中一段討論刑度的地方卻讓我覺得過於誇張,如果性侵害十三名少女的青少年真的只要被關三五年就可以被放出來,那我認為日本青少年犯罪後被直接殺掉的機率真的會很高。
最後,我在導讀中有提到一段,對於悲劇的發生,究竟誰要負責呢?主角要怪的只有兇手嗎?主角有沒有想過去怪一下前面十二位被性侵害的少女呢?或許,當第一位少女被性侵後,直接向警方報案、進行驗傷、採集物證、進行指認之後,就可以將犯人繩之以法,而就不會發生後面十二起悲劇呢?我實在想不透,在哪一個情況下,性侵害十二名智力正常的少女之後,仍然可以逍遙法外;若是因為是社會造成被害人要保持緘默,那是否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要分擔一些主角的恨呢?
以上是我個人意見,且請諸位參考,也祝各位新年愉快,順心如意。
- 8樓. Stella2020/03/14 22:51>主角有沒有想過去怪一下前面十二位被性侵害的少女呢?或許,當第一位少女被性侵後,直接向警方報案、進行驗傷、採集物證、進行指認之後,就可以將犯人繩之以法,而就不會發生後面十二起悲劇呢?
李先生,可能您沒有當過女人的經驗,也沒有任何實際接觸過性侵被害人的經驗,依據您的解釋,原來被性侵後舉證的責任在被害人身上,還要負責其他潛在被害人的安危,而不是性侵犯本人,也不是警方,也不是檢察官,這種言論剛好就是為何絕大多數的性侵被害人不願意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恰恰好就是你們這種自以為是的旁觀者說出來的言論導致這種譴責被害人的風氣。如果今天被性侵的是小女生小男生,你還會把舉證責任推到這些「智力正常」小孩身上嗎?還是純粹就是認為成年女性被性侵自己也有責任?這種無知的推論難道純粹是性別歧視?我還真的不願意這樣猜測,寧願認為你的言論只是出於無知而已。
原來抓犯人的責任在被害人肩上,那還要稅金養這些政府機構這些警察做什麼,無能至極又尸位素餐。能說出這種被害人責任論的作家也是沒啥水準的筆匠罷了,連菜市場賣菜的都比你還懂事。看到這種言論就覺得台灣的社會風氣還是跟印度那種國家沒兩樣,還好意思稱呼自己已開發。 - 7樓. Hermione Malfoy2017/10/28 21:16今天看完了這本書,其實在讀的過程中,我是非常希望長鋒繪摩找到快兒的,雖然結局不是我希望的那樣,同樣是殺了一個人,長鋒重樹為了復仇,那兩個少年只為了滿足私慾去傷害一個跟自己不相關的人,然而長鋒被判的罪行可能還多於少年,再者,只被關幾年就出來,運氣好的話在強暴好幾個少女也不會被發現
就算是不小心弄死了人,沒有主動去自首,沒有不被判刑的道理 - 6樓. Gray2013/02/23 11:17worst case to worst case
我倒覺得拿很有可能的worst case來探討worst case只是剛好而已
拿個average case出來當案例反而讓人懷疑有沒有受過邏輯訓練
話說此篇評論與該書導讀的角度還真有出入啊
我這篇單純是從故事創作的角度來看, 我個人並不甚喜歡那種形式上說著要探討社會議題, 但又以作者手法去操弄極端感情的故事.
如果作者一開始就表明這是一篇英雄主義故事, 像電影<即刻救援>那樣, 那我想對壞人我都沒意見, 把壞人寫成強獸人, 所以把牠們五馬分屍, 讀者都可以拍手叫好. 但若是要探討深一層的青少年犯罪和刑法問題, 我就不覺得這種極端的描寫妥當了.
李柏青 於 2013/03/14 13:44回覆 - 5樓. 跟陶2012/04/23 18:58小小感想
我倒覺得這種單純化的人物性格設定會更適合
因為在這本中篇規模的小說中
讓主題清楚明確點是好的
因為作者似乎也只想清楚的討論這個議題
如果加上了其他的面向
或許整個故事的議題又會變得太龐大
除非增加字數弄成類似模仿犯那樣的規模
不然好像會落入什麼都沾但都沾一點的感覺
我覺得人物設定還OK
問題可能在於怎麼更不俗套的說故事了
- 4樓. 路人2011/11/07 15:07背景為少年罪犯這點很重要
日本的少年法非常保障未成年的罪犯,這個,從九十年代末已經成為日本電影,小說的熱門話題. 近期的<<告白>>也是以此為題材的,所以,東野這書的內容,應該是頗為反映了少年犯罪後,受害家屬的無奈.日本的情況跟台灣不一樣. - 3樓. Taylor2010/04/05 20:59重案對決
謝謝您對上一則回應的補充
的確這方面日本和台灣社會都太落後
最近的電影-"重案對決"就是判決後的復仇
結局一樣讓人感到失望(不是指電影處理)
個人在監所服務過近2年...心得是-以德報怨,何以報直
尤其如果心愛的人如果是被部分原諒的假釋犯重傷害
自己該如何面對
如果社會要對犯殺人罪的人負責
那些奉公守法的人...社會要如何對待他們
當他們遭受傷害的時候再看到多數單位站出來替加害人求情時
在等待司法公平前這些受害者誰來關心
- 2樓. taylor2010/03/12 22:48這裡怪怪的
當第一位少女被性侵後,直接向警方報案、進行驗傷、採集物證、進行指認之後,就可以將犯人繩之以法,而就不會發生後面十二起悲劇呢?我實在想不透,在哪一個情況下,性侵害十二名智力正常的少女之後,仍然可以逍遙法外
前面都寫的很好,可是有時後性侵被害人的報案不比一般犯罪報案那麼容易
歷史案例也多的是連續性犯罪在多年後才偵破或成為懸案....
謝謝您的指教. 我這段可能表達得不好, 剛好之前也有人問, 因此我在這邊補充一下, 我寫這段時想的大概是下一段:
"我聽過很多日本女性在電車上受性騷擾, 但我卻沒有聽過美國女性在電車上被性騷擾的, 我去美國的時候問了幾位女生朋友: 如果你再地鐵上被摸的話, 妳會怎麼反應? 每個人都告訴我, 她們會喊出來, 會揍那個男的, 會馬上找警察. 相反過來, 我一個朋友也曾問了日本女生同樣的問題, 答案是: 她們不敢喊出來, 因為怕不好意思.
是什麼樣的社會, 什麼樣的教育, 什麼樣的文化, 使得明明是被害人卻不敢大聲控訴? 所謂"還給被害人一個正義", 並不是最後由法官敲鎚子說加害人有罪而已, 而是從被害人遭受侵害的那一刻起, 整個社會提供給被害人充足的支援, 讓被害人可以去伸張他的權利.這樣想想, 我們這社會真的做到了嗎? 多少人是看到性侵的新聞義憤填膺, 說那女孩好可憐, 但當知道身旁的人曾是性侵被害人, 又將她當成是怪物? 我們的教育又怎麼教導女性說你被性侵你就是"不潔"的? 這算是給被害人正義嗎? 因此我會認為, 當有十二個少女被性侵卻沒有人出來提出控訴時, 這才是我們要感到害怕和心寒和反省的地方. "
抓不到和不敢報案是兩回事, 我認為這還是傳統的性別歧視,受害人反而變成帶罪的人,古早時代台灣還多的是受害人必須嫁給性侵犯的案例. 這樣的社會環境,是我們需要檢討的.
李柏青 於 2010/03/13 00:48回覆 - 1樓. 0002009/07/23 19:36時空背景的考慮
我覺得作者會塑造這種形象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日本有幾個駭人聽聞的青少年犯真的就是那種背景。hi, 我當然承認現實世界中是有這麼邪惡的人, 我自己其實也有碰過, 不過放在小說中這樣的描寫方式, 一方面娛樂性不夠(娛樂性要夠就是要邪惡接受痛快制裁), 令一方面也不夠深刻, 畢竟恨是每個人都會恨的, 但除了恨以外不能再加入一些什麼東西, 感覺就有點單薄了.
一點意見, 僅供參考.
李柏青 於 2009/08/09 15:1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