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收錄了第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五篇決選入圍作品,分別是呂仁的<ETC殺人事件>、唐墨的<山婆假燒金>、餅乾怪獸的<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霞月的<推理遊戲>、以及張乃玓的<意外計畫>。最後首獎於2014年8月2日公佈,由餅乾怪獸的<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獲得。
如同我在先前關於徵文獎的文章中提到,這幾年華文推理創作越趨多元,入圍作品也反映了這樣的趨勢,每篇故事都呈現獨特的風情,這讓評審變得困難—因為無法遵守單一標準,但也變得有趣—因為可以讀到更多有趣的東西。
由於小弟今年擔任總決選評審,關於入圍五篇作品的意見,可見公開的總決選會議記錄http://blog.roodo.com/taiwanmystery/archives/29542789.html,不過我決定還是在部落格上再整理一下,可以提供更完整的看法。
由於五篇作品都已發表,因此以下的心得都會涉及謎底,請小心閱讀。同樣,以下意見都是我本人意見,不代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或是任何其他評審的看法。
呂仁 <ETC殺人事件>
我到評審結束後才知道這是呂仁的作品,有種「不出所料」的感覺。<ETC殺人事件>很明顯是推理小說創作老手的作品,文字、節奏、整體的謎題鋪陳、還有選用的梗,都可以看出錘煉的痕跡。這個作者並不是單純地、偶爾地寫推理小說,而是寫過、讀過不少推理作品,然後想在舊有框架下求突破。
<ETC殺人事件>用的是一個經典的推理小說梗:「交換殺人」,但同時也在既有架構下做了些創新,整個故事也就繞著這個核心鋪陳,如傳統「交換殺人」的架構般,主角設計好看似天衣無縫的犯罪計畫,然後在執行過程中開始發生意外,最後走到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
作者很縝密地鋪陳詭計,整體而言相當穩定也不失推理樂趣,但故事結尾處卻有些不足。包括我在內,所有評審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阿達到底是不是阿達?究竟最後主角的計畫失敗,是被人刻意造成,或是純粹意外?我個人最在意的一個點是:究竟阿達和主角鄰居吵架,是故意或是意外?如果是故意,那阿達怎麼會知道主角計畫要殺狗?如果是意外,在殺人前跟不相干的人吵架是不是太怪異了?
這樣的不足感可能是這篇作品的硬傷,畢竟前面有著理性的鋪陳,讀者多半還是想知道一個理性的答案。若是作者有意讓主角詭計因為意外失敗,那那種荒謬感可能要再加強,否則就真的只是一場失敗的犯罪。
唐墨 <山婆假燒金>
這是作者的系列作品,之前作者也以清藏律師&秀仁組合,寫成<相約洗手巾>來稿。這是一系列很特別的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1920-30年間的台南府城,偵探清藏律師是日本人,原先在日本是很有名的法醫,出家後來到台灣,擔任台南松本寺的住持,很受日本警察的敬重,遇到奇案都會來請教他;他的助手秀仁則是個推車賣雜貨的,鎮日穿縮於大街小巷探聽資訊。
這樣的時空背景相當獨特有趣,想想很多歐美經典作品包括昆恩、白羅的故事其實都發生在二、三十年代,我們很熟悉那個時候紐約、倫敦的探案,卻沒想過同時間的台灣若有命案發生應該是什麼樣子。
作者選擇這樣的背景相當了不起,在考據上看得出來也下了相當的苦工,不過就歷史書寫上,我覺得還有所不足,做個簡單的比較,我讀吳濁流、李喬的作品,可以感覺到那個年代的台灣,但是讀<山婆假燒金>,卻只能「看到」、感覺不到歷史,尤其故事以第一人稱書寫,卻無法抓住那時代的語言,這在歷史小說中相當可惜 (例如秀仁寫瑪蘭「她的膚色與我們一般白,但是她的五官精緻深邃,看上去便知道是高砂族的」,這頗為奇怪。)
將這個問題和推理的部分結合在一起看,我會覺得,一堆漢人,為了一個原住民女人,殺掉另一個漢人還吃了他,在那時空背景下實在太不合理,故事中我實在感覺不出死者是如何罪孽深重,鄉民要這樣枕其骨食其肉。若是反過來,鄉民受劉屠戶恐嚇,將他的原住民妻子殺了分屍吃掉,搞不好比較合理,漢人殺原住民來吃有其歷史,這樣的佈置也更增加故事衝突。
餅乾怪獸 /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這是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故事。一個即將被黑洞吞噬的太空殖民站,上頭的居民無一得倖免,但那時代有因應這種狀況的特殊保險,所有居民將可以在半年後,帶著原本的記憶、在宇宙的另機角無條件復活。在最後這段無意義的時間內,發生謀殺案,應該要怎麼偵查、怎麼論斷呢?
無論是科幻背景設定、飄逸的文字、神來一筆的情節,都顯示出作者才華洋溢的一面。整篇故事很短卻很豐富,借著「世界末日的謀殺」這個有點自我矛盾的情節,傳達許多哲學、宗教、時空的想法,這是我在讀這篇作品中相當激賞的。
推理部分,部份評審認為這篇作品推理含量不足。我個人固然同意推理線其實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強化,例如讓主角與藥頭的關係串聯更強一點,或許可以加強故事完整性。不過整體來說,這篇故事的謎題雖簡單,但卻不失豐富,故事的核心謎題—誰是兇手,固然略嫌單薄,但作者另佈下的副線,包括「誰無法復活」以及「主角和藥頭的關係」等等,都別有一番趣味。作者能很順暢地在這些謎題埋在故事線中,使人在跟隨故事流轉之際,又感覺到解謎的快感,這是很精彩的表現。
霞月 / <推理遊戲>
兩人敘事的安樂椅神探故事,敘述在美國機場等候轉機的偵探,遇上一位台灣女性,為了殺時間,這位女性提議玩個推理遊戲,由她敘說一個可能的犯罪,看看偵探是否能推理出真相。
由於採取這種獨幕劇形式,整個故事可以完全聚焦在謎題上,這對某些推理謎來說比較輕鬆,不受故事影響,可以好好地享受解謎的樂趣。不過即便單以謎題觀之,這篇作品也不盡成功,最大的問題在於,毒殺案件中,敘事者沒有交待毒藥的名稱,最不可思議的是,偵探竟然也沒問。蓋槍殺案一定要追查槍彈來源、自殺案一定要查遺書筆跡、毒殺案一定查毒藥類型,這是行規,不可以隨便略過的。
部份評審認為這種兩人說故事的模式缺少劇情、很乾,我認為這是作者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其實三萬字寫兩個人可以寫得很深入,即使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場景,也可以表現得很精彩。可惜的是,<推理遊戲>的作者似乎沒有企圖就兩個人物多加刻畫,也沒有打算讓人物與謎題有更多串聯,使得兩個角色變成純粹交待謎題與推理的載具,有點可惜。
作者或許可以參考日劇《古畑任三郎》中,由鈴木保奈美主演的那一集,同樣是兩人敘事的解謎,但兩個角色之迷人程度,甚至超過其謎題,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集。
張乃玓的<意外計畫>
一篇穩定的本格作品,一件當成意外結案的火災,在偵探的追查下揭露真相。文字流暢,故事設定完整,推理程序也很仔細,堪稱四平八穩。
不過在四平八穩的架構下,謎題並不特殊,無論是懸疑性或意外性都不夠。作者用了一個我認為很不恰當的敘事方法: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錯敘事。這種視角跳躍一則會造成讀者混淆(到底我在聽誰說故事?到底誰知道線索?),在這篇故事中,更大的問題是,這樣的敘事,幾乎是一開始就知道誰是兇手,這讓本格推理的故事的魅力大打折扣了。
另外,故事中使用的是「機關詭計」,涉及比較複雜的空間擺放,或許可以考慮製作平面或3D示意圖,這不僅是提供公平性,有些讀者看到漂亮的房間示意圖會很興奮,像我就是。
1樓. 郢漩2014/08/05 14:54我個人認為,阿達與鄰居吵架是意外。
吵完他到楊梅想找妻子卻撞見寇A送她回家,於是衝動之下殺了妻子。因為是意外下手,所以不會有在殺人前還故意跟人吵架的疑慮。
事後,他當然恨不得把這切都推給寇A(時間上可以),但是照表面計畫他還是得幫忙棄屍。到了隔天發現是狗屍時,覺得這一切可以為他所利用,所以就認了殺狗的罪。
只是剛好所有事情都對阿達有利罷了,他不需要很精明的計畫,只要反應就好。確實這樣解釋比較合理, 但就我感想的, 這樣故事的荒謬性應該再加強一點. 李柏青 於 2014/08/06 22:47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