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鮮日本》總編輯 野島剛】

作為特派員外駐在台灣時,時常聽到台灣人說:「日本曾兩次捨棄了台灣。第一次在1945年、而第二次則是在1972年。」
1972年,日本政府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邦交,並與曾是友邦的台灣中華民國斷交。就台灣的角度來看,要說日本捨棄了台灣而選擇大陸,確實也是無可反駁的事實。
然而,在當時的日本政界裡,認為「確有必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交、但無必要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政治家,實際上並不在少數,當時的岸信介前首相、以及期後任的佐藤榮作前首相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但在另一方面,面對著當時蔣介石「漢賊不兩立」的政策原則,日本似乎也只剩下二者擇一這個唯一的選項。若當時蔣介石願意妥協、並提出「即使日本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交,也不希望因此斷交」的說法,相信日本政府的應對也會隨之改變才對。至少,在1972年一片的輿論聲浪中,田中首相與大平外相便不至於在倉促之間、做出訪問中國大陸並締結國交的決定。
當時,台灣基於「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以悍然地態度退出聯合國、藉以表達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抗議。對於這個決策,至今台灣依舊有著不少批判的聲音,也有許多人提出「如果那時候…」這般地如果論。然而,歷史以成定局、毫無轉圜餘地、更無法如錄影帶一般倒帶重來。
雖說如此,在兩國斷交之後,日本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對台灣的關注,而台灣也因為國際情勢的險惡,因此沒有餘力徹底切斷兩國的關係。結果,台日關係不僅沒有如想像中惡化,反倒建立起以經濟為中心的嶄新羈絆。當時,中國大陸仍未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因此日本企業便順勢改為進駐台灣。而對台灣當局而言,為了維持經濟持續地成長,日本的資金與技術更是不可或缺。
隨著時間流逝,台灣逐漸民主化,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告終,在2000年實現了政權交替。日本與台灣的社會形態都有了極大的變化,但對彼此的好感度卻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據2011年台灣的調查顯示,有74%的人「對日本感到親近」。同樣地,在日本交流協會所做的民調中顯示,「對台灣感到熟悉」的日本人也高達67%。
日本與台灣之間,雖無邦交卻有感情的羈絆。日本與中國之間,雖有邦交卻無感情基礎。 究竟為何會變得如此?懷抱著這樣的疑問,在一次回首過去40年間,也許,對日本人而言,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台灣」這個親密的存在,更應該值得深深思索一番。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