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兩岸核電發展殊途殊歸與碳中和
2021/02/07 18:16
瀏覽823
迴響0
推薦24
引用0

兩岸核電發展殊途殊歸與碳中和

 一、中國大陸核能發電最新狀況 

   依據中核智庫報導,2021年1月30日,福建省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式進入商業運轉,此中國大陸具完整知識產權的華隆一號第三代核電機組讓中國大陸的核電進入一新的里程碑。中國大陸目前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數量已達到49台,總裝機容量達5105.816萬千瓦,僅次於美國94台的9655.3萬千瓦和法國的56台6137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還有14台、總裝機容量1432.358萬千瓦,高於在建核電機組6台、總裝機容量為419.4萬千瓦的印度,位居世界首位。

   中國大陸的核電機組分佈在21個核電站,其中石島灣核電站、霞浦核電站、漳州核電站、惠州核電站、三澳核電站等5個核電站為新建的核電站,尚沒有在運轉發電的機組。中國大陸的核電站分佈在東部沿海8個省份,分別是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數據,2020年運轉中的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3662.43億度,佔全中國累計發電量的4.94%。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於減少燃燒標準煤1.05億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74億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89.03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77.51萬噸。2020年中國核電發電量超過法國的3350億度,達到世界第二位。由於法國及歐洲大陸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法國下調電力結構中核電佔比等,以及中國今年將新增350-470萬千瓦的核電容量,預計在今年及未來幾年中國核電發電量都將持續位居世界第二位。 

二、碳中和概念的發展將使核電價值增強 

    所謂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你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要通過某些方式來消除這些“碳”量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自身“零排放”。近年來,碳中和的觀念不斷走入人們的生活,從開始的個人逐漸蔓延到國家、社會。未來國際貿易與碳中和息息相關,台灣若不重視溫室氣體的抑減一定會遭致貿易制裁。

    就製造業而言,碳中和是一定要考慮的,台灣首屈一指的台積電就已經朝向碳中和方向努力。在經濟社會逐漸穩定的基礎上,對於環境的要求和減碳的需求只會增不會減,碳中和的壓力會逐步落到許多出口企業上。近期,各國能源重點行業紛紛亮出減碳計劃表,包括碳峰值到達時間,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再提前多少年。核能發電一向被視作未來“碳中和”的有力項目之一,對於裝機容量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每年一輛重型卡車大小的鈾燃料即可。而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則需要300萬噸煤炭,每天需要100節火車皮運輸。在核電穩定運行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污染物,沒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裝機容量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50萬噸,二氧化硫6.7萬噸,氮氧化物4.2萬噸,環保效益相當於種植了2萬公頃森林。

   在2015年的巴黎溫室氣體抑減協定中,設定了本世紀後半葉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2020年初,歐盟又率先立法確定了2050年實現地區“碳中和”的總體目標。這些目標對發展中的中國十分困難,但中國的水利資源豐富,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均名列世界前茅,且國土面積大上有發展空間,加上大力發展核電,所以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減碳政策,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反觀台灣,土地面積狹小,太陽能機風力拓展空間有限,水力發電已飽和,而政府又要廢核,對於碳中和更是遙不可期。 

三、台灣廢核的誤入歧途     

    台灣能源均靠進口非常不穩定卻要廢核,造成電費上漲、空氣污染及缺電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無法抑減二氧化碳達到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出口企業將受到制裁影響。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又有豐富的天然氣及石油資源,但美國的核電廠幾乎每座都在延役,甚至延役兩次可運轉80年,台灣政府官員多是學法律的,對於理工知識較貧乏,更不用說對核電技術細節的無知。馬英九任內本來核四廠本來是可以完工的,但被林義雄假自殺一嚇就封存核四,造成後患無窮的紛爭及浪費大量公帑。蔡政府以非核家園為職志,即使以核養綠公投通過仍不改其口,仍堅持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廢核終將讓台灣付出慘痛代價,空氣污染、缺電、漲電價及碳中和貿易制裁將導致經濟蕭條。

     反核團體已炒作核能議題二十多年,這段期間核電科技已從第二代核電廠進入到第四代核電廠,安全性大幅提高且核廢料減少,但反核者仍用斷層、地震等來控訴核電不安全,日本發生福島事故後還重啟九座核電機組及十幾座排隊審查,台灣人有比日本人聰明嗎?我們看一下日本狀況,日本四國電力公司伊方核電廠北方約 8 公里處,有日本最大規模的活斷層「中央構造線斷層帶」,經審查安全仍然啟動。大飯店廠也是在斷層上經評估安全後啟動。日本處於四個地球板塊擠壓而台灣只有二個板塊擠壓,日本地震頻度是台灣二倍,為何日本還要發展核電?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國家生存,日本與台灣同樣無自產能源,大量工業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若無核電抑減根本無法符合巴黎協定減碳公約,日本也大力發展風電及太陽能,結果發現產量太小根本塞不了牙縫,日本最近也拆除了一座離岸風電機,因為無風且維修成本高不符效益。

   懂核電專家不敢講真話不懂核電者大放厥詞,懂核電的台電專家及原能會官員為保其官位要看主子臉色行事,不敢講真話。而政論節目中的名嘴、民代及假專家卻亂說一通,讓人民不知要相信誰?其實撇開政治意識形態,核電廢料問題根本不是問題,試想全世界有31個國家用核電,451座核能機組運轉中,人家沒廢料嗎?光是對岸中國大陸就有49座核電機組在運轉另有14座興建中,最終要興建一百多座,為什麼人家不炒作此議題?核廢料處理分為低階級高階二種,所謂低階就是核電廠運轉維護中產生的消耗性的污染廢棄物,這類廢棄物可藉焚化及減容固化處理暫存入具良好屏蔽之倉庫,最後再移入所謂的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由於醫院的核子醫學及工業上放射性廢料也須處理,所以是國家統一處理。台灣的「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於95年5月24日公布施行,經濟部已於95年8月成立選址小組,並指定台電公司為選址作業者。100年3月29日遴選建議台東縣達仁鄉及金門縣烏坵鄉為建議候選場址,然政府無能地方性公投未能執行,須效法韓國慶洲模式或修訂執行細節以便儘快解決。另一種廢料其實就是用過的鈾燃料、稱為高階廢料,國際上處置有二種方法,一是可暫存乾式貯存場待日後統一處理如美國作法,或送用過燃料再處理廠提出有用物質如日本做法,最終處置掩埋也有國際案例可循,另外,中國大陸已發展成功啟明星三號廢料融熔反應爐可安全處理高階放射性廢棄物。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