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印尼蘇北華族文化五十年/ 鄭原心
2008/08/07 00:04
瀏覽1,95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日本投降不久,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也接著宣告獨立了。在和平的氣氛裡,全體印尼人民包括華人,開始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日本南侵時,紛紛關閉的華校,這時好像雨後春筍,又紛紛重新開辦起來。蘇北省也一樣,各大小城市和村鎮的華校又恢復了教學,而且還增加了不少新的華校。
  從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蘇北省華族同胞的團結性還保持得很好。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新和舊的思想很快傳到印尼,也流進蘇北省並感染了華族同胞的思想,造成華族同胞在思想上開始了分歧;一方面是擁護新的,另一方面是擁護舊的,雙方互相敵對,互相攻擊,連華社、華校、華報都有新舊的區分了。那個時候,兩方華族同胞的「鬥爭」,主要利用報刊在文筆上交鋒。新派華報有《蘇門答臘民報》、《民主日報》和《華僑日報》,舊派華報有《蘇島時報》、《新中華報》和《興中日報》也是三家。兩派報刊每天都在筆戰,所以這段時期的蘇北華族文學,可說是「筆戰文學」。那時各華報都有文藝副刊、青年園地之類的版位供人寫稿,也引起不少學生和青年人的寫作興趣,不過這群後起之秀那時的作品,多類還處在「習作」的階段。在那時比較上水準的寫作者,大多數是教師和報界中人。
  就是在這個時期,許多愛好寫作的青年,紛紛組織文學小組,各自油印小冊子分發,其中有《椰風》油印期刊,是由阮若辛、李修若、鍾勇發(後來出任《蘇門答臘民報》編輯)、霍警球和筆者,聯合華中同學所印行,曾經印行了好幾期。
  一九四九年間,《蘇門答臘民報》文藝副刊主編馮莫達(駱起東,《翡翠帶上》作者)曾經在棉蘭佬多摩街《學藝社》主持一次「文藝坐談會」,當時參加聽講的有飄紅、林戈、溫棉祥、劉順昌、和筆者等幾位寫作者。也是在一九四九年,一群愛好文學的青年組織了《海風劇藝社》,並且由筆者負責該社「文藝學習小組」的工作。不久「學習小組」成員增加了,改由沙里洪負責,以後發展相當迅速,這支「學習小組」後來便成了《印華文學社》的支柱。
  一九五零年棉蘭華人開辦了《華僑文化服務社》,該社直接從香港輸入各種華文書報刊物,滿足了棉蘭華人,尤其是青年和學生的求知慾。就在那一年,棉蘭華僑中學校長朱志輝、民主日報編輯陳文營和海風劇藝社社長(筆者),聯合發起編纂《蘇島文叢》的〈激動的心情〉,編好後由〈華僑文化服務社〉出資在香港印刷。書印好運抵棉蘭便被搶購一空。這書可以說是戰後蘇北省第一本華文作品選集。
  《蘇島文叢》收集了六篇短篇小說、一篇文藝漫談、十二篇散文及小品、九篇詩歌、印尼翻譯小說和戲劇各一篇。作者有鄭原心、電子、谷人、海燕、鍾勇發、季藺、白帆、小英、斐、略聞、文章、蓮、高原、紅影、飄紅、若辛、甄馮張、史略、子孺、子曦、海辰和陳良(印尼小說『激動的心情』的翻譯者)。這些文友就是五十年代前後的一部份華文寫作者。
  一九五零年以後,蘇北省華文寫作者人數已不斷在增加。沙里洪領導的「學習小組」成員也越來越多,遂於一九五七年四月七日假座哇喜鄰路福州會館成立了《蘇北印華文學社》,隔年在棉蘭「國大」戲院,召開華文寫作者聯歡大會,參加大會人數上百人,形成了當時較為正式,而且擁有堅強寫作者的文學團體。
  《蘇北印華文學社》成立後,便在《蘇門答臘民報》出版《印華文學》雙周刊。由於稿件踴擠,接著又在《華僑日報》出版同樣的雙周刊。
  《印華文學》期刊是由《印華文學社》社長沙里洪主編,每周在上述兩家華報輪流發刊一次。在《印華文學》期刊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翻釋為主,內容富有知識性、建設性、趣味性和居留地的特色,很受當時讀者的歡迎。
  從一九五八至一九六零年,《印華文學社》出版了如下三本文集:
  一、「印華文學選」一九五八年一月五日出版。
  二、「印華創作選」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五日出版。
  三、「遮陽眼鏡」一九六零年七月出版。
  也是在這期間,礁石寫了「印度尼西亞新文學運動」、沙里洪寫了「巴厘風光」、「千島之國采風錄」、瑩石(鄭原心)寫了「藍色的多巴湖詩集」、駱起東(馮莫達)寫了「翡翠帶上」。以及沙里洪和筆者編纂的「印尼翻譯小說選」。
  《蘇北印華文學社》出版的三本文集,共收集了短篇小說二十二篇、散文、雜文三十三篇、詩歌二十九篇、童話及民間傳說各一篇、翻譯小說及詩歌數篇。三本文集的寫作者有:沙里洪、著夫、江東客、陳楚夫、宇野、李藺、紅嬰、蘇藝(沙里洪)、子嬰、犁青、邵彥、甄馮張、夏鴻、秀農、占乎、梅玲子、海浪、云合子、百祥、黑梅子、萍君、鄭原心、怍潛、左羽、欽子、方來、羅小萍、綠綺、何青、潘瑛、許多、醒中、秀軍、蘇文益、方步樵、念奴嬌、秋澗、陳金坡、紅麻、紅嘯、吳評、廖苾梅、平鳴、石昂天、蒼吾、洛夫、候元水、順登、孤云、周彥、虹、騎兵、浪塵子、李虎、略聞、望野、林下人、夏黎、春明、梅疾、青天、礁石(鄭原心)、秀梅、河中、葉相玉、園春、白天、江燕、小白鴿、阿宣、守誠。上列文友就是六十年代前華文寫者的一部份。
  自從一九六九年一月一日「小商條律(法令)」實施後,印尼的華人遭到嚴重的打擊,上百萬的華人,因此失去謀生的機會,而陷入「坐斃天明」的困境。從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一年有數十萬華人被迫離開印尼,還有更多沒離開的華人,就只好過著垂死掙扎的痛苦日子。
  從那時起,印尼華人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呈現衰退的現象。《印華文學社》也因社員一個又一個離開棉蘭,而漸漸沒有了活動。
  及至一九六六年「新秩序」掌權後,一連串的不平等條律隨之而出,結果華人社團解散、華人學校關閉、華文報停刊、外國華文書被禁入口……全印尼只存一家由軍人管理的《印度尼西亞日報》(華文報)出版。自從棉蘭六家華文報,《蘇島時報》、《新中華報》、《興中日報》、《蘇門答臘民報》、《民主日報》和《華僑日報》先後被令停刊,繼續改由印尼籍華人主辦,並以印尼語言命名的華文報,如先有《互助合作日報》,繼有《武裝日報》後有《革命日報》及《火炬報》、《印度尼西亞日報》(蘇島版),可是這些華文報出版的壽命都不長,只有在雅加達出版的《印度尼西亞日報》,至今出版了卅多年。這家日報銷售全印尼,是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九九年內印尼僅有的華文報。該報也設有文藝副刊專頁,華族文化就在這麼狹小的地盤上掙扎生存和發展。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蘇哈多的新秩序政權被改革浪朝推翻後,古斯杜第四任總統取消了一些排華的條律,華文不再被禁,華人可以自由學習華文,可以辦華文報,被解散的華人宗親會,同鄉會等,也獲得恢復活動。印尼華裔總會和印尼百家姓總會,取代了過去的華僑總會。
  在蘇北棉蘭,一九九九年誕生了華文報「印廣日報」,二○○二年二月又出了「華商報」。華文雜誌「拓荒」於一九九九年出版,「南風」季刊於二○○二年創刊。蘇北文友在二○○二年,合作出版了「蘇北印華詩集」。吳奕光著「小人物小故事」「常回家看看」及「胡言亂語」、鄭金華著「金梅子短篇集」、曉星著「星光燦爛」、莫明妙著「妙談人生」及「莫明妙極短篇」,凡夫等人編「天涯情懷」。還有「印華辭典」的編纂人陳明楓,是前棉蘭「民主日報」編輯。
  二○○一年世界日報選印華作家創作選:被選出蘇北的作家計有金梅子、雨村、北雁、曉星、戈嬰、鄭原心、江恭忱、凡夫。
  蘇北省華文寫作者,有數位在外地(香港、雅加達等地)從事其文化事業,他們是:沙里洪(李靖、蘇藝、李楊)從七十年至八十年代,在雅加達「印度尼西亞日報」寫了很多篇作品,有關草藥認識的著作。現在主編泗水「千島日報」的「赤道線」文藝專頁、「印華文苑」季刊的編輯,最近又在棉蘭「華商報」主編「印華文學」月刊,又將主編「現代醫藥雜誌」。
  秋澗(劉齊昆)回中國後,一九七六年在香港「快報」撰寫「四人幫野史」寫「李宗仁投共記」連載故事,一九八九年著「文革大笑話」及「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又著「毛澤東詩詞演義」、一九九零年著「毛澤東詩詞全集」、一九九二年著「毛澤東兵法」、「三國陰謀詭計」、「二十一紀曹操」、「大智諸葛亮」、「關公義勇錄」、「三國孫子兵法」、「斷雁叫西風」等。
  李發均等人合編「向光明」雜誌。林學華擔任作協副主席。雨村(鍾一民)擔任作協秘書,主編「印尼與東協」文藝副刊,其作品多發表在世界日報和印東。「印華文友」編委鄭春盛、白羽、 金梅子等都是蘇北人。二○○二年雅加達舉辦游記徵文比賽,冠軍白羽、亞軍曉星、入選作品戈嬰、胡兒、小苗、司馬俊達等也都是蘇北人。
  到目前為止,蘇北省華人寫作者共有八十多人。都是五六十歲以上,有的已近八十高齡的寫作者。
  「印廣日報」的「文苑」、「老園丁」和「華商報」的「文友之家」、「文友天地」和最近復刊由沙里洪主編的「印華文學」等專頁,都是供給蘇北華人寫者。揮毫文思的場地。許多華文寫作者雖然年事已高,但寫作熱情並未消減,而且還能貢獻出許多有水準的佳作,堪稱老當益壯,值得表揚。不過大家可不要忘了,盡快栽培年青一代的華文寫作人才,這是所有關心華族文化人士,共同的重要任務!
  蘇北寫作者的人數越增加,許多停筆者重新開始參加隊伍,讓開拓的文化園地更加蔓延蓬勃。
  印廣日報增加青春園地,許多青年學生紛紛寫作,希望日後能夠承繼發揚華夏文化。
  印廣詩苑雙周刊,也應時刊出專供詩人發表新詩與古詩,寫詩者相當踴躍。
  南風文學社,除出版文學刊物外,由鍾俊儀為首,經常舉行文學講座會,指導愛好寫作者提高素質水準。
  二○○五年蘇北文友合集出版由熱心的僑賢資助。收集蘇北在各報刊發表的優秀作品,作為紀念。
  二○○六年出版第二冊及第三冊蘇北文集,編輯工作,由葉選雄為主編,金梅子、戈嬰、西河子、曉星、鄭原心為編委。
  在出版專集有:
  黃金的日裡(二○○五鄭原心)、多巴湖畔(二○○六鄭原心)、最後一班夜車(白羽)、陳立輝文集(二○○五陳立輝)、謝潛芳詩集(二○○四謝潛芳)、父親的背影(二○○五凡夫)、愛情面面觀(鍾勇發)、花草、二○○六蔡耀金、貫穿靈異世界奧秘(二○○五馮晶晶)、回味集(二○○六章伯水)、詩愁之路(鍾俊儀、江恭忱)、小魯文集(小魯)。
  椰城作協決定將於早年十二月份在棉蘭舉辦新書發佈會,由棉蘭作協分會負責人林學華、孫國靜及椰城許鴻剛等壽備預程,承蒙棉蘭僑賢大力贊助,旅游多巴湖,卡羅高原、棉蘭等一切經費開支。
  同時也將推出棉書展共三十九冊,為全印尼最多的一次盛事。
  書展計有:一、日里河畔(華君),二、有話直說(張少艷),三、曉星極短篇(曉星),四、花兒可會再醒來(曉星),五、翠園春曉(曉星),六、活水游魚(小漁夫),七、花草(蔡耀金),八、白雲深處(吳奕光),九、國靜文集(孫國靜),十、憂遁草話愛心(孫國靜),十一、第六胎女嬰(金梅子),十二、拓荒(胡兒主編),十三、多巴湖畔(鄭原心),十四、黃金日里河(鄭原心),十五、海風詩集(鄭原心),十六、天涯客文集(張國峰),十七、偉大的母愛(青松),十八、蘇北文友(葉選雄),十九、同在這棵芒果樹下(戈嬰),二十、猜謎解讀(唐禮輝),二十一、旅粵知音集(許箐栽),二十二、蘇北詩集(合集),二十三、激情年代(五十年代作者),二十四、謝潛芳詩集(謝潛芳),二十五、回味集(章伯水),二十六、曉林望村詩文集(曉林望),二十七、夕陽紅(老阿嬤),二十八、貫穿靈異世界奧秘(馮晶晶),二十九、茶的短篇(莎萍)三十、最後一班夜車(白羽),三十一、晨間一瞬雨(雯飛、松華),三十二、春天的濤聲(八位文友合集『合集本』),三十三、鄭和下西洋(石秀),三十四、千紙鴿(印尼文版),三十五、前程萬里(雙語版『葉影』),三十六、亞細安得獎文集(合集),三十七、竹帘(印尼文版「心躍」),三十八、鎏金季節(二「香港東瑞」),三十九、陳立輝文集(陳立輝),四十、詩愁之路(鍾俊儀、江恭忱)、父親的背影(凡夫),四十一、愛情的面面觀(鍾勇發)。
  十一月卅一日椰城文友抵達棉蘭浮羅岭機場,直接分幾輛旅行車赴不拉八鎮,第二天早上,搭船暢遊多巴湖。
  當晚在NIAJA旅店開研討會,由東瑞、林煥彰、林萬里、寒川、朵拉、思維發表有關文學研討問題,十點半結束。
  第三天回棉蘭休息。
  十二月三日(星期日)早上九點半,假座於棉蘭友聯大廈皇朝大酒樓的新書發佈會在莊嚴的印尼國歌聲中開幕了。
  來自中港台星馬泰各國及印尼各地文友共五百餘人參加盛會。
  會中籌委會主席林學華致開幕辭後,接下來上台祝賀演講者:
  印華作協主席袁霓女士、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參賽秘書慕享宏女士、印中經濟社會與文化合作協會蘇北省分會主席蘇用發先生、蘇北印華總會主席黃印華醫生、蘇北百姓姓協會主席莊欽華先生、印華作協名譽主席李順南先生陸續上台講話,給予諸多鼓勵,使印尼文學更加推動走向更高的發展境地。
  新書寫作者,全體登台及交換禮物,拍照留念。
  在餘興節目後,開始文學座談會,由馬來西亞代表小黑、香港代表東瑞、台灣代表林煥彰、棉蘭代表林學華等諸位發表對文學的見解。諸多勉強,使作者增益不少。
  在鼓掌聲中勝利地圓滿結束,實為值得懷念的蘇北華族文化史上的重要記事。
  這篇文字,雖以「蘇北華族文化五十年」為題,但因只憑筆者所知所聞寫出,所以還不能道出蘇北華族文化五十年的更完整的實況。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