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玉儀。<一抹憂鬱的魂魄:《純真年代》文學意象與視覺藝術的再現>。第十六屆全國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文學與視覺藝術。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國立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會議地點:宜蘭市國立宜蘭大學人文暨管理學院。會議日期: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一抹憂鬱的魂魄:
《純真年代》文學意象與視覺藝術的再現
中文摘要
美國小說家伊迪詩•華顿(Edith Wharton)的小說以細膩的心理刻劃及精緻語言著稱,其中又以《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為其最知名的作品,使得華頓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獎的女作家。一九九三年美國導演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將該小說改編成電影。這部以紐約貴族世家為主題的小說,藉由電影的翻拍,再度引起學界探討華頓小說的風潮,相關的論述雖不少,但對於小說與電影跨領域的分析研究,卻乏人問津。本論文擬以史科西斯改編的電影為探討的主軸,並輔以華顿《純真年代》小說為第二文本,再加上法國理論家克利思蒂娃探討「憂鬱」之精神分析理論,來檢視華頓的小說及改編電影中所呈現十九世紀末舊紐約上流社會繁文縟節的傳統風俗如何箝制當時人們對於婚姻及愛情的觀念,並分析劇中主角紐藍 (Newland) 在拜金的社會中如何被物化及排斥,而陷入愛情與婚姻兩難的憂鬱處境。
本文擬藉由精神分析中「憂鬱」的脈絡,探究作者與導演分別以不同的意識型態,塑造人物不同的精神特質與文化主體的關聯。史科西斯《純真年代》的「序幕花景」、「歌劇浮士德」、「畫作」、「結婚照」、「惜別晚宴」、「紐波港口」等充滿文學意象的場景,解析紐藍、艾倫、與玫三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憂鬱戀情,並藉此對比華頓在小說中如何透過紐藍的觀點來解構內在壓抑的情慾世界、婚姻交易、主體建構等主題。紐藍窮其一生無法跟摯愛艾倫相守,因而鬱鬱寡歡,實源自紐約上流社會中相互矛盾的文化主體:一種父系社會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與母系體系的符號界的衝突。克里斯德瓦所探討的「憂鬱」議題,以前伊底帕斯時期為源頭,該時期與主體形成所須經歷的分裂、排拒、恐懼等情緒息息相關,徘徊於「象徵界」與「符號界」的中介地帶,常與陰性語言和「母親-客體」相連。「憂鬱」起源於原初自戀,透過壓抑、否認、排斥等過程,瓦解主體的語言邏輯,陷入那無法被「象徵界」所辨識的流動空間中,而無法回返至正常社會。探討這種內在需求與外在要求相互牴觸的精神分裂式語言與影像,是本研究的軸心。
關鍵字:憂鬱、母親-客體、象徵界、符號界、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