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愛德華四世
2006/11/16 23:32
瀏覽4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愛德華四世
Edward IV



(1442.4.28,法國 盧昂∼1483.4.9,英格蘭 威斯敏斯特)
亦稱馬奇伯爵(Earl of March,迄至1459年)。




  英格蘭國王(1461∼1470.10;1471.4∼1483年在位)。他在約克派與蘭開斯特派之間的衝突(即知名的薔薇戰爭)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愛德華是約克公爵理查與威斯特摩蘭伯爵內維爾(Ralph Neville, earl of Westmorland)之女西絲莉(Cicely)所生之子,也是存活的手足中年紀最長的。理查是14世紀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個兒子的直系後裔,曾於1450年代領軍反叛亨利六世(Henry VI);1460年理查的支持者公開宣稱理查為亨利的繼位者。當理查於同年12月遭殺害後,愛德華在威爾斯召集軍隊,打敗了亨利的支持者(統稱為蘭開斯特派,因為亨利是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後裔)。1461年6月28日愛德華在倫敦加冕為愛德華四世。



  愛德華與瓦立克的鬥爭



  繼位後的愛德華看來前途堪慮,似乎只對搏鬥、飲酒、女人和盛大華麗的場面有興趣,朝政主要仰賴表兄瓦立克伯爵(earl of Warwick)理查•內維爾治理;在愛德華統治初期,內維爾是英格蘭最有權勢的人物。瓦立克於1462∼1464年間在英格蘭最北端大破蘭開斯特叛軍,並主導英格蘭的外交事務。但愛德華憑著俊美魅力交到許多朋友(特別是在倫敦),並決心維護他的自主權。1464年5月1日,他偷偷和一名無顯赫背景的年輕寡婦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結婚,此舉觸怒了瓦立克和其他約克派貴族,因為他們正打算讓愛德華娶一位法國公主。愛德華對伍德維爾的5個兄弟、7個姐妹及與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大施恩惠,開始建立對抗內維爾家族的權貴集團。內維爾在朝廷逐漸失去影響力,而在內維爾和法國談判聯盟之際,愛德華表示他已和法國的敵人勃艮地(Burgundy)建立聯盟(1467),將內維爾羞辱一番。1468年7月,愛德華把妹妹瑪格麗特嫁給勃艮地公爵「大膽的」查理,這對姻親兄弟便開始籌畫合作攻打法國的事宜。



  瓦立克在法王路易十一世慫恿下進行反抗,1469年7月擄獲愛德華並加以囚禁。但現在愛德華的支持者眾(特別是在倫敦),使他不敢將愛德華長期監禁。愛德華在10月重獲自由;瓦立克逃往法國,和蘭開斯特派、路易結盟,1470年9月入侵英格蘭。



  大吃一驚的愛德華於10月偕同一些忠實支持者逃往尼德蘭。在勃艮地查理的援助下,他和胞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Richard, duke of Gloucester)於1471年3月返回英格蘭。攻占倫敦後,4月14日於巴尼特(Barnet)擊敗並殺死瓦立克。同一天,瑪格麗特王后(亨利六世之妻)和獨子威爾斯王子愛德華才姍姍來遲,從法國登陸多塞特(Dorset)。她的謀士希望能到威爾斯爭取蘭開斯特派人士支持,於是愛德華四世軍與王后軍遂開始與時間賽跑,看王后是否能在愛德華四世趕上她之前到達威爾斯。愛德華經過數次驚人的強行軍(一次竟連續趕了超過40哩),於5月4日在蒂克斯伯里(Tewkesbury)趕上王后的軍隊,拿下另一次壓倒性的勝利。幾乎所有碩果僅存的蘭開斯特領袖,不是死於戰場就是稍後遭到處決,接著,在5月21∼22日謀害亨利、擊退一場襲擊倫敦的行動後,愛德華的王位終其一生穩若泰山。



  愛德華政權的後半段



  現在愛德華協同勃艮地公爵重新展開入侵法國的計畫。他在1474年做好充分備戰,並獲得國會一大筆補助金。1475年他率領一支據說是有史以來離開英格蘭最龐大的軍隊入侵法國,但他發現勃艮地公爵準備不周、法國兵強馬壯但願意以金錢換取和平。於是英法訂立《皮基尼條約》(Treaty of Picquigny),愛德華同意從法國撤軍,條件是法國立即賠他7萬5千金克朗,及往後每年支付5萬金克朗做為年金。這些錢讓愛德華不再依賴國會的補助金。隨著年歲漸長,他逐漸展現在資金籌措方面的足智多謀,方法包含恢復廢棄的權利及運用含糊的法律手段等。由於與法國(1475)、勃艮地(1468)、漢撒同盟(1474)締結貿易協定,加上對外和平、內部也愈益安定,使得商業在1475年後驚人地復甦,關稅和其他收入亦受惠良多。愛德華本身也成了商人,用自己的和外商的船隻運輸貨物。他開始重整王室地產的收入,試驗各種方法來增加生產、推展更有效率的查帳──指派較靈活的皇室財政官員,取代不知變通的財政部大臣。這種種措施讓他身後留下大筆財富;他所改進的財政管理制度有些仍為繼位者理查三世和亨利七世沿用及發展。



  愛德華政權的最後10年間,執法方面也有所進展。衝擊最大的地區是威爾斯和威爾斯邊界地帶;愛德華利用威爾斯的王室莊園作為成立議會的基地,以他的未成年繼承人威爾斯王子之名行事,並運用王室特權展開鎮壓動亂的行動。這正是威爾斯及邊界地帶議會的前身,有效驅使該地區服從英格蘭統治。



  近代研究相當重視愛德華四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成績,當代及都鐸王朝時代的歷史學家則視其晚年為繁榮、成功的年代。他重建溫莎的聖喬治教堂,收集了裝飾圖案豐富的法蘭德斯手抄本。他也和印刷師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交往並贊助之,他的藏書奠定老皇家圖書館的基礎,後來成為大英博物館的一大驕傲。



  愛德華性生活淫亂,讓格洛斯特的理查在他死後質疑其婚姻的正當性,進而剝奪其子的地位。年輕時候的愛德華信任他人、性情豪爽,但歲月歷練之後,他的猜疑心愈來愈重,導致他在1478年處死了胞弟克拉倫斯公爵(duke of Clarence)喬治,因為喬治曾支持瓦立克對付他。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世為與勃艮地統治者達成協議而片面不履行《皮基尼條約》和條約規定的貢金。愛德華計畫再次進攻法國,但未及出兵便病逝,年僅40。此時他與伍德維爾所生的子女有7個存活,包括2個兒子和5個女兒。兩子愛德華(即後來的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理查都可能在1483年8月於倫敦塔中慘遭謀殺,而長女伊莉莎白後來嫁給亨利七世。



  延伸閱讀



  C.L. Scofield, The Life and Reign of Edward IV, 2 vol. (1923), is extremely detailed, accurate, and based on original sources; but the detail often obscures the argument, and the general outlook is now somewhat out of date. Charles Ross, Edward IV (1974), is a more recent biography. E.F. Jacob, The Fifteenth Century, 1399–1485 (1961), provides a more up-to-date interpretation wit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R. Lander, Conflict and Stability in Fifteenth Century England (1969), puts the reign of Edward IV in its setting and has a useful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R. Myers,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327–1485 (1969),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the reign of Edward IV, as does Sir Nicholas Harris Nicholas, Privy Purse Expenses of Elizabeth of York: Wardrobe Accounts of Edward the Fourth (facsimile, 1972).



  英文原文作者/麥爾茲(Alexander Reginald Myers, 利物浦大學中古史教授〔1967∼1980〕)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