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史
2006/10/23 00:03
瀏覽1,874
迴響2
推薦0
引用1
西班牙 — 歷史
歷史
古羅馬時期之前的西班牙
史前史
西班牙最早的人類化石屬於「智人」(Homo sapiens),更確切地說,他們具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和現代人類祖先的早期特徵。「主洞窟」出土的幾副骨架至少有280,000年的歷史。其他重要遺址還有托拉爾瓦與安布羅納(索里亞),曾有大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偶然在此陷入沼澤,而後其屍身又被吃掉。從這些遺址裡挖掘出幾百件石器和木製品,還有用幼象象牙製成的飾物。挖掘出的炭屑顯示當時人們已會用火。
西元前35000年之後現代人類(Homo sapiens sapiens)在西班牙的出現,物質文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速度持續發展的新時代開啟。燧石工具更多樣化、更精巧,骨與鹿角被用作魚叉、標槍及裝飾品。知識上的成就最為顯著,在發現於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連山脈的舊石器時代洞窟中達到頂點。在西元前25000∼前10000年之間人們斷斷續續地在這些洞窟裡繪畫、雕塑、遊覽。洞壁和洞頂上有現已絕種的冷氣候動物,如野牛、猛獁象、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歐洲野牛和披毛犀。熊、狼貛、獅等捕食動物很少入畫,對人的描繪則極為罕見。許多洞窟(坎塔夫里亞的埃爾卡斯蒂約〔El Castillo〕)畫有成排的彩色圓點、箭頭狀符號、人的手印以及被解讀為陰部的記號。動物或以黑色素描熟練地勾勒出,如埃凱恩(Ekain,今吉普斯夸〔Guipuzcoa〕),或以彩色繪成,如在阿爾塔米拉(Altamira,今坎塔夫里亞),或以雙色繪成,如在蒂托-布斯蒂約(Tito Bustillo,今阿斯圖里亞斯)。帕帕約奧(Parpallo,今巴倫西亞)的居處堆放著成千上萬雕有圖案的石板,雖然其意義難以解讀,但是應當指出舊石器時代的藝術遵循一定規矩,它出於現代人尚不知曉的意圖把塑像整齊地置放於經過挑選的洞窟(可能用作神殿)中。
西元前10000年以後氣候隨著最後一次冰川的結束而變化,導致耐寒獵物消失及海邊牧草地被淹沒。與此相應,獵人們擴大了食物範圍,開始採集海洋水生貝類。
標示歐洲新石器時代經濟特徵的製陶術、穀類種植及家畜飼養在西元前6000年以後從地中海地區中部或從非洲西北部傳入西班牙。雖然農業與畜牧業在西班牙東部和南部早有名聲,但是它們被接納吸收的過程卻極其緩慢和不規則。
西元前3200年之後技術和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製銅技藝伴隨在更大的村落中居住的趨勢出現。自然資源和人口密度上的差異意味著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所有的革新中心都分布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區。給人印象尤深的是占地2公頃(5)的洛斯米利亞雷斯(Los Millares,今阿爾梅里亞)聚落,四周圍有三層石牆,每隔一定距離還設有城樓。一座有射箭口和衛兵室的可怕碉堡聳立在入口處。這些防禦工事長300公尺(330碼)。銅製工具、個人裝飾品以及供一般飲用和盛宴用的精美容器等隨葬品顯示洛斯米利亞雷斯存在著一個貧富懸殊的等級部落社會。防禦工事及多種堡壘顯示出社會不穩定及相應存在的襲擊和爭鬥。
到西元前2000年許多銅器時代村落被廢棄,青銅時代聚落遷往新址,有時只移動幾百碼。陡峭的山頂由於難以侵入而備受青睞。埃爾阿爾加爾(El Argar)和埃爾奧菲休(El Oficio,今阿爾梅里亞)等聚居點的社會等級非常明顯,最富裕的女人戴著銀冠,其丈夫則配帶青銅劍、斧和磨光的陶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較濕潤的地區沿大西洋海岸和比斯開灣出現所謂「古城堡」——以深溝和內堤為防線的小聚落,並出現與英國南部和法國有關係的青銅製造業及埋葬金屬工具與武器的習俗。聚落格局和習俗上的差別顯示青銅時代西班牙不是性質單一的社會,而是一個多種多樣的社會︰既有權力集中的部落,又有以更小的單位為基礎的較鬆散的群體。當腓尼基水手在大約西元前800年來到西班牙時,這種青銅時代社會正處於鼎盛時期。
腓尼基人
出土文物證實腓尼基人在西元前800年以後來到西班牙南部定居。對新商品的需求使他們深入西部,並對西班牙南部礦產資源產生興趣。未經開採的銀礦脈以及沖積而成的錫、金礦床提供基本的原料,以滿足亞述人對貢品日益增加的需求。到西元前700年里奧廷托(Rio Tinto)礦區的銀出口量如此之大,以致亞述王國條銀貶值。這就是腓尼基人對遠西發生興趣的背景。
腓尼基人的貿易由船主和製造商開辦的家庭商號進行,他們以提爾(Tyre)或比布魯斯(Byblos)為基地,在國外派駐代表。從巴利阿里群島(伊維薩島)到大西洋上加的斯的各海上基地,支持醃魚、染料和紡織品的貿易。提爾於西元前573年落入巴比倫人之手,腓尼基臣服,先前的繁榮景象消失了,此後一直延續到4世紀。然而許多殖民點留存下來,阿夫季拉(Abdera,今阿德拉〔Adra〕)、巴里亞(Baria,今比利亞里科斯〔Villaricos〕)、卡莫納(Carmona,今卡爾莫〔Carmo〕)、加迪爾(Gadir,今加的斯)、馬拉卡(Malaca,今馬拉加)和塞克西(Sexi,今阿爾穆涅卡爾〔Almunecar〕)在迦太基為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區建立的貿易系統中繁榮起來。埃維薩(Eivissa,今伊維薩)成為一個主要的迦太基殖民點,該島出產染料、鹽、魚露和羊毛。西元前237年迦太基在哈米爾卡爾•巴爾卡(Hamilcar Barca)率領下開始征服西班牙南部,西元前228年在卡塔戈諾瓦(Cartago Nova,今卡塔赫納〔Cartagena〕)建立新首府,而在西元前206年遭到羅馬人毀滅性打擊。
希臘人
來自福西亞(Phocaea)的希臘人抵達西班牙海岸,但是到西元前575年他們只在東北角恩波里永(Emporion,今安普里亞斯〔Ampurias〕)和羅得(Rhode,今羅薩斯〔Rosas〕)建立起兩個小殖民點,作為馬西利亞(Massilia,今馬賽)的分點。不過,有一種更早的古希臘貿易活躍於西元前800∼前550年間,從西元前600∼前550年陡然達到高峰期。它沿著南部海岸,恰好在腓尼基人影響最大及其聚居的區域裡發展。
西元前450年以後希臘人又開始對西班牙產生興趣,儘管是對半島東部而不是西部和南部。希臘物品通過迦太基中間人而得到廣泛經營。
伊比利亞人
西班牙原有的青銅時代社會對腓尼基繼而又對希臘文化反應強烈,它接受了東地中海地區的價值觀及技術。開始時文化吸收局限於極少數人,後來其速度越來越快、量越來越大,把整個社會都投入到變革之中。各處的變化都十分迅速而猛烈,從西元前700∼前550年共延續幾代的時間。
西元前550年一種獨特的伊比利亞文化在半島的整個南部和東部已清晰可辨。伊比利亞這一稱謂為古代作家所用,雖然它所指的文化存著種族與語言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政治上曾很分明,直到此地併入羅馬帝國為止。
伊比利亞文明具有城市基礎,當地的城市在西元前600年以後興起,某些方面模仿腓尼基和希臘殖民點。這些城市在安達魯西亞西部尤其大而且數量眾多。稍後在伊比利亞其他邊陲(西班牙東北部)也出現這類城市,這些城市是擁有領地的政治中心;有些城市結成聯盟,其他則為獨立城邦。安達魯西亞西部的城市中心地帶從西元前550年起持續繁榮,但4世紀中葉在迦太基影響下產生政治騷亂,西班牙南部和東部許多城鎮被毀。
經濟持續以農業為基礎,輔以原產於東部的葡萄和油橄欖栽培種植業。煉鐵技術由腓尼基人傳入,到西元前400年鐵製基本農具已隨處可見,帶有鍛造鑲嵌物和波形花紋裝飾的武器使鐵匠工藝登峰造極。快速的陶工旋盤使陶器和貯藏器皿得以成批生產。銀在伊比利亞社會中相當多,廣泛用於製造上層階級使用的餐具。
形象石雕顯示出希臘人在人體和動物複雜造型方面的影響。
塞爾特人
西班牙內地的發展路線與沿海地區不同。西部和北部是古代作家所說的塞爾特世界。從西元前700年開始人們已經知有鐵,在小村莊裡居位的人或在西北部被稱為「古城堡」的地方居住的人從事農牧業經濟。人們操印歐語(塞爾特語、盧西塔尼亞語〔Lusitanian〕),但卻在文化上、政治上分為幾十個獨立的部落和地區。直到西元前2世紀塞爾特人才建起城市聚落。地中海生活方式只在羅馬人於西元前133年占領努曼提亞(Numantia)及西元前19年占領阿斯圖里亞斯之後才進入內地。
古羅馬時期的西班牙
征服
最初羅馬人對西班牙感興趣的原因是那裡的迦太基人,羅馬人在西元前218年首次將軍隊開進半島,作為與漢尼拔戰爭的一部分。他們最初的目的可能是為了防止漢尼拔的援軍從他在西班牙南部的基地進入義大利增援他,但是西元前210年這一目標就發展成為要將迦太基人完全趕出西班牙。隨著迦太基軍隊於西元前208年在巴埃庫拉(Baecula,今拜倫〔Bailen〕)前207年在伊利帕(Ilips,今塞維爾附近的里奧堡〔Alcala de Rio〕)戰敗,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將迦太基人逐出西班牙之後,羅馬人只控制半島上受戰爭影響的部分︰東海岸和巴埃蒂斯河(Baetis River,今瓜達幾維河)河谷。但羅馬人似乎更熱衷於打敗西班牙部落(因而獲得表彰——穿過羅馬城的凱旋大遊行儀式),而不是建立有組織的管轄。西元前180∼前178年的一系列戰役後羅馬人與塞爾特伊比利亞人簽訂條約,或許與其他部落之間也有條約,這些條約的結果之一似乎是羅馬的稅收逐漸走向常規化。
西元前31年安東尼(Mark Antony)在亞克興角戰役(Battle of Actium)中失敗,奧古斯都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君主。直到他的統治期內才完成對整個半島的軍事占領。最後被征服的地區是西北部的坎塔布連山脈,從西元前26年開始的征戰到西元前19年才結束,而且引得奧古斯都在西元前26和前25年御駕親征,又在西元前19年派出他最得力的將領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也許正是從那時起半島被畫分為3個省區︰已埃蒂卡,首府設在哥杜華(Corduba,今哥多華);盧西塔尼亞,首府設在埃梅里塔奧古斯塔(Emerita Augusta,今梅里達);塔拉科嫩西斯(Tarraconensis,在碑文中還被稱為內伊斯帕尼亞〔Hispania Citerior〕),以塔拉科(Tarraco,今塔拉戈納)為中心。
羅馬化
像在羅馬帝國其他地區一樣,至少在進入西班牙的最初兩個世紀中羅馬人似乎並不在那裡執行有目的的「羅馬化」政策。直到凱撒和奧古斯都時代,為了羅馬軍團退伍軍人的利益,才建立起全面的羅馬風格基地,有一些建在已有的當地城鎮,而另一些則建在以前人跡相對稀少的地區,如埃梅里塔奧古斯塔。則西元1世紀初巴埃蒂卡有9個這樣的殖民地,塔拉科嫩西斯有8個,盧西塔尼亞有4個(或5個)。
從奧古斯都在位期間一直到西元68年尼祿皇帝被推翻,當地的社會群體也開始效仿羅馬模式,修建公共建築(包括廣場、地方政府大樓、神殿和公共澡堂);有一些獲得城市(municipium)的地位,其居民進而可獲得所謂的拉丁權,即享受羅馬法律保護的特權,地方行政官可成為羅馬公民。這一進程在弗拉維王朝(Flavian dynasty)幾任皇帝在位時發展迅速。這幾任皇帝為韋斯巴薌(Vespasian,西元60∼79年在位)、提圖斯(Titus,西元79∼81年在位)和圖密善(Domitian,西元81∼96年在位)。
西元1世紀西班牙城市和城鎮的上流階層(不論是移民還是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整個羅馬帝國名流的一部分,這可以從原籍西班牙的人出現在羅馬的生活中看出。這些人中有哲學家兼作家西尼加(Lucius Annaeus Seneca,4?BC∼AD65),他來自哥杜華,原是尼祿皇帝的導師,後來成為其顧問。越來越多的羅馬元老院成員來自西班牙,包括後來成為皇帝的圖雷真(Trajan,西元98∼117年在位)和哈德良(Hadrian,西元117∼138年在位),兩人均來自義大利卡(Italica)。同一時期駐紮在半島的羅馬軍隊逐漸減少。
行政
從奧古斯都時代起各行省官員更著重於行政管理,這些官員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曾是軍事地區指揮官。巴埃蒂卡在三個奧古斯都省分中最安定,由經羅馬元老院選定的地方總督管理。而塔拉科嫩西斯和盧西塔尼亞的地方官則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代表)。這一行省畫分法一直持續到戴克里先(Diocletion,西元284∼305年在位)皇帝時期,他又將塔拉戈納畫分為三部分——加利西亞、塔拉戈納和迦太基。
經濟
古羅馬時期西班牙的經濟與古代其他地區一樣,主要為農業經濟。除食物自給自足外,還有相當大量的農產品出口貿易。
宗教
西班牙的宗教隨著羅馬統治的擴張而形成。沿東海岸和巴埃蒂斯河谷,特別是在已羅馬化的城市和城鎮裡,羅馬人的擬人神吸收或取代以前的非擬人神,希臘和腓尼基人殖民地區的神祇很容易與羅馬神融合,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加的斯(Gades)的大力神赫丘利斯/麥勒卡特(Hercules/Melqart)崇拜。北部和西部的本地神祇留存時間長些。帝國時期對皇帝的崇拜非常廣泛,特別是在各省省府,這成為對皇帝表示忠心的重點,而帝國崇拜中的祭司職位是地方顯貴從事的職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自地中海東部的神祕宗教在西元1世紀和2世紀出現,尤其是有關埃及的生育與繁殖女神的神祕宗教。基督教的地位在西元2世紀得以確立。
古羅馬遺跡
羅馬占領時期的遺跡在西班牙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有塔拉戈納和盧戈(Lugo)的城牆,塞哥維亞(Segovia)和塔拉戈納的導水管,梅里達的劇院和公共建築,阿爾坎塔拉(Alcantara)和哥多華的大橋以及義大利卡和安普里亞斯(Ampurias,今恩波里〔Emporion〕)的城鎮。
約至西元500年西哥德時期的西班牙
沿著帝國邊境定居的日耳曼部族在5世紀期間大規模入侵,削弱了羅馬在西班牙的統治。西哥德人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皈依阿里烏派基督教(Arian Christianity),瓦林斯(Valens)皇帝於376年准許他們在帝國定居。然而他們很快轉而反對羅馬人。他們在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Battle of Adrianople)中擊敗瓦林斯,開始對羅馬進行野蠻的襲擊。西哥德人入侵義大利並於410年洗劫羅馬城,使整個帝國為之震驚。汪達爾人、阿蘭人和斯維比人(Suebi)利用西哥德人對義大利的威脅進入高盧,然後進入西班牙。劫掠了這個國家兩年之後,斯維比人和阿斯丁汪達爾人(Asding Vandal)定居於加利西亞省西北部。西林汪達爾人(Siling Vandal)占據南方的巴埃蒂卡,而伊朗人的一個分支阿蘭人則在盧西塔尼亞和迦太基的中部省分定居。當時只有塔拉科嫩西斯仍完全處於羅馬人控制之下。
西哥德國王阿道夫(Athaulf)放棄義大利之後進入高盧南部,但他未能為他的部族爭取到帝國同盟者(federati)的地位,被迫進入塔拉科嫩西斯,415年在此遭暗殺。在他在繼任者瓦利亞(Wallia,415∼418年在位)統治期內,羅馬人承認西哥德為帝國同盟者,並鼓勵它對半島上其他原始部族發動戰爭。那些在西哥德人的進攻中倖存下來的阿蘭人和西林汪達爾人到加利西亞的阿斯丁人和斯維比人處尋求避難。羅馬皇帝洪諾留(Honorius)於418年准許西哥德人定居高盧。
與此同時,斯維比人和阿斯丁汪達爾人繼續劫掠西班牙。429年汪達爾人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他們征服並統治該地區以及巴利阿里群島直到於534年被拜占庭重新征服。在西班牙,原為異教徒的斯維比人接受阿里烏主義,但在6世紀中葉又改宗正統基督教。他們在加利西亞的獨立王國一直持續到585年才被西哥德人征服。
西哥德人作為羅馬同盟者,曾幫助抵抗阿提拉(Attila)和匈奴人入侵高盧。然而,羅馬帝國無法遏止的腐化導致羅馬和西哥德人之間脆弱的聯盟破裂。在西班牙的西哥德人把斯維比人趕回加利西亞,並占領塔拉科嫩西斯和部分盧西塔尼亞。當時巴埃蒂卡和迦太基諸省則由其自由發展。
雖然羅馬帝國在西班牙的統治崩潰,但是羅馬帝國的影響力仍然很強。大多數人口(約6,000,000)為西班牙-羅馬人,而原始部落只有200,000人。西班牙-羅馬人掌握許多行政管理職位。
507年克洛維(Clovis)和法蘭克人在武耶(Vouille)打敗阿拉里克二世(Alaric II),從而結束西哥德人對高盧南部的統治。法蘭克人的擴張迫使西哥德人深入西班牙,他們的國王們最終在托萊多(Toledo)定居。與此同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利用原始部族間的紛爭,重新取得對西班牙南部與東部海岸的控制權。這一地區成為拜占庭在半島的據點約70年之久。
儘管西哥德人與羅馬世界的聯繫在他們實際定居西班牙之前就已存在一個世紀以上,並且貌似羅馬化,但是明顯的法律、文化、社會和宗教差異使他們不同於西班牙-羅馬人。除語言不同和教育懸殊外,這些迥異的民族還屬於不同的法律機構。要想將這樣兩個民族融為一體並取得某種程度的政治和文化統一是極其困難的。
西哥德王國
西班牙-羅馬人很難同化西哥德人。由於斯維比人在加利西亞擁有一個獨立王國,而巴斯克人堅決抗擊所有要征服他們的企圖,西哥德人並未控制整個半島。讓西班牙-羅馬人感到極大滿足的是拜占庭於6世紀早期恢復對東南部的統治。但在6世紀後半葉西哥德君主中最有能力的萊奧維希爾德(Leovigild,568∼586年在位)征服斯維比人和巴斯克人,從而統一半島。他的統治中心設在半島中部的托萊多,通過採用帝位和其他羅馬君主制象徵,改造了西哥德王國。他要求西班牙-羅馬人改宗阿里烏主義,於是被激怒的西班牙-羅馬人在巴埃蒂卡省南部起義。拜占庭未能援助反叛者,致使萊奧維希爾德得以將之鎮壓下來。
萊奧維希爾德之子雷卡萊德(Recared,586∼601年在位)認識到多數人堅持天主教信仰,因此他否定其父的宗教政策而宣布皈依天主教。隨著哥德貴族和主教們追隨他的榜樣,影響西哥德人和西班牙-羅馬人融合的一個主要障礙被清除。從此,不再期望拜占庭解救的西班牙-羅馬人開始效忠於西哥德君主。因此,斯溫提拉(Swinthila,621∼631年在位)能夠征服殘留在半島上的拜占庭堡壘,將西哥德統治擴張到整個西班牙。
西哥德人改變信仰不久顯示西班牙-羅馬文明的支配地位,也使主教與君主建立密切的聯繫。仿效拜占庭慣例,國王行使委任主教的權力,主教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西班牙-羅馬人的天然領袖。
貴族對世襲王位繼承的敵意及自然繼位人之缺乏使君主制保持選舉的特性。由於西哥德人有暗殺自己國王的名聲,主教試圖以舉行塗油儀式來保護統治者。聖油向所有人宣告國王受到上帝保護,現在已具有神性。期望消除與選舉有關的暴力的主教還設計出需遵守的選舉程序。公爵、伯爵或大法官負責行省和羅馬時代留存下來的其他地區的行政管理。各城鎮的自治早已消失。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
占人口多數的西班牙-羅馬人的法律與西哥德人的法律相比占有明顯優勢,這又顯示羅馬文明的優勢。由西哥德國王雷卡斯文(Recceswinth,649∼672年在位)於654年前後頒布的法典《民法大全》,其內容與形式基本上是羅馬的。雖然其中含有日耳曼因素(如用冷水神裁法檢定是否清白),但這部法典卻貫穿著羅馬法律的原則,而且與日耳曼習慣法不同,它是根據地區情況而非個人情況實施的。民法大全是西哥德人留給中世紀西班牙的主要遺產。
7世紀末西哥德人開始經歷其歷史上的轉折期。國王瓦姆巴(Wamba,672∼680年在位)被陰謀推翻,預示未來的困難歲月。瓦姆巴是一位能幹的統治者,曾試圖改革軍事體制。隨著不安定局面的繼續,繼他之後的國王把猶太人當作代罪羔羊,強迫他們接受基督教,並以奴役相威脅。711年丹吉爾(Tangier)的穆斯林統治者塔里克•伊本•齊亞(Tariq ibn Ziyad)在直布羅陀的卡爾佩(Calpe)登陸後,7月19日在今天的瓜達萊特河(Guadalete River)附近擊潰羅德里戈(Roderick)國王和西哥德人。獲勝的穆斯林迅速席捲西班牙,只遭到群龍無首的西哥德人微弱的抵抗。儘管西哥德王國不復存在,但對它的記憶鼓舞著阿斯圖里亞斯-萊昂的國王重新征服西班牙。
從穆斯林入侵到約1260年間的基督教西班牙
從8世紀伊斯蘭教的入侵到15世紀末費迪南德與伊莎貝拉的到來,半島統一始終是基督教西班牙歷史中不斷出現的主題。伊斯蘭教的占領使西哥德人曾經達到的統一中斷,給民族融合帶來宗教、文化、法律、語言以及種族上的新障礙。一批基督教小國家終於從偏遠的北部山區崛起,出於自我保護及在宗教文化上與伊斯蘭世界的敵對,它們發起復地運動(Reconquista)。在任何時候基督教的成功都與伊斯蘭西班牙的力量直接相關。當伊斯蘭教力量衰落時,基督教徒便得以推進其疆域。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卡斯提爾的國王自封為西哥德人的繼承者,謀求整個半島的霸權。但是,葡萄牙、那瓦爾和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在11和12世紀開始畫定邊界,三者的統治者拒絕接受並經常破壞其大鄰邦的抱負。復地運動在13世紀中葉幾近完成。
基督教國家(711∼1035)
伊斯蘭教入侵後不久,逃亡的西哥德貴族和阿斯圖里亞斯的山地人在哥德貴族佩拉約(Pelayo,718∼737年在位)領導下聯合起來反抗入侵者。後人稱頌佩拉約於718年前後在科瓦東加(Covadonga)對穆斯林的勝利為復地運動和「拯救西班牙」的開始。駐紮在加利西亞的柏柏爾人(Berber)反叛者撤離後,阿方索一世(739∼757年在位)占領該地,擴大阿斯圖里亞斯王國。他還破壞通過南方的斗羅河河谷,在基督教西班牙與伊斯蘭教西班牙之間建立起一個無人區。巴斯克人顯然已在西庇里牛斯山脈恢復獨立,而法蘭克人把穆斯林趕出塞蒂馬尼亞(Septimania,今法國西南部),並進入西班牙東北部。雖然查理曼未能在778年攻取薩拉戈薩(Saraqustah),但是他的軍隊在801年奪得巴塞隆納,並占領加泰隆尼亞。這一後來被稱為西班牙邊境的地區由法蘭克人統治下的幾個郡組成,先與加洛林帝國後與法蘭西王國長期保持緊密的政治和文化聯繫。因此,在幾個世界的時間裡加泰隆人總是關注北方。
另一方面,阿斯圖里亞斯人卻轉向南方。9世紀晚期阿方索三世(866∼910年在位)利用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內部紛爭搶劫敵人地區,並奪取波多(Porto)等要塞。他還讓人們重新去南方通向斗羅河的地區居住,那裡已經荒蕪約一個世紀之久。阿方索三世建造大量城堡以抵禦穆斯林從東部邊境的進攻,使得這一地區獨具一格並因此而得名卡斯提爾。記載復地運動已知最早的基督教編年史在這期間出現,它們致力於證明西哥德和阿斯圖里亞斯君主間的歷史淵源。阿斯圖里亞斯人有意識地宣稱他們有責任重新征服伊斯蘭教西班牙。
伊斯蘭教西班牙顯而易見的弱點和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興起促使加西亞一世(Garcia I,910∼914年在位)將其權力中心從奧維耶多(Oviedo)南移至萊昂城。然而,任何以為伊斯蘭教統治行將結束的企望都是幼稚的。10世紀哥多華的哈里發不僅恢復伊斯蘭教西班牙的秩序和統一,而且重新進攻基督教占據的北方。基督教徒遭到巨大打擊,只能偶爾贏得幾場戰鬥。
10世紀晚期隨著伊斯蘭教力量穩步發展,基督教國家則相應衰落。代表萊昂的拉米羅三世(Ramiro III,966∼984年在位)的使節們去哥多華向哈里發宣誓效忠並進貢,基督教統治者的可憐境遇路人皆知。但是,儘管萊昂國王承認伊斯蘭教的權力,他們仍忠於阿斯圖里亞斯人的習俗,堅持其作為西哥德傳統的繼承人的權力。他們主宰整個半島的要求在建立一個以萊昂為中心的西班牙帝國這一思想中體現出來。10世紀接近尾聲時建立帝國的思想無疑是一種安慰。當時,曼蘇爾(al-Mansur)以哈里發的名義實行獨裁,定期劫掠所有的基督教國家。985年他燒毀巴塞隆納,3年後掃蕩萊昂城,又在997年洗劫聖地牙哥德康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基督教大教堂。但哥多華的哈里發統治在曼蘇爾死後即解體。
基督教國家從伊斯蘭教要毀滅他們的災難中解脫出來後又有了喘息的機會。穆斯林之間的內戰接連不斷,這使巴塞隆納伯爵波雷爾(Ramon Borrel,992∼1018)得以在1010年劫掠哥多華以報仇雪恥。基督教國家統治者之間以往的爭端死灰復燃。那瓦爾國王桑喬三世(Sancho III,1000∼1035年在位)持續幾年在基督教西班牙建立起無可爭議的權威。他通過掃蕩卡斯提爾縣邑繼續擴張其勢力。桑喬在1034年攻克萊昂城並稱帝從而成就偉業,但是第二年他的去世結束了他以武力建立起的統一。
中世紀帝國(1035∼1157)
桑喬三世將其統治擴張到除加泰隆尼亞以外的所有基督教國家,已經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明顯邁進一步。然而,由於選擇將其領地視為可在他的兒子之間分配的私人遺產,他背離了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王國這一萊昂傳統。他將那瓦爾王國封給加西亞三世(1035∼1354年在位);將卡斯提爾贈予費迪南德一世(1035∼1065年在位);拉米羅一世(1035∼1963年在位)得到亞拉岡,並於1045年第四個兄弟岡薩羅(Gonzalo)被謀殺之後兼併索夫拉韋(Sobrarbe)和里瓦戈薩(Ribagorza)。由於每個兄弟都有皇家稱號,從那時起卡斯提爾和亞拉岡被看作王國。貝爾穆多三世(Bermudo III)在桑喬三世死後收復萊昂,但是費迪南德一世在1037年將他打敗並殺死。他在占領萊昂王國後亦登基稱帝。接下來的30年中費迪南德尋求在整個西班牙的霸權,他在戰場上擊敗自己的兄弟,奪取孔布拉並迫使托萊多、塞維爾和巴達霍斯(Badajoz)弱小的穆斯林統治者處於附庸地位。
費迪南德按照其父的作法,死前將他的領地分封給他的兒子,桑喬二世(1065∼1072年在位)得卡斯提爾,阿方索六世(1065∼1109年在位)獲萊昂。但兩兄弟發生爭吵,1072年桑喬被謀殺,阿方索六世成為卡斯提爾和萊昂兩地的國王。
阿方索六世起初利用伊斯蘭教西班牙小王國之間的不和,要求它們向自己朝貢,但最終還是決定征服它們。托萊多在1085年投降,不僅使他的疆域擴張至塔古斯河,還具有重大象徵意義。占有托萊多這一古代西哥德君主制統治中心,增強了阿方索對於半島霸權的要求,他自稱既是「西班牙皇帝」也是「托萊多皇帝」,即是這種要求的表現。在此之前成千上萬穆斯林和猶太人通常寧願南遷也不願向基督教統治屈服,現在卻決定留在他的王國內。居住在托萊多及周圍地區的還有許多莫札拉布人(Mozarab),即操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後來幾代中這些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張。
托萊多的滅亡使其他穆斯林小國王感到恐慌,他們轉向摩洛哥的阿爾摩拉維德人(Almoravid)尋求幫助,阿爾摩拉維德人屬柏柏爾狂熱分子中的苦行伊斯蘭教派。1086年在薩拉卡(Az-Zallaqah)擊潰阿方索的軍隊之後,阿爾摩拉維德人也橫掃這些小王國。他們恢復伊斯蘭教西班牙的統一,暫時阻止復地運動進一步展開,而且迫使阿方索從此處於守勢。
當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爭奪半島的控制權時,穩步增長的北歐影響加強了基督教西班牙與外界基督教世界的聯繫。很多法國騎士參加復地運動的戰爭。他們當中最幸運的是兩個勃艮第人表兄弟雷蒙和亨利,他們兩人與阿方索六世的女兒烏拉卡和泰瑞莎結婚,因而成為14世紀末之前統治著萊昂和葡萄牙的王朝的祖先。
寡居的烏拉卡(1109∼1126年在位)繼承其父王位後與亞拉岡的阿方索一世(1104∼1134年在位)結婚。緊張與衝突一開始就煩擾著他們的婚姻,最終導致阿方索一世撤回到自己的領地。烏拉卡與勃艮第人雷蒙所生的兒子阿方索七世(1126∼1157年在位)恢復萊昂君主國的威嚴。
亞拉岡的阿方索一世解除與烏拉卡的婚姻之後,於1118年占領薩拉戈薩,把疆土擴張到厄波羅河。隨後,他直接向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心臟地帶進軍,解放格拉納達的莫札拉布人,使其在亞拉岡定居。臨終前,阿方索立遺囑將領地分封給軍界醫院騎士團(馬爾他騎士)和聖殿騎士團以及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但遭到人民的反對。亞拉岡人要求已故國王的弟弟拉米羅二世(1134∼1137年在位)脫離僧侶生活,接受王位。拉米羅結婚並生下可以繼承王位的孩子佩得羅尼拉之後便回到修道院。1137年佩得羅尼拉與巴塞隆納的拉蒙•貝倫格爾伯爵四世(Count Ramon Berenguer IV of Barcelona,1131∼1162)訂婚,後者擔當起治國的責任。在這樁婚姻中誕生的孩子阿方索二世(1162∼1196年在位)使亞拉岡王國和巴塞隆納統一。儘管歷經無數次盛衰,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傳統的民族的這次統一持續到中世紀末。加泰隆尼亞航海條件得天獨厚,逐漸成為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強國,而亞拉岡是以農業和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內陸王國,由有地產的貴族控制。兩個地區保留各自的習俗和法律,強烈反對一切融合的努力。亞拉岡王國和巴塞隆納的聯盟通常被稱為亞拉岡君主國。
與此同時,內部紛爭與摩洛哥的一個新穆斯林派別阿爾摩哈德人(Almohad)的興起導致阿爾摩拉維德帝國解體。基督教統治者趁穆斯林內戰之際大肆劫掠伊斯蘭教西班牙,攻克一批重地。然而,阿爾摩哈德人打垮阿爾摩拉維德人之後入侵半島,1157年重新奪取阿爾梅里亞。由於征服整個伊斯蘭教西班牙,他們有效地制止任何基督教進犯。
卡斯提爾與亞拉岡的興起
阿方索七世違背建立一個統一的萊昂帝國的思想,將其王國分給他的兩個兒子︰桑喬三世(1157∼1158年在位)獲得卡斯提爾,費迪南德二世(1157∼1188年在位)獲得萊昂。雖然基督教王國面對阿爾摩哈德強權仍處於防禦地位,但是卡斯提爾的阿方索八世(1158∼1214年在位)和亞拉岡的阿方索二世卻在1179年締結條約,在兩者之間分配對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占領,表現出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其他基督教君主認識到阿爾摩哈德人對他們的威脅,與卡斯提爾達成協議。在那瓦爾的桑喬七世(1194∼1234年在位)、亞拉岡的彼得二世(1196∼1213年在位)以及葡萄牙和萊昂軍隊配合下,阿方索八世於1212年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Las Navas de Tolosa)大敗阿爾摩哈德人。這一非同尋常的勝利標示阿爾摩哈德帝國開始走向末日,並打開通向基督教世界的安達魯西亞的大門。
阿爾摩哈德帝國在1220年代至50年代分崩離析的時候,基督教統治者幾乎收復整個西班牙。亞拉岡的詹姆斯一世(1213∼1276年在位)第一次利用加泰隆人的海上力量於1229年攻占馬霍卡(Majorca)王國,這是加泰隆人在地中海地區進行擴張的重大的第一步。征服巴倫西亞王國難度較大。詹姆斯一世於1238年占領巴倫西亞,使成千上萬穆斯林處於其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萊昂的阿方索九世(1188∼1230年在位)向南推進至瓜地亞納河。他在1230年占領梅里達和巴達霍斯,掃清通往塞維爾的道路。阿方索九世去世時,其子費迪南德三世已經從母親那裡繼承卡斯提爾王位(1217∼1252年在位),其母貝倫蓋拉(Berenguela)是阿方索八世的女兒。這時他又繼承父位成為萊昂國王,從此卡斯提爾與萊昂被永久聯合起來。費迪南德利用原先兩個王國共同的財力,於1236年攻克哥多華,1243年攻克莫夕亞,1246年攻克哈恩(Jaen),又於1248年攻克塞維爾。穆斯林僅保住格拉納達王國,其統治者被迫每年向卡斯提爾朝貢。作為藩屬國,格拉納達本身並不構成威脅,但是當它得到摩洛哥穆斯林支持時,這個西班牙僅存的伊斯蘭教前哨卻給基督教徒帶來巨大困擾。
社會、經濟和文化
基督教社會和文化在伊斯蘭教占領時期最初300年裡發展緩慢,但在12和13世紀變化加快。當時人口數量增加,與北歐的交流得到加強,商業和城市生活日漸重要,復地運動比以往任何時候成功。
到13世紀中葉卡斯提爾-萊昂、亞拉岡-加泰隆尼亞、那瓦爾以及葡萄牙諸王國都已把邊界擴展到一直保持到中世紀末的狀況,其間只有極小的變動。作為亞拉岡、巴倫西亞和馬霍卡王國與加泰隆尼亞公國的邦聯,亞拉岡君主國在基督教諸國中別具特色。
世襲思想開始被接受,但是從對新國王的歡呼中仍可察見選舉的痕跡。按照西哥德習俗,偶然為國王舉行塗油和加冕儀式。皇室主要官員有︰負責簽發皇室信件並保存記錄的掌璽官,通常是一位教士;負責管理皇室家務及產業的總管;按照國王的命令組織和指揮軍隊的另一位總管。
當時強調私人與個人關係的封建意識對這些基督教王國的政府和軍事組織產生重大影響,而羅馬人的國家觀念卻日漸模糊。封建制度在深受法國影響的加泰隆尼亞發展得最為充分。作為持有巴塞隆納伯爵的采邑的封臣,加泰隆貴族需向伯爵提供軍事與宮廷服務,而他們通常又有自己的封臣。西部國家的皇室封臣通常完全擁有土地而不僅僅是采邑承受人。作為國王或伯爵的封臣,在西部稱之為大貴族(即有錢的權貴)、在加泰隆尼亞稱之為男爵(barones)的權貴,是國王的主要顧問,並提供主要的皇家武裝。第二等級的貴族有不同稱呼,通常是上述權貴的封臣。
由於農業和畜牧業是基督教諸國主要財源,作為土地領主,國王和兩個等級的貴族都靠開發土地獲得主要收入。居住在貴族領地上的農民耕種田地,向其領主繳納各種租金,提供各種勞役。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承受最沉重的負擔。加泰隆領主有權(即濫用權力)肆意虐待農奴。靠土地生活的卡斯提爾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並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時改變領主,但是他們此種權利在13世紀受到挑戰。邊疆生活吸引大批農民,因為這種生活有風險也有自由。和古往今來的開拓者一樣,這些農民樹立起很強的千人價值和獨立意識。
復地運動的進展使在斗羅河谷開拓殖民地成為可能。在那裡建起築有堡壘的城市中心,每個中心周圍環繞著廣闊的農村地區。皇室頒布的憲章規定居住者的權利和義務,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地方行政官並實行自治。隨著托萊多、薩拉戈薩、里斯本、哥多華、巴倫西亞和塞維爾等伊斯蘭教城市被占領,城市人口顯著增長,貿易與工業極度發展。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通過組織行會來試圖保護自己的利益。以金錢為交換媒介和信貸手段,通過大規模商業活動賺錢的商人也越來越多。
復地運動的結果之一是使數千穆斯林和猶太人處於基督教統治之下。歸順的穆斯林被稱為穆迪札爾人(Mudejare),主要在農村居住,但城市中也有穆斯林居民區。猶太人主要在城市居住,從事貿易和放債,並經常受雇收斂皇家稅款。穆斯林和猶太人都必須定期納貢,但他們可以自由做禮拜,並可按照伊斯蘭教或猶太教法律管理各自的事務。基督徒有時攻擊他們的猶太鄰居。
城市在行政、軍事和經濟方面日益重要,最終導致國王召集市政代表與高級教士和貴族一起參加皇家商議會。阿方索九世於1188年在萊昂首次召集這種會議,而類似的會議在13世紀早期出現在其他國家。這些後來被稱為科特的會議具有多種職能。其中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同意徵收額外稅款。隨著皇家活動和職責範圍越來越大,國王需要的財政款項不斷增加,因而必須額外徵稅。議會機構的發展在歐洲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如此早就在半島上的王國出現。
復地運動的另一後果是前主教管區的恢復和現存主教管區的擴大。12世紀起教宗(教皇)越來越頻繁地干預半島事務。創建於聖地的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在12世紀來到西班牙,但是在該世紀後半葉組織起幾個當地軍事團體——卡拉特拉瓦(Calatrava)、阿爾坎塔拉(Alcantara)、聖地牙哥和阿維斯(Aris)騎士團。騎士們過著不太嚴格的僧侶生活,他是他們在與伊斯蘭教的軍事鬥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西班牙(1260?∼1479)
卡斯提爾和萊昂(1252∼1479)
當卡斯提爾的國王在中世紀晚期努力加強其君主統治時,他們遇到試圖利用政府機構為其利益服務的貴族階層強有力的挑戰。權力鬥爭始於阿方索十世(1252∼1284年在位)。他最聞名於世的或許是召集學者入宮指導他們取得文學和科學上的成就。阿方索十世於1257年被選為神聖羅馬皇帝,他在往後的17年裡枉費心機地與一個競選對手較量,爭取獲得教宗(教皇)認可。他在這方面的巨額開支以及他對於稅制和立法的改革最終導致對其統治的嚴重挑戰。
阿方索十世認為一部統一的皇家法律對克服地方和地區法律的繁複及差異是必要的,而貴族和城市均反對改變法律,1272年迫使國王認可他們傳統的法律和習俗。1282年一個由貴族、高級教士和市政代表參加的大會將政府職責從國王身上移交給國王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當穆斯林繼續從外部威脅著這個王國時,卡斯提爾卻因內戰而分裂,直至國王去世為止。
桑喬四世在位期間(1284∼1295)他的姪子在國內外的支持者始終是一支反對勢力。同時,桑喬四世不得不抵抗摩洛哥穆斯林對其國土的再次入侵。因此他長期致力於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切斷這條入侵路線。未成年的阿方索十一世(1312∼1350年在位)歷經新的混亂,但他成年以後殘酷鎮壓貴族階層裡的敵人。在基督教鄰邦的援助下,1340年他在薩拉多河(Salado River)大敗格拉納達和摩洛哥的伊斯蘭聯軍,從而一勞永逸地結束摩洛哥人要在西班牙建立據點的企圖。4年後他攻占阿爾赫西拉斯,但未能攻克直布羅陀旁邊的城堡,因為他和其他成千上萬的人一樣死於黑死病。
彼得一世統治期間(1350∼1369)君主與貴族階層又一次發生激烈衝突。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阿方索十一世的私生子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向他的王位挑戰,並從法國尋求支持。在由法國人蓋克蘭(Bertrand du Guesclin)指揮的傭兵支持下,亨利在1366年成功地將彼得驅逐出國。為了恢復王位,國王取得威爾斯親王愛德華的支持,一支由盎格魯和卡斯提爾人混編而成的軍隊於1367年在那赫拉(Najera)打敗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但是在愛德華撤離之後,亨利與蓋克蘭於1369年在蒙鐵爾(Montiel)打敗並殺死彼得。
作為特拉斯塔馬拉王朝第一位君主,亨利二世(1369∼1379年在位)不得不鞏固王位,防備半島上的鄰邦和國內敵人。他終於消除異己,甚至還派出一支艦隊幫助其法國盟友進攻英國船隻。亨利之子約翰一世(1379∼1390年在位)根據婚姻的權力要求擁有葡萄牙。他在1385年的入侵激起葡萄牙人的民族情緒,致使他在阿爾茹巴羅塔(Aljubarrota)遭到慘敗。爾後,一直以彼得一世女婿的名義要求卡斯提爾王位的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於1386年在加利西亞登陸。儘管有葡萄牙人的援助,他仍未成功,於1388年妥協。他的女兒凱薩琳與約翰一世的長子亨利三世聯姻,結束兩支卡斯提爾王族之間的敵對。
貴族利用亨利三世(1390∼1406年在位)年幼,犧牲王室利益去為貴族謀利,而國王一旦成年便堅決維護自己的王權。在其子約翰二世(1406∼1454年在位)的長時期的統治下,王室的聲望與權威受到極大損害。國王的叔叔安特克拉的費爾南多(Fernando de Antequera)攝政,維持穩定至1412年他被選為亞拉岡國王為止。約翰二世是一位對王權不感興趣的君主。他對王室寵臣阿爾瓦羅(Alvaro de Luna)言聽計從,讓他決定王室政策。費爾南多的兩個兒子那瓦爾的亨利和約翰試圖控制國王和政府機構,但阿爾瓦羅成功地挫敗其陰謀。阿爾瓦羅在約翰二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裡擁有很高的權威,然而他在1453年招致國王大怒,被立即處決。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1454∼1474)貴族繼續為權勢進行激烈的鬥爭。他們稱亨利無生育能力,拒絕接受胡安娜公主,宣稱她是由王后和國王的新寵臣所生。亨利四世與女兒斷絕關係,1468年立自己的妹妹伊莎貝拉為王位繼承人。1469年伊莎貝拉沒有像她曾經允諾過的那樣事先徵得兄長的同意,就與亞拉岡的約翰二世的兒子及繼承人費迪南德結婚。憤怒的亨利四世怒責伊莎貝拉,並試圖剝奪她的王位繼承權,然而在他去世時,她被宣布為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4∼1504年在位)。同年費迪南多登上亞拉岡王位,從而通過個人實現亞拉岡和卡斯提爾的聯合。
卡斯提爾的制度、社會和文化
13世紀羅馬法律和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裡所反映的國家的思想復蘇,深深地影響卡斯提爾君主制的發展。主要負責為國家謀利的國王傾向於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當時主要由法官控制的王室官僚企圖在各個方面加強王室權威。雖然當時人們對羅馬法律有防備心理,它的影響仍不斷擴大。亨利二世重組王室法庭,但它直到中世紀末才發展成熟。為了追求更大的集權,君王利用城鎮裡持續不斷的宗派鬥爭頻頻干預市政。下層市民沒有任何公民權,而城市騎士這一非貴族的權貴階層控制著城鎮事務。騎士也努力為自己爭取貴族地位及相應的免稅權。君主向城鎮派駐地方長官以平息暴亂,並排擠地方政府官員。起初這只是權宜之計,但到15世紀已成慣例。
貴族和市政代表大會科特都向王室的專制主義傾向提出挑戰。1386年應科特的要求,約翰一世在王室會議裡納入三個社會階層(貴族、教會和城市)的代表以定期監督王室政策。但這個計畫並不成功,因為在15世紀貴族開始操縱王室會議,利用它為自己謀利。
農業和畜牧業繼續在卡斯提爾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於復地運動在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和安達魯西亞地區開闢出大量牧場,牛、羊的放牧變得更為重要。城市中產階級不很強大,從未產生成熟有實力的行會組織。城市貴族在復地運動中形成的軍人心理妨礙他們參與貿易和手工藝活動。
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的爆發導致人口銳減,出現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普遍焦慮的結果之一是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於1391年爆發,並迅速蔓延至整個半島。由於被迫在基督教與死亡之間作出選擇,許多猶太人改宗。一些這樣的改宗者在擺脫早先的法律約束之後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傑出人物,但他們仍常常被懷疑私下繼續遵守猶太習俗。要求他們證明血統純淨,即他們的祖先沒有被猶太或穆斯林血統玷污,目的是要將他們排除在政府或教會的重要位置之外。
卡斯提爾此時已經在文化上完全融入西歐。卡斯提爾語發展成為一種文學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阿方索十世,他對學術的促進被形容為引發一場知識復興。
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1276∼1479)
中世紀晚期亞拉岡君主國經歷君主與貴族之間的對立,類似於鄰邦卡斯提爾的情形。由於羅馬法律及其實施者勢力增大,亞拉岡和加泰隆尼亞均怨聲載道,詹姆斯一世於1265年在埃赫阿(Ejea)的一次大會上認可亞拉岡習慣法。他還同意,凡涉及貴族的訴訟應由審判人進行裁決,審判人由國王從騎士階層中而不是從專職法官中委派。彼得三世在位期間(1276∼1285)君主與貴族的關係達到緊要關頭。彼得三世是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的繼承人(馬霍卡王國歸他的弟弟詹姆斯繼承)。
彼得三世占領西西里是加泰隆尼亞在地中海擴張的第二個主要步驟,也標示著曠日持久的國際爭端與嚴重的國內糾紛開始。儘管教宗(教皇)已判決將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給予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但是彼得之妻代表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提出對兩地的領土要求。彼得於1282年占領西西里。教宗馬丁四世不但將彼得逐出教會,廢其王位,而且把亞拉岡畫給一個法國王子。亞拉岡貴族趁這些危機所創造的機會,組織起以維護其特權為目的的聯盟,並在1283年迫使國王同意他們的要求。這些要求記載在一份被稱為《總特權書》的文件中。彼得同意每年召集科特,並確認審判人有權審理貴族的訴訟案。在其臣民更忠於他的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的情況下,他也作出類似的承諾。在教宗宣布宗教戰爭開始之後,法國國王腓力三世率軍討伐彼得,但未獲成功。此後,對西西里的控制一直是彼得的三個兒子關心的主要問題。
阿方索三世(1285∼1291年在位)繼承大陸上的領土,他的弟弟詹姆斯得到西西里,兩兄弟與由教宗、法國國王和安茹家族組成的強大的反對力量展開英勇鬥爭。阿方索占領馬霍卡,因為其叔父詹姆斯曾在十字軍討伐亞拉岡時援助過法國。亞拉岡貴族又一次向國王發難,強迫他在1287年確認其父留下的《總特權書》有效。詹姆斯二世(1291∼1327)繼其兄成為亞拉岡國王後,為保其王位不受威脅,1295年放棄他對西西里的權力,並把馬霍卡還給叔父詹姆斯。教宗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將薩丁尼亞給予詹姆斯二世作為補償。1302年教宗勉強同意承認彼得的第三個兒子、已被宣布為西西里國王的腓特烈。
詹姆斯二世於1325年占領薩丁尼亞。由於熱那亞對歸屬亞拉岡持異議,他的繼位者阿方索四世(1327∼1336年在位)和彼得四世(1336∼1387年在位)不得不為此進行一系列戰爭。彼得四世指責其堂兄弟馬霍卡國王不忠,1343年將馬霍卡永久併入亞拉岡君主國。彼得於1347年提名由他的女兒而不是他的弟弟烏赫爾(Urgel)為王位繼承人,而烏赫爾認為女人無權繼承王位,從而引發一次體制危機。前朝不大活躍的亞拉岡聯盟再次向國王發難,迫使他確認先王許給貴族的特權。巴倫西亞貴族也組織起聯盟逼迫君王作出類似讓步。黑死病造成的大破壞及1348年皇室在埃皮拉(Epila)對亞拉岡聯盟作戰中取得的勝利促使彼得解散聯盟,並廢除其一切特權。聯盟從此不再對君王構成威脅。
14世紀中葉後卡斯提爾的彼得一世侵犯亞拉岡君主國,使彼得四世支持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對卡斯提爾王位的要求,但亨利事後卻拒絕割讓領土作為回報。1377年西西里重新併入亞拉岡君主國,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亨利帶給他的不快。彼得四世之子約翰一世(1387∼1395年在位)及其弟兼繼位人馬丁一世(1395∼1410年在位)不得不時常顧及薩丁尼亞和西西里的騷亂和不安定因素。馬丁死時沒有直接繼承人,亞拉岡君主國面臨嚴重危機。亞拉岡、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三方指定一個九人委員會在卡斯佩(Caspe)開會解決這一問題。1412年公布的《卡斯佩協議》決定,卡斯提爾國王亨利三世之弟、安特克拉的費爾南德(Fernando de Antequera)以繼承權論為王位的最佳人選。費迪南德一世(1412∼1416年在位)是統治亞拉岡的第一位特拉斯塔馬拉王朝國王,他的繼位為亞拉岡與卡斯提爾的最終聯合開闢道路。
阿方索五世(1416∼1458年在位)選擇在義大利實施其抱負,而通常忽略他在半島的領土。1442年占領那不勒斯王國之後,他希望將其影響和霸權擴張到東地中海。他長期遠離亞拉岡所造成的不滿情緒在其弟約翰二世在位期間(1458∼1479)引發一場危機。約翰繼承陸地上的王國和西西里,阿方索五世的私生子費蘭特(Ferrante)則得到那不勒斯。約翰在1420年與那瓦爾女王成婚時已使特拉斯塔馬拉王朝增添一個王國。由於與兒子比亞納的查理(Charles of Viana)王子發生爭吵,他引起臣民的反感,激起加泰隆人的公開敵對。許多人認為查理在1461年猝死是被下毒所致。由於經濟和社會不穩定而早已騷動不安的加泰隆人起來反叛,將統治權交給其他可能的統治者。法國的路易十一世抓住這一機會占領魯西永(Roussillon)和塞爾達涅(Cerdagne),因此埋下未來西班牙與法國不和的種子。儘管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約翰二世仍在1472年鎮壓住加泰隆叛亂,並幫助兒媳伊莎貝拉獲得卡斯提爾王位。他的兒子費迪南德繼他之後成為亞拉岡和薩丁尼亞的國王,女兒愛琳娜繼承那瓦爾。
亞拉岡的制度和社會
中世紀晚期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構成亞拉岡君主國的核心。1319年詹姆斯二世宣布三國結成不可分割的聯盟。在不同時期馬霍卡、薩丁尼亞和那不勒斯併入或脫離,最終又歸於亞拉岡君主國。彼得四世和巴倫西亞人民反對為了國王的弟弟的利益把巴倫西亞分離出來。當加泰隆人反叛約翰二世時,亞拉岡聯盟面臨解體的危險,但終未解體。自從1204年彼得二世將領土以封地形式給羅馬教廷以來,幾任教宗(教皇)都試圖直接插手亞拉岡事務,甚至企圖廢除王位。
當時亞拉岡君主國的官僚政治由贊成皇權專制主義的法官控制,比以前更加複雜。彼得四世精心安排出以四大官員為中心的行政機構,這些官員為掌璽官、國王內侍、總管和總財政官(mestre racional)。各聯邦國家都強烈反對外鄉人擔任行政職務。
作為父親的副手,國王的長子通常被任命為所有領地的代理人。國王只偶然去視察的巴倫西亞和馬霍卡的代理人常年代表國王。城鎮裡的代理主教或審判人也以國王的名義行事。城鎮比以前擁有更大的自治權。
加泰隆尼亞與馬霍卡的基本法仍為巴塞隆納習慣法,然而詹姆斯一世不得不在1251年保證它們不會被羅馬法取代。他為新占領的巴倫西亞制定的法律(1240)是一部基本上以羅馬法為主的法典。1247年他又頒布一部亞拉岡習慣法彙編《韋斯卡法典》(Code of Huesca)。隨著新法律增加,在15世紀被重新編成《亞拉岡市鎮特權彙編》。
朝氣蓬勃的議會組織出現於亞拉岡君主國。每個半島國家(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都有一個議會,國王偶爾召集由三個議會參加的總議會。彼得三世於1283年在巴塞隆納的科特上作出兩項重要保證,大大推動加泰隆立憲政體的發展。他宣布他將每年召開一次科特以「討論各階層狀況和土地改革」,而且他不會未徵得加泰隆尼亞同意就為它制定法律。科特並未從那以後每年開一次會,但是在這些會議期間通過的憲法及科特章程證實科特具有立法權。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議會還投票決定稅收。出於對君王的不信任,加泰隆人建立起一個委員會以控制徵收和支出由科特准許的稅收。到14世紀晚期這個委員會已成為常設機構,被稱作「加泰隆尼亞代表大會」,或簡稱「大會」。科特休會時它即代表加泰隆公民,捍衛加泰隆人的權利不受皇室侵犯。15世紀早期亞拉岡和巴倫西亞也建立起類似機構。
農業和畜牧業為亞拉岡本身主要的經濟活動。大批穆迪札爾人在亞拉岡和巴倫西亞低地耕種田地,他們是基督教統治下的穆斯林,保留著許多自己的制度。加泰隆城鎮已發展出強大的行會組織,城鎮的主要工業為呢絨生產。
黑死病浩劫之後,週期性的社會和經濟危機擾亂治安,引發一系列令人發指的事件,如1391年發生在巴倫西亞及其他城市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14世紀晚期貿易蕭條,財政不穩定,許多私人銀行倒閉,使整個社會生活雪上加霜。
穆斯林西班牙
征服
西元7世紀後半葉面對阿拉伯人的推進,拜占庭在北非的要塞土崩瓦解。迦太基於698年陷落。705年瓦利德一世(al-Walid I)任命穆薩•伊本•努賽(Musa ibn Nusayr)為西方總督。瓦利德一世是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穆薩兼併遠至丹吉爾的整個北非,並且在將柏柏爾人伊斯蘭教化這一艱巨的任務中獲得進展。休達的基督教統治者朱利安(Julian)伯爵最終與穆薩達成協議,共同入侵伊比利半島(阿拉伯編年史中有種種關於朱利安的說法,一種說法他是拜占庭人,另一種說法是土生土長的柏柏爾人,還說他是西哥德人)。
入侵西班牙既是穆斯林侵略意願的體現,又是一個西哥德派別「威帖桑」(Witizans)呼籲援助的結果。他們在國王威帖薩於710年去世之後被驅逐,於是請求穆薩支持他們對抗篡位者羅德里戈。在711年4月或5月穆薩派遣一支柏柏爾軍隊通過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這支軍隊由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 Ziyad)統率,直布羅陀海峽即從「塔里克」得名;7月他們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擊敗羅德里戈。
塔里克沒有返回非洲,反而北上占領西哥德首都托萊多,在那裡度過711年冬天。翌年,穆薩親率阿拉伯軍隊進入半島,在長期圍困梅里達之後將其攻下。713年夏他在托萊多與塔里克會師。穆薩又從那裡向東北挺進,攻占薩拉戈薩,長驅直入北部山區,然後由西向東橫掃,迫使人們或降或逃。穆薩和塔里克都在714年夏末離開,此時大半個伊比利半島已處於穆斯林控制之下。
這一迅速的成功歸因於西班牙-西哥德社會尚未結成緊密、同一的整體。在托萊多法令的淫威之下的猶太人對基督教政府尤其敵視。再者,穆斯林的征服給許多人帶來好處︰與西哥德時代最後幾年相比,賦稅負擔總體上有所減輕。皈依伊斯蘭教的農奴(馬烏拉)翻身成為自由人,加入到一些當朝貴族的扈從之列;猶太人不再受迫害,他們與仍留在基督教徒中的西班牙-羅馬人和哥德人地位平等。這樣,8世紀上半葉穆斯林西班牙誕生一個新的社會。阿拉伯人為統治階層,其中又分巴拉迪云(baladiyyun)和敘利亞人;前者指712年隨穆薩進入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後者指740年隨巴吉(Balj)到西班牙者。地位低於他們兩者的是占入侵軍隊絕大多數的柏柏爾人,由於他們持繼不斷地從非洲湧入,其數量和影響在幾個世紀中不斷增加。其次是皈依伊斯蘭教的本土人穆薩利馬(musalimah)及某後裔穆瓦拉茲(muwallads);其中很多人是受某個阿拉伯人保護的馬烏拉,或者甚至本身有柏柏爾人血統。這一群體構成人口的大多數。這是因為在伊斯蘭教占領後的最初3個世紀中,社會和經濟因素導致相當數量的本土人改信伊斯蘭教。保持原有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徒和猶太人處於社會等級中的下一個階層,但這一階層的人數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最底層的是為數不多的奴隸(薩加利巴)——從半島北部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擄獲的俘虜——和黑人俘虜或雇傭軍人。
從711年至756年這段時期被稱為非獨立酋長國,這是因為穆斯林西班牙,或稱為安達魯斯(Al-Andalus),當時附屬於大馬士革的伍麥葉哈里發。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不同的阿拉伯派別之間和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一直存在著敵對情緒。然而,穆斯林在庇里牛斯山脈的擴張一直持續到732年法蘭克人在鐵錘查理(Charles Martel)領導下在圖爾(Tours)附近打敗穆斯林為止。圖爾一戰代表著穆斯林逐漸退卻的開始。
獨立的酋長國
安達魯西亞的伍麥葉王朝(756∼1031)標示著阿拉伯文明在西班牙的成長與完成。王朝的歷史可畫分為兩個主要時期——獨立的酋長國時期(756∼926)和哈里發帝國時期(929∼1031),可圍繞著4個人物來說明——3個同名人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Abd ar-Rahman,756∼788)、二世(822∼852)和三世(912∼961)和極具影響力的哈吉(hajib,首席大臣)曼蘇爾(al-Mansur,976∼1002)。
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是新阿拉伯國家的締造者。他力排異已,維護自己所代表的正統宗教權威,並通過一系列討伐性戰役控制阿斯圖里亞斯的基督徒。他在東部為阿拔斯的陰謀所困,在北部他又不得不對付查理曼的野心。查理曼敗得極不光彩,778年他在龍塞斯瓦列斯(Roncesvalles)戰役中戰敗,該戰役在偉大的中世紀史詩《羅蘭之歌》中受到讚頌。法蘭克人的進攻以穆斯林於785年攻占赫羅納(Gerona)、801年攻占巴塞隆納及老加泰隆尼亞而告終。
阿布杜勒•拉赫曼二世開創穆斯林西班牙的政治、行政和文化革新的時代,開始急劇的「東方化」進程。
他的繼任者穆罕默德一世(852∼886年在位)、穆迪希(al-Mundhir,886∼888年在位)和阿布杜勒(888∼912年在位)遇到危及伍麥葉王朝政權的新問題——穆瓦拉茲。穆瓦拉茲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於是在半島北部與南部發動叛亂。而阿布杜拉卻未能鎮壓數不勝數的叛亂分子,將一個虛弱的國家留給他的孫子。其孫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從912年起得以恢復國內秩序。他平息了整個安達魯斯與黎凡特(Levant)。
哥多華的哈里發
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在國外首先面臨的政治問題之一是其相對於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王朝而言的法律地位問題。在伊斯蘭教世界存在宗教統一時,西班牙的伍麥葉王朝俯首承認巴格達的宗教領導地位。910年之後突尼斯出現異端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統治時,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毫不猶豫地宣布自己為納綏爾(an-Nasir)哈里發。這個新的哈里發王朝被稱為庫圖巴哈里發(Caliphate of Qurtubah),統治安達魯斯長達一個世紀以上。國內最後的抵抗(托萊多,933年)未持續多久,從那時起納綏爾得以全力以赴處理國外事務。對於基督教西班牙他的成功不值一提,但是萊昂王國內部的虛弱使他得以用政治手段恢復對半島的控制。通過向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Otto I)、半島上的基督教君主、教宗(教皇)以及君士坦丁堡派遣使者,他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為防止法蒂瑪王朝在西北部伊斯蘭教地區馬格里布(Maghrib)取得霸權,納綏爾占領北非港口梅利利亞(馬利拉)和休達(931)。兩個西方哈里發王朝在海上進行激戰的同時,也在馬格里布發生陸地上的衝突,並在西北非敵國境內展開意在顛覆的戰爭。伍麥葉王朝與法蒂瑪王朝之間的衝突拖延到後者占領埃及(969)而失去對馬格里布的興趣時為止。法蒂瑪王朝在此留下的權力真空迅速由伍麥葉王朝填補。
納綏爾由其子哈卡姆二世(al-Hakam II,961∼976年在位)繼位。他採用穆斯坦綏爾為其哈里發稱號。他的統治時期是和平的,他還成功地解決馬格里布的問題。
穆斯坦綏爾死後,其王位由未成年的兒子希沙姆二世(Hisham II)繼承。他在母親奧羅拉(Aurora)和首相(總理)加法爾•穆沙非(Jafar al-Mushafi)的監護下長大,後者不久即被曼蘇爾(978∼1002年在位)所殺。曼蘇爾成功地取消哈里發的一切世俗權力,控制了哈里發,將大權獨攬於一身。
曼蘇爾爭取到對馬格里布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將之變為哥多華總督管轄區。他發動一系列襲擊,通常每6個月一次,劫掠半島上幾乎每一個基督教王國首府,從而扼制北部基督教王國的擴張。在主要由柏柏爾人組成的職業軍隊支持下,他擺脫在極大程度上親伍麥葉的阿拉伯貴族的影響,並限制奴隸階層力量的發展。自從納綏爾對這些奴隸委以重任以來,他們的數量一直在增長。但是阿拉伯貴族、柏柏爾人和奴隸這三種力量之間的平衡只有像曼蘇爾這樣強有力的統治者才能維持。
經過50多次成功的戰
歷史
古羅馬時期之前的西班牙
史前史
西班牙最早的人類化石屬於「智人」(Homo sapiens),更確切地說,他們具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和現代人類祖先的早期特徵。「主洞窟」出土的幾副骨架至少有280,000年的歷史。其他重要遺址還有托拉爾瓦與安布羅納(索里亞),曾有大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偶然在此陷入沼澤,而後其屍身又被吃掉。從這些遺址裡挖掘出幾百件石器和木製品,還有用幼象象牙製成的飾物。挖掘出的炭屑顯示當時人們已會用火。
西元前35000年之後現代人類(Homo sapiens sapiens)在西班牙的出現,物質文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速度持續發展的新時代開啟。燧石工具更多樣化、更精巧,骨與鹿角被用作魚叉、標槍及裝飾品。知識上的成就最為顯著,在發現於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連山脈的舊石器時代洞窟中達到頂點。在西元前25000∼前10000年之間人們斷斷續續地在這些洞窟裡繪畫、雕塑、遊覽。洞壁和洞頂上有現已絕種的冷氣候動物,如野牛、猛獁象、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歐洲野牛和披毛犀。熊、狼貛、獅等捕食動物很少入畫,對人的描繪則極為罕見。許多洞窟(坎塔夫里亞的埃爾卡斯蒂約〔El Castillo〕)畫有成排的彩色圓點、箭頭狀符號、人的手印以及被解讀為陰部的記號。動物或以黑色素描熟練地勾勒出,如埃凱恩(Ekain,今吉普斯夸〔Guipuzcoa〕),或以彩色繪成,如在阿爾塔米拉(Altamira,今坎塔夫里亞),或以雙色繪成,如在蒂托-布斯蒂約(Tito Bustillo,今阿斯圖里亞斯)。帕帕約奧(Parpallo,今巴倫西亞)的居處堆放著成千上萬雕有圖案的石板,雖然其意義難以解讀,但是應當指出舊石器時代的藝術遵循一定規矩,它出於現代人尚不知曉的意圖把塑像整齊地置放於經過挑選的洞窟(可能用作神殿)中。
西元前10000年以後氣候隨著最後一次冰川的結束而變化,導致耐寒獵物消失及海邊牧草地被淹沒。與此相應,獵人們擴大了食物範圍,開始採集海洋水生貝類。
標示歐洲新石器時代經濟特徵的製陶術、穀類種植及家畜飼養在西元前6000年以後從地中海地區中部或從非洲西北部傳入西班牙。雖然農業與畜牧業在西班牙東部和南部早有名聲,但是它們被接納吸收的過程卻極其緩慢和不規則。
西元前3200年之後技術和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製銅技藝伴隨在更大的村落中居住的趨勢出現。自然資源和人口密度上的差異意味著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所有的革新中心都分布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區。給人印象尤深的是占地2公頃(5)的洛斯米利亞雷斯(Los Millares,今阿爾梅里亞)聚落,四周圍有三層石牆,每隔一定距離還設有城樓。一座有射箭口和衛兵室的可怕碉堡聳立在入口處。這些防禦工事長300公尺(330碼)。銅製工具、個人裝飾品以及供一般飲用和盛宴用的精美容器等隨葬品顯示洛斯米利亞雷斯存在著一個貧富懸殊的等級部落社會。防禦工事及多種堡壘顯示出社會不穩定及相應存在的襲擊和爭鬥。
到西元前2000年許多銅器時代村落被廢棄,青銅時代聚落遷往新址,有時只移動幾百碼。陡峭的山頂由於難以侵入而備受青睞。埃爾阿爾加爾(El Argar)和埃爾奧菲休(El Oficio,今阿爾梅里亞)等聚居點的社會等級非常明顯,最富裕的女人戴著銀冠,其丈夫則配帶青銅劍、斧和磨光的陶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較濕潤的地區沿大西洋海岸和比斯開灣出現所謂「古城堡」——以深溝和內堤為防線的小聚落,並出現與英國南部和法國有關係的青銅製造業及埋葬金屬工具與武器的習俗。聚落格局和習俗上的差別顯示青銅時代西班牙不是性質單一的社會,而是一個多種多樣的社會︰既有權力集中的部落,又有以更小的單位為基礎的較鬆散的群體。當腓尼基水手在大約西元前800年來到西班牙時,這種青銅時代社會正處於鼎盛時期。
腓尼基人
出土文物證實腓尼基人在西元前800年以後來到西班牙南部定居。對新商品的需求使他們深入西部,並對西班牙南部礦產資源產生興趣。未經開採的銀礦脈以及沖積而成的錫、金礦床提供基本的原料,以滿足亞述人對貢品日益增加的需求。到西元前700年里奧廷托(Rio Tinto)礦區的銀出口量如此之大,以致亞述王國條銀貶值。這就是腓尼基人對遠西發生興趣的背景。
腓尼基人的貿易由船主和製造商開辦的家庭商號進行,他們以提爾(Tyre)或比布魯斯(Byblos)為基地,在國外派駐代表。從巴利阿里群島(伊維薩島)到大西洋上加的斯的各海上基地,支持醃魚、染料和紡織品的貿易。提爾於西元前573年落入巴比倫人之手,腓尼基臣服,先前的繁榮景象消失了,此後一直延續到4世紀。然而許多殖民點留存下來,阿夫季拉(Abdera,今阿德拉〔Adra〕)、巴里亞(Baria,今比利亞里科斯〔Villaricos〕)、卡莫納(Carmona,今卡爾莫〔Carmo〕)、加迪爾(Gadir,今加的斯)、馬拉卡(Malaca,今馬拉加)和塞克西(Sexi,今阿爾穆涅卡爾〔Almunecar〕)在迦太基為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區建立的貿易系統中繁榮起來。埃維薩(Eivissa,今伊維薩)成為一個主要的迦太基殖民點,該島出產染料、鹽、魚露和羊毛。西元前237年迦太基在哈米爾卡爾•巴爾卡(Hamilcar Barca)率領下開始征服西班牙南部,西元前228年在卡塔戈諾瓦(Cartago Nova,今卡塔赫納〔Cartagena〕)建立新首府,而在西元前206年遭到羅馬人毀滅性打擊。
希臘人
來自福西亞(Phocaea)的希臘人抵達西班牙海岸,但是到西元前575年他們只在東北角恩波里永(Emporion,今安普里亞斯〔Ampurias〕)和羅得(Rhode,今羅薩斯〔Rosas〕)建立起兩個小殖民點,作為馬西利亞(Massilia,今馬賽)的分點。不過,有一種更早的古希臘貿易活躍於西元前800∼前550年間,從西元前600∼前550年陡然達到高峰期。它沿著南部海岸,恰好在腓尼基人影響最大及其聚居的區域裡發展。
西元前450年以後希臘人又開始對西班牙產生興趣,儘管是對半島東部而不是西部和南部。希臘物品通過迦太基中間人而得到廣泛經營。
伊比利亞人
西班牙原有的青銅時代社會對腓尼基繼而又對希臘文化反應強烈,它接受了東地中海地區的價值觀及技術。開始時文化吸收局限於極少數人,後來其速度越來越快、量越來越大,把整個社會都投入到變革之中。各處的變化都十分迅速而猛烈,從西元前700∼前550年共延續幾代的時間。
西元前550年一種獨特的伊比利亞文化在半島的整個南部和東部已清晰可辨。伊比利亞這一稱謂為古代作家所用,雖然它所指的文化存著種族與語言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政治上曾很分明,直到此地併入羅馬帝國為止。
伊比利亞文明具有城市基礎,當地的城市在西元前600年以後興起,某些方面模仿腓尼基和希臘殖民點。這些城市在安達魯西亞西部尤其大而且數量眾多。稍後在伊比利亞其他邊陲(西班牙東北部)也出現這類城市,這些城市是擁有領地的政治中心;有些城市結成聯盟,其他則為獨立城邦。安達魯西亞西部的城市中心地帶從西元前550年起持續繁榮,但4世紀中葉在迦太基影響下產生政治騷亂,西班牙南部和東部許多城鎮被毀。
經濟持續以農業為基礎,輔以原產於東部的葡萄和油橄欖栽培種植業。煉鐵技術由腓尼基人傳入,到西元前400年鐵製基本農具已隨處可見,帶有鍛造鑲嵌物和波形花紋裝飾的武器使鐵匠工藝登峰造極。快速的陶工旋盤使陶器和貯藏器皿得以成批生產。銀在伊比利亞社會中相當多,廣泛用於製造上層階級使用的餐具。
形象石雕顯示出希臘人在人體和動物複雜造型方面的影響。
塞爾特人
西班牙內地的發展路線與沿海地區不同。西部和北部是古代作家所說的塞爾特世界。從西元前700年開始人們已經知有鐵,在小村莊裡居位的人或在西北部被稱為「古城堡」的地方居住的人從事農牧業經濟。人們操印歐語(塞爾特語、盧西塔尼亞語〔Lusitanian〕),但卻在文化上、政治上分為幾十個獨立的部落和地區。直到西元前2世紀塞爾特人才建起城市聚落。地中海生活方式只在羅馬人於西元前133年占領努曼提亞(Numantia)及西元前19年占領阿斯圖里亞斯之後才進入內地。
古羅馬時期的西班牙
征服
最初羅馬人對西班牙感興趣的原因是那裡的迦太基人,羅馬人在西元前218年首次將軍隊開進半島,作為與漢尼拔戰爭的一部分。他們最初的目的可能是為了防止漢尼拔的援軍從他在西班牙南部的基地進入義大利增援他,但是西元前210年這一目標就發展成為要將迦太基人完全趕出西班牙。隨著迦太基軍隊於西元前208年在巴埃庫拉(Baecula,今拜倫〔Bailen〕)前207年在伊利帕(Ilips,今塞維爾附近的里奧堡〔Alcala de Rio〕)戰敗,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將迦太基人逐出西班牙之後,羅馬人只控制半島上受戰爭影響的部分︰東海岸和巴埃蒂斯河(Baetis River,今瓜達幾維河)河谷。但羅馬人似乎更熱衷於打敗西班牙部落(因而獲得表彰——穿過羅馬城的凱旋大遊行儀式),而不是建立有組織的管轄。西元前180∼前178年的一系列戰役後羅馬人與塞爾特伊比利亞人簽訂條約,或許與其他部落之間也有條約,這些條約的結果之一似乎是羅馬的稅收逐漸走向常規化。
西元前31年安東尼(Mark Antony)在亞克興角戰役(Battle of Actium)中失敗,奧古斯都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君主。直到他的統治期內才完成對整個半島的軍事占領。最後被征服的地區是西北部的坎塔布連山脈,從西元前26年開始的征戰到西元前19年才結束,而且引得奧古斯都在西元前26和前25年御駕親征,又在西元前19年派出他最得力的將領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也許正是從那時起半島被畫分為3個省區︰已埃蒂卡,首府設在哥杜華(Corduba,今哥多華);盧西塔尼亞,首府設在埃梅里塔奧古斯塔(Emerita Augusta,今梅里達);塔拉科嫩西斯(Tarraconensis,在碑文中還被稱為內伊斯帕尼亞〔Hispania Citerior〕),以塔拉科(Tarraco,今塔拉戈納)為中心。
羅馬化
像在羅馬帝國其他地區一樣,至少在進入西班牙的最初兩個世紀中羅馬人似乎並不在那裡執行有目的的「羅馬化」政策。直到凱撒和奧古斯都時代,為了羅馬軍團退伍軍人的利益,才建立起全面的羅馬風格基地,有一些建在已有的當地城鎮,而另一些則建在以前人跡相對稀少的地區,如埃梅里塔奧古斯塔。則西元1世紀初巴埃蒂卡有9個這樣的殖民地,塔拉科嫩西斯有8個,盧西塔尼亞有4個(或5個)。
從奧古斯都在位期間一直到西元68年尼祿皇帝被推翻,當地的社會群體也開始效仿羅馬模式,修建公共建築(包括廣場、地方政府大樓、神殿和公共澡堂);有一些獲得城市(municipium)的地位,其居民進而可獲得所謂的拉丁權,即享受羅馬法律保護的特權,地方行政官可成為羅馬公民。這一進程在弗拉維王朝(Flavian dynasty)幾任皇帝在位時發展迅速。這幾任皇帝為韋斯巴薌(Vespasian,西元60∼79年在位)、提圖斯(Titus,西元79∼81年在位)和圖密善(Domitian,西元81∼96年在位)。
西元1世紀西班牙城市和城鎮的上流階層(不論是移民還是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整個羅馬帝國名流的一部分,這可以從原籍西班牙的人出現在羅馬的生活中看出。這些人中有哲學家兼作家西尼加(Lucius Annaeus Seneca,4?BC∼AD65),他來自哥杜華,原是尼祿皇帝的導師,後來成為其顧問。越來越多的羅馬元老院成員來自西班牙,包括後來成為皇帝的圖雷真(Trajan,西元98∼117年在位)和哈德良(Hadrian,西元117∼138年在位),兩人均來自義大利卡(Italica)。同一時期駐紮在半島的羅馬軍隊逐漸減少。
行政
從奧古斯都時代起各行省官員更著重於行政管理,這些官員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曾是軍事地區指揮官。巴埃蒂卡在三個奧古斯都省分中最安定,由經羅馬元老院選定的地方總督管理。而塔拉科嫩西斯和盧西塔尼亞的地方官則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代表)。這一行省畫分法一直持續到戴克里先(Diocletion,西元284∼305年在位)皇帝時期,他又將塔拉戈納畫分為三部分——加利西亞、塔拉戈納和迦太基。
經濟
古羅馬時期西班牙的經濟與古代其他地區一樣,主要為農業經濟。除食物自給自足外,還有相當大量的農產品出口貿易。
宗教
西班牙的宗教隨著羅馬統治的擴張而形成。沿東海岸和巴埃蒂斯河谷,特別是在已羅馬化的城市和城鎮裡,羅馬人的擬人神吸收或取代以前的非擬人神,希臘和腓尼基人殖民地區的神祇很容易與羅馬神融合,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加的斯(Gades)的大力神赫丘利斯/麥勒卡特(Hercules/Melqart)崇拜。北部和西部的本地神祇留存時間長些。帝國時期對皇帝的崇拜非常廣泛,特別是在各省省府,這成為對皇帝表示忠心的重點,而帝國崇拜中的祭司職位是地方顯貴從事的職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自地中海東部的神祕宗教在西元1世紀和2世紀出現,尤其是有關埃及的生育與繁殖女神的神祕宗教。基督教的地位在西元2世紀得以確立。
古羅馬遺跡
羅馬占領時期的遺跡在西班牙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有塔拉戈納和盧戈(Lugo)的城牆,塞哥維亞(Segovia)和塔拉戈納的導水管,梅里達的劇院和公共建築,阿爾坎塔拉(Alcantara)和哥多華的大橋以及義大利卡和安普里亞斯(Ampurias,今恩波里〔Emporion〕)的城鎮。
約至西元500年西哥德時期的西班牙
沿著帝國邊境定居的日耳曼部族在5世紀期間大規模入侵,削弱了羅馬在西班牙的統治。西哥德人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皈依阿里烏派基督教(Arian Christianity),瓦林斯(Valens)皇帝於376年准許他們在帝國定居。然而他們很快轉而反對羅馬人。他們在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Battle of Adrianople)中擊敗瓦林斯,開始對羅馬進行野蠻的襲擊。西哥德人入侵義大利並於410年洗劫羅馬城,使整個帝國為之震驚。汪達爾人、阿蘭人和斯維比人(Suebi)利用西哥德人對義大利的威脅進入高盧,然後進入西班牙。劫掠了這個國家兩年之後,斯維比人和阿斯丁汪達爾人(Asding Vandal)定居於加利西亞省西北部。西林汪達爾人(Siling Vandal)占據南方的巴埃蒂卡,而伊朗人的一個分支阿蘭人則在盧西塔尼亞和迦太基的中部省分定居。當時只有塔拉科嫩西斯仍完全處於羅馬人控制之下。
西哥德國王阿道夫(Athaulf)放棄義大利之後進入高盧南部,但他未能為他的部族爭取到帝國同盟者(federati)的地位,被迫進入塔拉科嫩西斯,415年在此遭暗殺。在他在繼任者瓦利亞(Wallia,415∼418年在位)統治期內,羅馬人承認西哥德為帝國同盟者,並鼓勵它對半島上其他原始部族發動戰爭。那些在西哥德人的進攻中倖存下來的阿蘭人和西林汪達爾人到加利西亞的阿斯丁人和斯維比人處尋求避難。羅馬皇帝洪諾留(Honorius)於418年准許西哥德人定居高盧。
與此同時,斯維比人和阿斯丁汪達爾人繼續劫掠西班牙。429年汪達爾人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他們征服並統治該地區以及巴利阿里群島直到於534年被拜占庭重新征服。在西班牙,原為異教徒的斯維比人接受阿里烏主義,但在6世紀中葉又改宗正統基督教。他們在加利西亞的獨立王國一直持續到585年才被西哥德人征服。
西哥德人作為羅馬同盟者,曾幫助抵抗阿提拉(Attila)和匈奴人入侵高盧。然而,羅馬帝國無法遏止的腐化導致羅馬和西哥德人之間脆弱的聯盟破裂。在西班牙的西哥德人把斯維比人趕回加利西亞,並占領塔拉科嫩西斯和部分盧西塔尼亞。當時巴埃蒂卡和迦太基諸省則由其自由發展。
雖然羅馬帝國在西班牙的統治崩潰,但是羅馬帝國的影響力仍然很強。大多數人口(約6,000,000)為西班牙-羅馬人,而原始部落只有200,000人。西班牙-羅馬人掌握許多行政管理職位。
507年克洛維(Clovis)和法蘭克人在武耶(Vouille)打敗阿拉里克二世(Alaric II),從而結束西哥德人對高盧南部的統治。法蘭克人的擴張迫使西哥德人深入西班牙,他們的國王們最終在托萊多(Toledo)定居。與此同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利用原始部族間的紛爭,重新取得對西班牙南部與東部海岸的控制權。這一地區成為拜占庭在半島的據點約70年之久。
儘管西哥德人與羅馬世界的聯繫在他們實際定居西班牙之前就已存在一個世紀以上,並且貌似羅馬化,但是明顯的法律、文化、社會和宗教差異使他們不同於西班牙-羅馬人。除語言不同和教育懸殊外,這些迥異的民族還屬於不同的法律機構。要想將這樣兩個民族融為一體並取得某種程度的政治和文化統一是極其困難的。
西哥德王國
西班牙-羅馬人很難同化西哥德人。由於斯維比人在加利西亞擁有一個獨立王國,而巴斯克人堅決抗擊所有要征服他們的企圖,西哥德人並未控制整個半島。讓西班牙-羅馬人感到極大滿足的是拜占庭於6世紀早期恢復對東南部的統治。但在6世紀後半葉西哥德君主中最有能力的萊奧維希爾德(Leovigild,568∼586年在位)征服斯維比人和巴斯克人,從而統一半島。他的統治中心設在半島中部的托萊多,通過採用帝位和其他羅馬君主制象徵,改造了西哥德王國。他要求西班牙-羅馬人改宗阿里烏主義,於是被激怒的西班牙-羅馬人在巴埃蒂卡省南部起義。拜占庭未能援助反叛者,致使萊奧維希爾德得以將之鎮壓下來。
萊奧維希爾德之子雷卡萊德(Recared,586∼601年在位)認識到多數人堅持天主教信仰,因此他否定其父的宗教政策而宣布皈依天主教。隨著哥德貴族和主教們追隨他的榜樣,影響西哥德人和西班牙-羅馬人融合的一個主要障礙被清除。從此,不再期望拜占庭解救的西班牙-羅馬人開始效忠於西哥德君主。因此,斯溫提拉(Swinthila,621∼631年在位)能夠征服殘留在半島上的拜占庭堡壘,將西哥德統治擴張到整個西班牙。
西哥德人改變信仰不久顯示西班牙-羅馬文明的支配地位,也使主教與君主建立密切的聯繫。仿效拜占庭慣例,國王行使委任主教的權力,主教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西班牙-羅馬人的天然領袖。
貴族對世襲王位繼承的敵意及自然繼位人之缺乏使君主制保持選舉的特性。由於西哥德人有暗殺自己國王的名聲,主教試圖以舉行塗油儀式來保護統治者。聖油向所有人宣告國王受到上帝保護,現在已具有神性。期望消除與選舉有關的暴力的主教還設計出需遵守的選舉程序。公爵、伯爵或大法官負責行省和羅馬時代留存下來的其他地區的行政管理。各城鎮的自治早已消失。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
占人口多數的西班牙-羅馬人的法律與西哥德人的法律相比占有明顯優勢,這又顯示羅馬文明的優勢。由西哥德國王雷卡斯文(Recceswinth,649∼672年在位)於654年前後頒布的法典《民法大全》,其內容與形式基本上是羅馬的。雖然其中含有日耳曼因素(如用冷水神裁法檢定是否清白),但這部法典卻貫穿著羅馬法律的原則,而且與日耳曼習慣法不同,它是根據地區情況而非個人情況實施的。民法大全是西哥德人留給中世紀西班牙的主要遺產。
7世紀末西哥德人開始經歷其歷史上的轉折期。國王瓦姆巴(Wamba,672∼680年在位)被陰謀推翻,預示未來的困難歲月。瓦姆巴是一位能幹的統治者,曾試圖改革軍事體制。隨著不安定局面的繼續,繼他之後的國王把猶太人當作代罪羔羊,強迫他們接受基督教,並以奴役相威脅。711年丹吉爾(Tangier)的穆斯林統治者塔里克•伊本•齊亞(Tariq ibn Ziyad)在直布羅陀的卡爾佩(Calpe)登陸後,7月19日在今天的瓜達萊特河(Guadalete River)附近擊潰羅德里戈(Roderick)國王和西哥德人。獲勝的穆斯林迅速席捲西班牙,只遭到群龍無首的西哥德人微弱的抵抗。儘管西哥德王國不復存在,但對它的記憶鼓舞著阿斯圖里亞斯-萊昂的國王重新征服西班牙。
從穆斯林入侵到約1260年間的基督教西班牙
從8世紀伊斯蘭教的入侵到15世紀末費迪南德與伊莎貝拉的到來,半島統一始終是基督教西班牙歷史中不斷出現的主題。伊斯蘭教的占領使西哥德人曾經達到的統一中斷,給民族融合帶來宗教、文化、法律、語言以及種族上的新障礙。一批基督教小國家終於從偏遠的北部山區崛起,出於自我保護及在宗教文化上與伊斯蘭世界的敵對,它們發起復地運動(Reconquista)。在任何時候基督教的成功都與伊斯蘭西班牙的力量直接相關。當伊斯蘭教力量衰落時,基督教徒便得以推進其疆域。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卡斯提爾的國王自封為西哥德人的繼承者,謀求整個半島的霸權。但是,葡萄牙、那瓦爾和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在11和12世紀開始畫定邊界,三者的統治者拒絕接受並經常破壞其大鄰邦的抱負。復地運動在13世紀中葉幾近完成。
基督教國家(711∼1035)
伊斯蘭教入侵後不久,逃亡的西哥德貴族和阿斯圖里亞斯的山地人在哥德貴族佩拉約(Pelayo,718∼737年在位)領導下聯合起來反抗入侵者。後人稱頌佩拉約於718年前後在科瓦東加(Covadonga)對穆斯林的勝利為復地運動和「拯救西班牙」的開始。駐紮在加利西亞的柏柏爾人(Berber)反叛者撤離後,阿方索一世(739∼757年在位)占領該地,擴大阿斯圖里亞斯王國。他還破壞通過南方的斗羅河河谷,在基督教西班牙與伊斯蘭教西班牙之間建立起一個無人區。巴斯克人顯然已在西庇里牛斯山脈恢復獨立,而法蘭克人把穆斯林趕出塞蒂馬尼亞(Septimania,今法國西南部),並進入西班牙東北部。雖然查理曼未能在778年攻取薩拉戈薩(Saraqustah),但是他的軍隊在801年奪得巴塞隆納,並占領加泰隆尼亞。這一後來被稱為西班牙邊境的地區由法蘭克人統治下的幾個郡組成,先與加洛林帝國後與法蘭西王國長期保持緊密的政治和文化聯繫。因此,在幾個世界的時間裡加泰隆人總是關注北方。
另一方面,阿斯圖里亞斯人卻轉向南方。9世紀晚期阿方索三世(866∼910年在位)利用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內部紛爭搶劫敵人地區,並奪取波多(Porto)等要塞。他還讓人們重新去南方通向斗羅河的地區居住,那裡已經荒蕪約一個世紀之久。阿方索三世建造大量城堡以抵禦穆斯林從東部邊境的進攻,使得這一地區獨具一格並因此而得名卡斯提爾。記載復地運動已知最早的基督教編年史在這期間出現,它們致力於證明西哥德和阿斯圖里亞斯君主間的歷史淵源。阿斯圖里亞斯人有意識地宣稱他們有責任重新征服伊斯蘭教西班牙。
伊斯蘭教西班牙顯而易見的弱點和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興起促使加西亞一世(Garcia I,910∼914年在位)將其權力中心從奧維耶多(Oviedo)南移至萊昂城。然而,任何以為伊斯蘭教統治行將結束的企望都是幼稚的。10世紀哥多華的哈里發不僅恢復伊斯蘭教西班牙的秩序和統一,而且重新進攻基督教占據的北方。基督教徒遭到巨大打擊,只能偶爾贏得幾場戰鬥。
10世紀晚期隨著伊斯蘭教力量穩步發展,基督教國家則相應衰落。代表萊昂的拉米羅三世(Ramiro III,966∼984年在位)的使節們去哥多華向哈里發宣誓效忠並進貢,基督教統治者的可憐境遇路人皆知。但是,儘管萊昂國王承認伊斯蘭教的權力,他們仍忠於阿斯圖里亞斯人的習俗,堅持其作為西哥德傳統的繼承人的權力。他們主宰整個半島的要求在建立一個以萊昂為中心的西班牙帝國這一思想中體現出來。10世紀接近尾聲時建立帝國的思想無疑是一種安慰。當時,曼蘇爾(al-Mansur)以哈里發的名義實行獨裁,定期劫掠所有的基督教國家。985年他燒毀巴塞隆納,3年後掃蕩萊昂城,又在997年洗劫聖地牙哥德康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基督教大教堂。但哥多華的哈里發統治在曼蘇爾死後即解體。
基督教國家從伊斯蘭教要毀滅他們的災難中解脫出來後又有了喘息的機會。穆斯林之間的內戰接連不斷,這使巴塞隆納伯爵波雷爾(Ramon Borrel,992∼1018)得以在1010年劫掠哥多華以報仇雪恥。基督教國家統治者之間以往的爭端死灰復燃。那瓦爾國王桑喬三世(Sancho III,1000∼1035年在位)持續幾年在基督教西班牙建立起無可爭議的權威。他通過掃蕩卡斯提爾縣邑繼續擴張其勢力。桑喬在1034年攻克萊昂城並稱帝從而成就偉業,但是第二年他的去世結束了他以武力建立起的統一。
中世紀帝國(1035∼1157)
桑喬三世將其統治擴張到除加泰隆尼亞以外的所有基督教國家,已經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明顯邁進一步。然而,由於選擇將其領地視為可在他的兒子之間分配的私人遺產,他背離了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王國這一萊昂傳統。他將那瓦爾王國封給加西亞三世(1035∼1354年在位);將卡斯提爾贈予費迪南德一世(1035∼1065年在位);拉米羅一世(1035∼1963年在位)得到亞拉岡,並於1045年第四個兄弟岡薩羅(Gonzalo)被謀殺之後兼併索夫拉韋(Sobrarbe)和里瓦戈薩(Ribagorza)。由於每個兄弟都有皇家稱號,從那時起卡斯提爾和亞拉岡被看作王國。貝爾穆多三世(Bermudo III)在桑喬三世死後收復萊昂,但是費迪南德一世在1037年將他打敗並殺死。他在占領萊昂王國後亦登基稱帝。接下來的30年中費迪南德尋求在整個西班牙的霸權,他在戰場上擊敗自己的兄弟,奪取孔布拉並迫使托萊多、塞維爾和巴達霍斯(Badajoz)弱小的穆斯林統治者處於附庸地位。
費迪南德按照其父的作法,死前將他的領地分封給他的兒子,桑喬二世(1065∼1072年在位)得卡斯提爾,阿方索六世(1065∼1109年在位)獲萊昂。但兩兄弟發生爭吵,1072年桑喬被謀殺,阿方索六世成為卡斯提爾和萊昂兩地的國王。
阿方索六世起初利用伊斯蘭教西班牙小王國之間的不和,要求它們向自己朝貢,但最終還是決定征服它們。托萊多在1085年投降,不僅使他的疆域擴張至塔古斯河,還具有重大象徵意義。占有托萊多這一古代西哥德君主制統治中心,增強了阿方索對於半島霸權的要求,他自稱既是「西班牙皇帝」也是「托萊多皇帝」,即是這種要求的表現。在此之前成千上萬穆斯林和猶太人通常寧願南遷也不願向基督教統治屈服,現在卻決定留在他的王國內。居住在托萊多及周圍地區的還有許多莫札拉布人(Mozarab),即操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後來幾代中這些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張。
托萊多的滅亡使其他穆斯林小國王感到恐慌,他們轉向摩洛哥的阿爾摩拉維德人(Almoravid)尋求幫助,阿爾摩拉維德人屬柏柏爾狂熱分子中的苦行伊斯蘭教派。1086年在薩拉卡(Az-Zallaqah)擊潰阿方索的軍隊之後,阿爾摩拉維德人也橫掃這些小王國。他們恢復伊斯蘭教西班牙的統一,暫時阻止復地運動進一步展開,而且迫使阿方索從此處於守勢。
當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爭奪半島的控制權時,穩步增長的北歐影響加強了基督教西班牙與外界基督教世界的聯繫。很多法國騎士參加復地運動的戰爭。他們當中最幸運的是兩個勃艮第人表兄弟雷蒙和亨利,他們兩人與阿方索六世的女兒烏拉卡和泰瑞莎結婚,因而成為14世紀末之前統治著萊昂和葡萄牙的王朝的祖先。
寡居的烏拉卡(1109∼1126年在位)繼承其父王位後與亞拉岡的阿方索一世(1104∼1134年在位)結婚。緊張與衝突一開始就煩擾著他們的婚姻,最終導致阿方索一世撤回到自己的領地。烏拉卡與勃艮第人雷蒙所生的兒子阿方索七世(1126∼1157年在位)恢復萊昂君主國的威嚴。
亞拉岡的阿方索一世解除與烏拉卡的婚姻之後,於1118年占領薩拉戈薩,把疆土擴張到厄波羅河。隨後,他直接向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心臟地帶進軍,解放格拉納達的莫札拉布人,使其在亞拉岡定居。臨終前,阿方索立遺囑將領地分封給軍界醫院騎士團(馬爾他騎士)和聖殿騎士團以及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但遭到人民的反對。亞拉岡人要求已故國王的弟弟拉米羅二世(1134∼1137年在位)脫離僧侶生活,接受王位。拉米羅結婚並生下可以繼承王位的孩子佩得羅尼拉之後便回到修道院。1137年佩得羅尼拉與巴塞隆納的拉蒙•貝倫格爾伯爵四世(Count Ramon Berenguer IV of Barcelona,1131∼1162)訂婚,後者擔當起治國的責任。在這樁婚姻中誕生的孩子阿方索二世(1162∼1196年在位)使亞拉岡王國和巴塞隆納統一。儘管歷經無數次盛衰,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傳統的民族的這次統一持續到中世紀末。加泰隆尼亞航海條件得天獨厚,逐漸成為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強國,而亞拉岡是以農業和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內陸王國,由有地產的貴族控制。兩個地區保留各自的習俗和法律,強烈反對一切融合的努力。亞拉岡王國和巴塞隆納的聯盟通常被稱為亞拉岡君主國。
與此同時,內部紛爭與摩洛哥的一個新穆斯林派別阿爾摩哈德人(Almohad)的興起導致阿爾摩拉維德帝國解體。基督教統治者趁穆斯林內戰之際大肆劫掠伊斯蘭教西班牙,攻克一批重地。然而,阿爾摩哈德人打垮阿爾摩拉維德人之後入侵半島,1157年重新奪取阿爾梅里亞。由於征服整個伊斯蘭教西班牙,他們有效地制止任何基督教進犯。
卡斯提爾與亞拉岡的興起
阿方索七世違背建立一個統一的萊昂帝國的思想,將其王國分給他的兩個兒子︰桑喬三世(1157∼1158年在位)獲得卡斯提爾,費迪南德二世(1157∼1188年在位)獲得萊昂。雖然基督教王國面對阿爾摩哈德強權仍處於防禦地位,但是卡斯提爾的阿方索八世(1158∼1214年在位)和亞拉岡的阿方索二世卻在1179年締結條約,在兩者之間分配對伊斯蘭教西班牙的占領,表現出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其他基督教君主認識到阿爾摩哈德人對他們的威脅,與卡斯提爾達成協議。在那瓦爾的桑喬七世(1194∼1234年在位)、亞拉岡的彼得二世(1196∼1213年在位)以及葡萄牙和萊昂軍隊配合下,阿方索八世於1212年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Las Navas de Tolosa)大敗阿爾摩哈德人。這一非同尋常的勝利標示阿爾摩哈德帝國開始走向末日,並打開通向基督教世界的安達魯西亞的大門。
阿爾摩哈德帝國在1220年代至50年代分崩離析的時候,基督教統治者幾乎收復整個西班牙。亞拉岡的詹姆斯一世(1213∼1276年在位)第一次利用加泰隆人的海上力量於1229年攻占馬霍卡(Majorca)王國,這是加泰隆人在地中海地區進行擴張的重大的第一步。征服巴倫西亞王國難度較大。詹姆斯一世於1238年占領巴倫西亞,使成千上萬穆斯林處於其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萊昂的阿方索九世(1188∼1230年在位)向南推進至瓜地亞納河。他在1230年占領梅里達和巴達霍斯,掃清通往塞維爾的道路。阿方索九世去世時,其子費迪南德三世已經從母親那裡繼承卡斯提爾王位(1217∼1252年在位),其母貝倫蓋拉(Berenguela)是阿方索八世的女兒。這時他又繼承父位成為萊昂國王,從此卡斯提爾與萊昂被永久聯合起來。費迪南德利用原先兩個王國共同的財力,於1236年攻克哥多華,1243年攻克莫夕亞,1246年攻克哈恩(Jaen),又於1248年攻克塞維爾。穆斯林僅保住格拉納達王國,其統治者被迫每年向卡斯提爾朝貢。作為藩屬國,格拉納達本身並不構成威脅,但是當它得到摩洛哥穆斯林支持時,這個西班牙僅存的伊斯蘭教前哨卻給基督教徒帶來巨大困擾。
社會、經濟和文化
基督教社會和文化在伊斯蘭教占領時期最初300年裡發展緩慢,但在12和13世紀變化加快。當時人口數量增加,與北歐的交流得到加強,商業和城市生活日漸重要,復地運動比以往任何時候成功。
到13世紀中葉卡斯提爾-萊昂、亞拉岡-加泰隆尼亞、那瓦爾以及葡萄牙諸王國都已把邊界擴展到一直保持到中世紀末的狀況,其間只有極小的變動。作為亞拉岡、巴倫西亞和馬霍卡王國與加泰隆尼亞公國的邦聯,亞拉岡君主國在基督教諸國中別具特色。
世襲思想開始被接受,但是從對新國王的歡呼中仍可察見選舉的痕跡。按照西哥德習俗,偶然為國王舉行塗油和加冕儀式。皇室主要官員有︰負責簽發皇室信件並保存記錄的掌璽官,通常是一位教士;負責管理皇室家務及產業的總管;按照國王的命令組織和指揮軍隊的另一位總管。
當時強調私人與個人關係的封建意識對這些基督教王國的政府和軍事組織產生重大影響,而羅馬人的國家觀念卻日漸模糊。封建制度在深受法國影響的加泰隆尼亞發展得最為充分。作為持有巴塞隆納伯爵的采邑的封臣,加泰隆貴族需向伯爵提供軍事與宮廷服務,而他們通常又有自己的封臣。西部國家的皇室封臣通常完全擁有土地而不僅僅是采邑承受人。作為國王或伯爵的封臣,在西部稱之為大貴族(即有錢的權貴)、在加泰隆尼亞稱之為男爵(barones)的權貴,是國王的主要顧問,並提供主要的皇家武裝。第二等級的貴族有不同稱呼,通常是上述權貴的封臣。
由於農業和畜牧業是基督教諸國主要財源,作為土地領主,國王和兩個等級的貴族都靠開發土地獲得主要收入。居住在貴族領地上的農民耕種田地,向其領主繳納各種租金,提供各種勞役。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承受最沉重的負擔。加泰隆領主有權(即濫用權力)肆意虐待農奴。靠土地生活的卡斯提爾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並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時改變領主,但是他們此種權利在13世紀受到挑戰。邊疆生活吸引大批農民,因為這種生活有風險也有自由。和古往今來的開拓者一樣,這些農民樹立起很強的千人價值和獨立意識。
復地運動的進展使在斗羅河谷開拓殖民地成為可能。在那裡建起築有堡壘的城市中心,每個中心周圍環繞著廣闊的農村地區。皇室頒布的憲章規定居住者的權利和義務,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地方行政官並實行自治。隨著托萊多、薩拉戈薩、里斯本、哥多華、巴倫西亞和塞維爾等伊斯蘭教城市被占領,城市人口顯著增長,貿易與工業極度發展。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通過組織行會來試圖保護自己的利益。以金錢為交換媒介和信貸手段,通過大規模商業活動賺錢的商人也越來越多。
復地運動的結果之一是使數千穆斯林和猶太人處於基督教統治之下。歸順的穆斯林被稱為穆迪札爾人(Mudejare),主要在農村居住,但城市中也有穆斯林居民區。猶太人主要在城市居住,從事貿易和放債,並經常受雇收斂皇家稅款。穆斯林和猶太人都必須定期納貢,但他們可以自由做禮拜,並可按照伊斯蘭教或猶太教法律管理各自的事務。基督徒有時攻擊他們的猶太鄰居。
城市在行政、軍事和經濟方面日益重要,最終導致國王召集市政代表與高級教士和貴族一起參加皇家商議會。阿方索九世於1188年在萊昂首次召集這種會議,而類似的會議在13世紀早期出現在其他國家。這些後來被稱為科特的會議具有多種職能。其中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同意徵收額外稅款。隨著皇家活動和職責範圍越來越大,國王需要的財政款項不斷增加,因而必須額外徵稅。議會機構的發展在歐洲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如此早就在半島上的王國出現。
復地運動的另一後果是前主教管區的恢復和現存主教管區的擴大。12世紀起教宗(教皇)越來越頻繁地干預半島事務。創建於聖地的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在12世紀來到西班牙,但是在該世紀後半葉組織起幾個當地軍事團體——卡拉特拉瓦(Calatrava)、阿爾坎塔拉(Alcantara)、聖地牙哥和阿維斯(Aris)騎士團。騎士們過著不太嚴格的僧侶生活,他是他們在與伊斯蘭教的軍事鬥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西班牙(1260?∼1479)
卡斯提爾和萊昂(1252∼1479)
當卡斯提爾的國王在中世紀晚期努力加強其君主統治時,他們遇到試圖利用政府機構為其利益服務的貴族階層強有力的挑戰。權力鬥爭始於阿方索十世(1252∼1284年在位)。他最聞名於世的或許是召集學者入宮指導他們取得文學和科學上的成就。阿方索十世於1257年被選為神聖羅馬皇帝,他在往後的17年裡枉費心機地與一個競選對手較量,爭取獲得教宗(教皇)認可。他在這方面的巨額開支以及他對於稅制和立法的改革最終導致對其統治的嚴重挑戰。
阿方索十世認為一部統一的皇家法律對克服地方和地區法律的繁複及差異是必要的,而貴族和城市均反對改變法律,1272年迫使國王認可他們傳統的法律和習俗。1282年一個由貴族、高級教士和市政代表參加的大會將政府職責從國王身上移交給國王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當穆斯林繼續從外部威脅著這個王國時,卡斯提爾卻因內戰而分裂,直至國王去世為止。
桑喬四世在位期間(1284∼1295)他的姪子在國內外的支持者始終是一支反對勢力。同時,桑喬四世不得不抵抗摩洛哥穆斯林對其國土的再次入侵。因此他長期致力於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切斷這條入侵路線。未成年的阿方索十一世(1312∼1350年在位)歷經新的混亂,但他成年以後殘酷鎮壓貴族階層裡的敵人。在基督教鄰邦的援助下,1340年他在薩拉多河(Salado River)大敗格拉納達和摩洛哥的伊斯蘭聯軍,從而一勞永逸地結束摩洛哥人要在西班牙建立據點的企圖。4年後他攻占阿爾赫西拉斯,但未能攻克直布羅陀旁邊的城堡,因為他和其他成千上萬的人一樣死於黑死病。
彼得一世統治期間(1350∼1369)君主與貴族階層又一次發生激烈衝突。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阿方索十一世的私生子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向他的王位挑戰,並從法國尋求支持。在由法國人蓋克蘭(Bertrand du Guesclin)指揮的傭兵支持下,亨利在1366年成功地將彼得驅逐出國。為了恢復王位,國王取得威爾斯親王愛德華的支持,一支由盎格魯和卡斯提爾人混編而成的軍隊於1367年在那赫拉(Najera)打敗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但是在愛德華撤離之後,亨利與蓋克蘭於1369年在蒙鐵爾(Montiel)打敗並殺死彼得。
作為特拉斯塔馬拉王朝第一位君主,亨利二世(1369∼1379年在位)不得不鞏固王位,防備半島上的鄰邦和國內敵人。他終於消除異己,甚至還派出一支艦隊幫助其法國盟友進攻英國船隻。亨利之子約翰一世(1379∼1390年在位)根據婚姻的權力要求擁有葡萄牙。他在1385年的入侵激起葡萄牙人的民族情緒,致使他在阿爾茹巴羅塔(Aljubarrota)遭到慘敗。爾後,一直以彼得一世女婿的名義要求卡斯提爾王位的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於1386年在加利西亞登陸。儘管有葡萄牙人的援助,他仍未成功,於1388年妥協。他的女兒凱薩琳與約翰一世的長子亨利三世聯姻,結束兩支卡斯提爾王族之間的敵對。
貴族利用亨利三世(1390∼1406年在位)年幼,犧牲王室利益去為貴族謀利,而國王一旦成年便堅決維護自己的王權。在其子約翰二世(1406∼1454年在位)的長時期的統治下,王室的聲望與權威受到極大損害。國王的叔叔安特克拉的費爾南多(Fernando de Antequera)攝政,維持穩定至1412年他被選為亞拉岡國王為止。約翰二世是一位對王權不感興趣的君主。他對王室寵臣阿爾瓦羅(Alvaro de Luna)言聽計從,讓他決定王室政策。費爾南多的兩個兒子那瓦爾的亨利和約翰試圖控制國王和政府機構,但阿爾瓦羅成功地挫敗其陰謀。阿爾瓦羅在約翰二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裡擁有很高的權威,然而他在1453年招致國王大怒,被立即處決。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1454∼1474)貴族繼續為權勢進行激烈的鬥爭。他們稱亨利無生育能力,拒絕接受胡安娜公主,宣稱她是由王后和國王的新寵臣所生。亨利四世與女兒斷絕關係,1468年立自己的妹妹伊莎貝拉為王位繼承人。1469年伊莎貝拉沒有像她曾經允諾過的那樣事先徵得兄長的同意,就與亞拉岡的約翰二世的兒子及繼承人費迪南德結婚。憤怒的亨利四世怒責伊莎貝拉,並試圖剝奪她的王位繼承權,然而在他去世時,她被宣布為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4∼1504年在位)。同年費迪南多登上亞拉岡王位,從而通過個人實現亞拉岡和卡斯提爾的聯合。
卡斯提爾的制度、社會和文化
13世紀羅馬法律和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裡所反映的國家的思想復蘇,深深地影響卡斯提爾君主制的發展。主要負責為國家謀利的國王傾向於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當時主要由法官控制的王室官僚企圖在各個方面加強王室權威。雖然當時人們對羅馬法律有防備心理,它的影響仍不斷擴大。亨利二世重組王室法庭,但它直到中世紀末才發展成熟。為了追求更大的集權,君王利用城鎮裡持續不斷的宗派鬥爭頻頻干預市政。下層市民沒有任何公民權,而城市騎士這一非貴族的權貴階層控制著城鎮事務。騎士也努力為自己爭取貴族地位及相應的免稅權。君主向城鎮派駐地方長官以平息暴亂,並排擠地方政府官員。起初這只是權宜之計,但到15世紀已成慣例。
貴族和市政代表大會科特都向王室的專制主義傾向提出挑戰。1386年應科特的要求,約翰一世在王室會議裡納入三個社會階層(貴族、教會和城市)的代表以定期監督王室政策。但這個計畫並不成功,因為在15世紀貴族開始操縱王室會議,利用它為自己謀利。
農業和畜牧業繼續在卡斯提爾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於復地運動在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和安達魯西亞地區開闢出大量牧場,牛、羊的放牧變得更為重要。城市中產階級不很強大,從未產生成熟有實力的行會組織。城市貴族在復地運動中形成的軍人心理妨礙他們參與貿易和手工藝活動。
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的爆發導致人口銳減,出現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普遍焦慮的結果之一是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於1391年爆發,並迅速蔓延至整個半島。由於被迫在基督教與死亡之間作出選擇,許多猶太人改宗。一些這樣的改宗者在擺脫早先的法律約束之後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傑出人物,但他們仍常常被懷疑私下繼續遵守猶太習俗。要求他們證明血統純淨,即他們的祖先沒有被猶太或穆斯林血統玷污,目的是要將他們排除在政府或教會的重要位置之外。
卡斯提爾此時已經在文化上完全融入西歐。卡斯提爾語發展成為一種文學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阿方索十世,他對學術的促進被形容為引發一場知識復興。
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1276∼1479)
中世紀晚期亞拉岡君主國經歷君主與貴族之間的對立,類似於鄰邦卡斯提爾的情形。由於羅馬法律及其實施者勢力增大,亞拉岡和加泰隆尼亞均怨聲載道,詹姆斯一世於1265年在埃赫阿(Ejea)的一次大會上認可亞拉岡習慣法。他還同意,凡涉及貴族的訴訟應由審判人進行裁決,審判人由國王從騎士階層中而不是從專職法官中委派。彼得三世在位期間(1276∼1285)君主與貴族的關係達到緊要關頭。彼得三世是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的繼承人(馬霍卡王國歸他的弟弟詹姆斯繼承)。
彼得三世占領西西里是加泰隆尼亞在地中海擴張的第二個主要步驟,也標示著曠日持久的國際爭端與嚴重的國內糾紛開始。儘管教宗(教皇)已判決將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給予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但是彼得之妻代表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提出對兩地的領土要求。彼得於1282年占領西西里。教宗馬丁四世不但將彼得逐出教會,廢其王位,而且把亞拉岡畫給一個法國王子。亞拉岡貴族趁這些危機所創造的機會,組織起以維護其特權為目的的聯盟,並在1283年迫使國王同意他們的要求。這些要求記載在一份被稱為《總特權書》的文件中。彼得同意每年召集科特,並確認審判人有權審理貴族的訴訟案。在其臣民更忠於他的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的情況下,他也作出類似的承諾。在教宗宣布宗教戰爭開始之後,法國國王腓力三世率軍討伐彼得,但未獲成功。此後,對西西里的控制一直是彼得的三個兒子關心的主要問題。
阿方索三世(1285∼1291年在位)繼承大陸上的領土,他的弟弟詹姆斯得到西西里,兩兄弟與由教宗、法國國王和安茹家族組成的強大的反對力量展開英勇鬥爭。阿方索占領馬霍卡,因為其叔父詹姆斯曾在十字軍討伐亞拉岡時援助過法國。亞拉岡貴族又一次向國王發難,強迫他在1287年確認其父留下的《總特權書》有效。詹姆斯二世(1291∼1327)繼其兄成為亞拉岡國王後,為保其王位不受威脅,1295年放棄他對西西里的權力,並把馬霍卡還給叔父詹姆斯。教宗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將薩丁尼亞給予詹姆斯二世作為補償。1302年教宗勉強同意承認彼得的第三個兒子、已被宣布為西西里國王的腓特烈。
詹姆斯二世於1325年占領薩丁尼亞。由於熱那亞對歸屬亞拉岡持異議,他的繼位者阿方索四世(1327∼1336年在位)和彼得四世(1336∼1387年在位)不得不為此進行一系列戰爭。彼得四世指責其堂兄弟馬霍卡國王不忠,1343年將馬霍卡永久併入亞拉岡君主國。彼得於1347年提名由他的女兒而不是他的弟弟烏赫爾(Urgel)為王位繼承人,而烏赫爾認為女人無權繼承王位,從而引發一次體制危機。前朝不大活躍的亞拉岡聯盟再次向國王發難,迫使他確認先王許給貴族的特權。巴倫西亞貴族也組織起聯盟逼迫君王作出類似讓步。黑死病造成的大破壞及1348年皇室在埃皮拉(Epila)對亞拉岡聯盟作戰中取得的勝利促使彼得解散聯盟,並廢除其一切特權。聯盟從此不再對君王構成威脅。
14世紀中葉後卡斯提爾的彼得一世侵犯亞拉岡君主國,使彼得四世支持特拉斯塔馬拉的亨利對卡斯提爾王位的要求,但亨利事後卻拒絕割讓領土作為回報。1377年西西里重新併入亞拉岡君主國,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亨利帶給他的不快。彼得四世之子約翰一世(1387∼1395年在位)及其弟兼繼位人馬丁一世(1395∼1410年在位)不得不時常顧及薩丁尼亞和西西里的騷亂和不安定因素。馬丁死時沒有直接繼承人,亞拉岡君主國面臨嚴重危機。亞拉岡、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三方指定一個九人委員會在卡斯佩(Caspe)開會解決這一問題。1412年公布的《卡斯佩協議》決定,卡斯提爾國王亨利三世之弟、安特克拉的費爾南德(Fernando de Antequera)以繼承權論為王位的最佳人選。費迪南德一世(1412∼1416年在位)是統治亞拉岡的第一位特拉斯塔馬拉王朝國王,他的繼位為亞拉岡與卡斯提爾的最終聯合開闢道路。
阿方索五世(1416∼1458年在位)選擇在義大利實施其抱負,而通常忽略他在半島的領土。1442年占領那不勒斯王國之後,他希望將其影響和霸權擴張到東地中海。他長期遠離亞拉岡所造成的不滿情緒在其弟約翰二世在位期間(1458∼1479)引發一場危機。約翰繼承陸地上的王國和西西里,阿方索五世的私生子費蘭特(Ferrante)則得到那不勒斯。約翰在1420年與那瓦爾女王成婚時已使特拉斯塔馬拉王朝增添一個王國。由於與兒子比亞納的查理(Charles of Viana)王子發生爭吵,他引起臣民的反感,激起加泰隆人的公開敵對。許多人認為查理在1461年猝死是被下毒所致。由於經濟和社會不穩定而早已騷動不安的加泰隆人起來反叛,將統治權交給其他可能的統治者。法國的路易十一世抓住這一機會占領魯西永(Roussillon)和塞爾達涅(Cerdagne),因此埋下未來西班牙與法國不和的種子。儘管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約翰二世仍在1472年鎮壓住加泰隆叛亂,並幫助兒媳伊莎貝拉獲得卡斯提爾王位。他的兒子費迪南德繼他之後成為亞拉岡和薩丁尼亞的國王,女兒愛琳娜繼承那瓦爾。
亞拉岡的制度和社會
中世紀晚期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構成亞拉岡君主國的核心。1319年詹姆斯二世宣布三國結成不可分割的聯盟。在不同時期馬霍卡、薩丁尼亞和那不勒斯併入或脫離,最終又歸於亞拉岡君主國。彼得四世和巴倫西亞人民反對為了國王的弟弟的利益把巴倫西亞分離出來。當加泰隆人反叛約翰二世時,亞拉岡聯盟面臨解體的危險,但終未解體。自從1204年彼得二世將領土以封地形式給羅馬教廷以來,幾任教宗(教皇)都試圖直接插手亞拉岡事務,甚至企圖廢除王位。
當時亞拉岡君主國的官僚政治由贊成皇權專制主義的法官控制,比以前更加複雜。彼得四世精心安排出以四大官員為中心的行政機構,這些官員為掌璽官、國王內侍、總管和總財政官(mestre racional)。各聯邦國家都強烈反對外鄉人擔任行政職務。
作為父親的副手,國王的長子通常被任命為所有領地的代理人。國王只偶然去視察的巴倫西亞和馬霍卡的代理人常年代表國王。城鎮裡的代理主教或審判人也以國王的名義行事。城鎮比以前擁有更大的自治權。
加泰隆尼亞與馬霍卡的基本法仍為巴塞隆納習慣法,然而詹姆斯一世不得不在1251年保證它們不會被羅馬法取代。他為新占領的巴倫西亞制定的法律(1240)是一部基本上以羅馬法為主的法典。1247年他又頒布一部亞拉岡習慣法彙編《韋斯卡法典》(Code of Huesca)。隨著新法律增加,在15世紀被重新編成《亞拉岡市鎮特權彙編》。
朝氣蓬勃的議會組織出現於亞拉岡君主國。每個半島國家(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都有一個議會,國王偶爾召集由三個議會參加的總議會。彼得三世於1283年在巴塞隆納的科特上作出兩項重要保證,大大推動加泰隆立憲政體的發展。他宣布他將每年召開一次科特以「討論各階層狀況和土地改革」,而且他不會未徵得加泰隆尼亞同意就為它制定法律。科特並未從那以後每年開一次會,但是在這些會議期間通過的憲法及科特章程證實科特具有立法權。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議會還投票決定稅收。出於對君王的不信任,加泰隆人建立起一個委員會以控制徵收和支出由科特准許的稅收。到14世紀晚期這個委員會已成為常設機構,被稱作「加泰隆尼亞代表大會」,或簡稱「大會」。科特休會時它即代表加泰隆公民,捍衛加泰隆人的權利不受皇室侵犯。15世紀早期亞拉岡和巴倫西亞也建立起類似機構。
農業和畜牧業為亞拉岡本身主要的經濟活動。大批穆迪札爾人在亞拉岡和巴倫西亞低地耕種田地,他們是基督教統治下的穆斯林,保留著許多自己的制度。加泰隆城鎮已發展出強大的行會組織,城鎮的主要工業為呢絨生產。
黑死病浩劫之後,週期性的社會和經濟危機擾亂治安,引發一系列令人發指的事件,如1391年發生在巴倫西亞及其他城市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14世紀晚期貿易蕭條,財政不穩定,許多私人銀行倒閉,使整個社會生活雪上加霜。
穆斯林西班牙
征服
西元7世紀後半葉面對阿拉伯人的推進,拜占庭在北非的要塞土崩瓦解。迦太基於698年陷落。705年瓦利德一世(al-Walid I)任命穆薩•伊本•努賽(Musa ibn Nusayr)為西方總督。瓦利德一世是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穆薩兼併遠至丹吉爾的整個北非,並且在將柏柏爾人伊斯蘭教化這一艱巨的任務中獲得進展。休達的基督教統治者朱利安(Julian)伯爵最終與穆薩達成協議,共同入侵伊比利半島(阿拉伯編年史中有種種關於朱利安的說法,一種說法他是拜占庭人,另一種說法是土生土長的柏柏爾人,還說他是西哥德人)。
入侵西班牙既是穆斯林侵略意願的體現,又是一個西哥德派別「威帖桑」(Witizans)呼籲援助的結果。他們在國王威帖薩於710年去世之後被驅逐,於是請求穆薩支持他們對抗篡位者羅德里戈。在711年4月或5月穆薩派遣一支柏柏爾軍隊通過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這支軍隊由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 Ziyad)統率,直布羅陀海峽即從「塔里克」得名;7月他們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擊敗羅德里戈。
塔里克沒有返回非洲,反而北上占領西哥德首都托萊多,在那裡度過711年冬天。翌年,穆薩親率阿拉伯軍隊進入半島,在長期圍困梅里達之後將其攻下。713年夏他在托萊多與塔里克會師。穆薩又從那裡向東北挺進,攻占薩拉戈薩,長驅直入北部山區,然後由西向東橫掃,迫使人們或降或逃。穆薩和塔里克都在714年夏末離開,此時大半個伊比利半島已處於穆斯林控制之下。
這一迅速的成功歸因於西班牙-西哥德社會尚未結成緊密、同一的整體。在托萊多法令的淫威之下的猶太人對基督教政府尤其敵視。再者,穆斯林的征服給許多人帶來好處︰與西哥德時代最後幾年相比,賦稅負擔總體上有所減輕。皈依伊斯蘭教的農奴(馬烏拉)翻身成為自由人,加入到一些當朝貴族的扈從之列;猶太人不再受迫害,他們與仍留在基督教徒中的西班牙-羅馬人和哥德人地位平等。這樣,8世紀上半葉穆斯林西班牙誕生一個新的社會。阿拉伯人為統治階層,其中又分巴拉迪云(baladiyyun)和敘利亞人;前者指712年隨穆薩進入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後者指740年隨巴吉(Balj)到西班牙者。地位低於他們兩者的是占入侵軍隊絕大多數的柏柏爾人,由於他們持繼不斷地從非洲湧入,其數量和影響在幾個世紀中不斷增加。其次是皈依伊斯蘭教的本土人穆薩利馬(musalimah)及某後裔穆瓦拉茲(muwallads);其中很多人是受某個阿拉伯人保護的馬烏拉,或者甚至本身有柏柏爾人血統。這一群體構成人口的大多數。這是因為在伊斯蘭教占領後的最初3個世紀中,社會和經濟因素導致相當數量的本土人改信伊斯蘭教。保持原有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徒和猶太人處於社會等級中的下一個階層,但這一階層的人數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最底層的是為數不多的奴隸(薩加利巴)——從半島北部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擄獲的俘虜——和黑人俘虜或雇傭軍人。
從711年至756年這段時期被稱為非獨立酋長國,這是因為穆斯林西班牙,或稱為安達魯斯(Al-Andalus),當時附屬於大馬士革的伍麥葉哈里發。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不同的阿拉伯派別之間和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一直存在著敵對情緒。然而,穆斯林在庇里牛斯山脈的擴張一直持續到732年法蘭克人在鐵錘查理(Charles Martel)領導下在圖爾(Tours)附近打敗穆斯林為止。圖爾一戰代表著穆斯林逐漸退卻的開始。
獨立的酋長國
安達魯西亞的伍麥葉王朝(756∼1031)標示著阿拉伯文明在西班牙的成長與完成。王朝的歷史可畫分為兩個主要時期——獨立的酋長國時期(756∼926)和哈里發帝國時期(929∼1031),可圍繞著4個人物來說明——3個同名人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Abd ar-Rahman,756∼788)、二世(822∼852)和三世(912∼961)和極具影響力的哈吉(hajib,首席大臣)曼蘇爾(al-Mansur,976∼1002)。
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是新阿拉伯國家的締造者。他力排異已,維護自己所代表的正統宗教權威,並通過一系列討伐性戰役控制阿斯圖里亞斯的基督徒。他在東部為阿拔斯的陰謀所困,在北部他又不得不對付查理曼的野心。查理曼敗得極不光彩,778年他在龍塞斯瓦列斯(Roncesvalles)戰役中戰敗,該戰役在偉大的中世紀史詩《羅蘭之歌》中受到讚頌。法蘭克人的進攻以穆斯林於785年攻占赫羅納(Gerona)、801年攻占巴塞隆納及老加泰隆尼亞而告終。
阿布杜勒•拉赫曼二世開創穆斯林西班牙的政治、行政和文化革新的時代,開始急劇的「東方化」進程。
他的繼任者穆罕默德一世(852∼886年在位)、穆迪希(al-Mundhir,886∼888年在位)和阿布杜勒(888∼912年在位)遇到危及伍麥葉王朝政權的新問題——穆瓦拉茲。穆瓦拉茲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於是在半島北部與南部發動叛亂。而阿布杜拉卻未能鎮壓數不勝數的叛亂分子,將一個虛弱的國家留給他的孫子。其孫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從912年起得以恢復國內秩序。他平息了整個安達魯斯與黎凡特(Levant)。
哥多華的哈里發
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在國外首先面臨的政治問題之一是其相對於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王朝而言的法律地位問題。在伊斯蘭教世界存在宗教統一時,西班牙的伍麥葉王朝俯首承認巴格達的宗教領導地位。910年之後突尼斯出現異端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統治時,阿布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毫不猶豫地宣布自己為納綏爾(an-Nasir)哈里發。這個新的哈里發王朝被稱為庫圖巴哈里發(Caliphate of Qurtubah),統治安達魯斯長達一個世紀以上。國內最後的抵抗(托萊多,933年)未持續多久,從那時起納綏爾得以全力以赴處理國外事務。對於基督教西班牙他的成功不值一提,但是萊昂王國內部的虛弱使他得以用政治手段恢復對半島的控制。通過向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Otto I)、半島上的基督教君主、教宗(教皇)以及君士坦丁堡派遣使者,他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為防止法蒂瑪王朝在西北部伊斯蘭教地區馬格里布(Maghrib)取得霸權,納綏爾占領北非港口梅利利亞(馬利拉)和休達(931)。兩個西方哈里發王朝在海上進行激戰的同時,也在馬格里布發生陸地上的衝突,並在西北非敵國境內展開意在顛覆的戰爭。伍麥葉王朝與法蒂瑪王朝之間的衝突拖延到後者占領埃及(969)而失去對馬格里布的興趣時為止。法蒂瑪王朝在此留下的權力真空迅速由伍麥葉王朝填補。
納綏爾由其子哈卡姆二世(al-Hakam II,961∼976年在位)繼位。他採用穆斯坦綏爾為其哈里發稱號。他的統治時期是和平的,他還成功地解決馬格里布的問題。
穆斯坦綏爾死後,其王位由未成年的兒子希沙姆二世(Hisham II)繼承。他在母親奧羅拉(Aurora)和首相(總理)加法爾•穆沙非(Jafar al-Mushafi)的監護下長大,後者不久即被曼蘇爾(978∼1002年在位)所殺。曼蘇爾成功地取消哈里發的一切世俗權力,控制了哈里發,將大權獨攬於一身。
曼蘇爾爭取到對馬格里布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將之變為哥多華總督管轄區。他發動一系列襲擊,通常每6個月一次,劫掠半島上幾乎每一個基督教王國首府,從而扼制北部基督教王國的擴張。在主要由柏柏爾人組成的職業軍隊支持下,他擺脫在極大程度上親伍麥葉的阿拉伯貴族的影響,並限制奴隸階層力量的發展。自從納綏爾對這些奴隸委以重任以來,他們的數量一直在增長。但是阿拉伯貴族、柏柏爾人和奴隸這三種力量之間的平衡只有像曼蘇爾這樣強有力的統治者才能維持。
經過50多次成功的戰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2) :
- 2樓. 陳柏達2007/01/02 04:19Re
因 說 賑 濟 , 曰 : 「 平 居 須 是 修 陂 塘 始 得 。 到 得 旱 了賑 濟 , 委 無 良 策 。 然 下 手 得 早 , 亦 得 便 宜 。 在 南 康 時 ,才 見 旱 , 便 ? 刷 錢 物 , 庫 中 得 三 萬 來 貫 , 準 擬 糴 米 , 添支 官 兵 。 卻 去 上 供 錢 內 借 三 萬 貫 糴 米 賑 糶 。 早 時 糴 得 ,卻 糶 錢 還 官 中 解 發 , 是 以 不 闕 事 。 舊 來 截 住 客 舡 , 糴 三分 米 。 至 於 客 舡 不 來 , 某 見 官 中 及 上 戶 自 有 米 , 遂 出 榜放 客 船 米 自 便 , 不 糴 客 舡 米 。 又 且 米 價 不 甚 貴 。 」 又 曰: 「 悔 一 件 事 : 南 康 煞 有 常 平 米 , 是 庚 寅 辛 卯 年 大 旱 時糴 , 米 價 甚 貴 。 在 法 不 得 減 元 價 , 遂 不 曾 糶 。 當 時 只 好糶 了 , 上 章 待 罪 , 且 得 為 更 新 米 一 番 。 亦 緣 當 時 自 有 米, 所 以 不 動 。 此 米 久 之 為 南 康 官 吏 之 害 。 」
- 1樓.2006/10/23 00:162
我愛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