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教室請勿玩電腦遊戲
普列姆昌德作品集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foreign/puliemu/puliemu.html
[普列姆昌德(1880年—1936年),印度現代著名小說家,用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寫作。
他共寫了15部中、長篇小說(包括兩部未完稿),300篇左右的短篇小說。我國自1953年
起陸續介紹他的作品,至今已有10多種。]
一個現實主義作家,從社會生活中提取素材、剪裁故事、敷衍情節、刻劃人物,創作出
短篇小說,似乎不是很難的事。報刊雜誌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這種產品出現。然而要將故事情
節編寫得真實可信,人物性格生動、引人,從而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和感受到其中的某種意義
或啟示,這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大小,決定了作家不同的層次。
普列姆昌德在這方面是寫得很成功的小說家,在印度,廣大讀者和研究者對他有很高的
評價。其主要原因也就在於他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刻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並且寓以
深刻的含義。在這裡僅就一組寫小人物的作品進行一些分析和探索。
這些短篇小說,作者好像分別把我們帶到了一塊塊的小天地裡。即使這一塊塊的小天地
帶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我們不大熟悉,甚至感到陌生,但是由於支配其中人物的各種思想對
我們來說仍然是似曾相識,而且這些人物的各種活動也很容易為我們所理解。他們對人生的
態度,他們追求的目標,他們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準則,都會引起我們的反覆思索,有時甚至
蕩滌著我們的心靈。
物種氾濫時
霸山為王,割林築堡
由北向南動遷,沿路播種喧囂
一但成為稀有物種
便被安放在高科技的鏡頭裡
成為,新氾濫物種製造喧囂的佐料
離家的日子很短
思念的日子很長
遙寄的信箋你會不會阻擋
心底彷彿洪水奔放
歸家的日子很短
失眼的日子很長
告別了軍營回到家鄉
臉上的微笑在歌唱
失意的日子很多
回憶的日子很長
我的思念又飛到了遠方
總喜歡在雨季
獨自走在林蔭的樹叢成為雨的知已
用心雲感受
大自然那份博大與豪邁
有風有雨
青春是那麼有詩意
迎面一陣孤風淒雨
心中頓時泛起串串孤寂
但依然愛一個人走在雨季
讓心一次次的去感受痛苦與甜蜜
讓夢不再有逝去的惋惜
▓《戰爭》
把人的靈性挑在槍尖上
擴大瞄準星,讓有限的生命
和無限的利益對峙
他們一個個地倒下去
胸前,死亡的徽章
訴說著,非全人類性的利益
▓《愛人》
把寂寞卷在舌尖
只吐給一個人聽
快樂的雨水降臨時
和他一起,撕碎擋風的傘
赤腳,踏響飛天引擎
眼睛的像機,已為他申請專利
給心靈的密室上把鎖
第二個人敲門時
不再放行
▓《情人》
把相見的時針,定在八月十六
子時丑時,兩團火相擁
釋放所有體能
時間錘斧下的灰燼
拐角處告別,他們的懷中
各自揣著一粒火種
▓《理想》
浮現在腦海之上
圈點行為江山,多動的指揮棒
命運交響曲,波瀾壯觀
死亡之光來臨時,化學轉換
有機物沉降至骨髓中央
▓《精神傷害》
引擎自我意識
宇宙飛船,闖入他人軌道
微笑致意,在三米寬的跑道上
拋下玫瑰,紅薯和大米
它並不知道,被施愛的人
只肯受用牡丹,土豆和高粱
我給很多人寄周邦彥的文章
心靈的出路
一顆心,溫暖自己
兩顆心,溫暖相愛的所有人
一本書,一份情
這本書,很短
這份情,很長
因為
一點付出,一點回報
這點付出 ,是快樂
這份回報,亦是快樂
愛在身邊,愛的奉獻,愛的實踐
愛的真實,愛的誠懇,愛——
才會永遠!
而心靈有愛,才能找到愛的出路
有了出路的愛,才能播撤人間
所以,為我們的心靈
找一條愛的出路,讓愛永遠
中國學術論壇已經癱瘓一個禮拜了
所以我只好無聊去正妹星球逛逛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75484/
簡介 · · · · · ·
實用主義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哲學流派,不僅在美國占主導地位,而且在英國、法國、意大利以及中國有一定的影響。為了便於中國讀者全面瞭解這一學派的觀點,選譯12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本卷精選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的28篇重要論文,著重反映他的實用主義基本立場,他在認識論、形而上學、數學、邏輯學、指號學等方面的基本觀點,以及他對科學和宗教的看法。書後附有八卷本的《皮爾斯文集》(英文版)的全部目錄,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全部論著的概貌,可作為深入研究皮爾斯哲學思想時查尋資料的索引。
作者簡介 · · · · · ·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美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指號學家,實用主義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在認識論、形而上學、邏輯學、指號學等方面都提出不少重要論點,對其後某些古典實用主義者、新實用文主義者以及分析哲學家都有不同程序的影響,因此一二十年前在西方哲學界曾欣起一股「皮爾斯研究熱」的浪潮。
霍桑作品集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foreign/huoszpj/hswj.html
作者介紹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美國小說家。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世家,
大學畢業後即從事寫作。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53年任美國駐英國利物浦領事,1857年後
僑居意大利,1860年回國專事創作。霍桑是一個思想上充滿矛盾的作家。他抨擊宗教狂熱和
教會虛偽,又把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準;他記敘新英格蘭殖民地人民的
抗英鬥爭,同時又對社會改革、技術進步和廢奴運動抱懷疑、牴觸情緒。藝術上,他擅長揭
示人物內心衝突和心理描寫,充滿豐富想像,慣用象徵手法,且潛心挖掘隱藏在事物後的深
層意義,但往往帶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他稱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羅曼史」,故
文學史家則常把他列為浪漫主義作家。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小
說《紅字》(1850)。小說通過一個受不合理婚姻束縛的少婦海絲特·白蘭因犯「通姦」罪
被監禁、示眾和長期隔離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的冷酷虛偽,探討
了有關罪惡和人性的道德、哲理問題。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寫祖先謀財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孫
的長篇小說《帶有七個尖角樓的房子》(1851),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
(1860),揭示人人都有隱秘罪惡的短篇小說《教長的黑面紗》和表達作者正面理想的短篇
小說《石面人像》等。
霍桑最初是以自己別具一格的短篇小說打入美國文壇的,他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也首先表
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之中。
霍桑最早創作的短篇小說是《我家鄉的七個傳說》,但因數次嘗試發表均遭失敗,一氣
之下便將手稿付之一炬。自1830年始,他在各色雜誌與贈閱品上發表短篇小說與隨筆,從
此一發而不可收,一生共寫下短篇小說一百餘篇。他將其中多數故事編為三個集子:《重講
一遍的故事》(1837)、《古屋青苔》(1846)、《雪影》(1852)。未收入這些集子的作
品則在他辭世之後,於1883年被人編為《故事與隨筆》。這些集子的標題與發表年代並不
說明故事的內容,有些最早創作的東西卻被收入最晚推出的集子當中。更添亂的是,較早發
表的《重講一遍的故事》與《古屋青苔》在美國不斷有修訂本問世,時不時增加一些作者一
生後期創作的篇什。所以,每個集子收入的故事並不能代表相同或相似的主題、創作風格與
手法,創作年代與發表時間上也不存在任何特殊聯繫。為方便起見,本選集仍按霍桑四部短
篇小說集發表的年代先後編排,主要選入霍桑各個創作階段的優秀代表作。
▓《暉》
冬天說來就來
寒霜站在眼窗上,草影朦朧
清脆的銀鈴。一個女孩子的笑聲
像寸草,徘徊在記憶的海洋
不肯撤離
那是十八歲的戀情
疾駛而過,如同春天的第一場雨
▓《月芽兒》
那笑著的眼。始終,我逃不出
它的視線
我知道,它在悄悄地成長
直至把初戀的船
長成愛情的水族館
▓《糖》
把共同的日子含在嘴裡長
山楂的甜,蜂蜜的甜,咖啡的甜
直至有一天,小寶寶降臨
他用哭聲記錄下
我們愛情征程的甜
▓《枴杖》
那時你腿腳利落,眼神好使
於是,你去登山,你去望遠
如今,房屋的門
不再開開關關
你老了,我成了你的枴杖
要陪你去廁所,洗手間
圓頭鞋子,在陽光大道上
齊唰刷地邁著步伐
鞋子上面,甩動微敞的喇叭褲
夏日的涼鞋,起伏多彩
秋冬的衣裝,色澤亮麗而鮮艷
時尚的人們,如春天的葉子般
穿梭在一幕又一幕的化裝舞會上
趕跳一場又一場的秀舞
想起2003,想起躺在鞋櫃中的
尖頭皮鞋,那一年
大街上的男男女女們
他們崇尚直筒褲
葉子,輕悠悠的身體
飄啊飄,倒在風的懷抱
它們的鞋子和服裝
一年流行一種款式和顏色
我是一個不入潮流的人
鞋尖不方不圓,褲角不敞不收
身體重若石頭,只是
我的眼睛,始終帶著一部
和葉子一起流淌的攝像頭
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級複雜的思維,是一種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創見性的思維,是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辯證統一,是創造想像和現實定向的有機結合,是抽像思維和靈感思維的對立統一。創造性思維是指有主動性和創見性的思維,通過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有社會意義思維成果,開拓人類知識的新領域。廣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有創見,有意義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人都有這種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發明創造、提出新的假說、創見新的理論,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思維是少數人才有的。 創造性思維是在抽像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和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抽像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包括擴散思維、集中思維、逆向思維、分合思維,聯想思維。其中擴散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著重點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並且很可能發生移轉作用。集中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邏輯的結論,其著重點是產生獨有的或者習慣上所接受的最好的成果。逆向思維是把思維方向逆轉過來,用對立的表面看來似乎不可能並有的兩條思路同時去尋找解決問題之答案的形式。分合思維是一種把思考對像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併,然後獲得一種新的思維產物的思維方式。聯想思維是一種把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某種思維對像聯繫起來,從其相關性中發現啟發點從而獲取創造性設想的的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1思維方向的求異性即從別人習以為常的地方看出問題。2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是指思維結構靈活多變,思路及時轉換變通的品質。3思維進程的突發性。即思維在時間上以一種突然降臨的情景標誌是某個突破的到來,表現一個非邏輯性的品質。4思維效果的整體性。即思維成果迅速擴大和展開,在整體上帶來價值的更新。5思維表達的新穎性。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成果產生的必要前提和條件,而創造則是歷史進步的動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個人推動社會前進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訓練更顯得重要。其途徑在於豐富的知識結構、培養聯想思維的能力、克服習慣思維對新構思的抗拒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加強討論,經常進行思想碰撞。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亮光
人們經常容易低估思想家的影響,尤其是當他們的思想已經成為公眾意識的一部分的確時候。馬斯洛就是如此。自弗洛伊德以後,
他對於人性做了最重要的描述。
「潛力」和「自我實現」的說法來源與這位人本主義的創始人。馬斯洛解釋說,在上實紀30年代末,他忽然意識到現代心理學竟
然是建立在對非正常人研究的基礎上的。如果這種心理學對他們周圍的正常人熟視無睹,它又怎能客觀公正地詮釋人類的精神呢?
當他結識阿德勒和韋特海默這些第一流的歐洲流亡知識分子後,馬斯洛就力圖弄明白這些人格近乎完美的人,他們區別與常人的地
方,為什麼他們能超越一般的人性。這樣的思考持續了30多年,一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在他之前,心理學對基本人性的看法籠罩在弗洛伊德門派的陰鬱影響下,包括宗教、藝術在內的所有人類高層次的價值都被看做是
「性本能」的一種偽裝。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力或者創造力超出了常人的一般水準那麼這本身便被視為某種不正常。而馬斯洛假設,大
多數人也能夠形成完美的人格。由於他的努力,自我實現開始被視為每個人都有的做人的權利。
五個關鍵思考
1.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
"人類的需要構成了一個層次體系,即任何一種需要的出現都是以較低層次的需要的滿足為前提的."首先是生理需要,包括
飢餓、乾渴、睡眠、性等;然後是安全需要,包括遠離痛苦和恐懼,有秩序的生活等;下一級是愛的需要,以及歸屬需要,包
括融入一個家庭或者社會組織、愛和被愛;接下來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被尊重、被認可;最後,在金字塔頂,自我實現
的需要出現了。「成為你所能夠成為的那個人」,也就是充分發揮潛力,過一種完全人性化的生活。
2.人往高出走
當我們的基本需要被滿足後,我們的成長性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就變得具有支配力。這種高級需要,例如創造性、審美等
沒有永恆不變的終點,並且同樣是人類潛意識動力的一部分。這種人性論是樂觀的。但在馬斯洛的晚年,他又稍稍作了一些調整,
即當其他需要均已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非一定會有所發展。他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市儈式的人物,對於他們來說,自尊已經
達到了個人發展的頂峰。這多少是一個令人傷感的認識。
3.是拓展訓練,而不是心理治療
那些缺乏愛、安全感、被認可和歸屬感的人忍受著心裡、精神方面的困擾。而在馬斯洛看來。這些都不是什麼心理缺陷導致的疾病
也不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醫治神經官能病,至於拓展訓練,針對的是個人實現的需求。心理治療
在於如何治病,而拓展訓練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4.可以成為楷模的那些人
馬斯洛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神經症狀上,而是關注那些致力於自我實現的個體,也就是「自我實現者」。他把他們描繪成比一般的人
更加自由、更具有創造力。他們總能以一種新鮮感反覆品味事物,比大多數人更具有愛以及發展深層關係的能力。通過藝術、哲學、
修行、倫理,他們達到了充實的境界。他們佔人口多大比率呢?最多2%!這些傑出的人物可以當作其他人的指路明燈。他禁不住遐想
「一個由自我實現的人組成的群體將會產生怎樣的文化」。
5.「巔峰體驗」
「此時,自我意識消失了,和這世界的距離與隔閡也消失了,彷彿撥雲見霧一般地看到了終極的真理、事物的本質和生活的奧秘」。
每個人都具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張力」,可以實現這樣的巔峰體驗。這不是一種宗教體驗或者超自然的經驗,更不是弗洛伊德所認為的
性衝動在精神上的昇華。
88
被設為好友 (321)
哈哈。我在www.songqb.org.cn答對三道題獎了200Q幣!
Massenet Manon Ballet: Act 1, Scene 1
蘋果樹
--------------------------------------------------------------------------------
〔英國〕高爾斯華綏
http://www.zydg.net/book/bookroom/llsk/wg/gaoersihuasui/001.htm
姑娘,今夜的我在蘇堤
姑娘,你是哪個夜晚偷走我全部睡眠的,
拋下個整夜的背影在我夢中.
這背影真長呵,鋪滿了每夜灑滿月光的蘇堤.
是你在微笑嗎,姑娘?
是你笑傻了五月溫暖的風?
害得她打個趔趄,一頭撲進我的懷抱
催開了九月才開的花朵.
你的眼神穿透了幾個季節,
在穿透我的靈魂之後.
該如何說破今秋發生的這場美麗呢?
慌忙中,我將每個動作都唐突成一張笑臉.
姑娘,今夜的我在蘇堤.
今夜的月亮真亮,今夜的蘇堤真長.
姑娘,這是你的歌兒嗎?
你的歌醉倒了幾回天邊的雲彩,
月亮回不了家,休得偷窺我的心事!
姑娘,今夜的我在蘇堤.
今夜的月亮真亮,今夜的蘇堤真長.
我的姑娘--------
再見
在寂寞裡迷離……
你走後
我開始喜歡
在午夜的單人房間
讓烈酒來為我決定睡眠
無夢之城
是沿著酒精的氣味尋去的
沒有朋友的感覺真好
可以一個人品味孤獨
不想再夢見她
寧願用撕掉過濾嘴的香煙
支撐過每個在網絡上的夜晚
把寂寞的情緒
注入一個個冰冷的ID之中
讓他們在藍調的屏幕上
鮮活起來
曾經讓她流乾了眼淚
最後卻還是要面對訣別
不想再次看到
同樣哀傷的眸子
和 晶瑩的淚滴
所以 只有選擇
一再逃避
一再閃躲
始終無法讓她
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於是 只有
一個人去適應
也許 我們都沒有錯
我 你 和她
只是注定
像星球一樣
只可靠近
無法依偎
因為她把一種
我們通常叫淚水的東西
留在我的心底
抱歉我無法
為你沉迷
在臨街的小屋裡
我不能常上網了
不能再見你了
晚上只有村上 杜拉斯
和街市的嘈雜聲
陪伴度過
安詳寧靜的
每一個寂寞夜晚
心情便是如此
但願會一直如此
生活也莫不如是
儘管它不是那麼美好
卻早已習慣
在寂寞裡迷離……
小柔子,典型的小人性格,在公司裡以讒媚上司和打壓同事,而得以生存到現在
未來五年內,哪一位男歌手能在演藝圈這殘酷舞台上繼續稱王? (前往討論區發表意見)
總投票數:2,194,448 票 (投票期間:2008-06-23 ~ 06-28)
1. 王力宏 9.4% 206293票
2. 周杰倫 18.2% 399997票
3. 林宥嘉 5.3% 116296票
4. 曹格 5.1% 111800票
5. 陶吉吉 6.3% 137162票
6. 陳奕迅 8.8% 192594票
7. 楊宗緯 16.8% 369301票
8. 潘瑋柏 5.1% 111541票
9. 羅志祥 16.4% 360025票
10. 蕭敬騰 8.6% 189439票
媒體爆料
要吃好料
高夏克
Gottschalk, Louis Moreau
(1829.5.8,美國 路易斯安那州 紐奧良?1869.12.18,巴西 里約熱內盧)
亦譯戈特沙爾克。
第一位獲得國際聲望的美國鋼琴家,同時也是第一位採用拉丁美洲和克里奧爾(Creole)民間音樂旋律和節奏進行創作的美國作曲家。自幼能演奏多種樂器,在歐洲演出後於1853年在紐約首次登台。曾在美國、西印度群島及南美巡迴演出。他的作品有︰為鋼琴和管弦樂團寫的《大塔蘭泰拉舞曲》(Gran Tarantella)、《黑人之舞》及其他鋼琴與聲樂作品。其中不少是19世紀初的典型沙龍音樂。著有《一個鋼琴家的筆記》(1881)一書。
積極思想、可能思想、蕭律柏
http://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others/Pos_thk_Schuller.htm
我昨天夢見你殺我
我很中國
我要自由
哈齊札基斯
Hatzidakis, George N.
(1848.11.12,克里特?1941.6.26,希臘 雅典)
現代希臘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語言學家,以其對古希臘語、中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的研究以及所編《古希臘語詞典》而著名。曾在雅典市國立卡波迪斯特里亞(Capodistria)大學(1885?1923)和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市亞里斯多德大學(1926?1928)講授語言學。1881?1935年間,寫有9本書和近600篇論文,大部分是關於中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的,特別論述了關於西元前335年至西元565年希臘普通話諸方言的起源問題。另著有《現代希臘語語法導論》(Einleitung in die neugriechische Grammatik,1892)和《中古希臘語與現代希臘語》(Mesaionikon kai neon Hellinikon,1905?1907)。
瓦羅
Varro, Marcus Terentius
(116BC,義大利?27BC)
羅馬最偉大的學者和卓然有成的諷刺家。學識淵博,也是一位多產作家。他受到深刻愛國主義的鼓舞,著述的目的在於促進羅馬的偉大事業,使羅馬的未來與其光榮的往昔相銜接。他的作品無疑曾經在羅馬帝國建立前後起過作用。他的《邁尼普斯式諷刺詩》(Saturae Menippeae)顯示了他豐富的詼諧天賦。儘管瓦羅對政治不感興趣,但他在擔任公職中仍起過一些作用。西元前76年,他在西班牙為龐培服務,在那裡出任羅馬行省財務官,直至西元前67年還效力於龐培麾下清剿海盜。西元前59年,他寫了一本關於龐培、凱撒、克拉蘇聯盟的政治小冊子,題名《三頭政治》(Trikaranos)。西元前49年,他支持龐培,西元前47年得到凱撒的寬恕並委他為圖書館館長,在第二次三頭政治統治下,他被安東尼放逐,書籍遭焚,後來他的財產由奧古斯都發還。隨後他以研究學問和從事著述度過餘年。
瓦羅約寫了74部計600多卷著作,題材廣泛,包括法學、天文、地理、教育、文學,以及諷刺作品、詩歌、演說詞及信札,後來得以留存的唯一完整的作品為《論農業》(Res rustica)。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內有農業、畜牧業的實用指導,這是為培養對農村生活的熱愛而寫的。他的《論拉丁語》(De lingua Latina)原是獻給西塞羅的,不僅是一部語言學著作,而且也是各種題材的寶貴史料來源。《邁尼普斯式諷刺詩》共150卷,留存約90個篇名和近600個片斷。這些諷刺作品都是些散文夾雜著詩歌的幽默性雜燴,是仿西元前3世紀犬儒學派哲學家邁尼普斯的風格。
Vivaldi Concerto in A, RV 552
萊蒙特
Reymont, Wladyslaw Stanislaw
(1867.5.7,俄羅斯帝國 波蘭 拉多姆附近的大科別萊〔今波蘭境內〕?1925.12.5,波蘭 華沙)
Reymont亦作Rejment。
波蘭作家。早年中輟學業,做過店鋪學徒、在俗修士、鐵路職員和流浪藝人。早期作品《福地》(Ziemia obiecana,1899)以迅速發展的工業城市洛次(Lodz)為背景,描寫紡織廠老闆的生活和心理狀態。長、短篇小說包括《相逢》(Spotkanie,1897)、《女喜劇演員》(Komediantka,1896),均用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筆法寫成。長篇小說《農民》(Chlopi,4卷;1904?1909)描述一年四季的農民生活,幾乎全部用農民語言寫成,現已譯成多種語言,192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晚期作品表現力較差,但同樣反映他多方面的興趣。
科比西埃
Corbusier, Le
(1887.10.6,瑞士 拉紹德封?1965.8.27,法國 馬丹角)
亦譯科比意。本名尚納雷(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科比西埃,卡什(Yousuf Karsh)攝於1954年。
Copyright Karsh--Woodfin Camp and Associates
國際式建築學派的第一代建築師、城市規畫師、畫家,著作甚豐,為該學派最積極的鼓吹者。出生於瑞士侏羅(Jura)山區,父為鐘錶匠。他未受過正規的建築學教育,靠自學成才。1907?1911年赴中歐和地中海地區遊學考察,形成了他對住宅的概念,對古典比例、幾何形體、明暗處理和風景背景有所體驗和理解。同時也結識了許多歐洲現代建築運動的先驅者。1917年在巴黎會見畫家歐珍方(Amedee Ozenfant),在其影響下開始作畫。1920年與詩人德梅(Paul Dermee)創辦了《新精神》(L'Esprit Nouveau)刊物,宣傳19世紀末20世紀初關於建築和城市規畫的先進思想,抨擊歷史風格和當時流行的與結構無關的浮華裝飾,捍衛功能主義和工業社會的新興價值。1920?1921年他在《新精神》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後彙集成書,題為《走向新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其中「建築是形體在光線下有意識的、正確的和壯麗宏偉的相互組合」、「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人行直路,驢走彎道」等成為他的名言。
1922?1940年科比西埃與其堂兄尚內雷(Pierre Jeanneret)合辦建築事務所,作了大量建築設計和城市規畫,雖未實現,但流傳很廣,引起震動。1922年在秋季展覽會展出的準備工業化生產的兩所示範住宅表現了前期作品的中心思想。其中西特羅昂(Citrohan)住宅表現了他所認為的現代建築的5項特點︰底層透空,只有柱子支承上層;屋頂平台,可用作花園和住宅的一個重要部分;平面布置開敞;無裝飾的立面;條形的窗,以保證結構框架的獨立性。內部空間表現了明顯的對比︰高敞的起居部分和閣樓式的臥室。1927年參加了擬在日內瓦興建的國際聯盟中心大廈設計競賽。他的方案嚴格根據對功能要求的分析,優點突出,本可中選,但因評委中保守分子的阻撓而託詞不取。這事引起了輿論對他的支持和推崇。次年即在瑞士拉薩拉茲(La Sarraz)成立了現代建築國際會議,作為針對日內瓦的失敗而捍衛前衛派建築的組織,但到了1930年這個組織改為側重於城市規畫理論的研究。他作為法國分會的祕書,在戰前的5次會議中特別活躍,尤其是在1933年第四次會議中發表了關於現代建築基本原則的一項宣言(後稱為《雅典憲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致力於建築模數和人體尺度的研究,迄1950年完成。戰後的重要作品有馬賽公寓(1945?1952),高18層,有23種單元,樓內有兩條「街道」,設有店鋪及學校、旅館,屋頂有托兒所、幼稚園、體育館及露天劇場。立面有陽台和他首創的預製混凝土遮陽板。龐大的體量,雕塑式的造型,粗糙的表面,強烈的色彩,代表了他後期作品的表現主義傾向。在法國的兩座宗教建築向這種方向更進了一步。朗香(Ronchamp)的聖母院(1950?1955)放棄了他的著名的功能主義原則,為了視覺效果,將牆體加厚一倍,看來像是懸吊著的屋頂實際上是架在許多支柱上。以後他在法國的聲譽日著,並活躍於國際建築界。1951年受印度旁遮普(Punjab)邦的聘請作為新首府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建築顧問,所作行政建築群的設計受到17世紀法國古典式城市設計的影響,完全不顧當地傳統,使用了粗造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牆面,巨大的混凝土遮陽板,雕塑式的立面,流線型的屋頂線,宏偉壯麗的坡道等,對各國的建築師影響很大。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遊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餘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李肇《唐國史補》)。唐末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為「清奇僻苦主」。宋詩人梅堯臣、謝翱,清詩人胡天游、江湜、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對孟詩的評價,持褒義論的,韓愈、李觀以後,有貫休、黃庭堅、費袞、潘德輿、劉熙載、陳衍、錢振鍠、夏敬觀等;持貶義論的,有蘇軾、魏泰、嚴羽、元好問、王闓運等。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論詩三十首》)。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註釋有陳延傑《孟東野詩注》,夏敬觀選注《孟郊詩》。事跡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孟郊詩全集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mengjiao.htm
南浦桃花亞水紅,水邊柳絮由春風。鳥鳴喈喈煙濛濛,
自從遠送對悲翁。此翁已與少年別,唯憶深山深谷中。
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贈遠屢攀折,柔條安得垂。
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但恐人別促,不怨來遲遲。
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朱顏與綠楊,並在別離期。
樓上春風過,風前楊柳歌。枝疏緣別苦,曲怨為年多。
花驚燕地雲,葉映楚池波。誰堪別離此,征戍在交河。
康乾盛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皇輿全覽圖》,清初盛世的表徵之一中國從清朝康熙中葉起,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到其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4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一般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目錄 [隱藏]
1 人口和疆域
2 文化
3 爭議
4 參考書目
[編輯] 人口和疆域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中國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較安定。同時,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大大超過了前朝。乾隆二十年,平定新疆,整個大清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形成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乾隆年間,香料群島的蘇祿上表求內附,乾隆帝以其險遠,不許。乾隆帝派明安圖等人兩次到新疆等地進行測繪,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繪成《乾隆內府輿圖》。康乾盛世之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編輯] 文化
這個時期無論在文學藝術、史學、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各個領域,異彩紛呈,這個時代造就中國最偉大的一部小說——《紅樓夢》,當時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全世界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等,都成為大清盛世的文化標誌。
[編輯] 爭議
然而,康乾盛世期間,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間「文字獄」的盛行壓制了人民的思想,而乾隆年間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引起了一些負面效果。而且終清一代的領土範圍至乾隆年間才達於鼎盛,不過1840年鴉片戰爭後就被列強(主要是沙俄)割去部分土地。
一種觀點認為它們造成了科學技術、思想與文學藝術的停滯甚至倒退,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這些人提出的例子包括:科學技術方面:明清時期火器的使用以及接納西方先進科技成果的態度;思想方面:明末蓬勃發展的人文主義思想被清朝皇帝的文字獄所徹底扼殺,導致具有濃厚人文主義思想的中華文化逐步退化成為只會歌功頌德的奴性文化。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在四庫全書的編纂中對古籍的篡改銷毀。吳?曾經哀嘆,「清人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因此,他們對這段時期是否為中華大地的盛世,以及其地位能否與中國曆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併列存在疑問。
[編輯] 參考書目
郭成康:《康乾盛世的成就與隱患》
中國歷代盛世
成康之治 | 文景之治 | 明章之治 | 元嘉之治 | 永明之治
開皇之治 | 貞觀之治 | 開元之治 | 仁宣英盛世 | 康乾盛世
弗納爾德
Fernald, Merritt Lyndon
(1873.10.5,美國 緬因州 奧羅諾?1950.9.22,麻薩諸塞州 劍橋)
弗納爾德
Courtesy of Hunt Institute for Botanical Documentat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美國植物學家,以對美國東北部植物區系的綜合研究著名。17歲時發表第一篇論文,引起當時劍橋格雷植物標本館(Gray Herbarium)館長華特生(Sereno Watson)的注意,後應華特生之邀到標本館擔任助手,並在哈佛大學勞倫斯科學院上學(1897年獲理學士學位)。他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曾先後任講師、教授、格雷植物標本館館長兼董事。
同他的著名前輩19世紀植物學家格雷(Asa Gray)一樣,主要研究美國東北部植物區系。他出版了格雷的《植物手冊》(Manual of Botany)百週年紀念本(1950),這是描述美國植物區系的最出色的著作之一。1925年他駁斥了關於美國東北部和毗鄰的加拿大部分地區在更新世整個為巨大的冰層覆蓋這一流行的理論,從而對冰川地質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共發表了800多篇論文。他的"nunatak"(愛斯基摩語,意即高出冰河的山峰)理論發表在《論植物在美國北部非冰川帶能持續生存》(Persistence of Plants in Unglaciated Areas of Boreal America)一文中,認為有些陸地沒有冰川覆蓋,在此保存了大量動植物物種。
康斯塔伯
Constable, John
(1776.6.11,英格蘭 沙福克 伯格霍爾特?1837.3.31,倫敦)
亦譯康斯太布爾。
康斯塔伯自畫像,鉛筆及水彩素描;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
By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英國19世紀風景畫家。與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齊名。追求盡可能真實地再現英國農村的自然面貌,晚期作品繪畫效果強烈,注重光與色的因素。出生於沙福克(Suffolk)離斯陶爾(Stour)河不遠的小村,風景優美,這種環境直接影響了他以後的生涯和繪畫。23歲入皇家美術學院。經過正規訓練,逐漸發現了如何真實表現英國農村景色的方法。1802年起開始在皇家藝術科學院展出作品,1804年舉辦個人畫展。他畫了許多素描,曾於1801年到山區、1806年到湖區寫生,回來後即決定以風景為主要創作題材。1809?1816年間,其個人風格已經形成。每年到家鄉沙福克研究農村景色,曾於1813和1814年畫了兩大包速寫本和油畫稿。到40歲時雖畫了一些成熟的作品,但為數不多,大多數則是作為以後創作依據的速寫稿和小幅油畫習作。一組反映童年生活的風景油畫是其成熟之作,確立了其在繪畫界的地位,其中包括《白馬》(The White Horse)、《斯特拉福磨坊》(Stratford Mill)、《乾草車》(The Hay-Wain)、《斯陶爾小景》(View on the Stour near Dedham)、《水閘》(The Lock)和《跳馬》(The Leaping Horse)等6幅,這些畫所表現的都是農村日常生活的景色,如陽光、雲彩、樹木、流水等,在色彩和光影上都有獨到之處。
康斯塔伯《索爾斯堡教堂》(1825?),油畫;現藏倫敦英國國立美術館。
trustee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其作品對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影響甚大,熱里科(Theodore Gericault)曾稱讚《乾草車》一畫。1824年當這幅作品在巴黎沙龍展出時,曾鼓舞了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創作其《希阿島的屠殺》(Massacre at Chios)。1829年銅版畫家盧卡斯(David Lucas)把他的油畫刻成版畫,以《英國風景畫》為題出版發行。其晚期的作品如《滑鐵盧大橋之開放》(Waterloo Bridge from Whitehall Stairs),色調非常明亮。1834年其健康惡化,遂不再向皇家藝術科學院送交油畫作品,而主要從事水彩畫創作。1836年他向皇家藝術科學院送去了最後一張油畫《克利奧頓紀念碑》(The Cenotaphat Coleorton),1837年3月31日夜猝然逝世。主要作品有︰《斯陶爾河畔的弗拉特福特磨坊》(1817;現藏倫敦泰特藝廊)、《白馬》(1819;紐約弗里克(Frick)收藏)、《斯特拉福磨坊》(1820;現藏北安普頓科茨布魯克大廳〔Cottesbrooke Hall〕)、《乾草車》(1821;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斯陶爾小景》(1822;現藏加利福尼亞州聖瑪利諾亨廷頓圖書館和陳列館)、《水閘》(1824;英國私人收藏)、《跳馬》(1825;現藏倫敦皇家藝術科學院)、《滑鐵盧大橋之開放》(1832;英國私人收藏)、《克利奧頓紀念碑》(1836;現藏倫敦泰特藝廊)等。
布格羅
Bouguereau, William-Adolphe
(1825.11.30,法國 拉羅謝爾?1905.8.19,拉羅謝爾)
法國畫家,19世紀下半葉法國學院派繪畫最重要的人物。1846年進入美術學院,1850年獲羅馬獎學金。在義大利學習4年回到法國之後,其神話和寓言題材的繪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的寫實主義和表現多愁善感的題材為特徵。其一生獲得了多種榮譽,幾十年一直定期在沙龍舉辦個人畫展,成為當時法國最著名的畫家。作為官方正統藝術的維護者,在沙龍排斥印象派和其他具有探索精神的畫家時,他起了主要作用。晚年以前拉斐爾派的風格畫了一些宗教畫,用以裝飾巴黎幾個大教堂的附屬小教堂。現代批評家大都指責布格羅是一個守舊的畫家,在人物造型處理上,為了追求高度的優美而捨棄大膽的技法和創新的精神,因而完全流於保守與俗豔。
高乃依
Corneille, Pierre
(1606.6.6,法國 盧昂?1684.10.1,巴黎)
高乃依畫像(1647),現藏凡爾賽宮。
Cliche Musees Nationaux, Paris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大師。在將近40年的創作生涯中,寫出大量各種體裁的戲劇。擅長揭示處於衝突之中的人物所表現的個性及精神力量,並歌頌他們的堅毅及克制力。出身法國北部盧昂城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曾在家鄉就讀於耶穌會學校。1628?1650年任盧昂王家森林水澤事務律師。他的處女作是喜劇《梅麗特》(Melite),於1629年在盧昂首演,翌年在巴黎演出又獲成功。此後他又寫有多部喜劇,受到樞機主教黎塞留(Richelieu)的注意,被吸收到五人寫作班子(les cinq auteurs)。後因不適應集體創作,又與黎塞留意見不合,退出寫作班子。此時,一種寫悲劇的新方法,即三一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高乃依為試圖付諸實踐,於1635年寫出悲劇《梅黛》(Medee),接著又寫出《熙德》(Le Cid)。該劇取材於西班牙,但在高乃依筆下,劇中主題改為強烈的愛情與家族榮譽之間的矛盾。《熙德》於1637年初上演,引起激烈論戰。黎塞留授意發表《法蘭西學院關於悲喜劇「熙德」的感想》(Les Sentiments de l'Academie francaise sur la tragicomedie du Cid),對該劇進行批評,並藉機下令禁演。
此後高乃依沉默達3年之久,於1640年始重新動筆創作《賀拉斯》(Horace,1640)、《西拿》(Cinna,1641)、《波里耶克特》(Polyeucte,1643)。這三部悲劇均取材於古羅馬,與《熙德》一起構成高乃依的「古典主義四部曲」,其中尤以《熙德》為傳世之作,被認為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頂峰。這四部作品都採用十二音節詩體,無論是用來揶揄嘲諷、表達激昂憤慨、抒寫內心獨白、進行舌劍唇槍、發表警譬語句,高乃依都運用自如。他文字華麗、推論雄辯、表述對稱,顯露出詩人兼律師的氣質。1643年以後,寫了悲劇《龐貝之死》(La Mort de Pompee,1643)及《羅多古娜》(Rodogune,1645)等。與此同時,他逐漸轉向喜劇,其模仿西班牙喜劇的作品《撒謊者》(Le Menteur,1643)被認為是莫里哀以前最傑出的喜劇之一。1647年遷居巴黎,並被選入法蘭西學院。1652年起中斷戲劇創作,改用韻文翻譯《效法基督》(Imitatio Christi)。1659年以後,重新回到劇壇,約每年寫劇一部。1684年10月1日病逝於巴黎。高乃依被莫里哀和拉辛(Jean Racine)尊為大師,並受到法國18世紀末浪漫主義批評家及19世紀小說家巴爾札克的推崇,是公認的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開拓者。
拉辛
Racine, Jean(-Baptiste)
(1639.12.22受洗?1699.4.21,法國 巴黎)
法國戲劇詩人,也是法國古典悲劇大師。生於巴黎東北附近一個執法官員家庭。1歲喪母,3歲喪父,赤貧。9歲時由祖母收養,並跟著她住進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在那裡,他接受了天主教詹森派中傑出學者的教育,攻讀拉丁文、希臘文等。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被王室查封後,拉辛赴巴黎攻讀法律。1661年,又被送往南方舅父身邊學神學,但他不願擔任神職,兩年後返回巴黎,從事創作,並與天主教詹森派論戰,因該派認為小說家及劇作家是公眾心靈的毒害者。旋即與莫里哀合作,由後者上演他的第一部悲劇《忒拜依特》(La Thebaide,1664),次年完成《亞歷山大大帝》,但拉辛對莫里哀的演出風格表示不滿,便將劇本交給另一劇團上演。1667年首次演出《安德羅瑪克》(Andromaque),轟動一時。該劇表現了拉辛最喜愛的主題之一︰悲劇性的瘋狂及狂熱的愛情。接著,拉辛又寫了唯一一部喜劇《訟棍》(Les Plaideurs,1668)及兩部悲劇《布里塔尼居斯》(Britannicus,1670)及《貝蕾妮絲》(Berenice,1670)。《貝蕾妮絲》與高乃依(Pierre Coneille)取材於同一歷史事件的劇本幾乎同時上演,而拉辛以其「簡單的劇情」比高乃依更勝一籌,兩位劇作家從此絕交。拉辛探索新題材,寫出取材於土耳其故事的《巴雅澤》(Bajazet,1672)及描寫亞洲暴君及希臘女英雄的《米特里達特》(Mithridate,1673)。1674年,在凡爾賽宮的宮廷盛會上首次演出《伊菲熱妮》(Iphigenie),大獲成功,35歲的拉辛的文學聲譽此時登峰造極,被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並取得貴族爵位。1676年出版了他已有的全部劇作。
1677年寫成《菲德拉》(Phedre),這是他在巴黎舞台上演出的最後一部最深刻、最富有詩意的悲劇。女主角受到亂倫的愛情及墮落感的煎熬而萬分痛苦。一般認為該劇反映拉辛愧恨背離天主教詹森派原則的內疚心情。在該劇首演前,拉辛退出劇壇,結婚成家,與好友文藝評論家布瓦洛(Nicolas Boileau)同時被任命為史官,並曾跟隨路易十四世出征。與此同時,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並與詹森派言歸於好,給該教派以贊助。1690年被封為國王侍臣,任國王私人祕書。在曼特農(Maintenon)夫人約請下,為一新女子學校寫出兩個劇本,《愛絲苔爾》(Esther,1689)及《阿達莉》(Athalie,1691)。在這兩個劇本中,他恢復了希臘戲劇的特點,即合唱與宗教題材。《阿達莉》在他生前一直未能上演。1699年患肝瘤去世,依其遺願安葬於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墓地。
阿爾瑪-塔德瑪
Alma-Tadema, Sir Lawrence
(1836.1.8,尼德蘭 德龍賴普?1912.6.25,德國 威斯巴登)
阿爾瑪-塔德瑪的《訪客》(1868),油畫;現藏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By courtesy of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photograph, John Webb
荷蘭描繪田園史詩和日常生活的畫家,生於一個公證人的家庭,1852?1858年在安特衛普學院(Antwerp Academy)師事歷史畫家利斯(Hendrik Leys)。1859年協助老師繪製安特衛普市政廳壁畫。1857年在布魯塞爾畫展會上展出第一幅作品,此畫以中世紀史實為題材,1862年在阿姆斯特丹畫展上獲金質獎章。1863年訪問義大利時,開始對希臘和羅馬古跡以及埃及考古學發生興趣,此後的作品幾乎都取自這些題材。1873年加入英國國籍。1876年被選為皇家藝術學會預備會員,1879年成為正式會員,1899年封為爵士。
直到後現代主義開始發展,雖然許多後現代主義者仍然帶著反對“資產階級”的偏見,但由於提供了在歷史上更多元的看法,學院藝術才又重新受到重視,重現在歷史書籍和藝術界的討論上。自從1970年代以來,學院藝術重獲得了公眾的鑑賞,許多在過去只以幾百元賤價拍賣掉的學院藝術作品,現在的價值則超過數百萬元了。
學院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19.html
繼續讀書
江澤民割讓土地
【大紀元12月6日訊】在華府「審江大聯盟」發起的「人權惡化的現狀與對策」研討會上,大紀元時報專欄作家章天亮表示,「全球公審江澤民」的活動不但可以清查江澤民私下將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出賣給俄羅斯的罪行,而且可以為討還這些領土找到機會。同時,「審江」為改善中國人權狀況,結束中國的人權迫害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以下根據他的即興發言整理:
我先簡單地談一下關於領土的問題。江澤民在1999年12月份的時候曾經和俄羅斯簽署了「中俄邊界新約」。他承認了從《尼布楚條約》之後,清政府和沙皇俄國歷次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總共割讓的土地,如果不算外蒙在內,大約有150萬平方公里。這個事情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沙皇俄國從中國割讓土地,割走土地的時候它是通過不平等條約:《璦輝條約》、《北京條約》跟《中俄勘分西北約記》。這三個條約割讓土地共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條約屬於典型的不平等條約。
就從現在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來看的話:不平等條約它是沒有甚麼約束力的,對締約雙方是沒有約束力的。而平等條約它是有約束力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土地是通過不平等條約拿走的話,那麼是可以有機會討還的。我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之後,李洪章曾經和日本政府簽訂過一個「馬關條約」,當時條約規定是永久割讓台灣跟澎湖列島。也就是說台灣從此之後再也不屬於中國了,但是因為這屬於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它沒有約束力,所以在二戰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就可以把台灣收回祖國的懷抱。
所以我們可以把《馬關條約》作為前車之鑒,那麼《璦輝條約》、《北京條約》跟《中俄勘分西北約記》這三個條約,它們跟《馬關條約》是非常相像的,就是我們有機會把這個土地討還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說在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之後,列寧當時為了改善跟中國的關係,曾經在1919年跟1920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當時列寧就說所有從中國割讓的土地,從沙俄時代通過不平等條約割讓走的一切土地都可以全部無償地歸還給中國,這個是有據可查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人民日報》上也有這樣的關於列寧的對華宣言的記載。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中國完全有理由把這個土地收回。
但是江澤民在99年年底的時候跟俄羅斯簽訂的《中俄邊界新約》呢,就把這個土地就永久的割讓出去了。剛才我們談到的公審江澤民,它對於我們討還領土是有一定意義的。為什麼有意義呢?因為江澤民在簽訂條約的時候,他是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份簽訂的,而中國在1990年底時候,全國人大曾經通過一個法律叫做《締結條約程序法》。這個法律裡邊規定了:有關領土和劃定邊界的條約必須報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國家主席,你是沒有權力把這個土地就轉讓給別的國家。因為這個土地不是你們家私人的土地,不是你們家後院,這個土地是全國人民的土地,那麼誰有權力支配呢,從名義上來講就是通過全國人民的代表這樣一個組織:全國人大常委會,只有它才有權力來批准這樣的邊界條約。而江澤民呢,他顯然是沒有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表決,他簽約本身就是違法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我們可以把江澤民送上法庭的話,從法理上來講我們可能還有討還領土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中國的人口有13億還多。人口和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這個關係,生態的關係是非常對立的、非常緊張的,中國人均佔有的資源是非常的貧乏,僅舉可耕地面積來講: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家知道西藏那邊是不適合種莊稼的它是高原、新疆那邊是沙漠、內蒙那邊是草原而且沙漠化很嚴重,其實中國比較好的土地,適合於耕作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在,除長江和黃河下游地帶之外。就是松花江流域,再往北的話是黑龍江流域,那個地方是非常肥沃的土地,過去說是棒打匏子瓢舀魚。而且那兒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石油跟礦產,那中國人口不斷增加的話對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說中國經濟要想發展的話必須解決人口與生態的問題。而那個地方,就是江澤民割讓走的土地,那可能是中國最為寶貴的今後發展的空間,中國生態專家鄭義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中俄邊界新約--斬斷民族生路》就是以後我們中華民族的生路可能都要被江澤民斷送掉。所以不管從情上、從理上、法上來講江澤民割讓土地這種罪行呢我們是一定要追究的。這是我要談到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全球公審江澤民這個事情,對於現在解決中國的人權問題它是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什麼這樣講呢?剛才王先生,就是王能祥前輩曾經提到一個人。他是用英文講的,我看到過那個人的書,就是馬思洛的「層次需要論」:人一定是有精神追求的。人活著的話,他總是有一個目的:宗教情懷與生俱來。中共用無神論打破中國所有的宗教,清理掉所有的宗教後,它自己就變成了一個准宗教組織,在中國為了填補人的精神需求,在共產黨國家它有一個非常普遍、非常典型的一個現象就是造神運動,它要把不管是金日成也好、斯大林也好或者是毛擇東也好,就包括江澤民它要拚命把自己塑造成神。它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填補人的這種精神需求,但是如果你要把領袖(領袖也是人嘛)造成神的話就有兩個問題:
第一點就是神是不犯錯的。那中共採用的具體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道德的楷模,它自己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道德的解釋者,比如說在憲法裡邊規定說你要愛黨、愛社會主義,不管這個黨墮落到甚麼程度你也要愛它,這是它自己的一種道德價值觀。第二點就是神是無所不能的。而中共極力在人前扮演它無所不能的角色,不管是從經濟發展,它跟人民說你跟著的話我保證你奔小康,一年7%-8%的增長率,可以一塊過好日子啊。不管是神五上天面子工程也好或者是內政、外交方方面面的,包括薩斯病它為什麼要封鎖,它都是要在民眾面前表現出一切都在黨的掌控之中,沒有任何事情是黨處理不了的。
這樣的話它可以有效的填補人的一種,就是給人偽造出一種安全感,跟著黨的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而這兩點,就是它自己塑造的道德楷模和無所不能兩個形象,實際上是它執政的合法性來源。所以中共,不只是中共,歷屆的共產黨它都會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領導人在位時你是不能批評它的,因為它一旦犯錯誤的話,它這個權力合法性就沒有了。所以說中共雖然也在不同的的場合,對共產黨本身作過批評或者是說它對首腦的否定,就包括對毛澤東有限度否定,但這種否定都是內部否定,而絕不允許在外部去否定它的。
中國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憲法的問題是不是完善哪,它的人權是不是很黑暗啊,或者是說我們有的時候說中國現在的專制制度會把人變得很壞啊,很多方面的問題,我們覺得簡直就是說問題多得無從下手。其實呢,起訴江澤民就是我們下手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從人這來講我們可以說:擒賊先擒王,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呢,我們全面的揭露江澤民它所做的一切壞事,不管是它出賣領土也好、迫害人權也好、對信仰的迫害也好,包括它的裙帶關係,貪污腐敗,從各個方面揭露它的邪惡的時候呢,也就是說第一點打破了中共過去的宣傳,也就是中共是道德的楷模。江澤民之所以拚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憲法中去,那是一個神位,一旦進去之後的話它就是名標青史的一個地位,那麼我們全面揭露它的話呢,就打破了它給人民造成的第一個假象:它是道德上無可挑剔的。
另外呢,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它送上法庭的話我們又可以打破它的第二點:它覺得中共自己無所不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現在呢,你中共的首腦都被送上了法庭,你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啊?就從這兩個角度來講,「起訴江澤民」對中共來講,都是一起他們可能會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情。也許我們主觀上沒想怎麼樣,但客觀上確實可以動搖中國的這個專制制度,也可以推進中國的人權建設,那麼很多的東西,比如人權這個問題解決的話,那麼很多象自由啊、其他一些社會問題呢可能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
「全球公審江澤民」它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麼多的人他們是被中共迫害的,可以說中共的手上是沾了這些人的血,他們是被鎮壓者、被迫害者,但是他們沒有把中共當成敵人,他們沒有抱著一種仇恨的態度來對待中共,他們採取了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就是說:我們大家有甚麼事情,我們到法庭上把它說清楚。我說我的理,你說你的理。你比如說江澤民鎮壓法輪功,剛剛鎮壓法輪功的時候,在1999年的時候,它在奧克蘭親自向各國元首派發詆毀法輪功的小冊子,那時候就可以看到它自己覺得理直氣壯地這樣做的。而今天的法輪功,就是在「全球公審江澤民」聯盟中的法輪功的團體,他們說江澤民你覺得鎮壓有理的話你就到法庭上來,我們把這個事情說清楚,它就不敢來了,這說明它確實沒有任何可以拿的到台面上的道理。
而這些起訴江澤民的人呢,可以看到他們沒有到處去喊哪,抱著一種很過激動手段,完全是採取一種理性的、和平的方法。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匡扶人間正義。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做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給我們改善中國人權狀況或者是推進中國的一些,比如說憲法法制建設的話開創了一個非常好的路子。
我就講這麼多。
電視
((電腦玩久也是很無聊 =)
發帖排行榜
1 王儀 35333
2 蜀狂 17635
3 旁若無人 17316
4 迷風不減 16883
5 在浪尖上發燒 16451
6 燈籠草 14408
7 張挺 13853
8 茶葉蛋 13123
9 易公子 11462
10 rainy0908 9843
11 馨兒 9533
12 宇軒 8013
13 百變霓裳 8003
14 精彩 7812
15 小魚 7292
16 芙蕖 7255
17 極品垃圾 7207
18 雪梨 6949
19 小鬼的眼淚 6557
20 一方mm 6307
精華排行榜
1 王儀 111
2 燈籠草 81
3 林雪 46
4 w.h.妤 36
5 舒白 33
6 夢影蘭舟 32
7 孟慶德 29
8 茶葉蛋 29
9 cheryl 26
10 易公子 26
11 葉子 24
12 在浪尖上發燒 22
13 ?? 22
14 如煙mm 22
15 張挺 21
16 南溪生 21
17 蜀狂 20
18 赤羊刻印 17
19 水靈瓏 17
20 文子君 16
我現在人在鳥巢
根本沒有北京大屠殺這件事
關於後現代的一個非標準表達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7
標準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5
Orchestral:
Symphony No. 1 in G major (Op. 4)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3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No. 1, Op.1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No. 2, Op.17)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G minor (No. 3, Op.23)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No. 4, Op. 88)
Concerto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in C minor (Op. 25)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Op. 33)
Rhapsody in D major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Op. 74)
Concerto for Horn, Strings and Timpani (Op. 150)
The Lament of Tasso (Op. 5)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ajor (Op. 16)
Festal Overture in D major (Op. 89)
Fantasy Overture on Tom Bowling (Op. 115)
Chamber: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1, Op. 18)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2, Op. 22)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112)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 64)
Rhapsody Trio for Violin Cello and Piano (Op. 80)
Sonata for Clarinet and Piano (Op. 109)
Sonata for Oboe and Piano (Op. 85)
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Op. 120)
Sonata for Recorder and Piano (Op. 121)
Sonata for Horn and Piano (Op. 101)
Rhapsody for Viola and Piano (Op.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