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士,波及視覺藝術、文學、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活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歷程及流派,是一次大戰顛覆、摧毀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
(一)定義
1. 達達主義的活動包括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其中內容充滿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與見解。
2. 主要特徵:
(1) 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反對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性而作的境界。
(2)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與所有現行的藝術標準針鋒相對,並將與藝術相關的美學也忽略。
(3) 達達者的創造追求一種「無意義」的境界,對於其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於欣賞者的品味。
(4) 儘管達達藝術如此「反藝術」,其本身仍為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流派。「達達」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個註解,它本身也就成為一個藝術。
(二)「達達」一詞的由來
1. 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人認為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DA」,其意為「是的,是的」。
2. 較流行的說法為1916年在蘇黎士集會的一群藝術家準備為自己的組織取名,取法德辭典中「DA,DA」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為名。
3. 這場在蘇黎士開始的運動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三)影響
1. 達達發生於一次大戰期間,影響現在活動中的任何新藝術運動,現代藝術都是達達的變奏或展開。
2. 達達主義再1913年杜象在紐約領導,來自歐洲各地的一群藝術家因厭惡傳統和受到戰爭衝擊下,用充滿叛逆、諷刺未到的大膽作風完成作品,當他們要破壞藝術時,反而為新藝術開創新途徑,創造反戰、反現代生活和反藝術的作品。
(四)代表作品
1. 杜象,1917年,發表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Mutt」字樣的小便池,是最先用現成物來進行藝術創造的作家。
2. 曼‧雷,將釘地毯用的大頭扣黏在電熨斗底部。
3. 史維塔斯,1920年,《星辰圖》。
4. 畢卡匹亞,1917年,《愛的調色盤》
總體而言,達達主義並非一個成熟的文藝流派,而只是一個過渡狀態的文藝思維,其藝術理念不具任何建設性,而是建立在對舊秩序的毀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勢必無法長久。但正因為達達主義激進的破舊立新觀,20世紀大量的現代及後現代流派得以催生並長足發展。沒有達達主義者的努力,這些是很難實現的。